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私募|双“金牛”雪球论剑 投资的黎明还是黑夜?
5月13日,由雪球私募主办的“领袖私募-雪球投资者大会”第三场,邀请到深圳前海进化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连续三届私募金牛奖基金经理 王一平(雪球@进化论一平),及上海希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私募金牛奖基金经理梁宏(雪球@梁宏)做客雪球路演直播间。两位资深投资人、私募金牛基金经理,就疫情后医疗、汽车、消费等热门板块展开讨论。
以下为文字实录:
进化论一平:首先恭喜梁宏拿了金牛三年期的私募,祝他在年底继续拿五年期,一三五都拿了,最后形成大满贯。
梁宏:三年期的平哥去年就拿了,我们去年业绩差一点,前年拿了一年期,去年没有拿奖,今年拿了三年期,一平已经连续三年了,“帽子戏法”,接着大四喜什么的。
进化论一平:我们进入正题。我看到宏哥最近在雪球上招聘研究员,你也说你给了你们同事一些机会,让他们去管一部分基金的钱,这个模式跟我这边越来越接近了,因为进化论这边一直以来都是多基金经理多策略的模式,我发现你现在也把底下的研究员逐步调动起来了,给他们更多机会,想问是基于什么考虑,目前运作的情况方便跟大家说一说吗?
梁宏:我们公司现在总共有8个研究员,我这边已经让将近7个研究员和5个交易员(共12人)都参与了资金管理这块。我是这么考虑的:我自己这部分资金因为规模比较大,有几十亿,这些资金大部分还是基于一些基本面的长线投资,长期能获得稳定的二三十的收益率。但相比之下,市场中还是有很多其它确定性的、短周期的、或者说我自己难以把握的一些机会。我们的研究员有做基本面的、有做趋势的,也有做一些短线、中线趋势的。股市里只要能赚钱,风格应该是百花齐放。我自己一个基金一个亿,最多拿出10%、20%的资金分配给下面的人来管,主要部分还是我自己负责,相当于给每个人500万起步的小基金,要求单股上限30%,0.8清盘,按净值计算,策略就是完全自由,做一定的风控,在风控条件下他们自由发挥。我们是从2018年底开始做的,做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的基金业绩在我们十几个人里排中等偏下。
做的好的净值已经3了,就是说一年半时间净值3,所以半年左右我会他们加钱,每次资金加3倍,目前已经有三四亿的资金给下面的团队来管了。
对我来说下面的风格各不一样,可能会让净值更加稳定一点,像加了Bull一样。另一方面,他们相对来说每个人管的规模小,收益率会更高一点,业绩弹性也会更高一点。主要是这些。
梁宏:我最佩服进化论的一点,应该是2017年开始量化。我自己策略是主观多头,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整个压力会大一点。进化论从2015年也是主观多策略的产品,到了差不多2017年左右也产生了量化策略,量化规模和主动规模并驾齐驱,而且在去年也获得了私募量化的金牛奖,应该说是主观和量化双双获奖。现在等是两条腿走路,就像我平时投地产股一样双轮驱动,做住宅做商业。我想跟一平总聊聊进化论在双轮驱动这方面的情况。
进化论一平:实际上如果跟公司跟得比较久的雪球的朋友应该知道,2015年我们跟梁总差不多同时间发基金,我们俩也算比较好的在2015年的股灾里躲过了三轮股灾。但在2016年4月份的时候其实我自己就阴沟翻船了,当时我想到两个对策:
1、多基金经理多策略,因为我觉得我肯定还会犯错,那一方面就要稍微分散一些,二是多基金经理多策略,从公司角度来说可以不断有新人涌现出来,长期来说对投资人肯定是有好处的。
2、我有的产品跌到了0.78左右(最低的时候),清盘线是0.75。因为自己学金融工程的,就读了大量文献,把以前的东西重新拾回来,自己设计了一些因子,在2015年底时刚好本来就有布局,当时我把CPO李晋(音)邀请过来,两个人一起做研究和开发。
一方面做金融工程的线性模型,另一方面又能进行非线性组合。后来研究时间远远超乎我的预期,我们在2017年初才把第一个版本正式做出来,做出来以后模拟盘跑得很不错,后来在每个基金里拉出5%到10%,在模拟盘已经很成熟的情况下再悄悄用一些实盘来做。后来发现我们从2017年2月做到10月,效果比起市面上的量化基金略好,我们就比较有信心。2017年10月就直接发行了一系列产品,确实也在2018年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收益。
但大家不要觉得量化是一劳永逸的,量化界竞争其实是非常激烈的。你面对的那些人可能就是清华、北大、MIT、斯坦福,各种博士,大家有不一样的功底,我还是比较偏逻辑、金融工程,跟他们去抗衡,其实不是一个很好走的赛道。现在我研究股票和研究量化的时间基本可以说是一半一半。
