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7日 星期五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国剧“牛皮癣”又又又来了。

什么特色?

顽固、量大、欺骗性强。

2018年Sir就“撕”过一轮。

当时收视亚军,打着“批判封建糟粕”的旗号,大街小巷都在播。

走近一瞧——

“贵妇重金求子”。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今年又死灰复燃,而且下重本。

镶起金边,用了最时髦的排版设计。

各种鲜肉美女加盟,打着经典翻拍的名声。

开播当天就冲上热搜第一: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11天后夺下收视冠军: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 数据来源:猫眼电影专业版

再走近一瞧?

噢——

“专业管道疏通”。

你不嫌累,Sir也只好接着撕。

《小娘惹》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当初导演对《娘道》恶评的回应犹在耳边:

如果我一味追求口碑,我们一定会失去很多中老年观众。或者换一个高尚的说法,电视机前的中老年观众将无剧可看,他们所接受的情感表达和可接受的伦理观念就是那样的。

典型“代表”思维。

我认为你是这样的,你就该是这样,且一直是这样。

但真如他所说吗?

导演还是从这次栽跟头中“学”到东西的。

学会包装、翻新、修饰。

只不过。

当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些无意义的精美。

陈年的腐臭,还是原味的。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哑了

首先搬来一个稳重的靠山。

《小娘惹》翻拍自同名新加坡剧,妥妥国民第一IP。

相当于我们的《还珠格格》。

Sir一个办公室的,表妹、炸炸听说要聊这剧,有几个平时看起来或文艺、或冷艳的妹子居然集体调到一个频道:

忆当年——

大学时一个宿舍一起追,被虐得不要不要,娘惹装好美,娘惹菜看起来好好吃……

2008年首播后,一路破记录。

从第一集到大结局,每一集收视都在涨。

在总人口不到500万人的新加坡,平均每天有99w+人次追,自1994年来“最多人收看的本地连续剧”。

2年后引入国内,谁播谁灵。

SMG影视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该剧的收视率基本超过3.0,大结局甚至逼近4.0,创下了该剧场近几个月的收视新高。……《小娘惹》此次在上海的首播能有这样的收视表现,的确让我们喜出望外!

千禧年后在内地大火的新加坡剧种(如《东游记》《昆仑奴》《塞外奇侠》),它几乎是最后的荣光。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小娘惹》勾住导演的目光,不奇怪。

大IP,在国内有拥趸,甚至不难想象,大比例观众年龄层偏中老年。

题材熟,年代剧、上个世纪30年代,横跨大家族三代人。

人设熟,深宅大院,女人扎堆,隐忍主角逆袭。

本是创作的富矿。

结果呢?

原版带来的声量,让这部翻拍开播前就备受瞩目。

如今播出22集了,豆瓣还未开分。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捂着什么?

Sir能理解。

毕竟,当大家怀抱情怀,眼含热泪点进来。

却发现这是一部南洋版《娘道》。

谁不心虚呢。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糊了

Sir要澄清一点。

新版《小娘惹》算不上全方位的烂。

导演深知原版地位,耗资上亿,请来原编剧写故事,原导演现场指导拍摄。

有些地方,更值得国产剧学习。

关于表演,请礼仪老师教演员学肢体、学技能。

手工珠绣、手工缝制娘惹服;搭家建舍,刻窗画棱……

关于制作。

服道化、置景道具精细还原南洋风貌、传统。

一项项抠。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刚点开新版,的确醒目,亮眼。

牡丹、金凤,五彩的瓷器。

翠绿、金黄、彤红的娘惹糕,年代感呼之欲出。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必须承认,老郭诚意满满。

可惜,这诚意用错了地方。

峇峇娘惹。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经过马六甲,有华人留在当地。和当地人结合生下的后代,男性称为“峇峇”(bā),女性称为“娘惹”。

《小娘惹》的故事就从上世纪30年代的马来西亚开始。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在看腻了清装、民国袍子的女人在深宅大院斗来斗去的戏码后,突然看到一群身穿好看“异服”的同胞过着异国情调的生活,确实新鲜。

但新鲜劲撑不过一集,很快我们就能咂摸出味道:

敢情这裹脚布不过是换成金丝银线的新布料罢了。

实在不能自欺欺人把剧情片当美食、风光纪录片来看,何况它有45集。

过于依仗形式上的新鲜、猎奇。

不过是创作上的另一种偷懒:

在情感表达和价值传递上的不思进取。

对于原版的态度,没有12年后创作者应有的反思与拓新。

剧情像素级复制。

一样的矛盾冲突。

只是加了更先进的滤镜,和更唯美的花瓣飘落。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 你没看错,第二男主还是同一个人演的

人设呢?

照旧复制,最有空间翻新的配角身上,都懒得动刀。

主角外婆,黄家二太太,温柔怯弱,连女儿被欺负了都不敢做声。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两个表姐,大的阴坏,小的胡闹。

黄家大女儿美玉,木头疙瘩,一心只想做好娘惹本分,学厨艺绣工。

还有苛刻世俗的大姑,古板善妒的黄家大太太……

最近关于剧作讨论的热词是“工具人”,大意是缺乏主动性,仅仅满足叙事或者导演意图的角色。

显然,12年前的南洋“工具”,郭靖宇是挑都不挑,全用上。

甚至好些镜头转场逻辑,都原样照搬。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好了,吊诡的事情是,既然是照搬原版。

但你看看时长:

原版32集,每集45分钟;新版45集,每集还是45分钟。

原版《小娘惹》,借乱世、男女爱而不得的家族婚配来制造悲情和转折。

节奏快,剧情复杂,各种人物轮番登场。

新版多出整整13集,近乎10小时的体量。

多了些啥?

