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上个世纪60年代他是南京空军政治干校的语文教师,饱才博学,文化底蕴深厚,转业到工厂里任工会干事。他在文革中受父亲政历的牵连,被批斗过,关押过,监督劳动过。1982去香港继承父业,现在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天民楼”陶瓷收藏家-----葛师科先生。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图3 葛师科先生

一般人认为,收藏家的支柱是雄厚的资金,他们的逻辑是:有钱就可以购藏品,藏品多就成其为“家”,但葛先生不认为这样。他认为支撑收藏家的是学识、眼光和魄力凝成的文化底蕴。葛先生说,“天民楼”的基础在于家父是位资深文化人。

“天民楼”于1987年创立,位于一座不起眼的公寓大楼内,很少曝光,介绍资料也不多,仅有极少数电视媒体和部分观者拍摄图片,但依然能从中窥见不少重要信息。

葛先生的父亲葛士翘,创立“天民楼”。天民指贤者,因其明乎天理,适乎天性,故称。葛士翘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接触了先进的思想,曾为学生运动的领袖,在白色恐怖的一次抓捕中化妆出逃,得以保全性命。以后又干过新闻记者,专栏作家等。抗战期间在重庆开了家面粉厂,同时与左翼作家密切交往。一些社会名流如徐悲鸿、张大千、郭沫若、任白戈、夏衍、艾芜等,都是葛家的座上客。老葛先生常为左翼的《新声周刊》写稿,又与邹韬奋先后担任《新蜀报》的主编。

抗战胜利后经营一家贸易公司,以后迁居上海做轮胎生意,不幸遭遇火灾,房屋钱财付之一炬。1950年去了香港,吃尽辛苦,艰难创业,最后选定了制售厨房小家电这一行,并逐步积累了些财富。

“天民楼”的斋号也颇有来历,史籍记载“葛天氏 , 其治世也”,此后历代认为葛天氏时期是远古时期的理想淳朴之世 ,“葛天氏之民”简称“葛天民 ”,指生活在理想淳朴之世的人民。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亦有“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葛士翘隐去“葛、氏”,取“天、民”二字组为“天民楼 ”,巧妙地以“天民楼藏瓷”暗寓“葛氏藏瓷”之意 。

天民楼的创始人——葛士翘先生,出生于四川成都,早年靠写文章、编报为生,抗战时期与重庆文人多有来往,藏过徐悲鸿和郭沫若的墨迹,并且凭借其敏感的商业天赋,在商界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天民楼创始人葛士翘

不幸的是,一场火灾使葛士翘先生楼财两空。 50年代初,葛士翘先生赴香港发展,他在香港做过很多生意,纺纱、成衣,到60年代末做家电,创立康大电业,靠制造电吹风机迅速累积财富。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葛士翘在研究青花瓷 图片来自许礼平所著《旧日风云》

赚到钱之后,葛士翘开始收藏,那个时候没有拍卖会,只是在集古斋、博雅、中艺等古玩店买了不少书画。当时买的很多东西都是大陆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拿出来赚外汇的,因此入手的很多大名头古画都是复制品,为此葛士翘交了不少学费。

一件元青花在手,足以在藏瓷界傲视同群,顾盼自雄。而香港葛氏天民楼,却坐拥了27件元青花瓷器。天民楼藏元青花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属上乘,葛氏父子所选的都是存世罕见题材特殊的精品。天民楼是所有瓷器爱好者心中独一无二的圣地。

老葛先生从60年代起开始投资陶瓷古董。和所有的收藏家一样,都有一个交学费的过程,但他的学识、胆略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决定了他收藏的人生之路。他将他的陶瓷藏馆以“天民”命名,也就是将生命融进陶瓷的胎体釉色。

60年代到70年代,正是国内搞“文革”大破封资修的年代,香港市面上出现不少中国古瓷器,也有许多是菲律宾和印尼的古玩商转售到香港或委托香港拍卖的。这时的香港经济不景气,古董价格相对较低。1968年,老葛先生在拍卖会上拍得明代永乐年青花十六子大碗,加上付给拍卖行的佣金共165万港元。当时成为一大新闻,香港报纸纷纷报导,标题惊叹:《天价购得一只碗》,葛士翘先生再次成为新闻人物。也有人以此为笑柄,嘲笑他是“痴线”(粤语呆瓜),花这么大代价买个无用之物,一幢豪华别墅换一只钵盂!搭错了一根神经吧?人们只是在30多年后才意识到老葛先生当年抉择的正确。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明永乐青花16子碗

就像铁钉遇到磁石,葛师科先生1982年到香港时,很快就被父亲的陶瓷收藏吸引住了。葛师科的青春是在大陆渡过的。虽然历次运动都因父亲的政历和诸多海外关系受到牵连,但苦难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和面对生活的勇气。业余爱好读书、写字、绘画、操琴等,让生活的乐趣弥补命运的苦厄。当教师时他就爱琢磨学生的字迹,文革中4年多监禁生活,使他练出了辨识字迹的本领。不论是大字报、小字报上的字,专案组的材料、军宣队的批示------只要看上两遍,下次再见到就能一眼看出是谁写的。这种能力既是经验的积累又是悟性的点化。没想到这个能力成了陶瓷鉴定上的绝活。纹饰、釉色、造型等与年代挂起钩来,就用上了这种“痕迹学”。

