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国际通胀水平高企 中国成全球物价“稳定器”

本报记者 包兴安

4月25日,国家发改委公众号发布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研究讨论全球物价形势。专家一致认为,本轮国际通胀高企完全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内治理失序、对外挑事霸凌造成的,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伤害。中国物价一直运行在总体合理区间,对全球物价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上涨

2021年以来国际通胀水平明显上行,告别长达十余年的低通胀时代,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通胀水平进一步快速上行,美欧等经济体物价连续创下多年或历史新高。数据显示,3月份,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分别扩大至8.5%、11.2%,分别续创40年来和历史新高;欧元区CPI、PPI同比涨幅分别扩大至7.5%、31.4%,续创历史新高;少数国家甚至呈现恶性通胀态势。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轮国际通胀高企并非经济因素直接推动的,而是由国际政治、疫情和军事等多重原因叠加形成的。主要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蓄意对外输出强权和霸凌,对内不负责任放任财政信贷政策失序失度形成的。

宋向清进一步解释,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为刺激经济,滥发货币,不仅造成市场流动性如脱缰野马,而且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是国际通胀高企的核心原因。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放任疫情,导致全球重要产业链供应链断裂,以至于大宗商品供给严重不足,导致价格迅速攀升。当然,地缘政治因素背景下,关系民生的粮食、能源、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供需无法有效衔接,导致部分商品价格高位攀升,进一步推升了国际通胀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因素及逆全球化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主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面临供应链断链风险,同时物流和供应链运作成本大幅上升,进而引发工业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等国家推高国际能源、粮食等价格,给很多国家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4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分别把2022年发达经济体平均通胀率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通胀率调升了1.8个和2.8个百分点至5.7%和8.7%。展望未来,IMF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将在2022年持续上涨。

“这轮国际通胀对全球生产链供应链和资金链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宋向清表示,预计国际通胀将持续冲击全球供应链,全球经济增速将继续下行探底。

我国PPI中枢将上升

在全球通胀水平高企的背景下,近期,韩国、新加坡、加拿大、阿根廷、新西兰等多国央行纷纷采取加息行动。例如,加拿大银行4月13日宣布加息50个基点,自本月25日起开始量化紧缩,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以配合加息政策,疏解通胀压力。

刘向东表示,趋势上看,预计短期内国际商品价格还将在高位震荡一段时间,但综合考虑各国已经纷纷采取紧缩性政策抑制通胀,特别是美联储加息步伐加快,预计其他国家将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因此将会促使国际通胀形势逐步回落。

对我国而言,刘向东表示,国际能源特别是油价的高位攀升,将通过贸易渠道将传导我国生产资料价格上来,预计拉动我国PPI中枢上升0.6个-4.2个百分点,延缓PPI同比回落的态势,在推高生产资料的情况下,虽有滞后但终归会逐步传导到生活资料上来,未来CPI也会渐趋走高。

宋向清认为,目前,国际通胀高企并没有在我国显性出现,但不能掉以轻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巨大,要将物价装进可调可控的政策和市场笼子里,继续强化对国际通胀预期的研究,针对性进行二次政策调整,以对全球物价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放开要素市场,让企业能够在公平环境下充分竞争,下游商品物价上涨的概率就会降低,上涨的空间就会被压缩。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盘扎实,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的动能没有消减。比如消费,现在只是信心不足问题,一旦疫情解除,消费热情会再次迸发,形成对经济的强劲推动力。”宋向清说。

刘向东建议,我国应做好重要商品保供稳价政策举措,广泛深化与其他国家在能源和粮食供应方面贸易合作,谨防短期供应冲击国内能源和粮食安全,充分发挥好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作用,做好套期保值工作,规范市场秩序。同时货币政策要保持独立性,在我国物价上涨缓慢的情况下有效利用这一时机窗口,发挥稳增长的政策效力,切实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更好应对通胀上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编辑 孙倩)

上一篇新闻

前三季度福建省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3%

下一篇新闻

重磅丨专访郑永年:谁是国际秩序的破坏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