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8日 星期六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2012年,世界一点不安宁。而在9月11日这天,余秋雨也一点不高兴。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在这天的3个月前,日本的加藤千洋教授两次到上海邀请余秋雨,他也欣然接受了去日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研讨会”的邀请:

时间:9月22日

地点:京都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日本同志社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加藤千洋

余秋雨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演讲主题,就是中国文化的“非侵略、非远征、非扩张”特性。

但是,就在9月11日,离研讨会只有11天了,余秋雨有了一个决定。

他正式通知日本方面,决定不再出席这次研讨会,余秋雨拒绝的原因很直接也很清楚。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从南宋开始就有史可查,这是谁都无法更改和扭曲的历史,也是现实。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中国钓鱼岛

龙有逆鳞,触之必怒。

中国人的逆鳞,就在这。

记得在2005年7月,联合国“世界文明论坛”在东京召开,余秋雨被邀演讲,在演讲的开始,他就说,他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学者,单从文化的视角,以个人的立场,对“中国威胁论”提出一点异议。

那次演讲的主题,就是著名的《利玛窦说》。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中国天主教的开拓者,意大利学者:利玛窦

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从明万历10年到中国,万历38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晚年著《利玛窦中国札记》,研究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中国文明具有非侵略、非扩张本性。

在那次演讲的结束部分,余秋雨一字一句地说:“如果离开了基本事实,离开了历史文化,离开了集体心理,伪造出“中国威胁论”,互拾余唾,不断起哄,那是学术的悲哀,良知的坟墓。”

虽然语言缓慢,但语气铿锵。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网络图片

然而,我们的邻邦并没有尊重我们的底线,要不然,也不会屡次挑起这类触及底线的事件。

后来,余秋雨把《利玛窦说》这篇演讲稿收录在《何谓文化》里。一同收录的还有他“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以及和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的对话录,等等。

这些文章的主题就是一个:爱国,并传递中国文化的善意。

若干年来,余秋雨一以贯之地在海内外传播和发扬着中国历史文化。

2018年,余秋雨把关于中国文化的更多特性和利弊写进了《中国文化课》里,汇集成了一本厚达650页的大部头,对传统文化梳理、提炼,并进行哲理性和诗意化解读。

秋雨专栏 分享好书最新惠装,可单独,专门定制:

2012年余秋雨的这次拒接,在当时也算一件大事。

不久,当“凤凰网文化”记者采访余秋雨时,余秋雨有一句话掷地有声:“再安静的学者也会表达愤怒。”

余秋雨还在努力控制自己情绪,他接着说:“愤怒的方式有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严辞批判,第二等级是拍案而起,第三等级是拂袖而去。我本想采取第一等级,这次上升为第三等级。”

对爱国和对中国文化的维护,余秋雨从来都态度鲜明,不似一些特定人群的阴阳怪气和在貌似“客观”语境下的崇洋媚外。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崇洋媚外的典型意象

余秋雨曾到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多国发表演讲,他演讲的主题从来就是关于中国文化,并带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

中国文化非侵略性的根源在哪里?

余秋雨一直在探寻。2021年7月6日,余秋雨的视角从中国文化的最深处收回,于是《周易简释》问世了。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周易简释》书影

古稀之后,余秋雨更多的是在回归,在华夏文化历史的起源处,寻找最初的关怀和关照,并在文明的最初关怀下,寻找现实案例。

我以为,在《周易简释》中,余秋雨对坤卦的解读倒是可以遥遥回应2012年他的那次“愤怒”。

而且也非常适合今天的形势,显然,9年过去了,它照旧一成不变。

《易经·坤卦》: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余秋雨在讲完了它的基本意思后,写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余秋雨《周易简释》“坤卦”内容

一些国家,看似已经从风口浪尖隐退,却还是抵不住他国的诱惑,时不时地探头探脑,希望得到一点认同,刷一点存在感。

用中国古代的智慧起源《周易》来评判,余秋雨说,它不会安全,也失去了纯粹的韬光养晦之美。

不同于以往的解读,余秋雨对《周易》的理解延续了哲理,又多了诗意,更注入了现实温度。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余秋雨肯定知道,“括囊”是智慧,但是在触及原则问题时,是无须“括囊”的。

余秋雨曾经对日本的一次愤怒拒绝

网络图片

这就是余秋雨,有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还有中国文人骨子里的高傲。

上一篇新闻

走近新加坡丨日本人公墓

下一篇新闻

书评:《文化苦旅》之《这里真安静》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