1982年以后,葛师科在其父的指导点拨下,为家藏的100多件瓷器编撰说明文字。父子俩共同切磋研究,为“天民楼”的脱颖而出打下坚实基础。

苏富比拍卖行从1973年起常在香港举行陶瓷拍卖,这大大扩展了港地可供购买藏品的范围。数年后佳士得拍卖行也开始了他们在香港的业务。后来形成了春秋两次拍卖会,为天民楼藏瓷源源提供了藏品。

老葛先生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在香港举办“天民楼藏瓷展”的计划。于是父子俩就有了大量购藏的行动。一批稀世珍品元青花,大多是那个时期购进的。敏而好学的葛师科先生,此时已羽翼渐丰,在拍卖会上也常常是儿子掌眼父亲拍板。


1992年,已过耄耋之年的老葛先生,检查出严重的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自知时日不多的他,把翻看《天民楼藏瓷》当作心理治疗。经友人推荐去上海看病,还没到下榻的华亭宾馆,就先让人把他送到上海博物院,他要先去观赏馆藏陶瓷。老爷子已把古陶瓷当作生命的一部分!

1992年4月,葛老先生终于走到生命的尽头。追悼会按葛老遗嘱:一切从俭。只是在他的灵柩里放一册他钟爱的《天民楼藏瓷》。这册图录准备与遗体一道火化,子女们希望他老人家在另一个世界里有个精神寄托。但在火化时发现书被人偷走了。追悼会留下遗憾:老爷子没能把他心爱的书带走。

多少年后,子女们才弥补了这个遗憾。按照老爷子生前的遗愿,叶落归根。子女们将他的遗骨归葬到上海青浦桂园公墓,石棺里补放了一册《天民楼藏瓷》,让老人家的在天之灵不再寂寞。

1996年10月上海博物院新馆落成典礼。子女们遵照老爷子生前嘱托,捐资60万美元,装修了一楼“葛士翘展厅”,并将天民楼所藏青花瓷珍品127件安置展厅义展5个月。正如原馆长马承源在开馆式上说的那样:“葛氏奉献给广大观众的不仅是这些精美的展品,更是一片热爱祖国之情。”

天民楼藏瓷之丰被业内人誉为“富甲天下”,此话并非夸张。仅就元青花一项来说,其藏品之精、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元青花是元代的外销瓷器,大多出口到阿拉伯伊朗土耳其等国家,国内仅有少量留存,因为它的绘画精美、造型大气,深受收藏家喜爱。二十年前一只绘有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大罐,被拍出2.3 亿的天价。南京博物馆有一件元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估价20亿!据统计,国内馆藏的元青花不足80件,而天民楼竟藏有27件!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图6 万历和合二仙盘

天民楼藏瓷的声名远扬,一些另有图谋的人就千方百计找到葛先生。有个韩国人专程到香港找到天民楼,对葛先生说了个神秘兮兮的故事:他外公三十年代曾在上海开了爿古董店,后因战乱东西七零八落。他母亲结婚时整修房子,发现外公在夹墙里藏着一批瓷器。其中有一对元青花象耳瓶和一只成化青花龙纹碗。他还信誓旦旦地说他曾为此物的真伪几次去过权威博物馆,经专家认证绝对不是赝品。甚至拿出一份高科技研究机构的检测报告。他说几位收藏家都出了高价,但他觉得只有香港天民楼才有资格拥有,所以特地从韩国赶来向天民楼推荐。

类似的事件当然不止这一次,每遇这种事葛先生总是淡然一笑,然后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往往就使那些编故事的人语塞。

葛先生说赝品极其注意仿照真品的优点、长处,而无法仿它的缺陷。例如一处小小的晕散,一点极细的漏釉,乃至名款的写法不尽规范等等,这都是无法仿效的。有时看到底款写得极为恭正,反而是新仿的;那写得不够标准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品。

有一年葛师科先生在佳士得购得南宋官窑弦纹瓶一只,拍价36万美元。这只瓶系八国联军时掠到法国去的,20世纪30年代曾在伦敦展出过。90年代被日本某收藏家购藏。9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滑坡,这位收藏家委托佳士得原价拍卖。葛先生购下此瓶,曾在电话中告诉我。当时我觉得目前赝品泛滥,是否会看走眼。葛先生告知担心的不止我一个,新加坡有个收藏朋友说在中国首次大规模文物展上看到一只与这一样的弦纹瓶,但底部有乾隆的题诗,而这只没有,是不是新仿赝品?葛先生经多方论证,断定这是真品。因为瓶口并非绝对平切,而有极细微的偏差,高仿品是绝对仿不出来的。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图 7 元青花鱼藻纹大盘

