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新加坡中国古代史」理学的兴起

1.别称:以儒学为中心,为抵制佛、道,却兼容佛、道而成,故有「新儒学」、「道学」之称

2.思想的原动力

A.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a.先驱:隋末王通弘扬儒学,开其先河

b.韩愈:卫儒排佛,为宋明理学理想的先驱

(1)首先提出儒家的道统说,并推尊孟子为继孔子之业的道统传人,且自命继承孟子的道统

(2)阐扬《大学》中的修齐治平精神,排击出世主义的宗教

(3)由於孟子的思想寓有神秘主义倾向,他谈心性、谈「万物皆备於我」、谈养心及寡欲等修养方法,都为理学家所承袭,认为可与佛教的问题相印证发明

c.李翱

(1)性善情恶论:人性本善,但因情欲的干扰,使善性不能扩充,只有去除情欲的昏蔽,才能恢复人的本性

(2)哲学着作:《复性书》,提出「灭情复性」的主张,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极富启发性

B.北宋初年崇文重儒的社会风潮:以胡瑗、孙复、石介等「三先生」为中心

a.均苦学出身,於古文运动中倡导文以载道的明体达用之学,驳斥只重文学形式的浮华偷薄之风,为后来的道学奠定基础

b.尊儒排佛的思想及推动儒学教育的讲学活动,为新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机运

(1)胡瑗:首创分科教学,分为经义和治事两斋,兼重理论与实际

(2)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奠定了宋代理学「重纲纪、严名分」的基础

(3)石介:着《怪说》,排斥佛老,讥刺宋初的轻薄浮华的文献

3.北宋理学

A.讨论中心:

a.初期⌒先谈论宇宙本体问题,再推论人生的正道

b.二程后⌒将宇宙论与人生论合而为一

B.周敦颐

「新加坡中国古代史」理学的兴起

a.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二程皆其弟子

b.太极图说

(1)以《易传》、《中庸》,叁酌五代末年道士陈抟的《太极图》,提出《太极图说》,建立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2)宇宙的本体是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3)人为万物之灵,禀纯粹至善的太极之理,具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的五行之性,所以人性本善

(4)因习染而有善恶之分,圣人因此仿太极而立人极(做人的标准);唯有主静无欲,才能恢复人的本性,达到「中正仁义」的境界,成为圣人

C.张载

「新加坡中国古代史」理学的兴起

a.人称横渠先生,长年讲学於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b.气与理

(1)「气」是唯一充塞宇宙的物质实体,称为太和或道;气凝聚时是万物,消散时为虚空

(2)气的聚散有一定的规律,「理」是万物形成时的秩序与规律

c.变化气质的方法

(1)道德修养:论人性分为先天的「天地之性」与后天的「气质之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在於修养道德以改造气质,恢复人的本性

(2)与天地万物合一:人与万物同生於天地之间,故人应该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与天地万物合一,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根源

D.二程: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

a.理论相同:把「理」作为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

(1)理是宇宙的终极本源,万物自各具备完整的理

(2)万物皆备於我:万物都可以理去了解,人心因此能具备万物之理

b.实践方法不同

(1)大程:主张学者应先「识仁」,做为立身行世的准绳,自可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此即人性发展的极致,也是尽性的表现→陆九渊

(2)小程:主张用敬涵养,进学致知,以期格物穷理;因人心中本来具足万物之理,故穷理即是尽性→朱熹

4.南宋理学

A.朱熹

「新加坡中国古代史」理学的兴起

朱熹像

a.集大成者:是中国近世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综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及张载的气、二程的理

b.宇宙观

(1)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包含理与气;理是形而上的道,气是形而下的器

(2)理是不生不灭,完美至善,而且「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

(3)「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天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人也因而都有至善至美的「天命之性」

(4)《朱子语录》:「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也。┅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人性论:主张变化气质以达尽性

(1)性由理禀赋,形是气的凝聚;由於气有清浊偏正的不同与阴阳二气交感,所以「气质之性」,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要用「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2)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坚守道义

(3)穷理: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究竟,即程颐的「尽性」

d.穷理尽性(性即理)的方法

(1)教人以信古人读古书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入手方法

(2)古书中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最为重要,特为之作注(《四书集注》),定为四书

(3)结果:四书渐取代传统五经的地位

B.陆九渊:象山先生

a.受禅宗的暗示,上接孟子的学说,特别强调「心」的作用,故被称为「心学」

b.心即理

(1)认为主观意识的「心」是世界的本源,反对朱子以客观精神的「理」为世界本源之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发明本心」;人心本就有仁义礼智,要革除物欲,才能使人心恢复清明

c.从「尊德性(重思)」的观点,强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讥评朱子的「道问学(重学)」是支离无益

C.鹅湖之会:朱熹Ö二陆(陆九龄、陆九渊)

a.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b.影响

(1)朱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较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历元至

明初,一直居於正统地位,几成为儒家的代名词

(2)陆九渊的心学直至明代中叶的王守仁时,才得以发扬光大


宇宙论

人性论

修养方式

周敦颐

宇宙的本体是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人性虽善,但染有善恶,应恢复本性,达中正仁义

无欲而静

张载

气是唯一充塞宇宙万物的物质实体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天地万物一体,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 →民胞物与

程颢

理是宇宙终极本源

人心具备万物之理

(万物皆备於我)

识仁以达复性

程颐

用敬、致知以达尽性

朱熹

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包括理与气

天地之性:人人心中都有

气质之性:可为善也可为恶

居敬涵养、格物穷理

陆九渊

心=理→万物

人心本来就有仁义礼智,须革除物欲,才能恢复

存养本心(去物欲、邪说)

5.明代理学

A.明初的理学仍谨守程朱学说,至英宗时的陈献章,理学的发展才出现重要的转折

B.陈献章:白沙先生

a.《白沙子全集》:「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学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为学主张「贵疑」,注重独立思考

b.认为学问繁琐,蔽障真理,因而强调「自得」;教人端坐澄心,於静坐中养出端倪,是一种蕴含神秘主义的内省方法

C.王守仁:阳明先生

「新加坡中国古代史」理学的兴起

王守仁像

a.将心学发扬光大,后人称其学派为「陆王心学」,或简称「王学」

b.学说主张

(1)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人的主观意识

(2)致良知:良知是与生俱有的道德观念,即天理;注重「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此也正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而为万物之灵的地方

(3)知行合一:反对朱子的「先知后行」说,认为人先天就有良知,不需要向外求知的过程;其宗旨在於消除人们一念中之不善,以防患於未然

6.影响与发展

A.特重道德与名节

B.王学末流学者空谈心性,置国家安危与生民休戚於不顾,引发明末清初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的反动,出现了注重经国济世理想的经世之学

C.程朱之学与陆王之学两派长期争论不下,清初於是出现了富有徵实精神的考据学

7.理学传播中心: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先后曾在此地讲学

上一篇新闻

“你真棒”,是给中国孩子的毒药

下一篇新闻

当国内学生还在为背文言文烦恼时,新加坡的孩子已经熟读四大名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