2019年非常多机构开始用人工智能,我们的比较优势就下来很多,2019年我们平均量化的收益率能也就6到7个点。2020年到目前为止,因为后来我们自己迭代开发,出了一些新策略,包括把以前一些问题也解决了,所以今年以来我们的收益率又重新回到了比较领先的第一梯队。我觉得一直以来都需要不断迭代,金融工程相对于基本面的主观研究还是不一样,两者之间可以结合,很多灵感还是来源于交易或判断,可能这是我们的量化跟别人纯数理统计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讲究数理统计跟交易逻辑必须相结合,或者是经过二次检验以后我们才会把一些因子放进去。
有时候我们也搭着一点做,市场不好的时候稍微配一点α的策略,所以基金净值可以保证得更平稳一些。长期来看,这里很多投资者比较偏理财性质,大家认购你的基金也不是一定要暴富,他们希望比银行/信托的收益率高一点,所以我们考虑做私募公司跟个人炒股不太一样,有些人钱比较少的时候希望暴富,但很多投资者投资的数额其实也不小,更多情况下大家还是求稳的心态,因为现在我们也管了65个亿,任重道远吧。
我来问宏哥一个问题,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宏哥原来是一个美股交易员,到现在转变成真正的价投,巨大交易风格的转变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想问一下是什么东西驱动你能够有如此大的转变,并且坚持下来?
梁宏:我最早做美股T+0交易员,T+0交易其实是杠杆很高的交易,我只放几万美金,就可以放几十倍杠杆,然后交易以后获利的钱其实对我来说只是现金流,没办法做复合滚动。当时我做美股的时候,每个月的奖金就以港股为主做一些基本面+趋势结合的(配置)。我不做美股以后一直是基本面+趋势的做法,持股时间短的几周几个月,长的半年一年。
我做基金以后,一方面是资产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是自己觉得,如果你真正能找到一支非常牛的股票,穿越牛熊远比你做很多股票切换,包括高抛低吸,躲这个躲那个收益要好。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之前卖了很多自己的股份做很多投资,最终投资的资产远远不如他当时持有微软股票的股份来得更值钱,事实上如果他不卖微软股票,会获得更高的收益。而且我看到财富金字塔顶尖的人,不管是海外全球排行,世界福布斯还是国内财富排行榜,我们可以看到财富的表现形式是股权,不是黄金、现金,房子,而是以手里的股票体现价值的。
这么大的资产都是哪里来得?是通过长期持有一个公司的股份,也许他是这个公司的大股东,也许他是这个公司的管理层,是这个公司的财务投资人。他就是持有一个非常看好的公司投进去,然后日积月累,持有很长时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然后他就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从而登上了世界财富最顶尖的层次。他们的财富都是靠长期持有一个非常好的公司股份做出来的。
我从中体会到,如果我能从二级市场(不管是A股、港股还是美股)物色到非常好、有前景的公司,忽略它受市场或信息产生的波动,只要我对它的基本面研究够透,前景大、天花板高、在行业内有非常大的竞争力,随着时间的积累我获得的收益会越来越多。资金量小的时候做一些高抛低吸可以提高收益率,但随着资金体量越来越大,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规模,如果我不断择时、板块轮动切换,做了以后反而还不及我持有牛股来的收益高。所以从这种方面的体会让我自己的主策略变成了寻找基本面(股票)。其实我是做基本面投资,我不把自己叫做价值投资,价值投资可能是喜欢买便宜股票人的思路。便宜当然好,如果不便宜,公司好,我也愿意接受。而且我不是只看PE的人,各种各样的估值方式在我这里都是行得通的。所以我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公司、比较有前景的公司长期持有,我就把它叫做“基本面投资”,目前选股和持仓周期都是围绕基本面和长期投资的思路去做的。
我自己想学财富管理,一是想管理大资金,二是觉得如果选到好股票,长期收益率也可以变得很高。很多短期机会,策略多样性方面,我就把机会留给下面的研究员和交易员,让他们来多样化我这个产品的策略,来平衡净值波动,短线的机会就让他们去做。有时候因为一些股票有短线机会,仓位也就是几千万,这些机会我就让给他们了,自己不参与了。
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从美股T+0的一笔交易几秒钟,到现在一笔交易几年这样一个漫长变化的过程。
进化论一平:那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短线交易机会,一开始转变时你明明看得到这个钱是你可以抓得到的,你怎么样控制住自己的手不去做?
