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价格也是个万花筒
一、货币究竟是什么
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吧,货币不就是钱嘛。
还有人说,货币是黄金、白银,是纸钞、区块链,是神秘事物电子货币。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吧。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空地上,人们放上自己带来的的物品,大家互相讨价还价,最后自愿地交换各自所需要的物品,这片空地被叫做市场,这种交换方式就叫做市场经济。但是,这种物物交换的方式,有许多毛病。
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讲过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法国巴黎大剧院的女歌手,到一个热带海岛去唱歌,唱了5支。在岛上,虽然歌曲类的精神产品已经可以做为商品来卖了,但是这个海岛仍然比较原始还没有出现货币,所以这位歌手5支歌得到的报酬不是货币法郎而是,3只猪、23只火鸡、44只非火鸡的鸡、5000个椰子,以及很多香蕉、柠檬和桔子。这位小姐姐一时半会吃不掉这些东西,暂时又无法用船把这些东西运回巴黎。最麻烦的是,这些家畜家禽不喂养不久就会死掉,水果也会很快烂掉,于是,小姐姐只得用椰子、香蕉、柠檬和桔子喂这些个猪和鸡。(萨缪尔森,美国,《经济学》上册,1950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5章,价格与货币,第386页)
在这里,歌手小姐姐用她的歌曲交换到的猪、鸡和水果,就是易物交易。
故事的亮点在于,由于家畜、家禽和水果的保养、运输不便,交易一方的女歌手产生了无可避免的物质损耗,这是易物交易最致命的缺陷。
易物交易还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交易链冗长。例如,一个持有大米的人想交换布匹,但是持有布匹的人却想交换猪肉,而持有猪肉的人只想换鸡蛋吃,而持有鸡蛋的人却非斧头不换……
于是,持有大米的人只有先用大米换斧头,再用斧头换鸡蛋,再……
大米—→斧头—→鸡蛋—→猪肉—→布匹……交易完成——我太难了。
还有就是易物交易的价值比较和价值量的确定也很麻烦。大米、鸡蛋、猪肉的价值是营养,价值量是重量;斧头的价值是工具,价值量是数量、质量还有样式,砍肉的斧头和砍树的斧头肯定是不一样的。它们谁更有价值呢?
布匹就更麻烦,要综合考虑颜色、保暖、舒适、质料等等,粗布细布、绫罗绸缎,价值量都会差很多。这还只是一小部分简单的商品而已,好在那个时候经济不很发达,商品的种类不多。
还有,义务交易有时需要根据交易需要分割商品,大米、布匹容易分割,开山大斧和锄头就无法分割,如果一把大斧可以换两把锄头,但是只有一把大斧,一把锄头,大斧怎么分割,双方怎么交换?易物交易的种种不便,真是麻烦。
1、货币就是为了克服易物交易的种种缺陷而诞生的中介物
无论是金银铜铁的货币还是纸币、电子货币,都容易储存和携带。更比形形色色的实物商品容易储存、保养。最好的是,货币能够把各种各样杂乱无章的不同价值和价值量,做出迅速、明确、简单的数字化的统一。用货币还能直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商品,省去了易物交易冗长的交易链。于是货币大行其道。
最初冶炼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只得用日常生活不可缺少、容易保管、便于携带、容易分割的一些商品来充当货币,如粮食、食盐、布帛等。例如,这条牛值多少斤大米,这只猪可以换多少斤盐,等等。就是现代,游牧民族也还是用自己有多少头牛、多少只羊来表示自己的大宗财产。这是货币的第一阶段,货物阶段。
虽然由商品充当货币的商品种类少了很多,但是货物货币的保管、携带还是不方便。后来,人们逐渐用几种不是日常生活用品的、更容易保管、携带的货物来充当货币,比如打磨过并刻上简单纹路的贝壳、龟壳等。这些物品比较稀少、不易腐坏、轻便易携。几千年前中国的战国前后,贝壳就是一种法定货币,因此中国文字的“货”字,下结构就是“贝”字;财富的“财”字,左偏旁也是“贝”字。这是货币第一阶段货物阶段向第二阶段专用金属货币的过渡阶段。
随着人类金属冶炼的进步,更有价值相对稀缺、更不易腐坏又容易携带的金、银、铜、铁充当了货币。汉字“钱”字的偏旁就是金。
货币发展进入第二阶段,金属货币阶段。
初期的金属货币是条块状的金条、银锭、铜块。因为用金银铜块来计算商品价值和交易还是有困难,需要称出重量、鉴别成色、手工分割。另外,金属条块的货币本身也还是比较笨重携带不便,还容易被盗贼发现不安全。于是,人们用金银铜铸造比较小的圆形物体来充当货币,如金币、银币、铜钱。它们的发行、重量和换算由国家决定,购买力价值则由市场决定。例如,中国清朝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5克左右,道光年间,1两白银可以换1000个铜钱(1000文)。在比较贫穷的清朝初年,10个铜钱可以买1斤大米,在比较富裕的康熙年间,2个铜钱就可以买到1斤多的大米。这就是货币的第三阶段,铸币阶段。
金属货币使得人们之间的物物交换变成完全用钱来做中介的买卖,持有商品的人不再是货物换货物而是要先卖掉商品换来货币,再用货币购买需要的商品。
用商品换货币叫卖,用货币换商品叫买,以货换货变成商品买卖。
这时,价值变成了价格,商品自身的价值数量变成了货币表示的价格数字。
因为货币可以买到任何商品,所以货币也变成了财富,金融财富。
随着货币的发展,人们发现在甲地的钱庄存上金银,或在官府银库有银子,用纸写上这些金银的文字证明和金额,再盖上甲地这个钱庄或官府的大印,去乙地就可以兑换换到实际的金子和银子,这就是金票和银票。
后来,政府干脆就用印着图案和数字的小纸片来充当货币,这就是货币的第四阶段,纸币阶段。纸币是国家、地区或银行联盟独家发行并强制推行的纸质票据,纸币上面印刷的数字表示商品的价值数量,纸币上的数字和计量单位也叫面值,简单明了。如,面值100元,100是价值数量,元是计量单位。
各国货币的面值各有不同,人民币和美元的计量单位依大小次序是,元、角、分,欧元是元、分,英国是英镑、便士,澳大利亚是澳元、分。等等。
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有一个主要的计量单位叫主币,辅助的叫辅币。
人民币和美元的主币是元,辅币是角、分;欧元的主币是欧元,辅币是分;英国现在货币的主币是英镑,辅币是便士;澳大利亚的主币是元,辅币是分。
日本和韩国的货币只有一个计量单位——元,日元,韩元,没有辅币。
因为买卖外国货币也能赚取不同货币互相交换的比值(汇率)的利差,所以货币也变成了商品,是不同于普通实物商品的金融商品。普通实物商品包括文化、旅游、音像、歌曲、音乐、戏曲、娱乐、游戏等所有的精神(心理)商品。
所有精神商品所表达的满足精神需要的内容,都需要实物做媒介,如文化商品需要纸质的、电子的书籍或资料,旅游商品需要旅游景点、酒店住宿和交通工具,游戏需要游戏设备和游戏软件,如此等等。而且,这些精神商品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就问你人不学习行不行?
因此,满足人精神(心理)需要的商品也归于普通实物商品类。
还因为银行存款、公司股票、商业债券、期权期货、商业票据等等纸质的和电子的有价值的证券(有价证券)可以赚取货币利息,所以产生了专门交换买卖金融产品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是商品的一种,金融市场也是市场的一种,它们都遵守普通实物商品的基本规则。
2、货币掩盖了市场经济是商品交换的实质
在货币的第一阶段,货物货币阶段,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容易保管和储存又比较贵重的实物货品,如粮食、肉干、鱼干、兽皮、布帛、贝壳、珠宝、金属,等。
这些原货币一身兼有普通消费品和货币的双重价值。
随着货币越来越专业地充当价值符号和法定交换物,货币本身普通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消失,货币价值越来越突出。一直发展到金属货币阶段,如黄金就只保留了很少的普通消费品的价值属性。至于今天的纸货币和电子货币,则完全失去了普通消费品的消费价值,只剩下了货币的媒介价值和符号价值。
现代主权货币的使用价值不是可以直接用来衣、食、住、行,你不能吃金银珠宝,也不能驾着一个亿的纸币在高速公路上飞奔,只有用货币买来饮食才能吃喝,买来汽车才能开挂。
黄金可以用来做首饰、工艺品和工业用品,纸币至少可以糊墙,电子货币就只是空中楼阁。但是货币可以买到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所需要的商品,可以当成财富放在钱包里存在银行中,还可以通过买卖增值可以钱生钱,这就是货币的功能、效用,也叫价值。
相比之下,普通商品不会自我增值,摩天大楼不会自己长高,食物不会自己变多,而且都需要用心维护,食品不冷藏就会坏掉,汽车不保养就会老化,房屋不维修就会倒塌,这又是一笔额外的物资损耗。而保存货币的消耗就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无论你管或不管,它就在那里,静静等待,你的召唤。
货币可以通过买卖而增值的特点,催生出一个新的市场就是金融和资本市场,这是一个只需投入资金、无需人力物力实物投入的市场,入市相对简单,但是它也遵循普通商品市场的基本规律,而且入市有风险,大家需谨慎。
现在世界著名的金融市场有纽约、伦敦、上海、香港、新加坡、北京、东京、深圳、法兰克福、苏黎士,等。
关于金融的市场更多问题在本书《中册》再做讨论。
商品交易的物物交换,是用一种商品的质量和数量来表达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如,牛的价值是耕地和食用,肥猪的价值是食用,1头健牛的价值量等于3只肥猪。再如细布的价值是做衣服,鸡蛋的价值是营养,1匹细布的价值量等于20斤鸡蛋。反过来也可以说,3只大肥猪的价值量是一头健壮的牛,20斤鸡蛋的价值量是1匹细布,如此等等。
物物交换的价值表达是双向的,可以说1头牛值3只猪,也可以说3只猪的价值量是1头牛。但是,用货币表达商品的价值数量却是单向的,我们可以说1头牛的价值是2000元面值的纸币,但不能说2000元纸币的价值是1头牛。
因为钱代表了所有商品的价值,2000元纸币的价值就是2000元的购买力,可以等于食品、电脑、服装、口罩等等一切商品的价值,不只是代表1头牛。再如我们日常都说个人的月收入是8000美元,现在大约可以买10头成年鲁西黄牛,但不能因此说我的月薪是10只大牛。
3、货币使商品的效用价值变成了货币价格,并喧宾夺主由配角成了主角
首先,货币使商品缤纷多彩的效用价值变成了千篇一律的价格。
在物物交易时,商品的价值和数量直接表现为自己的有用性和效用量,商品的有用性和有用的数量就是价值和价值量,如,1公斤鸡蛋的价值数量就是鸡蛋1公斤的营养。易物交易中人们经常问的是“你这个鸡蛋要换多少剪刀、多少布……”,
这时鸡蛋就是鸡蛋,剪刀就是剪刀,布就是布……货币出现后,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要用货币数量来表示,人们经常问的是“你这些个鸡蛋、剪刀、布……多少钱”,多少钱就是商品的价值等于多少数量的货币,而不必再计算:这么多的鸡蛋要换1把锄头、或2尺布、或三只碗、或两个针线篓再加一个竹篮子……”。
丰富的商品价值变成单一的货币价格的结果是,人们不再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而是“它们值多少钱”。据前面那个故事所说,那个法国女歌手5首歌曲的实物价值是3只猪加上67只鸡(各种鸡加上火鸡),再加5000个椰子和许多香蕉、柠檬、桔子,这么丰富的价值,足够女歌手半年的营养。而如果用货币来支付,据讲故事的经济学家所说,5首歌值4000元法郎。反过来说也一样,那么多的猪啊、鸡啊、椰子香蕉柠檬桔子内容丰富的商品,其货币价格也是4000法郎——用货币计量和交易就简单很多了吧。
货币出现后,商品价值变成货币价格,原来的商品的价值体系变成价格体系。
在价格体系中,商品物物交易时,商品和商品性能价值和价值量的比较,变成了商品性能与货币价格的“性价比”。性价比就是,商品性能/商品价格。
性价比越高,消费者得到的商品效用越高,同时付出的货币数量越少;消费者得到的商品效用越少而付出的货币数量越多,性价比越低。比如,同样一件服装,用200元买到(1/200)比用300元买到的性价比高(1/300),1/200大于1/300。反之,同样一件服装如果用300元买到(1/300),比用200元买到的性价比低(1/200)。1/300小于1/200。人们常说的“质优价廉”就是商品的性价比高,“质次价高”就是商品的性价比低。
