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陈哲艺 | 从新加坡出发

陈哲艺 | 从新加坡出发

陈哲艺凭《爸妈不在家》获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尽管相隔了6年之久,但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包含众多名导名作的第50届台湾金马奖。

在入围的最佳影片中,有着王家卫的十年之作《一代宗师》、贾樟柯戛纳获奖的《天注定》、蔡明亮将人类孤独延长到极致的《郊游》、以及杜琪峰北上仍保持其银河映像风格的《毒战》。

为了庆祝金马奖50岁生日,历届影帝影后在台上排出最星光熠熠的阵列,当年执委会主席侯孝贤、评审团主席李安,最终把大奖颁给了一部新加坡新人导演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爸妈不在家》。

颁奖礼的镜头聚焦当时年仅29岁的陈哲艺,这个年轻人满脸的不敢相信。直到走上台之后,他的惊愕才转化为兴奋乃至骄傲,蹦出的第一句获奖感言还带着追星的激动:“我终于跟李安导演握手了!”

从短片到长片

>>>创作者的磨练<<<

互联网上能找到的所有关于陈哲艺的采访,几乎都关于《爸妈不在家》。这部家庭小品获得了包括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和第50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诸多奖项,让新加坡电影在国际影坛扬眉吐气。

《爸妈不在家》在新加坡的票房是年度第三高。在这个一年产出10到1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还是喜剧或者类型片的小国,它的成功是对新加坡电影人的极大鼓舞。“爆冷”是被媒体最多提及的词语,人们渴望听到初出茅庐、一战成名的故事。但在一鸣惊人之前,陈哲艺已经用十部短片磨练出扎实的导演能力。

陈哲艺对于电影的热爱,从孩提时代就已萌发。儿时的陈哲艺,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的就是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那些经常在半夜、周末奇怪时段播放的无人问津的电影,他也看得乐此不疲。而后陈哲艺才知道,那些影片竟是张艺谋、李安等大导演的早期先锋作品。

对电影潜意识的热爱,让陈哲艺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到阅读大量有关电影方面的书籍,再到中学毕业之后,毅然报考电影传媒系决心以此为业。

陈哲艺 | 从新加坡出发

《G-23》海报

《G-23》,是陈哲艺的首部个人作品,一部21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一间戏院三个空虚都市人的故事。该片入选了戛纳电影节“世界电影展映”项目,这也是18岁的陈哲艺的毕业作品

陈哲艺 | 从新加坡出发

《阿嬷》海报

《阿嬷》亦是一部短片,陈哲艺将它献给已去世多年的奶奶。逼仄的病房内景,奄奄一息的老人,死亡将三代人又重新聚在一起。聚少离多的儿女子孙掩面哭泣,入夜之后,空荡荡的医院之中,死亡悄然而至,唯有误入病房的小孙子抚摸了阿嬷的手。心跳骤然停止,老人的眼角滑过一滴泪,生命像一个无休无止的轮回,但是,阿嬷没有被忘却。

前往英国继续深造前后,陈哲艺又拍摄了《雾》、《Hotel 66》、《灯塔》三部短片。陈哲艺曾坦言,李安是一位他很崇拜的导演,因此很想尝试在一个英语的环境下去创作,而不只是一个很亚洲的导演。

陈哲艺 | 从新加坡出发

《回家过年》剧照

《回家过年》,是陈哲艺2011年为新加坡新春庆祝活动“春到河畔”所特别执导的剧情短片。在本片中,家庭再次成为主题,三代人的亲情,在琐碎的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凭借众多短片的拍摄经验,《爸妈不在家》被许多人赞誉为一部既不生涩,也不刻意的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在该片之后,陈哲艺编剧并监制了又一部长片电影《再见,再也不见》,用一个人物串起了三段不同的故事。他的最新剧情长片《热带鱼》也有望于今年上映。