梁宏:其实有时候有一些闲钱的时候我会去做一下,但更多的时候是没太多闲钱,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公司我太看好了,仓位就建得很重,流动资金就不是特别多,如果有一些觉得短线确定性的机会,我有时候也会参与一下的,仓位不一定很多,对整个基金资产占比可能也就是0.1%到0.2%,净值贡献是非常有限的。
进化论一平:如果你已经满仓了,突然出现了一个你觉得比你持仓股票更优秀的股票,起码要配10到15个点,怎么办?
梁宏:先深度研究一下吧,如果确定非常优秀的话,因为我们持有的股票其实挺多的,如果发现好的机会,我会在其中切换一点仓位出来。
进化论一平:相当于你把所有股票平均都卖一些?是不是每个都减一点?
梁宏:不会。我会把自己觉得相对较差的减掉的,自己非常看好的一些公司舍不得卖的。而且我买股票,有时候左侧也会买,有时候右侧也会买,有时候左侧先建底仓,右侧感觉图形好的时候再把仓位加上去,都会有。
进化论一平:大家都想知道我们对现在市场的看法。觉得挺难的,优质股票,医药、食品饮料一点都不便宜,预期都打满了,科技股的β天然的高,它的波动性太大了一些。
对于整个市场来说,今年向上的空间可能还是要取决于“两会”期间的政策刺激力度到底有多大,但现在的市场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无论是美股还是A股,基本都涨回了疫情前,但很多企业的运作、资产负债表也是实实在在受伤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炒股是炒预期,大家都觉得这是一致性的,可以过去。
再讲讲过去吧,之前我对这个东西是抱有一定疑虑吧,但后来尤其对于海外,发现疫情都没结束,为什么股市能够涨回来,其实这也让我思考了很久,但后来我非常后悔,我觉得我的逻辑上出现了特别严重的错误:惯性思维。我用了中国的逻辑去套海外的市场,就像那些老外不理解A50一样,他去做A50也一样被我们套,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我说用中国的逻辑去套海外的市场是很大的错误呢?因为我发现很多投资者都会说海外疫情没有结束,他们的股市就涨不上去。这实际上是非常中国化的思考,疫情不结束不能复工复产,所以不能这样做。但我觉得海外的思维是另外一层,股市涨不涨是由经济行不行决定,并不是由疫情行不行决定,只是疫情会不会影响到经济,疫情在什么情况下会影响经济?死亡率特别高的时候。因为这时候生命的代价特别大,但如果疫情的死亡率降低到像流感一样,比如现在发现瑞德西韦在早期运用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疗效,包括海外各种医疗物资,呼吸机、口罩等都准备得差不多了,甚至回过头来我自己很自责的一点是,我没有去看韩国、日本、新加坡的经验,人家其实并没有大范围的停工停产,但人家一样可以比较平稳地度过疫情,实现经济发展跟疫情之间的平衡。
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疫情没结束,经济一定起不来,这种惯性思维更多是因为我们处在国内,但实际上死亡率其实不会特别高,在经济上两者可以取得一定的均衡,对于美股涨回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但企业的复苏,比如要再新高,可能要涨到比疫情出现之前企业的基本面更好。另一个就有可能是因为货币的泡沫直接导致了股市上的通货膨胀,原来的5000点跟现在的6000点是一样的情况,这都是有可能的问题。