货币出现后,除了性价比现象的出现,货币本身也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于是除了原有的普通商品的交易市场,还出现了交易货币和有价证卷的金融市场。货币毕竟不是商品,而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因为货币数量的超发和不足,出现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滞胀、金融危机等金融问题。
本书《中册》在金融市场会进一步介绍。
商品丰富多彩的实际价值变成枯燥货币价格的好处是,统一、简单,方便,坏处是,诱导人们只注意货币的数字而忽略了商品的实际内涵,忽略了商品交易的初心是互相获得对方商品的功效和享受,误以为商品的交易“只是为了赚钱”。
由此,货币由辅助的配角变成了浓眉大眼的主角,商品却由主角变成了配角。
货币的本来面目是商品交换的中介,是商品的服务员,但是因为钱可以买到一切商品,一切商品只有卖掉换来钱才能去购买其他商品而不能直接物物交换了,这就使人误以为“先有钱而后有商品”,“钱比商品重要”。
事实正相反,是“先有商品而后有货币”,“商品比钱重要”。今天的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货币,是他昨天作为供给者卖掉自己创造的商品和服务所获得的。一个消费者今天可以花多少钱,取决于他昨天创造了多少社会所需要的财富。
任何消费者都是供给者,商品才是真正的财富。
钱,既与财富的距离最近,又与财富的距离最远。
现代,每个国家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基本内容都差不多,都是在本国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值,但是这种统计是用货币的数量(通常是美元)来表达,而不是用实际的商品总量来表达。这样,一个产品主要是能源的国家、和一个产品主要是旅游的国家,和一个产品多元化的国家,如果国内生产总值用美元计算的数字都是2万亿,但是,多元化产品的国家抗风险的能力最强。这种用货币数字来表达国民实际财富的做法,容易产生误导——不用努力生产,搞钱就行。
1989年日本地价最高的时候,据日本国土厅的数据,国土面积仅为美国4%的日本,以货币计算的地价的货币价格,竟然等于全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
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美国,982万+平方公里。
就问,一个地震多发资源匮乏的海岛国家,以国土面积只有美国4%土地的价值总量,会大于一个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的美国国土总价值的400%?
用商品的效用价值算法,这本来是一个1+1=2的简单价值数量问题,但是代入膨胀的货币价格数字后,就出现了如此大的误差。
高地价导致了高房价。从1985年之后,日本的货币供应量连续四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造成国内市场流动性大量过剩,日本国内和海外大量热钱涌入房产市场,导致用纸货币来计量房屋价值的房价暴涨。1989年日本国土交通厅公布的土地公示价格,东京银座有房价1平米卖97万美元,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记住,这些都是纸质货币的数字堆砌的价格,不是日本房地产真正的价值。
误差总会得到纠正,泡泡最后总会破灭。
1990年日本股市率先崩溃,刺破房价泡泡,之后日本的房价连续14年下跌,一直跌掉一半多才稳住。30年多后现在的日本房价不仅较低,房贷利息也低。而且,房屋货币价格随年代的延长而逐年下降,一套新房20年后的价格几乎为零,真正回归住房商品的价值本源。也就是,房屋的价格必须和消费者的收入和房屋真正的商业成本相匹配,商品的价值随其使用年限的延长而递减。
股市泡泡和房地产泡泡乃至所有的商品泡泡包括资产泡泡,都是由货币堆出来的。从最早的商品泡泡1637年荷兰爆炒郁金香破灭导致荷兰从当时的欧洲金融中心跌落开始,1720年当时的世界首富英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股灾“英国南海公司股灾”使英国100年不敢发行股票,1929年美国股灾引起美国10年经济大萧条,一直到1990年日本股市房市崩溃导致日本经济低迷等等,所有市场泡沫破灭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有益的启示——任何货币尤其是纸质货币不是实际的财富,只是纸面富贵尔。
再有,产品科技含量高的国家经济发展后劲足,产品科技含量低的国家经济发展后劲弱,纵观世界上真正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仅仅靠出卖资源立国的。
资源总会耗尽,等资源耗尽后再想转换经济结构,就会发现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工人技能的转换都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人的生产、经商和消费方式的改变,特别是人的整体经济观念的改变需要很长时间和痛苦的过程。但是,所有经济结构不同的国家,所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所有投入产出比也就是生产效率不一样的国家,在表示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的GDP数字上,都是用货币数值美元来表示,从中看不出经济结构的不同和发展效率、发展方式的不同,也就无法评价各自经济结构的优劣,无法看到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比例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无法计算资源的浪费程度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不得不说,这种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的GDP模式就是货币至上的表现。
4、货币把原来物物交易中同样的交易双方,划分成泾渭分明的买方和卖方,并使买方地位经常高于卖方成了“上帝”。
通常,卖方是用商品来换货币的交易方,也叫供给方、厂家、商家、“奸商”买方是用货币来换商品的交易方,也叫需求方、买家、客户、“上帝”。物物交易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交换的双方是平等的。在用商品换商品的时候,交易双方既是需求方也是供给方,既是消费者也是商家,交易双方同时具有供给和需求的双重身份,大家是完全平等的。但货币介入后,一方面,易物交易变成了商品对货币的卖,商品持有者你不卖出你的商品,你就享受不到货币购买的便捷;另一方面,易物交易只能交换对方想要的商品,而货币却可以买到任何商品,是万能的大牛。货币介入后,在商品丰富的买方市场,交易双方中卖货的是“小二”,市场地位通常低于持币购物的“老大”。
更准确地说,在一个贫穷的市场,消费者不是上帝,有东西卖的才是救世主;只有在一个商品堆积如山的市场,腰包鼓鼓的消费者才会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货币使用的便捷方便尤其是可以秒到一切商品的能力,使得人们都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是商品,这就是所谓的“灵活偏好”,“金钱至上”。于是许多年轻人热衷于金融或相关的工作,对去工厂只是作为一种临时性的选择和一种过渡。其实,货币不是真实的商品,不是真正的财富。因此,就业选择实体企业、经营实际的商品,可以做得更长久。在现代,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网络中断的情况下,或者在急需实物商品的情况下,人们也会恢复物物交换,回归到经济的本原。
对于金钱至上,请参考大水中的那个富人。
5、纸币的发展大致有两个阶段,金本位阶段,国家信用阶段。
金本位大致有过三个发展阶段:金币本位,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
金币本位是国家用金子直接制造圆形美观的法定货币,也叫金币,主要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西方国家。
金块本位是国家发行代表一定数量黄金的法定纸币,可以有条件地兑换金块,实行的国家主要是古代中国,一战期间的英国、法国和美国。
金块货币在中国古代有金元宝、金锭、金条等多种形状,中国的民国时期流行最多的金块货币是金条,大的也叫大黄鱼有315克和158克两种,小的叫小黄鱼,有31.5克和15.8克两种。在现代,银行发行的投资金条也有多种规格,“国际标准交割规格”的金砖重量是12.5公斤(400盎司)。
货币的金块本位是以国家的黄金储备为信用发行纸币,发行数量由国家金库可以兑换的黄金的数量来决定。黄金既稀少,又很难提炼,用黄金做纸币的锚,就制约了纸币不能随意发行,就控制住了物价。但是,世界上以国家为单位的经济体实在是太多了,而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黄金,于是诞生了金汇兑本位。
金汇兑本位麻烦一些,就是缺乏黄金的国家发行的纸币和另外一个实行金块本位国家的货币挂钩,主要是挂钩英镑、法郎和美元,并在被挂钩国家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准备金。所谓外汇,就是本国持有的币值比较稳定、升值前景比较靠谱的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卷、外币支付凭证等。这样,挂钩国家的纸币可以在自己国内兑换被挂钩国家的货币,然后可在被挂钩国家兑换黄金。
简单说,外汇就是外国货币,本币就是本国货币。与此对应,本国货币在国外的流通和交易就是离岸货币,在本国流通和交易的就是在岸货币。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是唯一的金汇兑本位被挂钩国家,从此美元成为了世界主要支付货币和世界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结束,美元与黄金脱钩,但是因为全世界没有比美元更强大的信用货币,所以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支付手段。另外,黄金天然稀缺,很难人工合成,又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的手中,世界各国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来作为发行货币的基础,于是,许多国家仍然直接或间接挂钩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美元也仍然是被许多国家发行自己国家的主权货币所挂钩的货币,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纸币成了挂钩国家纸币的锚。
当然,也还有许多国家或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或基于国家的商品价值总量,甚至根据国家政治的需要,来发行货币。尽管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世界上所有的纸币都是以国家的信用来发行的,这就是纸币发展的第二阶段,国家信用阶段。
由于靠国家信用发行纸币的制约条件不够客观、不够有力,纸币容易随意印制,从而容易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的上涨。例如,中国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1948——1949年10月,贫富分化,严重物资缺乏,政府的对策是滥发纸币金圆券。结果,沈阳的鸡蛋20万元一个,北平的汤圆1万元一个。在1949年1月,金圆券1000元可以买一石大米,到了4月21日,涨到金圆券180万元买一石大米。结果,民怨沸腾、经济崩溃、政权倒台。
在现代,津巴布韦的纸币也是如此。2009年津巴布韦发行面值100万亿元面值的纸币,2008年1000亿元津巴布韦纸币的购买力是一块面包。
6、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货币的价值?
