• 12月23日 星期一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位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3号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就是我心中最美、最大的天堂。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中国国家图书馆)

出了地铁站,抬头就能看到图书馆南区的那两座双塔形高楼。

孔雀蓝的汉阙重檐、高低错落又对称的灰色墙体,整个建筑群呈现出一派典雅庄重、沉稳端方的气象。

国家图书馆占地28万平米,藏书近4000万本,每天可接待8000人次,是一个超大容量的图书基地。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中国国家图书馆)

能在国家图书馆里工作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可能是一群不善言辞的学者,成日埋头于文字和纸堆。

他们可能是千年古籍的守护人,细心呵护每一个珍贵的善本。

他们可能是读者和图书间的桥梁,为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提供服务。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在国图)

41岁的顾晓军就是其中一员,到2022年,他在这里工作已经13年。

国家图书馆有1500多名员工,顾晓军本籍籍无名。

却因为在一部纪录片中的出镜,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更对他的工作产生好奇。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在国家图书馆的二楼阅览室,进出口的位置摆放着由几张桌子合成的工位,那里是办理借阅手续的地方。

顾晓军上班的大部分时间就坐在这里。

除了办理读书卡,还要回答读者的很多问题:

您好!我要借这本书,怎么找呢?

这个啊,首先得是这两年的,如果有的话可以从这里看。

您好!请问可以带包进来吗?

可以带,但必须是那种比A4纸小的包。

您好!这里有卖水的地儿吗?

从这儿出去,右拐,那里有饮用水,也有纸杯。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在国图)

作为图书管理员,顾晓军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除了解答问题,他还要不定时地整理货架上的图书。

在没有人咨询或办手续的时间里,顾晓军就坐在那里看自己的书。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顾晓军是一种谦谦君子的模样。

他带着一副金属框眼镜,背头,头发有点自来卷,说起话来不急不缓,彬彬有礼。

图书管理员并不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2003年,顾晓军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在旅行社做线路销售。

2006年7月,他加入北京奥组委,成为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场馆的技术管理。

直到2009年1月4日,他才来到国家图书馆工作。

有一句话叫诗和远方嘛,我觉得诗和远方这句话很抽象,到底什么是诗和远方,那不就是图书馆吗。

顾晓军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每天坐着地铁,往返于家和“远方”。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在国图)

如果说图书馆是一个城市中最安静、深邃的港湾,那么顾晓军就是这港湾里最自在快活的鱼。

他说:

我特别高兴能在国图成为一名为读者服务的管理员,我也特别享受能在这里用心阅读的感觉。

我觉得书籍带来的,是心灵的安宁,是某种程度上灵魂的自由。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平静的生活先是被豆瓣上的一个帖子打破:

求国图老伯伯,知道从品诺咖啡那个口进去,那个卷发戴眼镜的管理员啊!

有时值早班,有时值晚班!!!!鼻子有点大!!!他每次都在自学波斯语!!!!

这是一个叫“老袁”的人发帖找顾晓军,他一连用了许多惊叹号,表达他对顾晓军无比膜拜的心情。

原来,自学波斯语的顾晓军引起了他的注意。

很快有人回帖。

必须知道啊,这是我们一位神奇的同事。

除了熟练掌握英语外,大概我记得他还认识法语、德语、希腊语等五六种外语。

目前在学习波斯语,我想可能是因为他是历史专业的,所以准备把文明古国的语言都学全了……

国家图书馆还藏着这样一位大神!

简直是深藏不露的“扫地僧”啊!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国图北区阅览室)

在众人的热议中,第2季《但是还有书籍》的摄制组找到了他。

拍摄当天,就遇到一个特意前来感谢顾晓军的人。

对方是中山大学的博士,叫张铁峰,是个学中医的人。

2019年,他参加博士生考试,英语成为最大的拦路虎。

有一段时间,张铁峰经常在国图学习到很晚。

一天清场,顾晓军主动与他攀谈起来。

当时,顾晓军给了张铁峰一点激励。

他说:

英语是当下最好学的语言了,你看看我学习的梵文,那可是最复杂的语言。

顾晓军将自己学习用的梵文书、记的学习笔记给他看,又当面给他念了一段梵文短句。

张铁峰深受震动!

