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葡萄牙何以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帝国

葡萄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向海外扩张的国家。按照流行的说法,1498年葡人发现绕过非洲南端直达亚洲的航道,其后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在各地广设据点,建起世界范围的海洋帝国,甚至被人当作大国崛起的模范。这一说法却有明显的难解之处:1500年前后,欧洲还没有走出中世纪。人口才一百万上下的葡萄牙,在欧洲都算是贫穷弱小,凭什么来到亚洲,就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起大帝国?

葡萄牙何以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帝国

1530年间的葡萄牙海外据点

葡萄牙的海上优势

为着获取胡椒,葡人不远万里来到印度,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印度胡椒的价格真便宜,而且还有周边各类产品:论香料有生姜,肉桂,丁香,肉豆蔻;论奢侈品,更有宝石、象牙、燃香、檀木,甚至还有中国的丝绸、瓷器。

但是面对这些令人垂涎的产品,葡人却遇到两样麻烦。首先是欧洲的货品在亚洲没有销路,卖不到好价钱,只能以贵金属来买亚洲货。再则是印度洋周边早已形成商贸关系网,葡人一时插不进去,眼睁睁看着胡椒、香料到处都是,却进不到好货。在1500年的世界,欧洲是经济落后地区,与亚洲贸易处于不利位置。

葡人却发现自己在经贸之外另有一项优势,论海战亚洲的帆船不是他们的对手。在现代,坚船利炮需要钢铁、电子、武器系统的基础,拼的是技术水准与工业制造能力,经济落后的国家难以与技术先进的大国比拼。但是在工业化之前用的是木头船,上边装着火炮,靠的是木匠与铁匠的手工。海战能力不是取决于经济或技术水准,而是造就于环境的险恶。

葡人到来之前,印度洋周边的贸易大体平和,各地之间互通有无,虽说间或有海盗出没,却不常有海上战争。跑船者以阿拉伯商人为主,基本上是个体行为,靠家族与亲友的扶持,在各地只是缴费纳税,不需要政治力量的保护,也没有花力气来武装自己。

葡萄牙却出自诸侯混战的欧洲,商贸与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集市的建立、矿藏的开采、贸易的开通都需要国王的特许与保护。在地中海周边,战火还时常烧到海上。威尼斯与热那亚为了争夺转口贸易,在海上的打斗一直没有停过。葡萄牙的探险,始于对北非沿岸的袭击,也是由国王授权,一边做贸易,一边当海盗。他们的帆船是商、战两用,积累了许多海战经验。从欧洲一路颠簸驶到印度,他们见过大风大浪,船体坚固,走在大洋之中技巧娴熟。他们的背后有国王出资,帆船两侧装备火炮,船员之中佩剑的勇士多于商人。与阿拉伯人在海上对抗,葡人在组织、装备与经验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收买路钱的“帝国”

以经济实力来论,在印度洋周边的最强者当属印度。只是印度半岛的西岸政治上四分五裂,诸侯之间有种姓、宗教、地域的矛盾,盘根错节,打斗不断。相应的战役却大多在陆地上进行,论规模可以上万人,论兵器还是以大刀长矛为主,而且通常达不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只是喊喊声威,做做架势,边打边谈,不用见血就可以达成协议。

作为外来者,葡人搞不清楚这些矛盾的细节,却不难找到游走其间的空隙。他们的火炮放在战船上,比陆地上的人更为便利机动,可以装备更大口径的重炮。几艘战船集结在一起形成火力网,对付印度诸侯在沿岸零零散散之间布置的几门小火炮,享有相当的优势。

达伽马第一次到达印度是1498年,四年之后再赴印度,他的船队就开始在海上抢劫。其后十几年,葡人在印度半岛西岸抢下好几个据点,更进一步南下占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北上占领波斯湾入口的霍尔木兹岛。以这些据点作为基地,他们一方面发放通行证,强迫商家购买,处罚无证出海的商船。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迫印度沿海诸侯签立贸易协定,用从欧洲运来的贵金属加上通行证的收入,廉价购买印度的香料运回欧洲倒卖。

所谓葡萄牙的海上帝国,直白来说就是沿海这一串的收费站,强买强卖。以当时风帆驱动,肉眼眺望的技术水准,这些据点并不足以控制印度洋上商船的往来。只是不少商船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愿意向葡人交上买路钱,换一个平安,多几个歇脚的地方。