就多了一个字——

就举一例。

黄家少爷和大姑的小女儿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这只是原版一段小插曲。

新版,把插曲当成男女主角的相遇来写。

又是趔趄跌入怀中,又是言语调笑。

还加入各种不知所谓的特写。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Sir数了数,整整拖了58秒。

篇幅加长,更狗血,更好哭,也是惯用套路。

最让Sir不解的是,瞎删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删原声。

原版里,除了服装和街景因为地域优势,更有生活气外。

全员原声,既有白话,又有马来语,原版里遇到当地词汇不避开。

新版,全员配音。

还换成了给tvb配国语的那一班演员,听起来别扭极了。

全剧里最贴地的,只有用自己声音出演的苏北家仆阿桃。

那一张嘴的“乖乖隆地咚”就是比其他人生动、喜感。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把方言删了不要紧。

原版里那些狗血以外,真正动情的细节毛边,被新版一一跳过。

妈妈在菊香上菜前叫住孩子。

女儿说是去上菜,可这席面上有年轻才俊,也有德高望重的长辈,当妈的有私心。

想孩子能体面地见客,也想孩子能吸引有缘人。

把自己的项链摘下来给女儿戴上。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新版,删。

只剩隐晦的暗示。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多好一张打动观众的牌面。

看似闲笔,靠关系、行动而不靠台词勾连普世情感。

一桌“娘惹菜”因为对于细节的把握杂碎不当,而最终滑向让人无从下嘴,没办法赞其地道,也不能挺其创新的尴尬境地。

魔鬼式处理,魔怔了观众。

糊就糊在这:

Sir常说细节是魔鬼。

因为他是创作的双刃剑。

准确的细节,四两拨千斤,于观众而言是醍醐灌耳。

而莫名其妙、冗余的细节则是故事的“阑尾”、“鸡肋”,看多了就是心力累积的负担。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该醒醒了

12年过去。

《小娘惹》更精致了。

人人脸蛋光滑,窗明瓦亮。

没有了生活的毛边和人气,放大了戏剧的冲突和曲折。

让这出狗血大剧原形毕露。

可它精致得又有什么意义呢?

新版有这样一段剧情梗概:

华人女性励志传奇,三代娘惹的命运变迁史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好大的口气。

Sir每逢听到“传奇”“变迁”这种空洞的词,总有不详预感。

怎样看一个“传奇”是否成立?

往“小”了看。

一个细节删得Sir揪心。

老版花了很多笔墨去描写家里的佣人,桃姐。

桃姐来给小姐送亲。

她走前叮嘱两个新人,要互相喂吃红白汤圆后就要赶火车。

男生拿出红包,说这是新人对送婚人的礼数和祝愿。

桃姐感觉到新人的尊重和郑重,眼一热,说这红包我是一定要接的。

看得出她的不舍,言语真诚。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新版又删了。

只剩阿桃要赶火车的傻和急。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为塑造所谓辉煌的传奇,新版《小娘惹》不惜碾过一个又一个不传奇的小人物。

就连女主。

被欺凌的正面人物,脱口而出“下人”“小姐”。

一个转身就站到压迫者阵营。

你是小姐

即便将来你要下厨

也是有下人去给你舂香料的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这就是导演所说的——

老年观众能接受的情感表达和伦理观念?

如果是。

那么Sir想再问一句——

“老年观众”,他们就命该如此吗?

这才是新版《小娘惹》最值得警惕的魔鬼逻辑。

把自己的意志刻板地强加在旁人身上,并为此臆想出一个完全不存在的集体观念。

是对他者的蔑视,久而久之,更是对自己的绑架。

一个尚待考证的段子。

几乎可以总结,为什么过时的国剧“牛皮癣”总会出现。

《抗日奇侠》大家都看过(对就是那个手撕鬼子的神剧)。

很奇葩,很雷。


但当制片人把这些吐槽拿给导演看,导演一下就怒了。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说这些人才是SB:

这导演当时就怒了,说观众才SB,他们根本就没看过这部戏。手撕鬼子的主人公在手撕鬼子之前父亲刚被鬼子杀害,所以他很愤怒,一个人在愤怒的状态下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他手撕鬼子也是理所应当的。——知乎用户@海参包

很难理解?

不。

因为导演心里,抗日剧就是要雷的,看抗日剧的人就需要夸张的、浓烈的情绪。

同理。

女性观众需要“甜”的、“腐”的,年轻观众需要“浅”的,男性观众需要“色”的……

《道德经》有一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改编一下,放在当下也合适:

导演不仁,以观众为刍狗。

以腐朽谄媚老人,以轻贱迎合新人。

这是派传单思维。

不是负责任的创作者思维。


热搜第一?收视第一?你不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新闻

揭秘你不知道的“90后”消费真相!

下一篇新闻

7月总票房突破20亿元;马来西亚60家影院排映《外太空的莫扎特》;《瞬息全宇宙》北美重映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