同为读书人,他从顾晓军身上感受到了一份执着和坚持。

这一次,他专程来找顾晓军,感谢他对自己的帮助。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在学习)

顾晓军究竟是不是像网上所说的那样,会好几种语言呢?

听听他自己怎么说吧!

我希望以后的研究方向——我(要)学的更多的是希腊语和拉丁语,顺道的学点梵文,这是古语的特点。

然后,我顺便再旁敲侧击地学习埃及的象形文字,然后将来我也想学一点阿卡德语啊,苏美尔语啊,这个书我也找到了。楔形文字体系的,这个也复杂。

我会讲的现代语言呢就是那几大(类)吧,什么英法德意西,俄语我也学过。偏远一点儿的就是印地语,相对来讲,包括那个波斯语,早期学的。

国内的语言(像)蒙古语和满语学过一些,还有日语和韩语。

是不是惊呆了,简直是个“野生语言学家”!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却掌握了这么多种语言,顾晓军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

因为喜欢历史,喜欢读古典文献,让他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由此开始了漫长的语言学习之旅。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是北京人,高中就读于朝阳区呼家楼八十中学。

高二分科,顾晓军选择了读文,班主任是一位历史老师。

顾晓军对历史产生兴趣就和这位老师有关。

他总喜欢对教材之外的东西提出问题,班主任就查阅各种书籍、资料,隔天解答他。

老师从不对他说,这些东西不是考点,不用学,而是尽量给他留出一定的探究空间,不抹杀学生的好奇心。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北京呼家楼中学)

很多人学历史比较死板,总是刻意地去记忆。

而顾晓军不同,他喜欢理顺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加上自己的判定。

在和老师的交流中,顾晓军发现:

很多看似结论性的观点去掰开、揉碎,往往与现实大相径庭!

他将这份浓厚的兴趣带到了大学。

在首都师范大学,顾晓军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历史文献。

这个领域的学生并不多,因为需要掌握很多的古语。

从那时候起,顾晓军就开始逐步自学各种语言。

中学时代,他曾学过日语。

而在旅行社、奥组委工作的时候,他每天都要抽时间看法语书,学习古希腊语。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掌握更多语言,能帮我近距离地触碰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经典的文学,体会到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顾晓军这样说。

出于对学习语言和研究古典文献的喜好,顾晓军来到国图,成了一名图书管理员。

在国图上班,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各类原典,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料,工作环境也相对纯粹、宽松。

顾晓军仿佛如鱼得水,工作之余自由地在书海里遨游。

他如饥似渴地埋头学习,博览群书,掌握了十几种语言,读了多本中外古典文献。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在朗读)

在第2季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顾晓军用法语朗诵了一段文字,那是都德著名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一段:

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开启监狱的钥匙……

读到这里,不知为什么,仿佛打开了一道生命的闸门,仿佛触碰到了心底最纯粹的感情,顾晓军的眼睛湿润了。

他说:

每一次读到这句话,都会被深深打动,它凝结了人类最崇高、最本真的情感。

我们可能会经常一个人独处,但是这种状态下未必一定是和别人孤立的,或许也可以理解成一种互相在精神上的鼓励。

这一刻,从顾晓军身上,我们读到了他远离尘世喧嚣,置身于真挚、高尚、纯粹的精神世界里的光彩。

顾晓军独自默默地读书,还是影响到了很多来这里学习的人。

有网友留言说:

之前在国图有幸和顾晓军先生聊过几句,为其醉心学术的热忱和坚定、辽远的思想打动。

斯人如玉……温润而清隐地照着一些同在真理和知识的世界里,上下求索的赶路人。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阅读可以让人享受到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是一份追寻自我的纯粹体验。

顾晓军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阅读和学习上,并一直坚持了多年。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在阅读)