威胁红海通道

传统上,香料北上最为重要的通道走的是狭窄的红海,长度只有两千多公里,但是沿途有许多暗礁与小岛,沿岸的山脉又使得风向难以掌握,航船容易搁浅触礁。因此,红海只能跑小船,而且晚上还不敢行驶。印度的货物先经印度洋由大船运到红海入口的亚丁港,卸下来搬上小船才进入红海,北上到达苏伊士湾又得卸下来,再走一百多公里的陆路才能到达开罗。一路折腾下来,印度的货物运到开罗要涨价20多倍。威尼斯商人则是在开罗买下香料,沿尼罗河进入地中海,运回意大利,再转手运往欧洲各地。

葡萄牙何以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帝国

红海通道示意图

在埃及之外,意大利人也可以从黑海周边买到亚洲货。但是十五世纪奥斯曼帝国兴起,严重冲击黑海周边的贸易,这才只剩下埃及一条通道,被威尼斯垄断。其他意大利人只好跑去葡萄牙、西班牙谋机会,梦想着能在大洋上找到直达亚洲的航道。

半个世纪之后梦想竟然成真,达伽马完成印度首航,威尼斯的垄断也就此打破。有人甚至幸灾乐祸地说,威尼斯以后得以打渔为生。其实两条航线互有优劣。红海旧航线的麻烦在于无法直达,卸货装货好几次,但是从印度经印度洋、红海、尼罗河、地中海,到威尼斯只有八千公里上下。好望角新航线可以在大洋中跑大船,绕过穆斯林的控制,但是却路途遥远,从印度到葡萄牙航程两万公里,而且远洋航行甚为艰苦,风浪难以掌握,平均算下来帆船损失近三分之一,人员损失的比例更高。这种赌命的航行,如果没有价格上涨几十倍的暴利,不会有人愿意跑。因此两条航线的竞争,决定因素不在价格。

葡萄牙人的好运气

好望角航道的开通让埃及与威尼斯倍感忧心。与葡萄牙相比,威尼斯的海军更为强大,经济也更为富裕。但是地中海与红海之间隔着陆地,威尼斯船队进不了印度洋。它只能鼓动埃及采取行动,暗中资助埃及组建船队,去印度攻打葡人。当时统治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信的是伊斯兰,威尼斯有宗教通敌之嫌。但是商业的切身利益放在眼前,上帝的考虑只能暂时摆在一边。

埃及船队在1508年经红海南下印度,得到当地诸侯的协助,首战重创葡萄牙船队。但是第二年,印度人却与埃及人发生矛盾,转过来协助葡人,打败埃及船队。在印度人眼里,埃及与葡萄牙一样都是外来者,支持哪边得看他们一时的需要。

埃及船队是葡人刚到亚洲时,真正在海上遭遇的强劲对手。虽说第一次征伐不成功,埃及的国力却要强过葡萄牙,背后还有威尼斯的支持,并不容易对付。偏巧,此时在巴尔干站稳脚跟的奥斯曼进一步向外扩张,与埃及发生战争。下过一次印度洋之后,埃及忙于抵抗奥斯曼,腾不出手来对付葡萄牙。到1517年初,开罗更是失守,马穆鲁克的最后一位苏丹战死沙场,红海通道关闭。葡萄牙很是幸运,奥斯曼在无意之中帮忙解除了埃及的威胁,斩断了威尼斯货源,让葡人得以垄断欧洲的香料进口。

印度遭遇蛮族入侵

以当时欧洲的落后,葡人立足印度洋可以理解为蛮族入侵。农业时代,经济优势并不等同于军事优势,落后地区反倒时不时产生悍兵强将。通常的例子是游牧民族,拥有宝马良驹,生活在草原的动荡环境之中,部落之间打斗不断,组织松散。但是一旦出现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或是伊斯兰这样的宗教,将分散的部落拧成一股绳,就具有征服大片农业地区的能力。葡人则是洋上漂来的蛮族,经历过基督教与伊斯兰之间长期血腥战争的洗礼,拥有海上作战的经验,来到印度洋中显威风。