不在场的在场者

>>>《爸妈不在家》<<<

陈哲艺 | 从新加坡出发

《爸妈不在家》剧照

《爸妈不在家》的故事灵感,来源于陈哲艺的个人童年回忆。陈哲艺儿时曾被菲佣照顾了8年之久,直到12岁菲佣才离开。离开时的伤心不舍,慢慢变成习惯,最后只剩下那些模糊的影像记忆。影片的英文名字(Ilo Ilo)也很值得玩味,那是菲佣的家乡。

本片借助一个家庭,折射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临之时,新加坡中产阶级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而导致了所谓的“爸妈不在家”。

影片中小主人公家乐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雇佣了菲律宾女佣泰莉,他们则呈现缺席状态;而单亲母亲泰莉为了生计,离开了自己的孩子,来到新加坡成为佣人,孩子的爸妈也为缺席状态。

每天为了家庭忙碌奔波的爸妈成为“不在场的在场者”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当时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风暴过境,中产阶级的生活就好比父亲推销的那块儿一敲就碎的玻璃,人们对于生活所寄予的希望就如同母亲相信的江湖骗子的心灵鸡汤。

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下,女佣成为了这个家庭的替代性在场者与抚慰剂。家乐在女佣身上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母亲意识到了自己角色的缺失与被替代的危机,父亲想到了用真实的小鸡来替代儿子饲养鸡仔的电子玩具。

陈哲艺 | 从新加坡出发

《爸妈不在家》剧照

儿时的经历、孩童的视角,某种程度上使得影片必然会采取怀旧的方式、温和的态度来呈现导演眼中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图景。女佣的离开,新生命的诞生,父子俩共同戴上耳机听着异域的音乐——电影给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温暖结局。至于那段艰难的岁月,如同家乐剪掉女佣的那一缕头发,固执地未被遗忘。

对家庭故事的执着

>>>台湾新电影之风<<<

陈哲艺 | 从新加坡出发

台湾新电影运动主将

陈哲艺的作品中,其现实主义的题材类型、生活流的讲述方式、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半自传式的作者电影属性,很容易让人再次感受到80年代初台湾新电影的淳朴清新。

家庭是陈哲艺电影的核心议题。无论是短片《阿嬷》、《回家过年》,还是长片《爸妈不在家》,都是讲述家人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这一点像极了侯孝贤、杨德昌以及之后的李安。

在陈哲艺成长生活的年代,新加坡的电视上放映的多为华语电影。而后,陈哲艺更成为了金马电影学院的学员,师从侯孝贤。他也曾在访谈中提及,受台湾新电影影响颇深。在金马奖的颁奖典礼上,他说道: “台湾新电影是我的启蒙老师,它点拨了我对电影的视角和认知,引导我对拍摄电影有一种高尚的价值观。”

陈哲艺 | 从新加坡出发

《一一》剧照

《爸妈不在家》最具有代表性,不禁让人想到了杨德昌的《一一》。导演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凝视着整个社会;同样聚焦在一个家庭,几条人物关系线虽然做了减法,但简化的方式给塑造人物形象留有了更多的空间;洋洋参加外婆的葬礼与家乐的弟弟顺利出生,无不暗示着生命的周而复始、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

所以,彼时的金马奖评审团主席李安才会说: “《爸妈不在家》胜在清新、不做作、很纯、很感人,是大师没法比的。”

无论是短片还是长片,借助一幅幅光影交错的画面,我们可以在陈哲艺的作品中体验到——家庭的涓涓细流得以缓缓流动,时代的纷纷攘攘得以娓娓道来。

-撰文 第十三届FIRST影展志愿者 黄悦-

请期待第13届FIRST竞赛入围影片的公布

FIRST市场嘉宾注册将于6月30日截止

市场嘉宾注册开启 | 一个交易的讯号,三种对话的流通

FIRST主动放映报名将于5月31日截止

巡展截至6月10日

除了志愿者,你还可以这样接近FIRST

来了!线上“掰头”大会!

距离第13届FIRST影展开幕还有52天

上一篇新闻

读李光耀传记#一生家国 只有为己之心才能自律

下一篇新闻

长篇连播丨但求天下暖:共产党人的初心——欧初传记 第19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