在香港的一次文化聚会上,葛先生结识了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先生。初见面就觉得面熟,一交谈方知张先生是在台北出道的。1947年葛师科曾在台北建国路中学读过一年书。比葛先生小6岁的张先生当时在建国路小学。一谈起植物园、槟榔树,两人拊掌大笑。原来他们是邻居。张先生是美国的理工博士,太太是电脑专家,但他俩对文学艺术十分热衷,特别对古文化。他们在家里开办了个中国文化沙龙,定期约请文化名流举办各类讲座和欣赏晚会。自从认识了葛先生,当然不会放过。给葛先生定了题目:《天民楼谈瓷》。葛先生是个不爱张扬、不喜浮躁的人,出头露面的事常常是婉言谢绝,但这次是推辞不掉了,于是就答应下来,也就是“天民楼谈瓷”的开始。谈天民楼藏瓷的经验体会,谈瓷上的文化故事,谈藏瓷人的苦乐酸辛……一次谈下来就刹不住车。人们的评价是:条理清晰、视角独特、深入浅出。

与此同时,一篇篇文章也在心中打腹稿。葛先生写文章是专长,无论是杂文、论文都是言之有物、酣畅淋漓。记得1963年我与葛先生在厂里同编黑板报,他的杂文、我的诗、东方晓的绘画都多次在《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上选登。我问葛先生,不久的将来《天民楼谈瓷》能够结集出版吗?葛先生又是以微笑作答。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天民楼与外界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稳健而沉默的葛先生常常不得不出来谈谈“瓷”。文物串通造假已不是中国的专利。日本收藏界的某些利欲熏心之人早就埋起了“地雷”。所谓“埋地雷”就是将新仿的瓷器埋在山中墓地,起获后买通文物鉴定专家予以确认。当然,类似手法迷惑不了葛先生 。他说搞收藏要有双慧眼更要有一颗“平常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数年前,收藏界流传一个谣言,景德镇某个专事仿古的作坊,为了打知名度,散布“我们的东西卖给了香港天民楼。”葛先生听罢又是淡然一笑。他告诉我,天民楼的藏品基本不从私人手里购藏,而且购藏的绝对是精品。连修复的瓷件都不要。当然,除了作为标本购藏的某些典型瓷片。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天民楼的藏品,即:“流传有绪,著录在册”,一句话,没有“身份证明”的绝不染指!

1992年是葛先生家的悲怆之年。葛先生的祖母、父亲、母亲相继去世。偌大的天民楼交给了五个子女,但除葛师科外,都不搞这一行。葛先生的儿子在美国专攻电脑。伤痛之余,葛先生顿感身上的重量。好在近年弟弟葛师光在哥哥的言传身教下,对收藏之道渐渐入门,买了几件瓷器都很到位。

“岁月不饶人”,葛先生说,他也渐渐变老,好多事想做实在力不从心。最想做的就是让“天民楼”的藏品发挥更大效应,让全世界都认同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他家就是个博物馆。中国著名的陶瓷专家如冯先铭、耿宝昌、汪庆正、张浦生等都来观赏过。外国的博物馆只要有需求,就可以无偿借去展览。如新加坡的博物馆借去青花及单色釉的瓷器几百件,几年后方归还,分文未收。天民楼有时还资助借方博物馆。世界首富微软大王比尔·盖茨的母亲“倪密”,是美国西雅图博物馆馆长,也是个中国古陶瓷迷,听葛先生长篇谈瓷,又到天民楼观赏过,结下深厚友谊。葛先生说如果说她开口要借,我是不会推辞的。

问起葛先生今后有什么打算,葛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个故事:有位菲律宾籍华人收藏家,与葛先生是世交。专事收藏中国古字画,垂暮之年为收藏的字画犯愁,找到葛先生商量对策。葛先生向他介绍了国内几家博物馆的情况,向他推荐上海博物院,劝他将藏品送到上海博物院,既保留了名份又发挥了作用。这位老人采纳了葛先生的意见,将平生精心收藏的宝贝托付给了上海博物院。

葛先生说,他迟早也要走这条路,选一家规模上档次的博物院或大学,将“天民楼”送去,让它教育一代代人,让子子孙孙都能沐浴到古陶瓷文化的光芒。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天民楼藏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抱石《五柳先生》 天民楼藏近现代书画

