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点米成画的指尖艺术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南宁8月26日电(记者朱丽莉)一支牙签、一根棉签、一瓶胶水、几碟染米……秋日午后,56岁的曹文碧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作画”,慕名而来的求学者边观摩边赞叹。经过“指点”,寻常米粒化作鸳鸯戏水图,跃然纸上。

他们正在研习的是“点米成画”,流传于广西南宁市蒲庙镇孟连村那莲街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七夕,当地都举办“赛巧”活动,点米成画和刺绣、织布等女红手艺成为主要竞赛内容,村民争相比拼。今年老街不办节庆,但人们依旧制作一些点米画。

曹文碧从小生活在“赛巧”的氛围中,奶奶和母亲都是作画巧手,耳濡目染中她也深深爱上了点米成画技艺。选米、染米、晒米、画图、配色……曹文碧反复制作,画作水平日渐提升,成为众人称赞的“巧女”。

“点米成画,得将米一粒粒点进去,让‘五谷’变成一幅幅色彩亮丽的画作。”曹文碧介绍,人们将大米、黍子、小麦、高粱、豆类等谷物染色,然后在画纸或画布上蘸上糨糊,点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芝麻、瓜子、鱼骨等也常常被曹文碧制作成画。

作画手法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搭配好颜色便成功了一半,但颜色渐变确实考验眼力和手艺,有了渐变色的画作才好看。”曹文碧说,点米成画讲究色差和立体感,画作里有的地方需要放置整粒米,有的却只能选半粒,制作人必须沉得下心好好琢磨。在她的经验中,制作简单的点米画只需一两天,复杂的要耗时一个多月。

当地人点米作画时,喜欢以“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进行创作,寄托对家庭和睦、美好爱情的追求。此外,莲花、锦鲤以及猪、马、牛等形象也较为常见。

“00后”女孩禤汉婷是广西民族大学学生,近日和几位同学慕名前来学习点米成画。经过曹文碧的教学,她很快掌握了作画方法,并制作了一幅“牛郎织女鹊桥会”,打算将画作送给父母。“制作不难,材料也容易获得,以后我可以教家人作画方法,这能给生活带来不少乐趣。”禤汉婷说。

近年来,那莲赛巧节、点米成画相继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画作频频亮相“壮族三月三”等大型活动现场,人们积极展演点米成画手工技艺。曹文碧作为相关代表性传承人,不断对作画技艺进行创新,开设培训班、送课进校园、进社区,并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展演,传承点米成画技艺。

走进那莲赛巧节和点米成画传承基地,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作吸引眼球,作品大多出自曹文碧和学生之手。荷花、锦鲤、喜鹊等传统图案栩栩如生,有的装裱成幅可挂墙上,有的配上古诗词做成了摆件。

过去,因画作涵盖“五谷六畜”和“牛郎织女”等吉祥内容,当地人将其用于赛巧节竞赛,或挂于厅堂、马车及舟船上,既展示各家富裕的生活,又祈求如意祥和的好意头。如今,点米成画得到更多人关注,曹文碧计划开发更多创意作品,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愈加焕发光彩。

上一篇新闻

Find X怦然心动的背后:OPPO如何从渐变走向突破?

下一篇新闻

Tasaki,Tiffany 和 Dior珠宝为何聘请时装设计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