货币就是表达商品价值的价值符号也叫价值尺度,是帮助商品交换的媒体中介也叫流通工具,是可以随时支取商品的法定文件也叫替代财富的储存工具。
为什么货币可以具有这些强大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众说纷纭。
许多人认为,是货币本身的实用价值决定了货币的价值,是黄金白银本身的实用价值决定了纸质货币的价值,纸币是黄金白银的代表,黄金白银是纸质货币的锚。黄金货币论认为,黄金有很好的导电性、延展性和耐腐蚀性,可以作导电材料、科学仪器、器皿首饰、纺织材料、装饰材料等,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电子、通讯、航天、化工、医疗、宗教等领域,所以最适合做货币。而且,黄金天然稀少、不易开采、很难低成本合成,用做流通货币不能大量发行,就不会引起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而纸币除了糊墙外没有其他实用价值,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刷刷刷天量发行,现在经常性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就是纸币超发的病。
他们认为,如果回归到既有实用价值、天然稀少又不能随意发行的黄金货币,才能消除通胀、天下太平。但是,截至2021年初,全世界共有约33万吨黄金,这些黄金在2021年初的总价值约等于1900亿美元,而据国际国币基金组织的报告,2019年全世界的GDP总值也就是商品的价值总量为87.75万亿美元,是全世界已有黄金总价值的460多倍。就问:有限的黄金怎样才能标识和替代交易高于自己总价值460倍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全世界的商品总价值?
当然不能。
同样,现代受到许多人追捧的比特币,就是由于总量有限不能随意且无限量地发行,被认为是新时代的货币救星。但问题恰恰是,以比特币有限的数量,怎么才能标识、帮助交易和替代储存全世界总价值量远远超出比特币有限数量的总商品,怎样“以有涯渡无涯”?
那么,冥冥之中一定有一种东西,是纸币的本质和稳定器,就是所谓的“锚”。
——这个锚,就是实际的商品,它才是货币的本尊。
在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那时的中国中央银行没有多少黄金储备,又不能挂靠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所以人民币的发行既不能是金块本位也不能是金汇兑本位,于是,中国央行把货币发行与中国的商品价值总量挂钩,就是国家有多少价值的商品需要流通,就发行保证商品流通所需要数量的人民币。
中国央行根据经验,因为人民币可以多次周转,所以人民币发行量与商品总价值不必1:1,可以比实际的商品少发,于是把人民币的发行总量与商品价值总量的比例定在1:8,就是每发行1元人民币要对应8元人民币价值的实际商品。假设国家有价值总量800亿元人民币的实际商品,那就发行100亿元人民币。
这种人民币的发行方法,加上各种票证和行政干预,曾经保证了中国物价的长期稳定。这种货币发行模式,就是货币的“商品价值本位”。人民币这种成功的发行方式足以证明,货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符号,货币是商品流通的中介和替身,实际的商品才是货币的本质和锚。
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货币本身必须有实用价值、必须由黄金或外汇或石油锚定的假说,进一步证明了货币只是商品价值的符号。
电子货币本尊无影无形,只是存在于电路中的钱的符号的一个电子脉冲,现在世界一些国家都在准备或已经试行用电子货币取代纸质货币。
人们担心,纸币本身已经够没有实用价值的了,更不用说虚空中的电子货币了,如果网络瘫痪、因故停电,岂不是自己的电子钱和国家的电子钱就都消失了?
别着急。电子货币能够买到实际商品这个事实进一步说明了,货币货币,就是“货物”的“币”,它只是商品价值的一个符号和替身而不是真正的财富。因此,价值符号的消失不是实际财富的消失,只要实际的商品仍然存在,哪怕没有黄金、外汇和石油的储备,任何价值符号的货币都可以重新搞定。
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现代也有人认为,既然美元纸币不和黄金挂钩了为什么还那么坚挺呢?寻寻觅觅之后,他们认为这是因为美元纸币锚定了石油,而石油是国家战略物资,因此石油也可以是货币的锚。“石油货币说”认为是石油的使用价值决定了美元纸质的价值,因此把美元纸币称为石油货币,这种说法接近了纸币价值的本质。但是,纸币价值的本质和锚,不仅仅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大宗商品,也不仅仅是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核心商品,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部商品。
当然,黄金,尤其是硬通货外汇,作为各国之间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作为“最后的支付者”,目前还是不可缺少的。外汇交易市场有一个常见的事实就是,每当美元需求大于黄金的时候,美元汇率就会上升也就是美元升值,而黄金的价格就会下跌;每当对黄金需求大于美元时,黄金的价格就会上涨,美元的汇率就会下跌。国际市场上黄金和美元这种反方向变化的负相关的关系,证明了一个事实——黄金或美元,谁当世界货币都行。当然前面说过,在比古代经济成几何基数增长的现代经济中,黄金数量太少,当货币已经不够看了,只能放在国库做意外发生时最后的支付手段和心理信用的安慰。
有人会说,事实近似无限多,你无法穷尽所有的事实来证明你的观点,只要有一个事实是例外,你的观点就不能成立。还有人会说,很多事实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不可以只用有限的事实来证明一个复杂的经济学观点,更需要高等数学的模拟和推导,才能使人信服。但是,所有高等数学的模拟和推导,都必须代入一定的现实条件或假设条件,恰恰是这些假设条件如果无法涵盖所要推导的经济情况的全部要素,那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但是,获得现实经济尤其是复杂的国民经济的全部条件,可能吗?
另外,社会的经济非常庞大而复杂,有着环境与人、物与人、人与人,以致自己与自己纠结的复杂的互动,经济活动中的人以及人心,更是存在许多的、很大的模糊性,现有的数学可以精确计算物质的运动,但是还不能完全精确地计算人心和如此复杂的社会经济。所以很多时候,相对简单而科学的逻辑推理往往最能涵盖所有的条件,最接近真相。
这里,我们无需古老的哥德巴赫猜想、现代的泛函分析和数理逻辑,只需要一个简单形式逻辑的推理就可以证明,商品才是货币的锚。
假设1:世界上只有货币。那么:货币只能买到货币。
假设2:世界上只有黄金和法定的流通货币。那么:货币只能买到黄金。而,黄金不是食物、衣服和疫苗,也不是房屋、汽车等等其他商品。
假设3:世界上只有商品(黄金除外)和国家法定的流通货币。
那么:货币依然可以买到人们衣食住行、生产贸易、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家卫国等等需要的一切商品。
结论:纸币、电子货币等一切法定流通货币可以离开黄金而独立实现货币的协助实际商品交换的功能。货币只是实际商品的价值符号和交换中介,是真实财富发出的虚幻的光。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推理:
这个世界可以没有黄金白银行吗——可以。
可以没有食物、衣服、住房、医药、教育、文娱、火车吗——不行。
纸币的最终目地是交换黄金白银还是日用消费品——是日用消费品。
既然如此,为什么只有黄金白银才是纸币价值的根源?产品和产业才是财富的根源,金融是财富的附庸。
个人可以只有钱没有货,可以去买呀,国家有货就行。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只有钱没有货,那一定崩溃。逻辑推论如此,事实也是如此。
金融行业一花独秀,不重视实体产业,结果就一定是中低端实体产业空心化,影响蓝领工人就业和生活。金融行业如果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照样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一堆泡沫。做实体经济虽然赚钱较难,但那是经济的根本。
股息和红利、高昂坚挺的房价、买卖外汇的利润,从根本上都来自企业的利润,这些商品的另一个利润来源就是买卖的差价,来自其他人投入这些市场的货币,本源也是企业创造的新财富,如果大家都去炒股炒房,没人生产,行吗?
有人会想,不会所有人都去炒股炒房炒外汇,只有我去,你们去干艰苦的实体经济创造新财富——恭喜你,我们也都这么想。
7、实际的商品财富是货币唯一的经济基础,是稳定币值唯一的锚吗?——也不是的。
货币之所以有如此强大、多样的功能,是因为有许多强大、多样力量的支持。首先,商品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生产出来的,无论维持原有商品源源不断的供给,还是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新财富,都需要强大的领先的生产力,因此,生产力也是货币的基础之一。
其次,商品生产是由具有生产能力的人员操作机器设备完成的。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产业工人、一流的科学技术人员、一流的生产设备和一流的创新能力。能够生产出世界领先的产品、能够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产品、能够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一个世界领先的生产队伍,而教育是生产人才和科学技术的孵化器。
纵观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和师资力量呢?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集聚了世界顶尖的人才,就有了世界一流的国力。
人才的集聚效应和传代效应,就是人才越多的地方,越能吸引人才;人才越多的地方,越能教出优秀的下一代人才。从而,人才集聚的地方就会越富强。
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也是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和优秀基层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结果,也是优秀人才集聚和传代的经济效应。
中国有“千金市骨”的典故。说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燕昭王请教大臣郭隗复兴燕国收复失地大计。郭隗就讲了“千金市骨”的故事,说曾经有个国王喜欢好马愿出千两黄金但是很多年也没买到,后来有个下属用500两黄金买来一匹死掉的千里马,人们由此知道这个国王如此爱马,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千里马。于是,燕昭王造了黄金台广聚人才,最后富国强兵打败齐国收复了失地。(《战国策燕策一》)“千金市骨”的典故说的就是人才的集聚效应。
再次,货币是国家发行的交易媒介、支付工具和财富符号,是国家的经济主权,因此,一个稳定有效的政权也是货币币值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用货币不是企业和社团的信用,是政府的信用,政权不稳、无力怎么行?