1973年,苏富比在香港举办拍卖会,葛士翘接触到不少好东西,1986年,佳士得也进驻香港。著名藏家仇炎之、胡惠春、赵从衍、叶义等几大藏家藏品纷纷在两大拍行释出,加上参与国外拍行的竞拍,整个80年代,葛士翘不断地买买买,奠定了天民楼的藏瓷基础。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 清乾隆年间刻本 天民楼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在香港集中收藏元青花、明清官窑精品。主要藏品来源于香港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会上前辈瓷器收藏家仇炎之、胡惠春、赵从衍、杨永德、叶义等大家之旧藏。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1979年加入继“敏求精舍”之后在香港成立的又一个收藏家团体“求知雅集”,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加,葛士翘越来越希望将自己多年的收藏办一个展览,出一本书。1982年,葛师科来香港探亲,听到父亲的心愿,再考虑到父亲年迈,公司事务繁忙,同时自己也对文物艺术品感兴趣,便欣然答应了。葛师科从零开始,1982∼1987年,在筹备展览这五年,几乎整日埋首家中,潜心研究。每天,仔细地捧出一件件瓷器,小心翼翼地拍照、丈量尺寸,编写目录,多方查找资料编写展品资料,瓷器鉴赏水平日益精进。八十年代以后,葛士翘参加了求知雅集、之后更参加了资深收藏团体敏求精舍,葛氏父子俩都曾担任过敏求精舍主席。这些团体定期搞展览,邀请业内专家做讲座,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葛氏父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不少。

1987年“天民楼”藏瓷首次在香港亮相。展览在香港艺术馆举行,展出相当成功。当时国内正值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宽松的政治气氛,给了艺术收藏广阔的空间。葛氏藏瓷在内地的文博界也引发好评如潮。由葛氏父子编撰的《天民楼藏瓷》一书也同时隆重推出。

《天民楼藏瓷》一书的出版,迅速在海内外收藏界引起反响。人们惊叹如此精美绝伦的陶瓷品,是怎样逃过劫难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的;人们也惊叹:天民楼的葛氏父子具有何等的眼光、资金和魄力!

《天民楼藏瓷》一书,其深远意义传遍海内外。多年前,葛师科先生应邀到美国访问。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观赏馆藏中国古陶瓷。一位犹太籍老太太滔滔不绝地向葛先生一行介绍中国古陶瓷,像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们那样,讲解陶瓷的年代、造型、胎釉------她讲得口干舌燥,自认为讲得很尽职,还不时提点简单的问题考考这些参观者。午餐后,葛师科先生向这位犹太老人赠送了一册《天民楼藏瓷》,老太太惊愕得半响说不出话来。“啊,天哪!”老太太双手抱胸“原来您就是天民楼的大收藏家,请原谅我班门弄斧!”

《天民楼藏瓷》不仅印刷精美,装潢考究,每件藏品的标注的年代和说明都十分准确。它的出版确为初学者开阔了眼界,也为研究者提供了资料。该图册一上市就很快销完。新加坡一位书商一次购进200册,最后这200册则成了“奇货可居”的珍贵藏品。据说,景德镇已将此书炒到每册2000元,因为仿古作伪的作坊已将此图录作为蓝本。至今大家仍奉为中国瓷器中的“圣经”。“当年香港艺术馆一起编撰图录的朋友,后来都成了香港各大博物馆的馆长。”葛师科回忆道。

《天民楼藏瓷》出版后,老葛先生也松了口气。这本图录汇集了他数十年的心血,茶余饭后翻阅图录,已成为他晚年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老葛先生育有五个子女,葛师科是老大。在老葛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几个子女都学有所成。在香港这个花花世界里,他家全部成员都不抽烟、不嗜酒、不赌博、不赛马。葛师科说,我到香港已几十年,还从未到过娱乐场所,歌舞厅之类。这种身家近亿美元,而又传统、正派的家庭,在香港是少见的。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天民楼藏瓷》1987年原函精装两册

由于展会限于时间和地域,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展览图录显得尤为重要。葛氏父子对图录要求非常高,香港市政府的图录预算不得超过30万,他们自掏腰包赞助200万,得以高价聘请当时最先进的日本名摄影师拍摄图版,采用展开式插图,用旋转方法拍摄瓷器,使瓷器上的纹饰如画卷般地在平面上展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在香港艺术馆首次举办的“天民楼藏瓷”展大获成功,老葛觉得小葛有基础和爱好,就让其留在香港帮他从事陶瓷及艺术品的收藏和研究。

1992年上半年,又在台北鸿禧博物馆举办“天民楼青花瓷特展”。两项展览的成功举办,使得“天民楼”在香港及华人地区的收藏界,几乎无人不晓。

天民楼的陶瓷收藏,是香港葛士翘先生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主要收藏明清官窑瓷器,青花瓷器又是收藏的重点。天民楼收藏典型元青花器达二十七件,这是世界范围内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其中不乏佳器,如带盖缠枝牡丹纹梅瓶,玉壶春瓶,青花花卉纹双耳三足炉,青花缠枝花卉纹荷叶小盖罐,青花匝等。天民楼收藏的永、宣青花精品,其质量之精和数量之多,都是十分惊人的。天民楼所藏成化藏文杯和弘治双龙戏珠盘,都是这时期的典型器。天民楼所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数量众多,精品倍见。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1992年1月,葛士翘花了八百多万投得最贵的也是最后的一个碗,分期二、三月付清款项,四月就过世了,其收藏癖可谓至死方休。其后,葛氏家族成立“天民楼”基金会,其长子葛师科先生任主席。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屋内时,老人习惯性地往客厅走,柜子比以往空了些许,感觉有点失落,却又如释重负。

