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福西路的健美先生与世界大力士
作者:叶曙明
许多在惠福西路、光塔路一带生活过的街坊,大概都会对五仙观旁边的“谭氏健身所”有印象。然而,广州的健身室、健身院多不胜数,为什么对谭氏健身所有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不仅因为这家健身所历史悠久,而且因为这里出了个谭文彪,出了个陈镜开,足以让它名满天下。央视点评中国健美业界精英10大人物,谭文彪便名列其中,陈镜开多次打破世界举重纪录,就更不用说了。
谭文彪(1912—1981),祖籍广东中山县,出生于新加坡。1931年中国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三省。谭文彪义愤填膺,在海外四处奔走,呼吁华侨支持中国抗日,在声援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的信函中,他题诗一首:
拳拳赤子爱中华,
身涉重洋念国家。
但使病夫成壮士,
扬眉吐气乐无涯。
是年秋,谭文彪毅然返回祖国,欲为抗日出一分力。他考入广东体育专门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在梯云直街八和会馆西侧设馆,以“体育救国”为宗旨,创办“南亚健身社”,传授举重、拳击、气功、杂技等体育技艺,强壮青年体魄,为国家民族效力。1934年,他从体育学校毕业,获聘为广州燕塘军校体育教官。1936年,选入军校军官班深造两年,结业后留校任上尉副官。在1937年的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谭文彪参加了轻量级(60公斤级)举重比赛,以推举160磅、抓举155磅、挺举220磅,总重量535磅的成绩夺冠,成绩超过中量级(75公斤级),全国为之轰动,“大力士”的美誉,不胫而走。
惠福西路谭氏健身所 安哥 摄影 1999年/ 广东美术馆藏
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谭文彪去了香港,先后开设“九龙健身院”和“中国健身院”。未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谭文彪又迁居澳门,其后复辗转于湛江各地,继续设帐授徒。抗日战争胜利后,谭文彪回到广州,1946年在惠福西路五仙观前开设“谭氏健身学院”(20世纪50年代改名为“大众健身院”),购置一批标准、新颖的体育器材,专授举重、拳击和健身。这是当时广州市第一间设备完善、面向普通市民的健身院。不少青年为获得强健的身体,以投身“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纷纷报名参加谭氏健身学院,从而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中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就是接受谭文彪的启蒙训练的。谭文彪被誉为“中国南派健美运动的开山祖”。
谭文彪(中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谭文彪一度因“历史问题”,被遣送回原籍中山。“文革”结束后,他获得平反,重返广州,在五仙观复办谭氏健身院,继续从事群众健身事业。他多次为广州市民表演气功、杂技,如汽车过腹、头顶碎石、脑断铁丝、手卷扁铁、卧钉床、钻火圈、牙拉汽车、单车叠罗汉、三上吊、拳击、举重等。
1978年9 月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第五届运动会上,谭文彪带领学员们表演的健身、气功和体育杂技等节目,赢得广大观众赞扬,获授锦旗嘉勉。
1980年,谭文彪当选为越秀区政协委员。他从事体育工作半个世纪,为中国、为广东和广州的举重事业发展,贡献良多。1981年6月8日,谭文彪因脑溢血去世。
陈镜开(1935—2010),广东东莞人。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天生矮墩的身材,四肢粗壮匀称。从小就贪玩好动,曾在家中自制“体操道具”,用粗绳捆住一截短木,吊在卧房的房梁上,然后骑在木头上玩“旋转木马”。或者叫伙伴们在一起玩儿叠罗汉。
13岁那年,陈镜开到广州入读华南联大附中(即后来合并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之余,醉心于体育锻炼。当他打听到在五仙观旁有一家“谭氏健身院”,老板是归国华侨谭文彪,颇有声名,便利用课余时间,到谭氏健身院打杂,有时间就练练石担子,打下了举重的基础。1953年中学毕业后,他就留在谭氏健身院做杂工,同时接受举重运动的启蒙训练。
陈镜开
1954年底,中南军区体工队举重教练李启龙物色举重运动员,到老朋友谭文彪的健身院里寻访,当时19岁的陈镜开身高仅1.49米,两条“方形大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体格健壮,被喻为珠江上的“海珠桥墩”,但可惜足踝内翻,作为举重运动员,这种先天不足会很可能会影响成绩。
那时粮食供应紧张,陈镜开饭量大,常常吃不饱。谭文彪认为陈镜开是可造之材,在健身院打杂是浪费了,便极力劝说李启龙,收下陈镜开,给他找碗饭吃。李启龙慧眼识英雄,也看中了陈镜开健实的体格、刻苦精神和拼搏作风,有意把他带到体工队。但陈镜开的父亲反对儿子从事体育,希望他能回家帮忙打理生意。最后经过大哥陈枝的一再劝说,父亲才勉强答应让陈镜开去体工队。
1955年3月陈镜开参加全国举重测试。由于个子矮,没有适合他穿的服装,只得用别针将举重服别起来上场。在这次比赛中,他取得了56公斤级的第三名,随后入选了中国青年举重队。参加在波兰华沙举办“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的第二届国际青年运动会。可是由于国内不具备赛前集训条件,国家体委决定把举重集训队派往苏联。他们被安排在著名的“迪纳摩”体育场看台底下进行训练。
在苏联举重教练指导下,陈镜开刻苦训练,成绩上升很快。训练期间,他每天都要扛起1万公斤的重量。四个月里,他将自己的总成绩提高42.5公斤,当时在这个级别世界上能举起110公斤的人还不到五个。陈镜开却通过艰苦努力,把自己的成绩从115公斤又挤进了120公斤。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体委决定取消参加在华沙的比赛。回国后,陈镜开进入中央体育学院指导科,学习力学、生理学等知识,对他提高举重成绩有很大帮助。
1956年6月7日,解放军和上海组成联队与苏联队举行举重对抗赛,地点在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举重台上标明当时最轻量级挺举的世界纪录是美国运动员温奇两年前创造的132.5公斤。陈镜开上台,在举起125公斤后,第二次试举就冲击133公斤,因脱手而失败,但他抓住了最后一次机会,一气呵成举起了133公斤的杠铃,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比赛结束后,陈镜开脖子上鼓起的血泡一个星期才恢复下来。
其后,陈镜开先后9次打破世界纪录,5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广东省举重协会主席。并担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并曾获国际举重联合会金质奖章、亚洲举重联合会金质奖牌和国际健身者联合会最高荣誉的银质奖牌、银质勋章。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决定授予陈镜开银质勋章。2010年12月6日,陈镜开因病在广州逝世。
惠福西路的街坊们,你们对谭氏健身所还有什么回忆?欢迎留言分享。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