碰巧的是,葡人来后不到三十年,印度又遭遇一股从陆地上杀来的蛮族,由阿富汗南下,在印度的西北部立足。他们据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讲的却是波斯语,信的是伊斯兰,人称“穆古尔”,在波斯语中正是“蒙古”的意思,在中文里却被翻成“莫卧儿”。他们的军事优势与葡人有一点相似,也是建立在火炮之上,但是他们的火炮不是船载,而是在陆地上排兵布阵,与步兵骑兵协调使用。他们的组织能力与规模要远大于葡人,到十七世纪,其势力几乎覆盖整个印度,建立的是大帝国。

葡萄牙何以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帝国

莫卧尔帝国的扩张

相形之下,葡萄牙的海洋帝国显得很是边缘。进入现代之前,沿海的港口远没有沿河的城市来得重要,河道的贸易要远大于海上的贸易。在十六世纪的亚洲,不论上海、香港、新加坡、孟买、马德拉斯,都只是无名的小地方。莫卧儿控制着印度的大河与内陆,对沿海没有多少兴趣。与此相对,活跃在海上的葡人也不愿意进入内河,因为河道之中没有足够的回旋空间,离河岸太近占不到便宜,上岸更是势单力簿。因此葡人的势力局限在沿海,与莫卧儿帝国之间是井水不犯河水。

也因此,葡人对印度的总体影响有限。即使到17世纪,葡、英、荷等欧洲各国在印度所有的贸易额加起来,甚至都比不过当时的印度一位著名富商的生意量。葡印双方贸易的主要结果,是欧洲的贵金属流入印度,换走当地盛产的胡椒,对莫卧儿的财政与货币流通都有不小的贡献。大体来说,二者的经济关系是互补,而不是冲突。

海洋帝国局限于海洋

在1550年前后,葡萄牙势力达到全盛,有50多个海外据点,分布在亚非拉三大洲,算得上是“世界性的大帝国”。但是所谓据点,基本上就是一个港口堡垒,加几间仓库,对周边的内陆影响很小,只是让往来船只进港停靠,休息整顿,补充物资,装卸货品。亚洲的据点多半在印度西岸,葡人以其为巡逻沿海的基地,征收买路钱,采购香料运回欧洲。非洲的据点则多半是给来往印度的船只补给,也采购一些非洲的特产。美洲的据点较少,局限在巴西沿岸,周边还是人烟稀少的蛮荒地带。

这一帝国没有保境安民,治理天下的职责,手头只有一件要务:将亚洲的香料运回欧洲倒卖,实质是一个武装长途贩运集团。但是,集团的大老板是葡萄牙的国王,沿海据点的管理也是国家的形式,称为“印度政府”,总督由葡王任命,各地堡垒的守备军官,仓库的管理会计,帆船的船长大副等等都算是总督率领之下的官员,领公俸,为国王做事。

在习惯了官府存在的我们来说,这样的安排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放在十六世纪的欧洲,它却是非同小可。封建制度之下的欧洲没有官府一说,天下分封给贵族治理,没有统一的法律或司法机构,没有中央统管的财政与税收,没有文官制度,甚至都没有统一调度的职业军队。各地贵族拥有自己的城堡与私家军,接到号令才前来勤王。贫穷弱小的葡萄牙,却定下政治制度,将海外帝国管了起来。

葡王的出发点并不难理解,海外探险不但路途长,耗资多,而且风险巨大,多亏王室长期支持才得以完成。航道开通之后派船下印度依然昂贵,一次航行的建船费可以用掉王室一年收入的四分之三,花的是血本。香料运回欧洲的暴利,葡王自然不愿意拿出来封建,而是要由王室垄断:香料要记在国王的名下,开支收入要有详细的记录,私人资本只能在王室的帐目之下参与分红,连海上抢劫得到的战利品也得记录在案,回来之后才论功行赏。

管理帝国的麻烦

然而,国家制度的建立没有那么容易。去印度的人是冒险家,不是讲规矩的文官。来到异国他乡浴血奋战,哪里顾得上里斯本的指挥或者监管。更何况,海外有情况,报告给国王至少要半年,得到指令更是要一年多,统一调度根本就不切实际。而且,“印度政府”以赚钱为目的,本钱的确是葡王投入,去印度的人却是拿着性命当赌注,谁不想赚一把?海外官员贪污、做假账、走私等等,都是普遍现象。