“太多了,老实说要服侍它也很费劲,我这二、三十年,就在服侍这些东西,搬运工、清洁工也是我,我太太也不许碰的。大罐子也不是很轻的,不是没有出过事,讲起来就难过。现在已经85、马上就86岁了,我想不能被这些东西拖累到这样了吧,所以要好好清理一下。我们现在着重加强明代藏品,一些较常见、重覆的,我就准备拿一部分,来换成更精一点的东西。而拿出去的东西都是在三、四十年前买的。我们的东西,一般都是全美的,流传有序,从拍卖、名家收藏而来。现在要买到这样的东西,已经很难了,虽然在我们看来,还是比较‘常见’。”

——天民楼主人葛师科

近年葛师科先生一直在筹备新的天民楼大展,准备在香港艺术馆重新开放时举办,想必大家都熟知,让天民楼第一次办展览便轰动香江的展览举办地就是香港艺术馆。天民楼藏瓷中最为世人称道的部分——元青花和明代瓷器,将会是新展的核心。为了进一步丰富和突出重点门类,天民楼所藏的部分清代瓷器和明代青花瓷,将分别在中国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3月23日晚)和香港蘇富比2019春拍(4月3日)中释出,拍品估价亲民。对于天民楼,这次离散确实是一次艰难的取舍,但这种离散却又是新一代收藏家的福音,能入藏世界顶级陶瓷收藏家的藏品,对他们鉴赏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凡意义。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葛氏父子

父亲过世后,葛士科接手“天民楼”,在父亲收藏的基础上,持续增加与完善,并一直没有中断学术上的研究,无关金钱,只他因喜欢探究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1996年10月,上海博物馆新址在人民广场落成,“天民楼藏瓷”赴沪助兴,使上海及邻近城市的古陶瓷收藏者大饱眼福。

几十年来,“天民楼”藏瓷未曾在拍场出现,葛师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他们“只买不卖”,他说:“对于收藏家来说,卖东西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生意失败,不得不卖,这样的例子不少;再有是喜欢的人不在了,下面也没人接手,底下要分家,这些东西卖成钱是最方便的。对真正的收藏家,这些东西都是千挑万选自己喜欢的,个个舍不得。”在两代葛先生的悉心管藏之下,天民楼逐渐成为媲美专业博物馆的殿堂级私人收藏。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元青花竹石花卉瓜藤纹大盘 天民楼藏

1992年春、1996年,天民楼先后在台北鸿禧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展出馆藏瓷器,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在1996年,著名古陶瓷学者汪庆正先生曾为上博展览写序言道:“这是世界范围内,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单位,即使连同公有收藏单位计算,天民楼仅次于‘Topkapi’(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Ardebi’(伊朗阿德比尔清真寺),属全球第三位。”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元青花 反青花凸花果实纹大盘 天民楼藏

回看过往,30多年后,葛师科感慨地说,“父亲的眼力和魄力是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悉心研究练出来的。天民楼的成功,与其拥有的财富不无关系。其实财富在收藏过程中只是主要因素之一,而绝非唯一条件。收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购买,收藏更是一个过程,在香港拥有千万资产的人可以说不计其数,但藏品达到相当规模的藏家,只有寥寥数人。”

知识点链接: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葛师科今天所得的瓷器精品,大多是他父亲于七十至八十年代买入,“我们为什么有今天的收藏,不是想要就有,要等机会”。那段时期,华光航运创办人赵从衍,与大古董商仇炎之和著名收藏家叶义等,都把心爱藏品拍卖。其中,赵从衍因为船公司负债几近破产,迫于无奈两度把心爱古董割爱,此举取得银行信任,维持借贷,让船王度过难关。大藏家之间的买卖,除了时机,还包含了眼光与修养;时机过了就要等,“现在有些人很有钱,但没有东西,没我们当年好买”。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天民楼藏 明永乐至宣德初期 青花海水腾龙纹小罐

估价:800万 - 1200万港币

香港蘇富比2019春拍“天民楼藏御瓷选萃”将于2019年4月3日呈现(蘇富比提供图片)

来源:

传仇焱之收藏(1910-1980年)

赵从衍收藏(1912-1999年)

香港苏富比1987年5月19日,编号227

展览:

《中国青花瓷器》,香港东方陶瓷学会,香港大会堂/香港博物美术馆,1975年,编号16

《赵从衍家族基金会珍藏明清瓷器展览图录》,香港艺术馆,香港,1978年,编号13

《天民楼藏瓷》,香港艺术馆,香港,1987年,编号18

《天民楼青花瓷器展览》,鸿禧美术馆,台北,1992年,编号34

这次香港蘇富比春拍的青花海水腾龙纹小罐,便是“香港船王”赵从衍 (1912-1999)所藏。当时,朱汤生(Julian Thompson,1941-2011,苏富比传奇人物)断定是永乐年制,天民楼图录亦依循此说。陶瓷鉴定权威之首 – 耿宝昌先生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中,则把此器定为宣德之物。

