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大学生当上“菜贩子”,农产品电商平台一年销售额3500万

大学毕业回乡创业养虾,却遭到村民哄抢——近日,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岩山镇创业青年刘正轩的遭遇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他们振兴家乡的理想,也在遭遇创业艰辛的现实。今年8月,一份由中国青年报社创业周刊与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推出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容易遭遇“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难以说服农民加入”、“难以找到盈利模式”、“不懂农业政策”等困难。

而在北京的郊区,也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深入远郊区县走访,挖掘成功者化解困境的故事,看看北京的年轻人如何开荒拓土。

当上“菜贩子”让北京人吃当天菜

沿着顺密路,一路向北,山上的色彩逐渐变深,密云的冬天比市区来得更早一些。

“密农人家”的厂址就在顺密路边的河南寨镇,距离市区约80公里。与室外的阵阵寒意不同,正值“双11”,厂房里忙得热火朝天。“密农人家”的创始人、总经理孔博亲自上阵,在检查即将派送的新鲜农产品,“贝贝南瓜、贡薯、流沙番茄、桔红心白菜……都是密云产的好东西。”

大学生当上“菜贩子”,农产品电商平台一年销售额3500万

孔博忙着“双11”

如今的河南寨镇,没人不知道“密农人家”,这个农产品电商平台拥有一年3500万的销售额,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致富。回望创业路,孔博说最初的困难,主要是自己的心理落差。

寒窗苦读,孔博曾以全区前30名的成绩考进北京理工大学,和当时几乎所有密云年轻人一样,考进北京城里的大学、留在城里工作,是最自然不过的奋斗目标。可毕业没两年,怎么就回密云了?7年前,刚刚搬回密云农村时,孔博极少和朋友、同学提及自己“改行”。从“天之骄子”到“菜贩子”,失落是每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难点。

孔博说,下定决心返乡创业,有很多原因,包括对故土的眷恋、工作的不顺心以及生活成本的压力,“简单说就是不快乐”,但内心挣扎伴随着创业初期的岁月。“那种自尊心,是最大的痛点,觉得自己是个逃兵,甚至自己都不笃信创业能成功。”

唯一让自己心安的就是脚下的土地,唯一能突破心理障碍的就是埋头苦干。从一台220块钱的真空包装机开始,他坚持每天清晨去找菜农收菜,上午就发快递,下午就让客户收货。不只是密云,当时北京全市的生鲜电商都在拓荒,多数商家是采摘后第二天送货。所以,孔博坚持让客户吃到当天采摘的蔬菜。这么起早贪黑干了一年,孔博的网店成为北京市分类店排名第一,“这下踏实多了,觉得回家当农民也没什么羞于见人的。”

订单式合作赢得乡里乡亲信任

孔博在车间里忙着,他的运营团队则在楼上的办公室应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团队里都是年轻人,而且几乎全部是“密云人或者密云媳妇”。其中,从北京市区回来加入团队的返乡大学生约有20人。孔博自豪地说:“还有很多乡亲们想把孩子送过来实习。”

《创业问卷》显示,42.1%的创业者会遇到“难以说服农民加入”的问题,64.9%的创业者感到“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但类似的困难,孔博也遇到过。“一开始去农户家里收菜,人家就不大乐意。”

一般农户都希望把菜卖给需求量大的客户,一次就是四五筐菜。而电商需求量不稳定,尤其刚起步的时候,单一品种一次可能只要五六斤。孔博解释,那时生鲜电商刚出现,郊区农户了解非常有限,也不信任,“不愿意停下手里的活儿,单独去费工夫收这点儿菜。”

怎么办?孔博一头说服农户,一头自己动手去菜地里收菜,“我跟他们说,都是三里五村的乡亲,跑不了。”而且,孔博开始尝试订单式合作,向乡亲们推荐种植品质好、售价高的作物,渐渐地乡亲们发现跟着孔博卖农产品,收益明显变高。如今,“密农人家”已与400多户农户直接合作,还跟密云全区70余家合作社签订了协议,带动了3000多户农户增收。

如今,农民们增收致富,孔博的办公室里也多了很多荣誉证书。但他说,想当好“带头人”,单靠自己绝对不行。想当年,自己只是个不懂农业政策的大学生。幸运地是,起步没多久,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就找到了他。

“我那时候还是作坊式经营,根本没想到区里能关注。他们给了我很多鼓励,把我们推荐出去,还提供是实实在在的专业帮助。”农业服务中心作为懂农业政策的主管部门,让“密农人家”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作坊进化为现代工厂。在那之后,区科委、区农业合作社服务中心等部门,都给孔博提供了很多帮助。得到帮助的孔博,加入了区里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班,“现在密云好几个做到(年销售额)几百万的电商,都是从这个班里走出来的学员。”

深耕附加值 “老栗树”成了新品牌

和孔博类似,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95后”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李思鹏,也很感谢各级主管部门的帮扶。这位“卖板栗”的青年,今年10月,经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推荐,进入中关村U30年度优胜者荣誉名单,并且是30位高精尖领域创业青年中年龄最小的。

24岁的李思鹏先后在北京城市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主修钢琴教育,在校期间,他就凭借钢琴培训工作室收获了第一桶金。但2017年毕业后,他还是毅然回到燕山山脉中的渤海所村,当起了“卖栗子”的农民。

大学生当上“菜贩子”,农产品电商平台一年销售额3500万

李思鹏的栗子深加工产品

“燕山山脉有着中国最适合板栗生长的自然环境,山脉附近的北京怀柔、河北迁西等地都是著名的板栗产区,我们村一直就是以怀柔板栗闻名。”李思鹏介绍,传统的栗子销售都是由倒手进行倒卖,最后去向炒栗子店铺。店铺对栗子质量要求不高,板栗越便宜越好。这样就造成盈利模式单一,农民的收益很难有提升,李思鹏打造“老栗树”的品牌,正是想改变这一点。

“让一直遵循传统的栗农按照他的标准,用有机的方式打理栗树,并且我们以比市场价更高的价格收购栗子,栗农对我们也越来越信任。”李思鹏介绍,以更高标准收获的优质栗子,也更容易营造更高的附加值。渤海所村“老栗树”的栗子,不但远销新加坡、英国等地,还经过深加工,与更多知名品牌达成合作。

“你看,这就是我们跟‘黄小厨’合作的栗子产品。”在仓库里,李思鹏拿起一盒包装精美、等待出库的产品。而精细加工的栗子原料,已经被送到了稻香村、好利来、味多美、21cake的工厂,成为栗子口味的美食产品。站在大山前的厂区内,李思鹏这个95后“新农人”很骄傲地介绍着栗子产品线的新扩张,他说,更广阔的栗子附加值规划,如以怀柔板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也在推进当中。“今年冬天,我们还要联合香季集团,推出栗子茶饮。”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孙毅

摄影:孙毅

编辑:王海萍

流程编辑:孙昱杰

上一篇新闻

让河北农食产品愈发“国际范儿”

下一篇新闻

因疫情生意冷清 新加坡牛车水推出租金优惠吸引商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