事实上,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权动荡的时候,该国的货币支付能力和金融市场就会震荡;每当发达国家的政局动荡的时候,世界范围的金融股票市场也会震荡。
再有,保护国民经济的生产力,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政权的稳定,需要一支有力的军事力量。这支军事力量不必是最强大的,但必须是够用的。
当然,如果想成为世界性的支付货币,就必须具有维护全球利益的军事力量。这就是为什么超级大国经常打仗,并在全世界保持几百个军事基地的原因之一。
而,目前最成熟的区域货币欧元的短板,就是军事力量和政权的统一。
弱国无货币。
最后,任何货币包括黄金,人民的承认和信心是不可或缺的。信用货币尤其是纸币、电子货币更是一种信用,人民的向心力是货币币值稳定重要的客观因素之一。黄金强大的支付能力和最后支付者的地位,源于人类对它的迷之信任。
现实存在的观念、精神、信心,不是一种虚无飘渺而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力量。“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不仅仅是对政权而言,对货币也一样。
一种法定货币的使用,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推行,也需要人民的信心和向心力。否则,如果人们拒绝持有国家法定的货币,买家拒绝使用,卖家拒绝接受,实物交易和黑市货币就会盛行。
一国的主权货币需要该国国民的信心和向心力,世界的流通货币需要世界人民的信心和向心力。法语流行于西非国家,西非法郎就是西非国家的流通货币;英语流行于全世界,美元、英镑、加拿大元、澳元就是世界主要的流通货币。
人的心理是可以引导的,人还具有从众性,因此,一个强大的主导性的社会文化,是凝聚人民信心的主要工具,是货币一个不可或缺的锚。
好莱坞的美国队长超级英雄,也是美元的支撑力之一。
总之,货币的锚,是实际的商品财富,生产力、统治力、教育力、科技力、军事力、人民的向心力、社会文化。实业立国、教育立国、科技立国、军事立国、国家统一、政权稳固、人民信任、文化凝聚,该国货币国内的购买力和国外的购买力才都能稳定。
商品(财富),实业(生产力),教育(劳动力),科技(创新力),军事(护国力),主权(国土、政府效率、国家统治力),货币信心(人民向心力),社会文化(文化凝聚),是稳固主权货币不可缺少的八支锚。
八支锚的权重:经济(包括商品财富,生产力水平,教育水平,科技创新力)占60%,主权占15%,军事力量占15%,货币信心占5%,社会文化占5%。
如果用人体来作比喻,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科技、教育和劳动者是企业的蛋白质,社会文化是经济的润滑剂,国家和军队,则是天选之人的脊梁。
火了多年的比特币和各种非法定虚拟货币的短板是,永远不会成为主权货币。就问,有哪个国家会把代表国家经济主权的货币,交给区块链来发行和控制呢?如果一定要试一试,肯定失败——这就是科学的经济学的预见性。
二、货币支付能力的变化货币支付能力也就是货币的购买能力,在市场经济中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1、货币的升值和贬值
货币升值就是货币的购买能力增强,相反,就是货币贬值。
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是货币的动态变化,而不是静止的状态。
货币的升值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货币的国内购买力的增强,另一种情况是货币国外购买力的增强,表现为本国货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升值,也叫汇率升值。一般情况下,本国货币是不可以直接在国外使用的,需要兑换成国外准备消费国家的货币,才可以在那个国家使用。而本国货币可以兑换多少外国货币,不是1:1兑换,是有不同兑换比例的,这就是汇率,汇率上下浮动每天不一样。比如2021年7月8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例约为6.5:1,约6元5角人民币兑换1美元,也就是在这一天在美国用1美元买到的商品,用人民币去购买大约需要6.5元。
货币的贬值是货币购买力的全面降低,也有国内、国外两种情况。表现在国内就是物价都贵了,表现在国外就是同样的本国的钱换到的外币少了。
通常,本币(本国货币)对外币(外国货币)的汇率(交换比例)升值使本国商品的出口价格提升,外国人买你货物的价格更贵了,当然不利于货物的出口。同时,汇率升值则使本币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力增强了,所以有利于进口。
另外,本币对外币的汇率贬值使本国商品对国外的出口价格降低,所以有利货物的出口,汇率贬值使本币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力降低,不利于进口。
因为出口产品可以振兴本国产业,而且出口结算都是使用美元、欧元等硬通货,出口卖货可以赚取硬通货外币,所以世界各国都忌讳本币在国内的贬值,却愿意本币在国外的贬值。这是最大最小倾向在货币币值和汇率上的表现。
引起货币升值和贬值的主要原因,一是货币的多发或不足,二是核心商品供给的减少或增加,三是对货币需求社会性普遍的增加或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的国内币值和国外的币值有时不是同方向发展的,会出现货币对外升值同时对内贬值,或对内升值同时对外贬值的反向变化。这是由于国内外对普通商品和货币的供求关系不一样,货币的发行量不一样,等等一些因素,在本书《中册》“普通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中再做分析。
在全世界都是主权信用货币的现代,一国货币的贬值则通常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就是通货膨胀;一国货币的升值通常是由货币紧缩引起,叫通货紧缩。
2、通货膨胀
(1)定义
当国内的商品总价值量也就是社会财富不变(没有增加或减少)时,货币越是多发物价就会越高,这种现象也叫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货币掺水。
通货膨胀是国内所有商品价格的全部上涨,不是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时不同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是不同的,所以衡量通货膨胀率,不能用某些商品的价格或者是垄断价格为依据,而要依据所有商品均衡价格的平均水平,也叫商品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用更多的货币来表示商品的价格,用2元、3元或更多的钱来表示原来价格1元的商品,但是商品的实际价值并没有增加。简单举例如下。
假设:
a、国内的商品只有大米,数量是每天只能供应1000斤;
b、这些大米都在市场上流通,人们每天的大米消费量也是1000斤;
c、这1000斤大米的平均价格是一样的;
d、国内发行了总量10000元的货币,这些货币都进入市场且每天周转一次。那么就有:大米的总价格是10000元,平均每斤大米的价格是10元。
再假设:这1000斤大米的数量和质量不变,国内发行了总量20000元的货币——增发了10000元,都进入市场购买大米并且每天周转一次。
注意:是所有的货币都进入大米市场,不存银行,不买其他的商品。
那么就有:超发的10000元货币会使大米的价格上涨两倍至1斤20元。
也就是说,大米就那么多,货币越多就掺水越多,掺水越多大米价格就越膨胀,但是大米实际的营养价值却有没有同步增加,米还是那么多,只是水多了而已。因此,有人也把货币多发叫做“升水”,少发货币叫做“缩水”。
(2)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和滞后性
首先,在现实经济中,不是货币总量超发2倍大米价格就一定上涨2倍每斤由10元上涨至20元。每斤大米的平均价格也许涨到16元1斤,也许涨到17元或18元1斤,总之一定不会是成比例的线性增长。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是货币总量超发多少商品价格就上涨多少。因为,在现实的经济社会,货币并不是全部进入普通商品的流通领域,一部分会有消费者持币待购或存入银行,这些货币就不会影响普通商品的价格。例如,中国发行货币曾经采取的“商品—货币”模式,每价值8元人民币的商品池子容纳1元人民币。那时的人民币还不是国际结算货币,也没有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可买,人民币除了少量的持币待购,其余的约40%进了银行储蓄,这样一来普通商品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就更少了,加上当时的物价管制和票证制度,物价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在现代经济社会,超发的货币还会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去购买房地产和金融理财产品如定期存款,买卖外汇、股票、基金、债券、黄金等金融产品。如果是世界主要的流通货币,还会有一部分流到国外进入国际商品贸易市场和金融交易市场,这些分流的超发货币,更加减轻了普通商品的涨价压力。
例如,2020年3月—10月,在7个月的时间内美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上涨了40%,也就是多发了40%,但是同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只上涨了0.5%,就是说,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只有0.5%。原因就是,超发的货币并没有大量进入普通消费品市场。人一天吃三顿饭,有再多的钱最多吃四顿、五顿,不可能一天吃它十几二十顿,胃就那么大。于是人们就把这些美元拿去投资也就是进行钱生钱的活动,美元大量进入股市、汇市、债市和大宗商品市场,使得股、汇、债和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一片繁荣。
自2020年3月美国政府实行救市措施大量印钞之后至2020年底之前:
股票市场:美股涨56%,新兴市场股票涨59%,技术股涨73%,不动产投资基金(REITS)涨36%。
主权货币市场:英镑对美元涨11%,人民币对美元涨8%,日元对美元涨7%。
虚拟币市场:比特币暴涨217%。
债券市场:长期美债上涨13%,美国通胀挂钩债券涨33%。
大宗商品市场:原油涨74%,黄金涨18%,广泛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24%。
从2020年4月到2021年2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铜、铁、银的价格分别上涨67%、94%和82%,原油价格曾逼近每桶70美元为近两年来的高位,原油指数涨了170%,能源指数涨了172%。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21年6月和7月,美国物价平均指数同比上涨5.4%,为2008年以来同比最大涨幅。
其次,通货膨胀有时具有滞后性。有时,不是货币一超发商品价格就立刻上涨,超发货币流入普通商品市场引起价格的普遍上涨有一段时间的滞后。
人们把国际支付经常使用且用量很大的货币称为硬通货,如美元、欧元。据SWIFT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初的全球主要支付货币中,美元、欧元各占比约39%,一共占比约80%。硬通货是世界范围的支付货币和代替实物财富的储存货币,也是世界范围的用来买卖套利的金融货币,使用范围大量超出本国国内。硬通货在货币超发时,有许多会流出到国外作为流通货币、外汇储备和金融工具,使它们国内通货膨胀的程度减轻,同时,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时间就会滞后。
越是硬通货,超发货币对其国内商品市场的影响越小,涨价滞后的时间越长,否则,对物价影响越大,涨价滞后的时间越短。据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研究,美国的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美元广义货币M2(交易现金、企业存款、居民存款、其他存款)供应量增长的12—24个月之后。事实也是如此。从2019年10月起美元广义货币开始增发,一直到2020年3月份美元M2急剧增加,但是直到2021年4月美国官方的通货膨胀数据才开始提升,从大量货币超发到物价普遍上涨滞后约18个月。同时,美国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很有限。
当然,也有官方一宣布涨工资,物价就跟着上涨的情况。这是因为,超发货币对商品价格的推涨程度,以及涨价的滞后程度,除了货币的国际支付能力之外,还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
首先,信息的透明度。卖方越是准确感知货物销售异乎寻常地趋旺,商品异乎寻常地供不应求,越是准确感知超发货币进入市场的数量和时间,就越敢于较快、较多的涨价,一直涨到市场供求平衡为止。
其次,有效需求的弹性。就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对商品生理需求的依赖性。
需求依赖和需求弹性成反方向变化:越是日常生活必须品即越是维持生理需求必须的商品,需求依赖越大、需求弹性越小。如食物、饮用水、住房、生活用品、居民用电、燃油、电脑、手机、汽车等,这些商品对抗通胀的能力弱,通胀期间的涨价幅度大,涨价速度快。2020到2021年上半年为止,美国的商品涨幅较大、涨价速度较快的商品就是,食品、日用品、电脑、家具、房租、燃油等。
人的需求有明显的先后的顺序,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是满足生理的需求在先,满足心理的需求在后。就是生理需求压缩到最小的隐士,每天也必须先有维持生命必须的食物和饮用水,然后才能进行精神修炼。
有效需求弹性和商品通胀价格、通胀速度成负相关反方向的变化,即:需求弹性越大,商品通胀价格越低,通胀速度越慢——可有可无的商品就是如此。
而,需求弹性越小,商品通胀价格就越高,通胀速度越快——民以食为天。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超过2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2021年上半年,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连续9个月上涨,达到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人的生理性需求已经比较满足的条件下,人的心理需求就会跳出来。
据资料,2021年6月美国各个州开始陆续解封,人们为缓解长期封闭的压抑外出散心的心理需求得到释放成为刚需,于是,美国旅游相关行业也开始大涨价,2021年6月比2020年同期,美国机票涨幅约25%,酒店价格涨约17%。
人的生理依赖较弱心理需求较大的商品,如奢饰品需求依赖小需求弹性大。
需求弹性越大的商品,通胀时涨价的幅度越小,涨价的速度越慢,例如通货膨胀时非生活必需品如奢侈品会滞销和降价。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球货币超发引起核心商品的大幅通货膨胀,但是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奢侈品消费增速为负,全球奢侈品消费整体下滑幅度平均为23%,其中欧洲萎缩36%,亚洲大部分地区萎缩35%。2020年奢饰品销售全年损失约700亿欧元。
最后,通货膨胀取决于有效供给的弹性。这就是供给对普通商品的供应能力和再生产的反应速度。商品的供应能力越小、再生产的反应速度越慢,有效供给的弹性就越小;供应能力越大、再生产的反应速度越快,有效供给的弹性就越大。也就是说,有效供给的能力和有效供给的弹性二者是正相关的正方向变化。
例如,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是美国二手车大幅涨价却不是新车涨价?