葡王对香料的垄断维持了半个世纪,到1550年前后已是难题重重。在印度,葡人强行规定香料的采购价格,长期不许变动。印度商人在炮火威逼之下只得屈从,但是提供的货品多半属于次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海外官员私下做生意,买下香料偷运回欧洲,或是在亚洲各地之间倒卖。维持据点的费用,诸如军饷、火药、堡垒建造、船只维修等等都记在官方的账上,买下的亚洲货品却是记在官员私人的账上。葡王每年为维持帝国开支不小,香料贸易的好处却流入海外官员的腰包。更有甚者,许多葡人在亚洲落户,跑生意,当雇佣兵,娶当地女子为妻,入乡随俗乐不思蜀,还放弃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或印度教,成为海外葡侨,在亚洲找到更为美满的生活。人口本来就不多的葡萄牙,还要流失人口。

到此时,奥斯曼在中东的征服也告一段落,开始派船队经红海下印度洋。想赶走葡人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奥斯曼还是能够控制红海,重开香料通道。身段灵活的威尼斯也与奥斯曼化敌为友,又得以从埃及进口香料至欧洲。葡萄牙的垄断,只维持了半个世纪。

四不像的葡萄牙帝国

这半个世纪,葡萄牙王室通过香料贸易还是赚过不少钱,其中的暴利更是让葡王可以大举借贷,只是这些资本却没花对地方。尽管与亚洲贸易的前景广阔,几任葡王却依然热衷于在北非对穆斯林发动圣战。欧洲的王公贵族是武士,向往在战场上一展勇武。杀人放火若是以异教徒为对象,更是彰显上帝的荣耀,有着特别的精神价值。在观念上,他们还没有跳出封建传统,香料贸易的收益大多消耗于十字军旗下的厮杀,海外帝国反倒是经营不善,到十六世纪下半叶已是入不敷出。

葡萄牙的海洋帝国说来是一个四不像。以它仰仗炮轰与地域遍及亚非拉来说,有点后来大英帝国的架势,只是它的船队进不了内河,势力也无法投射到内陆。以葡人大批在海外定居来说,有点像在东南亚的华侨,只是其背后有国家的武力支持。以其对穆斯林的敌意来说,它还有几分发动圣战的意味,但是其真实目的并不是战争,而是赚钱。以其投入的风险资本,可以说是原始的资本积累,甚至是初期资本主义的实验,但是却没有促成葡萄牙脱离封建经济。

说它是帝国并不算夸大,葡人的确是第一批来亚洲殖民的欧洲人,但是他们却不同于现代的西方殖民者。后者经历过工业革命,在经济、技术与组织上大幅领先。十六世纪的欧洲却还没有脱离封建,在经济与技术上明显落后于亚洲,垂涎亚洲的出产,却拿不出可以交换的物品,只能输出贵金属,加以武力的辅助。其商船虽然在海上占有优势,却是处在亚洲经贸的边缘。欧洲人要扭转这一形势,还需要三百年。

把葡萄牙当作大国崛起的典范,却是言过其实。在欧洲它从来就没有重要角色,在亚洲它也是局限在沿海的港口与汪汪大洋之中。它的地理位置特别,在地域狭小与粮食不足的挤迫之下外出探险,找到一条前往发达地区的通道,虽然路途长成本高,却能获取在欧洲稀缺的物品。它没有跳脱封建的局限,海外赚的钱大多在无谓的圣战之中耗尽,既没有强国也没有富民,到后来反倒成为欧洲的落后地区。但是,它探清了通道,摸清了亚洲沿海的情况,树立了远洋贩运的榜样,鼓舞了一系列跟随者——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等。从这一点来说,葡萄牙算是欧洲近代史上的一位先行者。

参考资料:

M.D.D. Newitt, A History of Portuguese Overseas Expansion, 1400-1668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Bailey W. Diffie and George D. Winius, Foundations of The Portuguese Empire, 1415-1580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

Macfarlane, I. (1972). "Pepper Politics." History Today 22(2): 136-142.

S. Subrahmanyam, The Career and Legend of Vasco da Gama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H. Kulke and D. Rothermund, A History of India, 4th ed. (London: Routledge, 2004)

C.R. Boxer, A Question of Contraband: The Old Colonial Trade, History Today, 22 (1972) 204-213.

上一篇新闻

南洋谁主沉浮:新加坡与马六甲的双城相杀记

下一篇新闻

在马六甲,看中国前主席和总理们参观过的古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