但问题在于现在来说下手会比较难一点,所以我可能会更关注结构性的一些机会,对于大盘,我个人还是保持相对谨慎的状态,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位置也不是可以特别激进的时候,更多是想政策更进一步明朗,或者在政策里梳理结构性机会。总得来说现在的A股不便宜,当然它可能会比较长时间的不便宜,因为我们的QFII已经放进来了,包括港股通也放进来了,没有限额。在这个过程中,海外资金的借贷成本现在非常低了,我就买A股的大蓝筹、高股息率的,我把你炒得很高,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在这种状态下,一方面可能会想看得更清晰一些,另一方面,至少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是稍微谨慎一点,看看有没有一些结构性的机会,因为通胀到底能不能带来股市大涨,我自己心里还是打个问号的,尤其在M2大幅超预期以后,股市走势还不错,但也没有那么强劲,就像今天的上涨其实也没有太多成交量,所以还是想再多看一看。
梁宏:平哥你说说结构性机会吧,哪些板块是你未来相对比较看好的。
进化论一平:我现在可能会去看手机产业链的,因为一些公司估值相对来说我还比较能够接受。另外是整个5G的换机周期,下半年到来之后,我觉得还是可以看一下的,这是一方面。
另外是汽车相关的市场,包括电动车、零配件、4S店,也不是单纯看电动车,可能还是要看一些具体股票的估值,但对于整个车市来说,我觉得肯定会在基本面上有一定好转,因为我自己做研究发现,每次疫情过后,人们对于私家车的需求都会增加,另外本来车市经历了两三年的谷底,本身也会有经济周期的触底反弹。
大体来说就是手机产业链、汽车相关产业链,包括新能源、零配件、4S店这些,就看什么估值低一些、增速高一些、商业模式好一些的公司,如果商业模式不够好的话我就要求增速高。
梁宏:其实我一直是死多头,总是觉得市场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我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差不多快四年时间了,我的仓位基本在80%到98%之间徘徊,总得来说一直是重仓,包括2018年也是重仓扛过来的。因为我相对来说是选股思路,当然对市场也会有点判断,但老判断错,年初疫情刚出来的时候我说3500点,好像被他们打脸了,所以对短期市场我也看得不是很准。
但我自己一直是自下而上的选股,长期来看我肯定是最看好医药医疗行业,因为对这个市场我自己一直挺乐观的,短期肯定是有振荡有波动,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中美关系、国内疫情、海外疫情,你说这个市场怎么走,我也说不好,但我知道一些优质公司每年利润都一直在往上走,包括今年还在往上走,钱就越来越多了,我如果抱着长期基本面投资的思路去,这些股票我拿着就行了,长期来看总归是越来越新高的。
当然今年年初也因为疫情受益股赚到了一点钱,现在阶段有些股票涨得比较高,不是好的短中期买点了,有些股票可能还是短中期可以减减仓位的时候,但站在更长的时间点,比如三年、五年、十年,这个板块肯定是最值得配置的,因为整个行业增速非常快。本身中国收入提高,各种消费都有9个点以上的增速,医药这块增速就更快了,而且中国未来数十年的老龄化程度一年比一年厉害,我觉得未来医药医疗这块是一个很长期、很成长、很确定的大行业。我估计整体行业也会在15%左右的增速,里面一些细分行业,像骨科可能有20%以上的增速,里面好的优质公司增速可能会更快。最近一两年高瓴基本投医疗、医药、消费,还有其它的互联网、新兴科技,投在医药医疗板块里的股票是最多的,各种CRO、CMO赛道、一篮子股票都投过去,包括各种医疗器械赛道,骨科,心脏瓣膜公司,高瓴这么投资也代表了他对整体行业大方向未来的看好。