因为,全球芯片供应短缺导致新车产量下跌,也就是新车供给饱和了,你再有钱,没有货,咋整?在美国,汽车也是生活必需品。在新冠疫情中,美国许多低收入工人的工作从城市中心转移到了路途很远的城外度假中心或郊区,为了上班方便,一些工人必须购买车辆,新车缺货,于是一窝蜂都去抢旧车,2021年7月美国二手车价格同比上涨了45%,贡献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的三分之一。
这是由于新车供给不足失去供给弹性所造成的二手车的替代消费。
总之,在超发货币数量进入普通商品市场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有关信息的透明度越大、商品有效需求的弹性越小、或者供应的弹性越小、货币的国际性越差,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就会越大、滞后的时长越多。
反之,则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越小,涨价速度越快。
3、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原因和表现与通货膨胀正相反。当国内商品的总价值量不变时,由于货币的减少使所有商品的价格普遍下跌。这时用较少的货币就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这就是通货紧缩,也叫货币升值、货币购买力增强、货币缩水。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和的价格依据,是国家或政府独立发行货币的市场所有商品的均衡价格指数,而不是垄断价格、炒作价格或其他价格模式,也不是某一个小市场某一些商品的价格浮动。
通货紧缩时间的商品降价幅度和通货膨胀一样,不是成比例的线性降价;通货紧缩商品降价的滞后和通货膨胀也是一样的,经常有时间滞后效应,原因也和通货膨胀基本相同。可以参考以上通货膨胀有关内容。
与通货膨胀不同的是,通货紧缩时,通常,商品有效需求的弹性越小(需求刚性强),以及有效供给的弹性越小(供应刚性强),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就越小。否则,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越大。例如,通货紧缩时,生活必需品如食品、饮用水等价格的下降幅度一般要小于非生活必需品如电子产品,因为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刚性强、弹性小。尤其是粮食商品,它们的生产周期一般是几个月或一年,在生产周期内绝对无法增加供应,尽管货币少了,人们的每天需求并没有减少,每天不能不吃饭也不能少吃饭,而粮食的供应却无法超周期增加,因此粮食的价格相对那些可有可无的产品而言,价格就不会降低很多。
同时,非生活必需品价格如旅游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一般要大于食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因为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刚性不强,弹性强。
图15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商品价格、货币购买力之间的关系
X轴:商品的价值量和货币的购买力;
Y轴:货币的流通量和商品价格。
图15说明了:
(1)Y轴说明:商品的价格与货币的流通量成正方向变化,即:货币的流通量越多,商品的价格越高,货币的流通量越少,商品的价格越低。
(2)X轴说明:商品的价值量和货币的购买力成正方向变化,即:货币的购买力越强,能够获得的商品的价值量越多,货币的买力越小,能够获得的商品价值量越少。也就是说,货币能够买到的商品越多,钱越值钱,否则,越不值钱。
(3)Y和X轴以及通货膨胀价格曲线,和通货紧缩价格曲线共同说明: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购买力两者,与货币的流通量成反方向变化,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量越多,货币表示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货币的购买力越小,这就是通货膨胀;货币流通量越少,货币表示的商品的单位价值量就越高,货币的购买力越强,这就是通货紧缩。
(4)特别说明:图15是借用函数的比例图象说明各个因素之间统计学的相关。货币的流通量与商品价格、商品价值量、货币购买力之间的关系,不是成比例的函数线性的关系,而是正方向和反方向的相关关系。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利弊
通常,通货紧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利,物价普遍便宜了嘛。但是,通货紧缩时,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不能普遍同步增长的话,购买力的增长就不多,供给方的销售量、收入和利润就会降低,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反,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降低,工薪阶层最不喜欢,长期、大量的通货膨胀甚至会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定。因此,国家对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采取金融、财政等各种手段的干预。
适度的通货膨胀,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适当的通货紧缩,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不利,但长期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大有好处。
但是,因为各国政府任期内业绩的压力,经常重点关注的是短期内的经济发展,于是,各国对经济不振的刺激常常采取超发货币的通货膨胀政策。
然而,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钱,同时还需要增加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生产技术进步,以及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如果,在超发货币的同时,促使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不能同步,就会出现物价普遍上涨但经济长期停滞的“滞涨”。这说明,刺激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主导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同时也需要一系列配套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
对经济的发展采取金融、财政、税收、产业等一整套正确的政策并落到实处,是现代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关汇率、滞涨、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等问题,在本书《中册》再做讨论。
三、常见的商品价格类型
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供给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供给,市场经济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这种类型。
盈利的初心,是创造大于生产经营耗费的新财富,表现在财务和货币上是大于成本的利润。对社会有益的盈利,就是新财富的形成,就是经济的发展,当然,商业诈骗、商品囤积、价格炒作等有害的盈利除外。囤积,就是在产品的流通环节制造短缺的假象,以达到“物以稀为贵”的目的。炒作,是用各种手段炒高商品价格以获取更多利润。商品囤积、价格炒作都没有实际增加财富,而是利用了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来获取正常市场条件下无法获得的利润。
人的生活水平是需要不断提高的,增长的新人口需要新的财富,应对自然灾害需要新的财富,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新财富的支持。因此,真实而有益的盈利,是企业的责任;创造新财富的盈利,是企业的光荣。
就是不盈利的真实的平账,企业耗费的成本中就包含了房租、水电、物流、原料,支出了员工工资、福利和社保。不赚不赔的平账,至少也养活了员工,保证了就业。养活一个员工,就是养活了一个家庭。家庭中没有收入的未成年人需要养育,就是劳动能力有收入的成人,经常也需要互相的经济援助。
养活了一个家庭,就是贡献了社会。
必须明确的是,企业不赚不赔的有益平账,必须是完税以后的平账,而税收是国家的命脉。从这一点看,企业是国家的造血机和呼吸机。
市场经济中有效供给另外一个重要的类型是民生性的供给,如公费医疗、免费教育、公共交通、城市建设,公共设施,等。这些或免费的、或补贴的午餐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支出的,但在根本上是由企业的纳税承担的。毫无疑问,现代的国家参与财富的制造,但财富的创造却是企业直接完成的。同样毫无疑问,侵犯员工和社会正当利益的企业利润,不仅可耻,而且必须制止。
第三种供给就是完全的社会福利供给,如福利院、孤儿院、救助机构、红十字会,等。这些组织不生产财富,它们付出的资源,也是有盈利的企业创造的。
总之,有益社会的盈利是企业活动的核心,而产品合理的价格就是盈利的关键。商务谈判的中心内容是商品,核心是商品价格。常见的商品价格类型主要有:
1、均衡价格
市场上,买卖双方都有以最小支出获得最大收益的倾向,因此在供求双方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买卖双方都会讨价还价,最后自愿达成双方都认为比较公平的商品价格,这就是均衡价格。见下图。
图16均衡价格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在不同顾客和不同商场之间,同一商品的均衡价格有所不同而又比较接近。不是静止的单一数值,而是一个在浮动空间内许多相近价格的集合,其中的平均值或中位数就是商品的价格行情。
均衡价格不是一个价格点,而是一群比较接近的价格的集合。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示,决定价值的要素也同样决定价格,除此之外还多了货币数量的因素。决定价值的因素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同样,决定均衡价格的因素也不是简单的供求关系,还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
(1)商品的真实价值量和生产成本
这两个要素是商品均衡价格的基础。
第一,商品真实的价值和价值量永远是商品的根本。那些与人们的利益关系不大的和人们无意深究的假话,也许可以长久,但是那些虚高、欺诈、炒作的价值和价格可以蒙蔽一时,但不能永远顶流。因为,不仅事实的力量总是大于虚构,而且与消费者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特别是与许多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人们一定会寻根问底,对商品价值和价格的认知也是如此。
例如股票,虚假的、炒作的重大消息都可以引起股市价格的震荡,但最后决定股票价格的,还是它的基本面。所谓基本面就是股票实际的经济状况,是股票的真实价值,而不是炒作和欲望堆砌的泡沫。股票的真实价值它与千千万万股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最后总能突破重重迷雾,展示真实自我。
股市上涨是好事,股市崩盘也是好事,那是刺破虚假泡沫对真实价值的回归。
例如,1985年到1989年期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是是17.19%,但是股市的增长率是197.45%,也就是说股票的价值增长是实际经济价值增长的100多倍。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股票的基础收益是股息和分红,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利润分成,股市泡沫则来自于货币投资堆砌所产生的差价收益。但是,钱不是真正的财富,1986年日本的GDP也就是国家财富的货币价值不到美国的50%。美国看清了这一点,于是美国的大银行和日本银行对赌日本股市看空,也就是看跌,日本则信心满满看涨。
这是一场日本必输的赌局。道理很简单,股市的真实价值是经济的基本面,股市基本的盈利来自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股市来自资金的收益,要么,是赚的其他人投资股票的钱,是零和游戏;要么,是本国的或外国的钱堆砌的泡沫,太阳下五颜六色,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破。结果,日本用股市金钱砌起来的大泡泡和风车战斗,1990年初开始暴跌。在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是历史最高水平的38915.87点,到了1990年10月,跌破20000点。1992年8月继续跌至14309点,基本跌回1985年的水平。到2003年4月,日本股市最低跌至7607.88点,较1989年的最高点跌去了80.45%。
但是,日本在1990年股市暴跌后刺破了股市、房地产和经济的泡沫,经济和金融开始回归本源,日常消费也由纸醉金迷铺张浪费回归简约朴实低碳生活。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老子》第58章)
第二,所有商品的生产经营都是有成本的,如果不能收回成本,就无法持续供货,如果不能获得盈利,就无法扩大再生产。因此,商品的价格不仅必须体现它的真实价值,还必须高于它的成本。在竞争比较充分而且国民分配比较公平的市场,正常情况下,商品的销售价格,都会高于该商品的成本。
一方面,消费者都知道卖方是必须且应该有利润的,否则卖方吃什么?