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加,葛士翘越来越希望将自己多年的收藏办一个展览,出一本书。1982年,葛师科来香港探亲,听到父亲的心愿,再考虑到父亲年迈,公司事务繁忙,同时自己也对文物艺术品感兴趣,便欣然答应了。葛师科从零开始,1982~1987年,在筹备展览这五年,几乎整日埋首家中,潜心研究。每天,仔细地捧出一件件瓷器,小心翼翼地拍照、丈量尺寸,编写目录,多方查找资料编写展品资料,瓷器鉴赏水平日益精进。八十年代以后,葛士翘参加了求知雅集、之后更参加了资深收藏团体敏求精舍,葛氏父子俩都曾担任过敏求精舍主席。这些团体定期搞展览,邀请业内专家做讲座,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葛氏父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不少。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葛士翘先生、葛师科先生为藏品做的档案卡片

“至今我都很怀念那段清闲又充实的日子,有充裕的时间,享受自己的兴趣。白天在家里整理和研究藏品,晚上去香港艺术馆和参加中大校外课程练习绘画,礼拜天背了画具跟随画友到郊外写生,时不时地还有作品在香港美术会展出。父亲在忙完公司的事后,也帮我一起整理,见我有这方面基础和爱好,便劝我留在香港协助他从事陶瓷及艺术品的收藏和研究。”

——葛师科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葛师科1987年出版的两册《天民楼藏瓷》

由于展会限于时间和地域,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展览图录显得尤为重要。葛氏父子对图录要求非常高,香港市政府的图录预算不得超过30万,他们自掏腰包赞助200万,得以高价聘请当时最先进的日本名摄影师拍摄图版,采用展开式插图,用旋转方法拍摄瓷器,使瓷器上的纹饰如画卷般地在平面上展开。葛师科1987年出版的两册《天民楼藏瓷》,至今大家仍奉之为中国瓷器中的“圣经”。“当年香港艺术馆一起编撰图录的朋友,后来都成为了香港各大博物馆的馆长。”葛师科回忆道。


天民楼如何成为“藏瓷界神话”:

财富必要,绝非唯一

回看过往,30多年后,葛师科感慨地说,“父亲的眼力和魄力是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悉心研究练出来的。天民楼的成功,与其拥有的财富不无关系。其实财富在收藏过程中只是主要因素之一,而绝非唯一条件。收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购买,收藏更是一个过程,在香港拥有千万资产的人可以说不计其数,但藏品达到相当规模的藏家,只有寥寥数人。”

除了非常有魄力外,葛氏父子的眼光也非常超前。为了筹备天民楼首次展览,有更好的瓷器展示,不断花大钱价钱买入精品。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明永乐 青花十六子碗 天民楼收藏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比如于1981年从拍卖会上购入的一件明永乐时期的青花十六子碗,当时含佣金165万港币,这笔钱可以在当时香港的黄金地段买下3套高级海景公寓。这在当时可是大新闻,拍卖结束的第二天立即成为全香港报纸的头条,标题多是《天价购得一只碗》,内容多是嘲讽的口吻。低调的葛士翘先生并未告知夫人,夫人看到这则报道时,还问道这是哪个傻瓜呀,花这么多钱买只碗,却不知此人近在眼前。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明永乐 青花婴戏图碗细节

事实,证明这笔钱是值得的。明清两朝的瓷器上都有用婴戏图来装饰的瓶、盘、碗等,但大多是一两个小孩子。出现16个小孩子做各种游戏,过去说是宣德以后才有,但其实永乐就有了,但不多见,也许就是这只碗开了“十六子”纹饰的先河,中国人向来喜欢好彩头,16是4个4,寓意“事事如意”。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天民楼藏

天民楼收藏27件元青花中有一件品相完好的带盖梅瓶,此物是在1986年香港蘇富比船王赵从衍专拍上竞得的。天民楼这件藏品,无论是青花发色,还是器身典型的牡丹缠枝纹纹饰都极有元朝典型色彩。。在宋元明三朝,梅瓶是实用器,多用来装酒,所以烧造时必配瓷盖。传世梅瓶的瓶盖大多容易遗失,除了本品外,存世所见牡丹纹为主题的元青花梅瓶一共10件,其中保存瓶盖的仅4件。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细节