我自己也比较看好这个行业方向,目前我们也有两位医药研究员,所以医药这方面未来肯定是可以让我把整体基金仓位配置到30%甚至到35%、40%的行业板块(长期来说),当然短期已经涨得比较多了,我可能会减点仓,但还会在很多细分赛道里不断挖掘公司,等待比较好的买点。
其它一些行业,消费这块目前也是比较贵的。零售渠道这个行业分线上和线下,还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线上是电商,像美股除了阿里最近走得有点弱以外,其它的拼多多、京东最近也走得非常好,京东马上回港股了。包括我看最近景林的一些投资持仓,他们在电商板块也布局了比较多的公司,我自己也比较看好零售赛道,因为整个涉零增速在9%左右,里面的一些优质公司增速非常快,目前电商整体行业有20%以上的增速。线上电商,线下超市,还有一些外卖等,这等于是零售渠道。
我前面提到医药医疗,还有零售渠道,医药医疗很少受经济影响,零售渠道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大多数是必需消费品,影响也没那么大。相比科技来说,科技有一定的周期性,科技在进步,而且新老更替非常快,做科技股研究员需要盯得非常紧,要有及时信息,了解订单情况、产品变化,而且有每隔几年的周期属性,这块更适合做一两年或半年一年的时间段配置。我前面提到了医疗、医药和零售渠道,不管是线上线下还是外卖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自己觉得更适合我自己长周期穿越牛熊忽略指数的配置,相对来说波动性可能没有纯科技股那么大。
剩下的还有一些穿越周期的,比如教育,物业,物业我现在就下不了手了,可能只能从港股或新上市的一些物业股中寻找还没有被挖掘的机会,到时候看看有没有捡漏机会,现在已经上市比较久的物业公司过去一两年里涨幅都是5到10倍。
还有教育行业,这里分四块:教育培训,互联网教育、高等教育、K9/K12,行业比较稳定,需求也没有什么周期性。这些都是长线标的,可能会有多的仓位,剩下的我可能会根据市场的热点去配置一些,比如科技、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看好基建的话阶段性配置一些产业链路径比较短的水泥,还有一些互联网龙头公司,游戏公司等。根据不同阶段,可能是半年一年或几个月的周期来配置,包括猪股。
前面我讲的几个行业板块是我会花三年甚至五年、十年的周期去配置的一些行业板块。短中期的那些板块我自己会配一部分,更多留给下面的研究员、交易员,他们每个人管几千万的资金,他们去做这些板块上的配置,因为他们这方面做得也比较不错,收益率会比我的长线标的更高一点(短期来看)。
进化论一平:宏哥你分享了配置,我也跟大家说一下我这边的配置吧。
首先我整体的仓位其实不是特别高,大概就是六成到七成左右,大概集中在医药、地产、科技、物业。我其实很羡慕你的教育,但买不到了。我这边大体上来说是这样一个配置,其实科技我非常强调要有一定的预期差,后面很多人会比较警惕,这块我自己也比较熟一些,地产的话,我拿的估值是那种很低、增速不错、分红又很高(大概8%左右分红率)的公司,今年地产股整体走得一般。具体来说,我的深度做的肯定不如宏哥这边深度来得深吧。
梁宏:我们的地产仓位还是有的,地产仓位现在不是那么高,我是分散在很多地产股里的,可能分散在六七个地产股里,有一些中小型的地产股,股息率非常高、估值非常低、业绩增速也不错,也有做两轮驱动商业结合的地产股票。
地产板块我自己觉得不是长期投资的一些标的,我自己更喜欢一些长期赛道,鉴于现在降息,资金成本非常低,钱非常多,所以地产板块我还是做一定的配置,也算行业重仓配置吧。但从刚才讲的三五年长周期来说,地产肯定不是我的长期逻辑标的。
进化论一平:有人问现在怎么看直播购物这个新业态,对相关上市互联网公司的营销来说影响会有多大?