另一方面,不管买方再想方设法、讨价还价压低价格,卖方都会坚持自己商品的销售价格必须高于生产经营成本的红线,否则等着他的就是倒闭。
我们知道,房子的价格总是高于白菜。一方面是因为,房子使用频率高、使用空间大、可享受的人口多、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价值。当然房车也有和房子近似的使用价值,但是没有房子那么多和那么优秀的功能,只能在某些功能上暂时性的替代房子。可以说,房子的整体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同时,房子也是耐用消费品,使用寿命长。相比之下,白菜是一次性快速消费品,功能单一,且具有其它蔬菜的可替代性,因此房子的价值量远远大于白菜。
另一方面,房子的土地使用、建设成本、维护费用也远远高于白菜,所以正常情况下,房子卖不出白菜价。
(2)同一商品的价格行情
同一商品指同种商品但厂家或品牌不同的商品,如,品牌不同但规格相同、包装类似的纯牛奶,这些同一商品的价格行情是同一地区内的商场对该商品定价的基础之一。因为,在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同一商品只有价格接近或价格相同,才会有人购买,否则消费者用脚选择滞销没商量,这就是价格行情。
在市场价格行情下,如果你的成本低,比同业就能获得更多利润,无论是投入再生产、增加科技研发、提升机器设备的水平,还是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都会有更多的财力。如果你的成本高,但是行情决定你商品的价格不能相应提高否则就卖不出去,因此成本高的卖方会利润摊薄甚至亏损。这就迫使所有的供给方都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证利润。可见,商品均衡价格的确定本身就具有优胜劣汰的机制。相比行政价格,均衡价格的市场效应能够兼顾各方利益、促进经济发展,操作简单、耗费较小,因此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
(3)核心商品的价格波动引起的的市场价格联动
所谓核心商品,是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密切的商品。商品可以分为生产类商品和生活类商品两大类。生产类商品的核心商品就是能源和原材料,就是大宗商品。在现代,商品主要不是靠天然野生采集而是人工生产加工,生产需要原料和能源,因此原材料和生产能源也是生产类核心商品,最核心的是石油、矿石和煤炭。
生活类商品就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对人也有重要程度的不同,一类核心产品是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生活类核心商品,衣、食、住、行,它们有不同的权重,按满足生理需求的商品权重依次递减排序是:饮食,衣物,住所,家具,出行工具,其中饮食的权重最大,人如果没饭吃没水喝,生命就只能维持几天。饮食类商品最核心的是饮用水,大米,面粉,大豆,谷类,蔬菜,猪、牛、羊、鱼肉,鸡蛋,家禽。
又因为,食物、饮用水需要加工才能饮食,现代生活必须的家用电器需要能源才能驱动,所以,二类核心产品是生活类能源电力、燃油、煤气、天然气。
核心类商品价格的波动对其他商品的影响最大,它的价格变动不仅会影响到同类商品,还会影响非同类商品的价格。如,原材料的涨价会传导到最终产品,肉类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主要的食品类和非食品类商品例如服务的价格。
除了同类商品的行情,核心类商品的价格也是其他非核心商品定价的基本依据之一。例如,猪肉占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60%以上,因此成为核心物价波动的基本要素。猪肉一涨价,牛、羊、鸡、鱼肉,禽蛋,蔬菜,甚至服装、交通费和工资也跟着涨价,因为,服务人员基本要经常吃猪肉。
从2018年到2020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中国的生猪大量减少,引起猪肉实际涨幅达三倍之多,推动了物价平均总指数(居民消费指数CPI)的涨幅在时隔6年后重新回到3%以上,因此有人把中国的物价总指数称为“猪指数”。
之后,中国加大了生猪的生产和供给,经过多方的努力,猪肉价格大幅回落,也带动了中国的物价总指数回落。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21年上半年中国猪肉供给大幅增长导致猪肉价格大幅下跌,8月份猪肉价格下降44.9%,影响物价平均总指数CPI下降约1.09%。畜肉类价格下降27.1%,影响CPI下降约1.20个百分点,中国居民每天必吃的鲜菜,8月份价格下降1.5%,影响CPI下降约0.03%。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58%。
以上食品和烟酒类商品,与国内物价平均总指数CPI的相关系数R=0.8239。
相关系数是用数值表示要素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R值最大值是1,表示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密切,R=0.8239,表明食品类商品对其他商品的物价影响非常大。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通常,统计的样本越多,R值越被平均,所以R值越小。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采用了最大数量的样本,相关系数R值还是这么高,可见食品是核心商品无疑。
2021年上半年,相对全世界普遍高启的通货膨胀,中国的物价总指数处于相对平稳和较低水平,但是同期也有价格上涨的食品。因为中国国内供给的减少,2021年8月份,蛋类价格上涨13.90%,影响CPI上涨0.08%;鲜果价格上涨5.00%,影响CPI上涨0.08%,水产品价格上涨11.70%,影响CPI上涨0.21%。由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影响中国粮食价格上涨0.80%,影响CPI上涨0.01%。
这些食品类商品与中国国内物价平均总指数CPI的相关系数R=0.6578。
统计学表明,不管是商品降价的负数,还是商品涨价的正数,中国居民各种核心食品的价格波动,对中国所有商品价格平均指数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
(4)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欲望
我们已经知道,有效需求的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消费欲望成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消费欲望越强,消费支出越多,否则,消费支出越少。因此,通常情况下,商品均衡价格的水平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即,消费者收入越高,均衡价格越高,否则均衡价格水平越低。例如,以富人为主要客户群的高档商品、奢侈商品、私人定制,其价格水平远远高于收入较低人群的日常用品。必须提到的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有的国家生活用品的价格却低于发展中国家,其中原因请看本书中册《普通商品市场》的“国际贸易”。
日本从2001年后出现了所谓的“通缩一代”。他们收入低、消费少,只买生活必需品,尽量买便宜的商品,年轻人很多不买房,日常的主要支出就是房租和食物。饮食也是尽量节俭,上班族自己做菜带饭以减少花费。日本社会有效需求长期且普遍减少“低欲望社会”的结果,是物价长期下跌。2020年日本的房价只有1991年房价的一半,同比跌50%。食品也不断跌价,2021年1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布全国食品平均价格指数,为11年来的最低价格水平。
严格讲,日本的这些情况主要不是由货币少发造成的通货紧缩,而是社会性的需求低迷拉低了商品价格,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5)商品供求数量
均衡价格是讨价还价的结果,也是商品供求状况的反应。商品价格以稀为贵、以多为贱。在商品供大于求的市场,货多客少,卖家就会急着卖,买家就会趁机压价,商品价格会趋于对买方有利的低价。
确认市场是否供大于求,不一定需要大数据和巨型计算机,只要看到市场货物充足但生意清淡、买家稀少、砍价容易,那就是供大于求了。
同样,判断供小于求的情况也很容易。市场经常缺货、排队购物、争相抢购,卖家不断涨价,那就是供小于求无疑。
(6)供求双方力量的对比
均衡价格就像拔河一样,供求双方哪方的力量大,商品价格就会倾向于哪一方。如,买方市场商品价格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就是商品过多买方占市场优势;卖方市场商品价格普遍偏高的根本原因,是商品过少卖方占市场优势。再如,垄断是卖方或买方的力量强大到对市场绝对控制,对方的议价权很小或没有。
通常,为了迅速交易,商场会给所有的商品先定一个价格,顾客没有定价权和议价权,只能按价付款。卖方对商品的这种提前标价的价格,通常是根据市场同类产品的行情,不会标定过高或过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同时商场拒绝消费者讨价还价,是为了快速交易节约销售时间,对于买卖双方都是有益的。
虽然商场有定价权,有拒绝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利,但是在非垄断的市场顾客有选择商场的权力,你的价格高服务差,顾客就会去其他的商场购物。所以大型商场商品的价格反而经常会低于小商场,商品品质和服务往往高于小商场,以此吸引顾客、保证客流量和销售量。因此,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商场商品的价格仍然属于均衡价格。商场的这种销售模式,不属于市场垄断的范畴。
(7)卖家内卷
就是卖家之间商品降价的竞争。
卖家为了打开市场占领份额多卖货,或为了回笼资金,会主动压价销售。例如,真实的优惠、打折、清仓、甩卖等。当然,这些价格只会是暂时的、局部的,且降价幅度有限,仍然在市场行情的浮动范围之内。
(8)买家内卷
就是买家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买家抢购的竞争,会推高物价。还有消费者为了虚荣而追捧较高的价格也叫“哄抬物价”“炫耀性消费”,使卖方能维持一个超出市场均衡价格的高价。
(9)货币面值和流通数量
价格是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数量,货币的面值就是商品价值的数量。
各国货币的图案和面值有所不同,例如日元的主币是元,没有辅币,人民币的主币是元,辅币是角、分,近些年人民币分辅币虽然还可以支付,但是完全退出了价格标识,角辅币也基本退出价格标识。日元和韩元的面值比较大,在2021年9月,1元人民币约等于183韩元,17日元,0.15美元,如此等等。
另外,在相同条件下,货币的流通数量越多,商品的价格越高;货币的流通数量越少,商品价格越低。
2、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企业为了最大程度获取利益,采取商业的、技术的、行政的、政治的甚至是暴力的各种手段,来独占市场杜绝竞争使市场最大程度对自己有利,以获得最多的垄断收入和其他利益。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垄断市场商品销售的高价,也叫卖方垄断高价;垄断市场商品采购的低价,就是买方垄断低价。
垄断高价和低价用数学模型表示,是明显不均衡的偏态。见下面两个模型。
图17卖方垄断高价
①竖轴:有效供给量——卖方;
②竖轴的数字:商品价格——主要由卖方决定;
③横轴:有效需求量——买方;
④A——A′:卖方高价驱动力(卖方最大最小倾向);
⑤B——B′:买方低价驱动力(买方最大最小倾向);
⑥C:卖方垄断高价;
⑦D:自由市场的均衡价格。
由17图可见,卖方垄断高价是一个显著有利于卖方的偏态。
图18买方垄断低价
①竖轴:有效需求量——买方;
②竖轴的数字:商品价格——主要由买方决定;
③横轴:有效供给量——卖方;
④A——A′:卖方高价驱动力(卖方最大最小倾向);
⑤B——B′:买方低价驱动力(买方最大最小倾向);
⑥D:买方垄断低价;
⑦C:非垄断市场的均衡价格。
由图18可见,买方垄断低价是一个显著有利于买方的偏态。
垄断,可以使垄断买方和卖方无论经营好坏都可以获得高额垄断收益,从而失去改善生产经营、改善有效供给、维护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驱动。
垄断价格有无限高价和低价的心理驱动,但有现实的上限和下限。
垄断高卖价的上限是目标消费群有效需求的最大购买力,垄断低买价的下限是目标客户的最低成本。垄断高价不能高到全部消费者都买不起的程度,垄断低价不能低到全体买家都破产的程度,超过这两个临界点,都会迫使垄断高价下降、垄断低价上升。所以,垄断价格最终的锚也是实际的供求关系。
垄断价格相对自由竞争的均衡价格而言,有时候它们之间的界限不很精确。
垄断卖方可以不开发商品新品种,不改进商品质量,不增加财富的总量,只是在流通环节仅仅通过垄断价格就可以轻松盈利,甚至在偷工减料降低商品质量的情况下也能赚大钱。既然如此,那还费时费力费钱的去创造财富干什么?