图片来自萱草园主人《由天民楼藏品再看元青花》

元青花的研究史很短,第一个研究它的是美国人约翰·亚历山大·波普,他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名著《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一组中国瓷器》,这才引起了古陶瓷界的浓厚兴趣。不过,这个讯息并没有很快流传开来,大家还记得2005年伦敦佳士得上以2.3亿元成交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吗?这个青花罐子1960年代曾经被他的拥有者的家人拿给拍卖公司估价,而拍卖公司也估是明代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一直到八十年代之前元青花虽然已经渐渐被收藏界所认识,但是它在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是很高,199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曾拍卖了一件元青花“三顾茅庐”罐,以794万港币的价格拍出,引起了轰动,那才是第一次把元青花的价格开始推到一个高度,所以说在80年代便开始收藏元青花的葛氏父子是超前。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现如今天民楼已经收藏了两件带盖的品相完美的梅瓶

“之所以会选择元明青花,也是因为当时香港普遍喜欢这类瓷器。当时天民楼的东西其实并不多。1987年第一次在香港艺术馆办展览时,我们也只展出了163件,其中有几件彩瓷还是找其他藏家借的。当时我们还出了一本由我参与主编的《天民楼藏瓷》。到现在,27年过去了,我们又补充了不少东西,当时元青花只有四件,永乐甜白釉只一件,还没有款,现在我们永乐甜白有十多件,其中三件有“永乐年制”篆书款。元青花我们也补充了不少。还有一些高古瓷器,诸如龙泉、南宋官窑、吉州窑、耀州窑、定窑,我们也在不断补充。”葛师科曾在某次采访中提及。

1992年1月,葛士翘还花八百多万投得最贵的也是最后的一个碗,分期二、三月付清款项,四月就过世了,其收藏癖可谓至死方休。父亲过世后,葛师科接手“天民楼”,在父亲收藏的基础上,持续增加与完善,并一直没有中断学术上的研究,无关金钱,只他因喜欢探究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看完天民楼收藏故事,相信大家最关心的是中国嘉德和香港蘇富比的拍卖,雅昌艺术网为此采访了两大拍行的专家。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蘇富比北京预展现场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天民楼藏 明永乐 青花缠枝番莲纹折沿盆 直径25.6cm

估价:800万至1200万港元

香港蘇富比2019春拍“天民楼藏御瓷选萃”将于2019年4月3日呈现(蘇富比提供图片)

来源:蓝捷理(J.J. Lally),纽约,1986年

展览:

《天民楼藏瓷》,香港艺术馆,香港,1987年,编号13

《历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展》,香港艺术馆, 香港, 1990-1991年, 编号129

《天民楼青花瓷特展》,鸿禧美术馆,台北,1992年,编号29

《日升月腾:从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2015-2016年,编号61

《香江雅集: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特展》,首都博物馆,北京,2017年,编号115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高12.2cm,口径26.6cm,足径19cm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收藏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中东金属器,图片来源:值点网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中东穆斯林的金属净手盆

蘇富比专家表示:“今次共18件天民楼藏瓷登上香港苏富比春拍,当中以青花为重,领衔拍品自然是闻名天下的明朝永乐、宣德出品,估价亲民,希望更多藏家关注这次拍卖。这件明永乐青花缠枝番莲纹折沿盆是其中一件明星拍品。这类盆的器形,源自中东金属器,如同12-13世纪时,在埃及、叙利亚出产的一类金属盆,器形相近的黄铜盆通常和执壶一起使用,供大家饭前、饭后洗手。再看折沿盆内部近似星形的图纹,设计同样源自中东金属器。此盆沿上绘石竹花,漂亮独特,同类瓷盆之沿上,一般多以水波作饰,北京故宫收藏一件同类器物可资比较。”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天民楼藏 明宣德 青花缠枝番莲纹大碗

“大明宣德年制”款 直径:29.8 cm

估价:800万至1200万港元

香港蘇富比2019春拍“天民楼藏御瓷选萃”将于2019年4月3日呈现(蘇富比提供图片)

此碗是非常典型的宣德出品,“骰盆”可说是行内术语,它们以前可能用来玩骰、斗蟋蟀、甚至作其他用途,如今已很难考证。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明宣宗射猎图》轴,明,绢本,设色,纵29.5cm,横34.6cm

北京故宫收藏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明宣宗的蟋蟀罐

相信熟悉历史的你,知道明宣宗朱瞻基的绰号是“促织(蟋蟀)皇帝”,那他到底有多喜欢斗蟋蟀呢?明代王世贞《王弇州史料》中收录了明宣宗给况钟的这道密诏,全文如下:

宣德九年七月,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以敕他每于末进运,自要一千个。敕至,而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一道短短的密诏,竟连用了三个“敕”字,疾呼“不要误了!”可见宣宗痴迷蟋蟀到了何等地步!上有所好,于是苏州上演了一场盛况空前地捕捉蟋蟀的“全民运动”。景德镇出土了一些明宣德蟋蟀罐瓷片,可以佐证。

“这种‘骰盆’的图纹有各式设计,包括牡丹、各式花卉、岁寒三友、以及莲花配衬佛教八宝纹。这款设计源自佛教,在早期石雕可见,但它传到明朝的瓷器之上时,已经和原来设计所差甚远。画师在这里用上了堆叠技法,令花卉图纹带来强烈对比效果,全赖当时所用的“苏麻离青”钴蓝颜料。明朝晚期至今,这种青花发色都强烈地吸引着各方收藏家。盆沿上书典型的宣德款,中国瓷器的皇家落款,就是自此朝起开始标准化。”蘇富比专家表示。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明宣德 青花穿花龙纹盘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价:300万–500万港币