对直播购物我自己稍微研究了一下,其实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就提前关注到直播购物了,但机会没把握到。我觉得从长期来看,直播购物确实还是一个业态的颠覆,而且可能它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确确实实会成为现象级。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购物属性上来说,直播购物首先有很强的互动性,因为主播在视频上会跟你很详细的介绍产品具体的性能、用法。第二,它有很强的精准性,比如你要买口红,肯定是找李佳琦,要买空调你去找明珠阿姨,如果要买吃的,你可能去找互联网上各种吃货主播,包括水果,所以它有精准性。还有,它实际上省却了大量中间商的环节,这一点我觉得也挺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今年以来有很多小家电公司涨得很不错,我发现疫情期间它们网络上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小家电这种东西可能方便了大家的生活,有时候大家可能没想到还有这样好玩的某种小家电,但通过这个主播的展示,大家可能都会去采购。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真的需要注意一些原来代工的企业,这种原来代工的企业,因为主播无外乎两块,第一块是很会推销的人,第二块是他要有很强的供应链,给大家很实惠的价格。还有一个,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主播比八九十年代的电视购物好很多,因为电视购物不是双向的,现在是网络时代,如果主播给你推了很坑的货品,一下子他的名声就臭了,所以这些人也会很珍惜羽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觉得整个生态是可以打通的。
网络直播还是挺颠覆的,它产生了新的业态,最大打击的还是商铺,原来大家之所以在淘宝说买东西,通过手机页面购买,实际上还是停留在平面的,没有那么立体,但通过网络视频,你的购物体验会变得更加立体,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取代了很大商铺到店体验的作用,甚至还有一种信用背书。我们要去注意一下它是否会带起一些供应链上的公司,供应链上有些公司原来就是给别人做代工的,它生产的产品其实非常好,质量也很好,但它没有自己的品牌,但后期它可能会绕过这个东西跟网红自己对接。因为网红带货,一方面他也很希望对货源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有一定的折扣,这样他也可以给粉丝更大让利,这个东西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很强的代工厂完全可以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贴牌生产走向台前,利润率也会上升得很高。
梁宏:泥我们有配的,配了三个水泥股,两个A股一个港股,总体仓位不多。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看“两会”刺激政策,水泥股我们是短中期的。
前面平哥说直播带货,这个行业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但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直播带货更适合的是,它跟传统电商肯定是并存的,一方面直播带货更适合标品,是主持人和带货人主动拿一个产品,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买。但有一些长尾产品,很多小众化的产品,个性化的产品,适用群体可能比较少,这种产品可能还是要自己搜的,我觉得直播更适合标品。
第二,直播更适合主动给你推介,但更多是你自己有什么需求了,想买什么了,但直播的人不一定给你推荐正好你想买的东西,你还是得去各个平台上搜索购买。所以我觉得两者并不冲突,是共存的,直播是拥有流量的巨头,能拿到非常便宜价格的产品,推介给他的粉丝们,而且有一定的互动性,这种方式未来会非常流行,但跟传统电商平台相辅相成,因为各自需求肯定会不一样。
进化论一平:有朋友问怎么看我年初说的那几个大行业,物联网肯定还是看好的,我觉得未来两三年还会爆发。但物联网这个行业,有些公司布局得特别好,后面的利润肯定会释放得非常好,但现在没有业绩,肯定要接受整个市场比较大的估值上的波动。
AIP,就是苹果5G手机,出了四款,两款高端的一定会用毫米波,用AIP来封装,封装封测的企业大家自己去查吧,今天不能说。
油运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石油价格还处在低位,大量油轮甚至被拉来做海上浮仓,我这边看了一下油运底部的价格,因为海上浮仓平衡点大概是4万美金以上,油运价格大概在6万美金左右,总的来说向下空间也不大了,最主要看疫情能不能继续恢复。反正A股的价格也下来了,这里就是一个比较左侧的价格,因为今年总的来说油运股利润肯定还是很不错的,PE也不会特别高,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云计算的话一直以来都很景气,大家看很多云计算的公司都已经新高了,反正估值也不便宜,现在把握起来非常不好说。
进化论一平:宏哥,我之前跟你讲过一个机会,如果我要放一个大机会给大家的话,最后有一个我觉得可能比较大的机会值得关注,你觉得会是什么机会?
梁宏:新三板嘛。
进化论一平:对,我觉得这个东西大家可以稍微关注一下,有条件的人可以关注一下。为什么呢?新三板的精选层跟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三个板一起并驾齐驱。
有一些新三板的公司如果上主板,财务条件非常硬,很有希望上主板,就很值得去认真研究。当然新三板一定是大海捞针,7000支股票,也就那么多,当然,如果通过财务条件,自己可以筛选到一些符合上主板条件的公司,我觉得也会吸引很多眼球。
我发现很多人说把握不住,我跟大家说,你们想要赚钱就别老是等着六位数,你们应该自己把相关的财务条件挖掘出来,自己做相关的功课,自己去布局,比如国家鼓励什么样的行业上科创板、新三板、创业板,要多少财务条件,七七八八的这些,大家一定要自己去做功课,去评估一下同类公司有没有出现估值差,真的不能上来就说这个东西难那个东西难,我觉得这已经很简单了,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基本也就到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