垄断买方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最好的商品,而不用考虑供方生产经营的成本和亏损,不用考虑商品的再投入再扩大再生产,垄断买方最终会使供货企业惨淡经营无法可持续发展,甚至破产倒闭。
总之,垄断不利于市场的适度竞争、优胜劣汰和资源的合理调配,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是予以禁止之列。
3、操作价格
(1)合法的操作价格是对商品经济固有缺陷的价格炒作
我们已经知道,在现代,许多国家的主权货币可以在外汇市场交易,货币已经成为金融商品。尽管金融商品和普通商品有所不同,但是既然是它们作为商品,基本的属性是相同的,也必然遵循价格的规律。
价格规律之一就是,商品价值和价格有它的客观基础,也有主观的因素。
人的主观意识是可以引导的,操作价格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它不是实际增加财富供给,只是在思想意识上引导消费者的价格认知,以此达到抬高或压低商品价格的效果。最典型的就是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价格炒作。
在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上,除了正常买进卖出的交易,还有一些大量买进制造某支股票或某个外国货币升值的假象和泡沫,来抬高该股票或货币价格的操作。或者,国际炒家通过大量抛出某支股票或某个外国货币制造它们贬值的假象和迷障,来压低它们的价格。
尽管各国监管机构都打击股市、汇市的非法炒作,但经常很难界定究竟这些操作是合法交易还是非法操作,这就不得不提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简单说。在那次危机中,国际炒家们先大量买进泰国货币泰铢,做外汇套利,获利后再大量抛出泰铢导致泰铢严重贬值,并波及泰国股市暴跌。接着,国际炒家们以同样手法继续进攻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尼、中国香港等地的汇市,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大跌、货币大幅贬值,引起亚洲股市大幅下跌,波及这些国家的实体企业倒闭,以致失业率增加、市场萧条,最后引起经济危机。市场普遍认为,国际炒家们的做法是合法的交易,这些国家、地区也有自己的金融问题,于是就只能称他们为“坏小子”,而不能称其为“金融罪犯”。
国际炒家们也认为,这只是生意,无关道德。
实际上,国际炒家就是利用了市场经济商品先天的、固有的价格缺陷。这个缺陷就是,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可以合法炒作的。
例如炒概念,从普通商品的年份、纳米、多元、无糖、零添加、新能源、元宇宙;到销售方法的免税、境外、两元店、大健康、海景楼、生活馆、新零售、沉浸式体验;到生产方法的3D打印、AI人工智能;再到投资领域的原始股、上市、倒推、虚拟、造车、区块链、水变油;一直到教育市场的奥数、国学、赢在起跑线,如此等等,都可以炒出或虚高或虚低的商品价格。
大量事实证明,价值包括价格,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因素,合法的操作价格是对商品经济固有缺陷的价格炒作。2021年9月,中国IT信息与商务门户“ZOL中关村在线”发文:
“元宇宙游戏让多年业绩平庸的游戏企业突然涨停,这并算不上利好消息”;
“受元宇宙概念影响,相关股票普遍上涨,中青宝涨20%并涨停,汤姆猫涨16%、宝通科技涨14%,昆仑万维、盛天网络等跟涨”。
文章指出:“作为元宇宙不二入口的VR设备还处在起步阶段,现在就炒作元宇宙概念实在为时过早。”文章最后感叹:“连商业化模式都没有的伪风口‘元宇宙’居然能带动股价飙升,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炒作概念割韭菜的社会问题。”
——是社会问题!
如果放到更大的世界的范围来看,国际炒家们对主权货币和股票的这种炒作,只是为了满足很小一部分已经很有钱的人赚取更多的钱,而不惜让企业倒闭破产,不惜让这些企业的企业家和员工生活无着,甚至家破人亡。这种不顾广大民众生活困苦、就业艰难、换岗不易等切身利益,不惜造成他人和家庭的长期痛苦,只为自己获取暴利,然后再用这些暴利去炒作来获得更多暴利的做法,就是只顾自己盆满钵满,哪怕世界洪水滔天。真的无关道德?
这是经济的本源?
(2)非法的操作价格是欺诈价格欺诈价格貌似遵循了市场经济明码标价自愿交易的原则,但是或短斤少两,或虚假广告;或假借专家带货、明星网红、反季销售、清仓甩卖、店庆搬迁、工厂倒闭、打折促销,来欺骗顾客;或利用消费者专业知识缺乏和信息不对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不仅仅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如此普遍如此,还会引起全社会的信任危机,拉低大众的道德水平,反过来再危害经济,恶性循环。
就是只从赚钱的角度看,短时间内,欺诈价格带来的盈利很高,但长期看,因为欺诈商品质次价高,必然会引起商品滞销和亏损。如果把欺诈价格的前期盈利和后期亏损平均一下,通常是一个偏低的价格水平和盈利水平。糟糕的是一旦欺诈价格被揭穿,倒了牌子烂了大街,那就会退出市场,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最糟糕的是市场假冒伪劣横行、虚假浮夸盛行,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基本的信任。2021年上半年,亚马逊电商平台5万多中国卖家因为“操纵销售排名,人为增加网络流量”而被清理,上千亿资金被封,其中不乏头部和腰部大卖家。
其实这就是国内常见的有奖刷单、刷评论、刷排名,我们国内都见怪不怪了。
这还不是最最糟糕的。一旦市场上的这种经济欺诈和不道德传导到社会的其他领域,都想着快速致富,都忽略打好基础,都不愿做长期的艰苦的基础工作的奋斗,伪娘、饭圈、诈骗,以及各种炒作横行,娱乐至死泛滥,就会动摇国之根本。据中国教育部数据,最近三年全国艺术类专业学校的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去年大涨16%达到117万人的历史新高。什么,117万人不多?据新加坡2020年人口普查,新加坡永久居民是多少人呢——52万。而且,这大于新加坡永久居民两倍的117万年轻人,可都是我们社会的未来,文化的精英,高科技的希望啊。
给个眼神,自己体会吧。
(3)低价倾销
还有一种操作价格是为了形成市场垄断,前期以明显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销售,甚至亏本销售,等到竞争对手无法支撑倒闭后,再以明显高于行情的价格销售,扭亏为盈。这就是低价倾销、恶性竞争。
有一种国际贸易间的商品低价,是由于各国劳动力价格不同、工资收入不同或经济效率不同引起的。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低端服装的生产加工就是不断流向工资收入较低的国家,其大致路线是:
西方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中国→东南亚→某些非洲国家。
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服装业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所以生产服装成品的价格相对发达国家就低,有时也会被发达国家认为是低价倾销。其实,区分低价倾销和商品本身价格低廉很简单,前者是低于成本的亏损销售,目的是形成垄断;后者是高于成本的盈利销售,是成本控制的好。拿着更低的工资,生产着和工资更高的工人质量一样甚至更好的产品,这应该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本意。
至于掺杂了政治因素的“低价倾销”认定和“反倾销”措施,另当别论。
4、反馈价格
在市场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价格变化,它不是直接由商品的供求变化、卖方竞争、买方竞争引起,也不是单纯由人的价值认知引起,而是直接由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自己的价格变化,这就是商品的反馈价格。
市场上常见的“追高杀跌”,就是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越抢购、越保有;价格越低,消费者越不买、越抛出。于是,价高的就更高,价低的就更低,同方向不断再循环。这是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奢饰品市场上常见的情况。尤其是那些具有很强保值、增值功能的商品,更常有这种情况。
反馈价格的再循环是同一方向的,价高的越来越高,价低的越来越低,可以有一级(一次)反馈、二级(二次)反馈和N级(多次)反馈。
公式:FK=1+2+3+n
FK=商品反馈价格;
1+2+3+n=1级反馈、2级反馈、N级反馈。
但是反馈价格N不会无限循环,它有自己的天花板和底线。
商品价格涨到所有人都买不起最后烂在手里,这是循环涨价的天花板;不断降价长期亏损最后退出市场,这是循环降价的最低线。
5、行政价格
利用行政手段制定、干预或限制的商品,就是行政价格。在现代,行政价格有扩大和滥用的趋势。它不是典型的市场价格,这里不再描述。
6、均衡价格的优点和不足
(1)均衡价格的优点
均衡价格使商品价格具有“优质者高价,低质者低价”的内在机制,最终起到“质价相符、优胜劣汰”的效果。
均衡价格通过买卖各方自由的交易,使商品的价格在大多数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的范围内,符合经济的本源,保证社会的稳定,也使买不起的消费者心服口服努力工作。同时,商品价格又落在大多数供给者正常的经营成本之上使其获得合适的利润,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均衡价格还能够使买卖双方心情舒畅,使商品的实际价值、主观价值、交换价值比例,以及商品的市场平均价格最大程度接近,并能自动淘汰高成本高能耗的产品,达成对厂家和商家优胜劣汰的效果。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正常市场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商品价格,使市场经济能够成为现代世界上所有国家接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均衡价格的不足
无疑,自由、平等、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初心,但是均衡价格无法做到更好,它并不是一种对所有消费者都公平的价格,也无法使经济的分配和再分配公正。
我们知道,任何市场都有单个消费者和消费者群体,也叫消费者阶层,它和根据政治、文化、地位相关的社会阶层的概念不很一样,消费者阶层只关注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收入和消费,更为简单。
任何一个大市场的消费群,都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区分出三个五个、十个八个或更多的阶层,这就是市场细分。市场细分的实质不是对商场和地区的细分,而是对一定地区内消费者共同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细分。
这里的市场,指的是人,不是物。
一般而言,市场细分只分出最高、高、中、低四个消费群,消费群的收入按该地区的平均水平处于最高、高、中、低四个层级。
同一消费阶层人们的消费习惯基本相同或比较相近,或具有主动趋同性。
高级饭店的消费者大多是衣冠楚楚的高收入人群,大排挡经常性的顾客基本是暂时低收入的人们。与此对应,消费品也区分为奢侈、高档、中档、低档四种价格群,它们针对的消费群是收入明显不同的群体。
在一个不是按资本分配而是按创造财富的多少分配的市场,高收入的人就是创造财富多的人,理应享受高端的商品,暂时处于中低收入一端的人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收入,如果这样,这种商品价格就是公正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市场中最公平的均衡价格也无法在价格机制上保证分配的公正。
经济学把最终产品第一次生产出来以后,在国家、社会、企业主、企业领导层、企业普通员工、社会非生产人员之间的财富分配,叫做初次分配、一次分配。
对产品财富的初次分配,国家以税收的方式获得,企业主以资本的方式获得,企业股东以股息和分红的方式获得,企业领导层主要以工资加提成的方式获得,企业普通员工和社会非生产人员主要以工资加奖金的方式获得,社会其他的服务部门主要以财政分配和被捐赠的方式获得。
市场经济初次分配的最大问题是不够公平。
因为,初次分配倾向于权利更大的社会阶层,表现在企业就是,新创造的财富更多的被权利更大的企业主所获得。多多少呢?有一个二八定律。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做了统计分析,结果是,英国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其他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二八定律由此而来。
在现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就不均衡的严重性虽然比市场经济的前期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而且,只靠市场经济本身,无法根本解决。
市场经济的创业者保护机制、投资者优先机制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框架决定了,企业雇主初次分配的权利永远大于雇员,他们的最小最大倾向永远会占据优势地位,除了企业的真实亏损之外,他们永远会得到最多的企业利润。
当然,按照“收益和风险成正相关”的规则,企业家和投资方投入资金的风险最大,应该得到最大的收益。问题在于,收益应该比雇员们大多少呢?