直到2021年,出行需要扫健康码,顾晓军才换了智能手机。

前一个手机品牌是诺基亚,还是在奥组委工作时买的,用了十几年,按键都开始松动了。

换成智能手机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他更方便、更快捷地学习语言,顾晓军很高兴。

他用手机存储自己的学习笔记,用学习软件辅助自己记忆单词。

到现在,顾晓军也没有使用社交软件。

看书和学习都需要长时间的专注,W信随时有可能打断你,多浪费时间啊。

生命太有限了,经不得这样浪费。

这是顾晓军的心里话。

以前,顾晓军总是在地铁上看书。

如今,他也和大家一样,在拥挤的车厢里拿着手机阅读。

他将古希腊语教材下到手机里,在上下班的路上学习。

提起一开始学习古希腊语,契机还是一个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

顾晓军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想读他的传记。

西塞罗的传记流传下来的只有一篇,是用古希腊语写的。

虽然有中文译本,但顾晓军还是想读这篇原典。

文字有一种美。对我来说,学语言、阅读原典真的很开心。

于是,从这篇文章开始,顾晓军开始自学希腊语。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的学习笔记)

这门小众语言既深奥又繁复,却让顾晓军觉得妙趣横生。

它每个词的变化非常多,一个动词的基本变化可能就有上百个,一个名词的基本变化也有几十个。

虽然这种语言很不经济,但是一旦你进入到这个氛围中,就会发现它能表达很多微妙的东西。

顾晓军陶醉在希腊语的典雅、美妙之中,乐此不疲地将这篇《西塞罗传》反复抄写了不下50遍。

有人说:“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算真正生活在这世上。”

对阅读的热爱,让顾晓军的心有了着陆点,落在了这“诗与远方”的归宿。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在北京,做一名图书管理员收入并不高,但顾晓军不在意。

他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很在意钱这类东西,自己也不擅长挣这个东西。

他说:

其实,每个人每一周正常的花费并没有多少;

现代人都非常喜欢体验这个体面,不只是自己的体面,更多的是给别人、在别人眼中的体面。

顾晓军知道,他选择的是一条表面并不光鲜的路,而在这条路上走的人稀少,同伴也不多。

那就更没必要羡慕别人的光鲜了,因为他走的就不是这样的路。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在国图)

2022年,市面上刚出版了一套古典学术史,装潢精美,价格也不菲,要3000多元,顾晓军还是买下了。

古人有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顾晓军觉得,这里的“穷”并不是说没钱,而是指一种困顿、不得伸展的状态。

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独善其身”,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如果有一天能够伸展了,可以“兼济天下”了,这时候就需要你在“独善其身”时的积累。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同样的,顾晓军并没有把自己的语言学习当成是一种“向上的攀升”,需要获得权威机构的认可或“盖戳”。

他只是满怀热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和学术研究。

难道学习小语种就一定要到学校里做教授、评职称、写论文吗?

顾晓军觉得,知识不能用功利的标准去衡量,他不愿意去接受过多的要求、竞争和束缚。

他只想做一个单纯的读书人。

对别人来说,这样的学习极度枯燥、乏味,且没有“钱途”,却是顾晓军生活里的挚爱,生命中的必须。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中国国家图书馆)

在偌大的图书馆里,顾晓军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孤独的瞭望塔。

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顾晓军坚守着自己的一份安宁和欢喜。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第2季《但是还有书籍》播出后,顾晓军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而顾晓军自己却没有什么改变,他一如既往地生活和学习,外界的影响对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顾晓军在国图)

他还是喜欢读《西塞罗传》,从西塞罗身上,他能感受到自己与他息息相通的一种特质。

那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激情。

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对征服与挑战的好奇心;

是一种无限的、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斗争。

他们相同地做到了:

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坚定地追逐理想;

在激情与倦怠之间,顽强地做到了坚持。

从顾晓军的身上,我们见识到一个真正纯粹的读书人。

也因为他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诗和远方”离每一个人都不遥远。

在这个喧嚣、嘈杂的世界里,那里还有一份简单、诗意和清凉。


作者:朱小鹿&墨墨书影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北京80后男子,做图书管理员13年,收入不高,学会十几种语言

上一篇新闻

昆明到新加坡的东方高铁,一路上这些城市你不得不去!

下一篇新闻

从欣赏哈尔滨摩天轮新姿,到国内外的最高最豪华的摩天轮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