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冬奥会与“中国风”喜相逢 青年文化自信正在被点燃

人民大会堂呈献精华版新春“庙会”,众多非遗传承人秀出独门绝技,让国际贵宾领略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魅力;在冬奥村,涉奥官方酒店里剪纸、泥塑等传统文化的展示,让冬奥大家庭的成员在不经意间感受中国文化。不论是非遗传承人,还是冬奥会相关作品的设计者,都有不少90后的面孔,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正在被点燃。

用非遗助力冬奥会

拿起面团,几经揉、搓、挤、掀,再用小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几分钟后,一只精巧的“冰墩墩”诞生在95后青年郎佳子彧的手上。

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在人民大会堂精华版新春“庙会”上,他为摩纳哥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制作了“冰墩墩”。

“当时他接过一个未完成的‘冰墩墩’面塑,亲手将冰墩墩的小眼睛贴上去,随后发出爽朗的笑声。他还请我帮他再捏一个,因为他家有一对双胞胎。”郎佳子彧回忆说,当时他一边为阿尔贝二世制作“冰墩墩”,一边介绍面塑创作技艺,“他很认真地倾听,我也非常乐于分享”。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超过100斤的“看家作品”《福禄寿》也受到阿尔贝二世的青睐,“他问了福、禄、寿3个人物的寓意,能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作为现场最年轻的传承人,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展现中国青年一代勇担非遗传承使命、奋斗有我的青春风采”。

牡丹、莲花、迎春花等5种团花围绕“冰墩墩”,融入老虎形象的春字花送上虎年祝福……北京剪纸非遗传承人徐阳的剪纸作品《冰墩墩欢迎您》,不仅获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赞赏,也作为礼物被赠予多国政要。

脱稿剪纸、快速创作的技法,对曾获中国“十大神剪”称号的徐阳来说早已驾轻就熟。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刀翻飞间,巧手拨动下,短短几分钟,一幅《春花虎》便活灵活现地映入眼帘。

以“春”字为型,嵌入虎头,寓意虎年吉祥。这幅现场即兴创作的作品受到不少国际贵宾的喜爱。新加坡总统哈莉玛更是来到徐阳的展位前,亲自体验剪纸。“她拿起剪刀和我学,尝试剪出《春花虎》的一朵花型,剪完后她说很喜欢剪纸技艺。”

徐阳感慨,此次经历令他格外难忘,“用非遗助力冬奥,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让我感到自豪,也激励着我将剪纸艺术传承下去”。

新一代传承人更有国际化视野

制坯、打磨、涂白、晾晒……手工制作一个精致的京剧脸谱面具,至少要经过20多道工序,3天才能完成。为了给外国元首送上一份独特的中国礼物,85后青年赵楠带领团队,在30个昼夜里不间断地赶工,最终将35张色彩斑斓的京剧脸谱面具完美呈现。

“这次展览选择的是接地气的传统脸谱面具,比如孙悟空。”赵楠说,团队还精心准备了京剧脸谱的半成品,供国际贵宾互动体验,比如给财神脸谱点睛。

炼绒、染色、拴拍子、刹活儿、攒花儿……经过10余道复杂工序后,一朵朵惊艳的绒花在蔡志伟的指尖绽放。去年11月,当接到为冬奥会颁奖礼服制作绒花的任务后,北京绒鸟(绒花)代表性传承人蔡志伟立刻带领团队“操刀”制作,铆足劲儿赶工期。15天后,栩栩如生的绒花“飞”上冬奥会室外颁奖广场“唐花飞雪”系列礼服的帽子上,一前一后的绒花镶嵌排列,显得格外雅致。

蔡志伟说,最大的挑战是染色环节,“按照设计要求,红色须做到红而不艳、渐变不黄,这很困难,光调色、染色就反复修改多次。”蔡志伟说,绒花与“荣华”谐音,寓有吉祥、祝福之意,他想通过这项有着400余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为冬奥会送上祝福。

长长的耳朵、专注的神情,两只兔儿爷彩塑身披铠甲,化身冰球和滑雪运动员。这是“北京泥人张”彩塑技艺传承人姚晓静专门为北京冬奥会设计创作的作品,名字叫《兔儿爷“冰冰”“雪雪”迎冬奥》,被选入延庆冬奥村进行展示。

在头脑风暴的创作初期,姚晓静想到老北京的传统吉祥物兔儿爷,“它的寓意就是保平安送健康,借此祝福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平安健康,取得优异成绩”。作品的一大亮点,是将传统兔儿爷严肃的形象创新成萌萌的兔娃娃造型,并展现出奥运健儿的飒爽英姿。姚晓静介绍说,这是想表达“少年强则国强”的理念,运动要从娃娃抓起。

传统文化“破圈”走进更多年轻人的心

“这种乐器居然能同时发出三四种声音,有风声、水草声等,太好听了。”日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8岁男孩郭亚龙在听完乔龙巴特·阿勒先吹奏绰尔的表演后,连连称赞。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选择在冬奥会期间正式开馆,也是为了开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时而柔和优美,时而深沉悠远,蒙古族绰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乔龙巴特·阿勒先,将蒙古族传统乐器绰尔和托布秀尔结合表演了一曲《阿勒泰颂》,独特音色赢得参观者阵阵掌声。

“全国能完美地用绰尔演绎这首曲子的人,可能不超过10个,我必须把它传承下去。”来自新疆阿勒泰的乔龙巴特·阿勒先介绍说,阿勒泰是人类滑雪起源地,表演《阿勒泰颂》曲目是为了特意给冬奥会送上祝福。

记者注意到,展馆里处处都是年轻的身影。“听说能看到晚唐的‘枯木龙吟’琴,所以想来一睹风采。”95后小伙赵怡豪谈到,身边的年轻人对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事物关注度越来越高,比如冬奥会开幕式、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都点燃了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这里的展品都让我深感震撼。”在85后户外摄影师尹玉杉看来,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也相信传统文化并不只在博物馆,能真正流传下去”。

近年来,赵楠也惊喜地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她一样关注、喜爱甚至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我希望和中国青年一起秉持创新精神,将中国京剧脸谱艺术发扬光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先藕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新闻

惊艳!“中国最美小鸟”定居武平

下一篇新闻

250米高空悬着国内首个横向摩天楼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