香港蘇富比2019春拍“天民楼藏御瓷选萃”将于2019年4月3日呈现(蘇富比提供图片)

相较于香港蘇富比2019年春拍中以明代瓷器为主的释出,中国嘉德四季第53期拍卖中有115件左右天民楼旧藏清代瓷器上拍,多数以清代官窑瓷器为主,以及5件左右明代瓷器,更加适合现下大陆收藏家和行家的审美品位。

“这一次的天民楼藏瓷的征集过程中,让我个人感受最大的有两点,第一是两代葛先生的收藏选择,他们首先在意的藏品本身的品质,比如是红色的一定是发色最好的,反而在品相中如有一点点的问题,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一定是选择少见品种中的质量最好的,红釉中最红的瓷器。但是现在国内收藏家会过于在意瓷器的品相,甚至是极度要求品相完美,这是我觉得两代葛先生对于国内收藏家审美和收藏理念可能会产生的重要意义。”中国嘉德拍卖四季陶瓷工艺品部总经理刘旸说到。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Lot 3614 清雍正 仿汝釉如意耳盘口瓶

“大清雍正年制”款 高 H 21

估价:120万-220万元

来源:1981年5月12日购自福成行

著录/展览:

《天民楼藏瓷(上册)》,香港艺术馆、香港市政局编,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1987年,图151

对于天民楼主人拍品的首次释出,刘旸他们征集到的是以官窑为主的清代瓷器,而非天民楼所长的元初至明代的瓷器,对此,刘旸在征集过程中真实的看到,收藏界或者是市场对于葛氏父子的清代藏品有些忽视,从征集的拍品来看,天民楼有着非常完整和强大的清代瓷收藏体系,品种齐全,尤其是清代单色釉、彩瓷、宫廷(官窑)瓷等。

“这一次我们拍卖中的天民楼瓷器选择,基本上是三分之一数量的单色釉,三分之一数量的彩瓷以及三分之一数量的青花,90%以上为清代瓷器,有不超过5件明代瓷器。”刘旸补充到。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Lot 3582 清雍正 黄地绿彩婴戏图碗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款 直径 D 14.8

估价:70万-100万元

来源:香港苏富比1977年12月1日拍卖会第125号

著录/展览:

《清代艺术展》,伦敦东方陶瓷学会,1964年,第188号;

《天民楼藏瓷(上册)》,香港艺术馆、香港市政局编,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1987年,图103;

《天民楼基金会藏明清彩瓷特展》,佳士得上海分公司,1994年,第19页,图8

而在和天民楼主人的沟通过程中,他们对于收藏市场的规律也让刘旸感受到了实力,比如在定价过程中,葛先生说到,价格不是你(拍卖行)定的,也不是我(委托方)定的,而是市场定的。所以在本次拍卖中,可以明显看到天民楼藏瓷的价格十分合理,但对于天民楼这块金字招牌来说,也一定会引起瓷器收藏者们的强势围观和竞拍。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Lot 3520 清乾隆 青花花卉纹壮罐 高 H 27

来源:1977年12月30日购自福成行

估价:350,000-550,000

中国嘉德四季第53期“天民楼藏瓷专场”3月23日晚呈现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Lot 3558 清雍正 粉彩花卉纹杯一对 高 H 6.6 “雍正年制”款

估价:400,000-600,000

中国嘉德四季第53期拍卖“天民楼藏瓷专场”3月23日晚呈现

来源:仇焱之旧藏

香港苏富比1981年5月19日春季拍卖会“仇焱之收藏(三)——明清瓷器专场”第592号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Lot 3565 清乾隆 粉彩大吉图碗一对 直径 D 14.5“彩华堂制”款

估价:150,000-250,000

中国嘉德四季第53期拍卖“天民楼藏瓷专场”3月23日晚呈现

来源:

香港苏富比1978年5月24日春季拍卖会第263号

著录/展览:

《天民楼藏瓷(上册)》,香港艺术馆、香港市政局编,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1987年

「收藏大家访谈录」11 瓷器藏家的圣地---天民楼

Lot 3562 清康熙 五彩麻姑献寿图万寿无疆盘

直径 D 25.4 “大清康熙年制”款

估价:350,000-550,000

中国嘉德四季第53期拍卖“天民楼藏瓷专场”3月23日晚呈现

来源:

香港苏富比1994年11月1日秋季拍卖会第63号

著录/展览:

《好古敏求——敏求精舍三十五周年纪念展》,香港市政局与敏求精舍合办,香港艺术馆,1995年,第183页,图135

上一篇新闻

单色和极简:新加坡的Mono酒店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发出“无镜头”的彩色成像技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