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7日 星期二

特级教师说|唐彩斌:奥数班如此火爆,为什么国际比赛屡失桂冠

引自京师书院BigData

特级教师说|唐彩斌:奥数班如此火爆,为什么国际比赛屡失桂冠

唐彩斌,特级教师、浙江杭州市时代小学的校长

全世界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数学竞赛就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追溯历史,始于1959年,第一届在罗马尼亚拉索夫举行,每年一届,今年第60届IMO将在英国巴斯举行。中国代表队首次参加是1985年,2015年之前的20年,中国队常夺冠军宝座,只有5次错失团体冠军,而从2015年之后,却连续4次错失桂冠。在2019年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中,中国队只获得团体第6名的成绩“激怒”了国人,把奥数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尽管明理人都知道,“大师杯”数学竞赛的赛事组织、选手选派与IMO相比并不一样,但是媒体和舆论连同之前IMO“失利”旧账一起,一边倒地发出了质疑:中国的奥数不行了!其实,严格地说也不是失利,只是没有获得团体冠军,近几年团体总成绩也都是在前三甲,但退步也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的另一种景象,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奥数蔓延到小学,甚至有学前班的孩子参与其中,吸引了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大量投入,甚至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国内有一个专做小学奥数培训的机构,其所属的上市公司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学生总人次从上年同期的约2242380 增长到本季的约4937320,同比增长约120.2%。透过数据,足见国人对奥数的热情几近“疯狂”。

为何一边奥数班如此火爆,一边在国际比赛 中却屡失桂冠?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怪象 背后,对当下的数学教育又有何启发?与竞赛数 学相比,日常数学教学又该何去何从?任何“一 刀切”的决策都会走向一个极端,不能“杜绝”奥 数,那是“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奥数,那是“消 极懈怠”,关键还是“度”的把握。

为什么这么多培训班还培养不出国际冠军

奥数班参与人数疯狂增长,按理来说,这么好的民众基础应该最利于培养世界顶尖人才。可为什么事与愿违,没有换来与此高期望相对应的结果,反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严格地说,奥数培训班与真正参加国际比赛并无本质上的因果关系,那些校外培训的数学与国际数学比赛中的数学并不完全一致,难以相提并论。所以,不可简单地说:近年来国家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导致奥数成绩下滑。从笔者个人的视角来说,比起在国际比赛中奥数成绩的波动,更值得忧虑的是越来越低龄化的奥数学习狂潮。疯狂的培训班既无助于培养出国际比赛的冠军,还混淆了真正数学尖子的发掘和培养,破坏了数学学习的自然生态,阻碍了竞赛数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阻碍着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

在近几届国际大赛中美国队进步巨大,美国奥数国家队总教练罗博深坦言:与中国家长强势介入孩子的学习不同,美国孩子在数学方面的超前学习,更多是兴趣使然。他们没有什么培训班可以上,甚至连教师和家长的辅导都没有,主要借助互联网自学。美国的经验也可再次印证:靠培训班,是培养不出数学世界冠军的。换句话说,即使通过这样的培训班能培养出世界冠军,也要思考是否值得这样去培养。

有没有必要大家都去学奥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奥数则是针对部分学生的。为我国数学竞赛做出奠基性贡献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竞赛只是给一些有数学才能、在功课以外有余力的学生更高的锻炼机会。”中国奥数队领队、主教练熊斌教授曾说过,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记得有一次笔者拜访华罗庚的弟子数学家王元院士,他说走在中关村的大街上,看到那么多的数学培训班,感到很吃惊。我说“他们这样学,有的就是为了参加华罗庚数学金杯赛呢”,他说“我老师(华老)当初也没希望这么多学生来参加数学比赛啊”。王元院士一再强调:学习一定要顺着孩子的兴趣。让喜欢文学的人多写作,让喜欢足球的人踢足球,让喜欢书法的人练书法。而现在,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学数学,那怎么会真的喜欢呢?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要去学奥数呢?现在,很多学生参加奥数培训,其实是另有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升学需要,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有个好生活,“奥数”成了敲门砖。大而言之,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体现,也是有限的社会优质资源供给和需求众多的国情的体现。“奥数”成了选拔的工具,成了高利益事件背后的替罪羊。曾听一位教育厅的老厅长讲,有一次给奥数的获奖选手颁奖,听到获奖者的感言:今天我终于获奖了,以后我再也不用去做数学题了。孩子们获得了成绩,丧失了兴趣,没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数学竞赛的功能被异化了。这一点,美国奥赛教练罗博深也提到,他认为理想的奥数是终身学习,IMO摘金是不少参赛者的梦想,但这不应该是终极目标。他更关注的是“学生的长期发展,以及在20年后能在报纸上读到其为人类发展所作贡献的报道”。有些人参加数学比赛,不是真正地热爱数学本身。

为什么学生都要去校外学奥数

我们一直在提倡减负,有时就直接变成“降低课程难度”。这样一来,就导致“校内负担轻、校外负担重”,学校学习简单的,校外学习有难度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观念:要学好的数学,就要到校外去参加培训。这是现实的错位。我们在责怪“校外培训热”的时候,也要反思学校的数学教育:我们是不是让学生在校内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需求,一个孩子在校内“吃饱吃好”了,还会经常去路边小店吃“零食”吗?

除了校外培训,数学英才有没有可能在学 校里得到培养?重要的事情应该在重要的时 间和重要的地方做,我们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 阵地作用。美国、新加坡等国从法律上保护数 学资优生,启动专门的数学资优生英才计划, 对某些方面有优势智能的学生会有专项经费 以资助其在学校内得到培养。这些制度层面 的保障,值得我们借鉴。数学英才是国家科技 进步的主力军,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影响 国家科技创新的引擎,甚至有人认为“数学教 育的发展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全”。

奥数没有那么好,并非适合人人去学习,我们应该摒弃“虚假的繁荣”,寻找“真正的热爱”;奥数也没有那么坏,绝不至于要“人人喊打”。就让奥数回归它本该有的样子吧。抛开功利,只有适合的人发自内心的热爱,才有机会让爱打篮球的人成为姚明,让爱跨栏的人成为刘翔,让爱游泳的人成为孙杨,让爱数学的人成为陶哲轩。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源自:《小学数学教师》杂志,2019年第5期“专栏”栏目

上一篇新闻

看开了是刘嘉玲,看不开是蓝洁瑛,回不去的千禧年代

下一篇新闻

珠海经济特区40年,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体育之光点燃城市活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