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疫情相关书籍成为书展热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最强音

疫情相关书籍成为书展热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最强音

2020,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防治科普知识成为了阅读“刚需”。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如何在第一时间为读者解答疫情相关的疑惑,如何给大众焦虑慌乱的心灵带来慰藉,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抗疫最强音,对于出版界来说,是一次“大考”。

8月,如期而至的上海书展,“揭榜时刻”来临。

在今年的书展上,一批聚焦“抗疫”的著作集中亮相:其中包括钟南山、张文宏等家喻户晓的专家发表的真知灼见;还有《第一时间》《上海战 “疫”硬核科普》等呈现上海抗疫成果的著作;更有《查医生援鄂日记》这样感动千万人的抗疫一线故事;也有《抗疫简史》《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讲述人类与病毒斗争过往的书籍……

面对疫情,各大出版社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快速联动社会各界资源,从多角度策划、编写指导手册、防护指南和科普读物,体现了出版人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凝聚起抗疫防疫的必胜信心和强大合力。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需要我们去,我们必须今天就去

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让地球按下了暂停键。在这场世界性灾难面前,中国记住了一位耄耋老人,他就是84岁的钟南山。11日,钟南山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2020年1月18日晚,钟南山赶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州高铁站。正当春运,去武汉的高铁票早已卖光,事情紧急,颇费周折他才挤上了G1022次车,在餐车找了一个座位。他走得非常匆忙,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尽管疲惫,他打开电脑,开始仔细研究每个材料和文件……

疫情相关书籍成为书展热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最强音

《钟南山:苍生在上》以六个独立而又相连的章节,两场相隔数年持续的观察与采写,从钟南山家庭成长环境,到他的求学之路、爱情与婚姻、医学追求……从最普通平凡的日子到充满挫折的人生命运,在时代变迁与复杂严峻疫情的广阔背景中,以大量翔实丰富的细节,刻画出了一个立体又真实的人物形象。

这本书的作者熊育群是广东文学院院长,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他在广东多次近距离采访钟南山。

“钟南山,他的哀伤连接了万家悲痛;他的眼泪,落成一个国家的泪水。”在熊育群看来,他念兹在兹的是抢救病人。他不唯上,不信邪,敢担责任,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表现了一个医者的仁爱之心和道德风骨。 他在后记中这样写道,“中国有个钟南山,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钟南山:苍生在上》中透露,钟南山的家有两大特点,一是运动器具多,有跑步机、单车、拉力器、单杠、哑铃;二是书多。这充分体现了钟南山的两大爱好——医学和体育,这两项也成了这个家庭的自豪之处,也解释了他在高龄之下如何能扛住压力与病毒赛跑。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密切“追踪”了钟南山的奋斗轨迹,尤其是今年疫情以来的战“疫”路线,细密编织在字里行间。“这一切,对于一位84岁的老人意味着什么?他这是在用生命战斗!他把人民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为他着急的莫过于他的家人。妻子李少芬看到熬红了眼睛的他,既生气更心疼,却又无可奈何!她知道自己劝也劝不住,他这一辈子最在乎的就是病人。”

“摘下口罩拿起笔”:和世界分享中国的抗疫和救治经验

《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面世于今年2月。为编写这部当时最新防控疫情实用读本,张文宏在抗疫一线日夜奋战之余,“摘下口罩拿起笔”,高质量完成了全部书稿。

该书主要内容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在当时的发展态势,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法。在编写特点上,突出居家、外出、工作等全过程指导,提供场景式策略,可以进行关键词查询,同时对社会上流传的似是而非的一些防控方法予以纠偏。

该书堪称“上海抗疫权威读物”。疫情发生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时间邀约张文宏,针对疫情的发展态势,以及即将出现返程高峰、机关企事业单位节后返岗的新情况,权威、科学地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举措。

疫情相关书籍成为书展热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最强音

在书中的“个人防护关键词”中,仅“口罩”这个关键词下面就有很多分类:口罩分类,口罩如何戴,什么场合戴什么口罩,不同人群戴不同的口罩等等;争论不断的宠物问题,空调问题;针对不同的防控场景,居家、出行、返程、上班不同场景的防控方案;还有对服用感冒冲剂,洗高温热水澡,醋熏等等网上流传甚广的“防治偏方”作了纠偏。

《张文宏教授再支招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健康生活》由张文宏团队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度合作,延续“易懂、好用、体现上海水平”的原则,对疫情常态化下的健康生活作出指引。

相比前作,新作则更加针对当下。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随着春夏季节的交替,人们也会产生许多新的疑问:如何解读无症状感染者、核酸复阳?如何申领健康码即将进入盛夏,蚊子是否传播新冠病毒?空调开还是不开,如何安全地使用?日常通勤、长途旅行时,如何做好防护?去购物场所需要如何防范?去饭店、餐厅需要如何防范?老年人、儿童、学生、孕妇等特殊人群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这些困惑都能在新书中找到答案。书中释疑与纠偏并举,以清晰的条线、简练的文字、满满的干货,提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关键词查询,以及居家、出行、工作等场景式健康指导。

疫情相关书籍成为书展热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最强音

张文宏主编的《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侧重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面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和救治经验。该书详细介绍了2019冠状病毒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病毒的基因组和分子结构、免疫学及疫苗最新研究进展、对于国内外关于该新发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亦有详细论述,还介绍了关于如何在医疗机构进行个人防护和院感控制等热门话题。

张文宏教授及其团队将本书版权无偿授予复旦大学出版社,并授权出版社将其海外多语种版权免费向全球输出。上海各大医院的专家们竭力救治300多位COVID-19患者的宝贵诊治经验总结为《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也收录在书中。