——几倍、十几倍、几百倍,还是上亿倍?
初次分配是在商品的生产环节进行的,再次分配是在商品的流通环节进行的。经济学把产品财富在商品流通(商业交易)环节中,通过商品价格和商业利润进行的财富的再次分配叫做二次分配、再次分配。
二次分配直接来自于商品的流通价格。最终商品卖价高,卖方的利润就高,而买方的收入剩余就少;最终商品卖价低卖方的利润就少,买方的收入剩余就多。
财富的再次分配和初次分配的形式相同的地方有,国家再次以商业税收的方式获得二次分配,商业主以商业利润的方式获得,商企股东再次以股息和分红的方式获得,商企领导层主要以工资加奖金和提成的方式获得,商企普通员工主要以工资加奖金的方式获得,社会各部门以捐赠和财政分配的方式再次获得。
财富的再次分配和初次分配的形式有所不同。
初次分配是直接分钱的形式,分配次数少(年利润、月薪、周薪,等),通常是一周或一个月分配一次。分配的金额大,如税收、年利润、月薪、股息,容易引起被分配者的重视。二次分配在消费者也就是对买方的再分配,比较隐蔽、分散,金额比较小,比如讲究新鲜的买菜要天天去买,每天买菜的金额不会很大。
除了贵重商品,商品流通的再分配体现在买方,交易数量少,交易货币小,不容易被计算,不能够多获得。因为,相同或相近的商品在各个商家之间的价格经常不是完全一样的,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信息往往是不全的,作为非专业生产商品和非本行业商业人士的消费者,对到底谁的价格贵了、谁贱了,贵多少、便宜多少经常很难判断,也经常很难判定同样商品不同价格的质量到底有什么不同,很少有人会因为茶叶蛋贵了1元或便宜了1元而斤斤计较,很少有人去计算今天购物省了多少钱,也很少有人为了买一包更便宜的纸巾而跑上十几二十家超市。所以,对于表现为“买东西省钱了”的二次分配,到底省了多少钱,消费者很难给出准确的数字,不甚了了。
但是中国老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个“算计”就是仔细计算买东西究竟能便宜多少钱,就是通过流通环节消费者能得到的省钱的收入。人们经常要为自己的收入费二次事:一次是职业收入,二次是上街买菜。
理论上,商品的均衡价格应该使买方和卖方获得财富基本相等的再分配。
实际上呢?商品的二次分配和第一次分配一样,也有不公正的内在的机制。
商品的第一次定价权是商业企业的特权,可能倾向消费者吗?
例如,许多商品是不同收入阶层的人都必须的消费品,就叫人类需求和人类商品吧,比如房子。房子它必须矗立在大地上,但是人类可居住的土地是有限的,所以房子是一种土地成本很高的产品。同时,房子是一种制造成本高、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艺术思维的商品,生产、再生产投入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很大,生产周期也很长,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求的利润很高,房企对房子的定价也很高。而且,房价总是瞄准高收入阶层的人群,有房价越高越好、利润越多越好的强烈驱动,而不是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目标。这样一来,买房子不仅消耗了个人、家庭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大多数收入,另外,作为房屋的投资者,可以靠出租房子赚取不菲的租金,还可以靠出售不断升值的房产来获取大额资金和超级利润。在种种因素推动下,大中城市的房子维持了长期的、不断的涨价,使那些炒房子的、有多余房屋卖的富人只通过商业流通环节买进卖出,就可以完全合法地再次获得比打工一族多得多的财富,甚至比创业的企业家还赚钱。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房地产“马太效应”——多者恒多,缺者恒缺,做实业的不如炒房子的。人们不需要发展实体经济,不需要投入产业,不需要发展高科技,不需要各种努力进取,只要用钱炒房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
因为价格是可以炒作的,所以不仅仅是炒房这样的大额资金的投入,就是炒股、炒汇、炒币、炒鞋、炒流量、炒绯闻、炒热点、炒白酒、炒茶叶、炒大葱、炒大蒜等等中小资金的投入,只要对市场上已经完成的不需要再加工的最终商品的价格进行合法的、擦边的、甚至是非法的炒作,都可以不用生产而赚取大量金钱。但是,这对殚精竭虑做实业的企业家和员工而言,对兢兢业业工作但只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而言,对在经济落后地区就业而导致收入中低的人们而言,公平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事业、家庭经济、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有利吗?
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一个规律,人是有智慧的社会性生物,人都有自尊心、嫉妒心和追求公平的心理,人需求的满足不仅仅是自我的满足,也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满足,或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失落——虽然我做实业工资加提成一年赚了几十万,在工薪族是个佼佼者,但是我辛辛苦苦风风雨雨,比起你轻轻松松炒房子炒热点一年也赚几十万,叫我意难平。
或是在自我比较中满足——尽管我的生活还不富裕,但是比过去强多了。
通常情况下,人很少去和更贫穷的比较。朝上比而不是向下比这是多数人的心理状态。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和收入更高的人比较才有进步的动力,从消极的意义看,会导致人经常性的负面情绪和惰性,如果这种情绪是社会性的普遍的,那就会出现仇富、愤青等社会负面心理,导致社会撕裂,影响社会和谐。
市场经济自身机制的分配不公,有导致负面情绪和不幸福感的天然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者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都比较雄厚,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雄厚。而消费者通常是个人,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商品价格的博弈中经常处于下风。由于经营风险压力和盈利需求的驱动,千方百计追求更多的利润是供给方具有的强制性的机制。不谈明显不公平的垄断价格,就说市场经济供求双方利益最均衡的商品均衡价格,也是不公平的,主要因为:无论是劳务市场的均衡价格,还是普通商品交易的均衡价格,都是一个浮动的价格空间,而不是绝对的平均值,不是一个点——既然有浮动和空间,那就不可能绝对平均。
在生产的一次分配中,是生产企业主决定购买劳务的价格(工资福利),和利润(生产所得新财富)的分配比例,工薪族的工资权议价相对较弱,没有利润的分配权,因此,除了经营不善的亏损,生产企业的最终利益总是向企业主倾斜。在商业的二次分配中,是商业企业主决定雇员的工资和商品的卖价,决定商业利润的分配比例,如果商业卖方的市场占有够大、销售金额够多,就可以获得销售总量上的巨大利润。而消费者个人作为相对弱势的买方,想在商品流通环节的二次分配中,依靠个人零零碎碎的消费总量很小的商品购买,在既使是比较公平的商品均衡价格低价中获得巨额收益,是完全不可能的。均衡价格尚且如此,再加上现代经济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无孔不入的垄断资本、垄断企业及其垄断价格,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富者横富,穷者恒穷,是不可避免的了。
总之,企图依靠市场经济自身的机制来消灭贫富差别,完全不可能。
因此,许多国家和政府都设法依靠非市场的政策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
谁说市场经济国家就是小政府大市场、政府没有维护经济和社会平衡的一系列完整的法律机制?在近代和现代,恰恰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部分弥补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维持了社会的平衡和发展。
在国家方面,主要是通过税收、金融和财政政策以及行政手段来抑制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降低贫富差别。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机制,使更多的诚实劳动的人得到更多的财富。如果大家都去飘,整个社会将飘去何方?
在企业方面,企业家要公平给予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慈善捐助利润给社会。
在劳动者方面,被动等待政府和企业的公平分配是不行的。劳动者需要修身养性努力提高劳动技能和职业道德,勇敢面对各种竞争,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新财富,而不是贪图享受、害怕竞争、动辄躺平,随波逐流、投机钻营。天天抱怨、坐等天上掉馅饼,只是看着不会自己长大的蛋糕琢磨着怎么能够多切一块,不仅不会幸福,而且会导致争夺、冲突和更多的不均衡。
这里有一个博弈问题——不在比较中奋起,就在比较中沉沦。
其实还有第三个选择,就是在比较中坚挺,在拼搏中幸福,沿途看尽风景。
共同富裕并更有幸福感的途径是,大家把心态摆好,共同把蛋糕做大,把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好,一起推动分配更公平。否则,欺诈价格和价格炒作同舞,垄断价格和市场操纵齐飞,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共长天一色,神仙也跳墙。
共同富裕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因此,现代经济学必须扩大视野和研究领域,重新起步深入研究那些与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相关度高的社会方方面面的要素,才更有生命力——这就是社会经济学。
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日益精细和深入,越来越多地采用越来越高深的数学,越来越依靠大数据和大电脑,这是科学的进步,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如果能集精深和广博为一体,岂不更好?
其实,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的春秋时期,管仲的《管子》一书就是最早的社会经济学,其内容涵盖中国古代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名家、农家、经济学乃至哲学的思想,人称百家之学。
《管子》集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成功指导齐国上下改革变法,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特别说明:本书经作者授权委托发表,如需转载须作者同意,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