疫情相关书籍成为书展热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最强音

“这本书的出版非常有意义,它不仅涵盖了COVID-19最新临床研究的课题,还分享中国对病毒的研究成果。”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集团主席潘国驹感慨,西方国家对中国出版界知之甚少,希望通过翻译出版更多关于中国的英文版图书,架起中西方沟通的桥梁。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恰如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桂永浩教授所说:中国学者抗疫专著通过海外出版社和主流渠道走向国际,它传递了中国科学家抗疫的声音,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

作家用80多天切身感受并记录上海抗疫进程:第一时间迸发出的硬核力量

疫情来袭,如何表现上海“第一时间”的速度与责任?何建明在《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里既讲述了上海第一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来龙去脉”,也全景梳理上海各条战线的抗疫现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上海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第一时间迸发出硬核力量!”何建明感慨,上海拥有2400多万人口,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之后,许多人把可能的第二个疫情“暴发地”悬挂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头顶上。这并非“空穴来风”——上海不仅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国际化大都市,还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是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核心地。而当一场不测的风暴与未知的疫情来袭时,“第一时间”的反应,“第一时间”的判断与决策,将决定整个战“疫”的成败。

疫情相关书籍成为书展热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最强音

何建明在80多天时间里切身感受并记录上海抗疫进程,结合一线采访和重要资料,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上海在保护2400多万人民生命、支援武汉等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

在全国疫情尚处“火苗”的阶段,上海已垒起了防疫的“钢铁长城”,为阻止疫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正如何建明在《上海抗疫的“第一时间”》所描述的,1月20日当他读到国家卫健委确认上海首例输入性确诊病例的新闻,“心惊了一下”——“病毒这么快就传染到了上海呀!转念又想:这么大的上海,出现个把病例,也属‘太正常不过’的事吧。后来我知道,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整个上海就在第一时间开动了防控机器,甚至精确到每一个细节。”

奔赴上海古北社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医院、浦东机场等地,何建明实地走访,在文字中再现战“疫”图景,这些正是《第一时间》的“血肉”所在。

援鄂医生写下67篇一线日记: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这句话印在《查医生援鄂日记》的封面上,令人动容。今年四月底,一部援鄂医生亲历日记《查医生援鄂日记》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仁济医院主编,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查琼芳医生撰写。

从今年除夕随队驰援武汉到3月31日,查医生日记共计67篇,跨越援鄂的整整68天。翻看日记,这部由每天的语音留言转录的日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刻录了医护人员冲锋陷阵守卫人民健康的惊心动魄和温暖瞬间。正如一位读者评价的那样——“最朴实的细节却令人泪目”。

日记的雏形来自一段段语音。除夕夜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启程,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查琼芳随队出征北三楼重症病房第一小组,在紧张繁忙的援助工作之余,她每天发回一段微信语音,以抗疫一线医生的视角,记录战“疫”征程。

疫情相关书籍成为书展热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最强音

这些语音既是工作汇报,也是她给自己解压的方式,更是给家乡亲朋的回音。内容包罗了她目击和感受的一切:医护人员无私无畏和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病人在医护和病友的关爱鼓励下与病魔斗争;志愿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服务需要帮助的人;来自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关怀支持……仁济医院将这些语音整理成文字后,被各大平台转载,不少网友追着“更新”——“战‘疫’一线战士的生死拼搏,撼人心魄”“日记是献给平凡人的赞歌,真心为勇敢逆行的医护人员点赞!”

日记里透露了医护人士如何扛过种种艰辛——“天气暖和了,出汗多,因为不能补充水分,这个时间点身体很容易出问题。曾经有护士跟我说,穿着防护服太热,不做事的时候就背靠在墙上,可以感受一下墙壁的凉意。”“凌晨4点到8点的内围班是最辛苦的,之前能不能睡好暂且不论,凌晨3点不到就得起床,怕上厕所又不敢吃不敢喝,换上防护服进去,工作到早晨5-6点又是人最疲倦的时候。”“担心病人再有情况发生,我曾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棉大衣,坐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体验戴着口罩睡觉”……

日记中还记载了来自各方的关心和帮助,比如:“大家共同坚守在冰封雪飘的武汉,有自愿在凌晨接送医护人员的司机师傅,有捐赠爱心雨伞的企业,还有始终坚持帮医护人员理发的Tony老师……”无不为医疗队员们一次次注入动力,坚定他们抗疫战斗的决心。

“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战斗”:健康“金句”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指南

该书从数千篇上海抗击疫情的健康科普作品中精选而成,包含屡屡刷屏的健康“金句”、包罗万象的健康防护提示等,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指南。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病毒可以把一个国家的人民打倒”“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战斗”“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不要输在麻痹大意”“一米,是爱你的距离”……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上海集中一大批优秀的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家,积极开展健康科普,由此也诞生了大批广为流传的“金句”,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疫情相关书籍成为书展热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最强音

据统计,自1月疫情暴发以来,市卫健委官微牵头11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组成新媒体矩阵,38家市级医院推出1200多个科普栏目,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共发布原创科普文章近7500篇、音频400余个、视频1500余个,印发海报等宣传资料近400万份,健康科普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媒体推送,累计浏览量数十亿人次。

本书主编、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上海战“疫”硬核科普》是上海疫情防控健康科普工作的缩影与见证,既是总结经验,更是展望未来,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建立全社会群防群控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深化《健康上海行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作者:郭超豪

编辑:郭超豪

上一篇新闻

橙子不像好好学习的样子,凌霄说她成绩不错,新加坡教育不一样?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乌节国际总裁吴文军应邀参访杭州文化地标朱炳仁江南铜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