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上海自救:团长培养团长,防疫指南自发迭代,团购表格高效简洁

上海自救:团长培养团长,防疫指南自发迭代,团购表格高效简洁


特殊时期的特殊记录。



4月10日晚,上海一小区放露天电影,将《猫和老鼠》投在对面高楼的墙上。


汤姆和杰瑞在水泥墙壁上追逐,各行各业的人们阳台观看,看得恍然出神。今夕何夕,今年何年?


生活如一辆出轨的列车,列车搁浅后,窗外一片陌生景象。有人微博用了张爱玲的句子:


“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这座大城本不应如此。它有2500万人口,散住6000余社区,每天要消耗1.5万吨蔬菜,2.5万头生猪,生产2.7万吨生活垃圾,收发1000多万件快递。


每日,忙碌的人们沿20条地铁线和1461条公交线,穿梭城内,仅公交车上一天的人数,便超650万,超新加坡人口总和。


庞大的都市自有矜持和骄傲,少年追崇潮牌,中年偏爱雅痞,晚年则有爷叔,上海老阿姨跳广场舞都敢选孔雀舞,上海还有全球最多的咖啡馆,咖啡馆一路开进居民楼保安室内。


重叠的霓虹灯影演化出魔都之名,从陆家嘴的云顶天宫,到周家桥的蝼蚁菜叶,这里藏着阶层的所有切片。人们如攀摩天大楼,有意气风发,也有孤独迷失。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封控,将摩天大楼拍扁,所有人都处同一个段落之中。


最先一批管控的嘉定区居民,原以为只是丢失一段春光,窗外樱花开了又谢,钓鱼老人去了又来,可不久后,附近工地施工的声音也消失了。


足球培训公司的日本老板千叶康博,则看见虹桥机场的飞机渐渐消失。他住在高层:


“平时能看到飞机起飞降落,现在看不到了。”


按下暂停键后,生活的从容已无从谈起。出门倒垃圾都要收拾整齐的上海人,开始在小区寻野菜。说话不愿高声的老妇,隔着栅栏挥舞纸币,希望过路车施舍卖菜。


有居民被封室内,用裤子接绳,垂钓物资。上次出现这场景还是在姜昆的《虎口脱险》中。


外企员工卢娜,住在近陆家嘴商圈的小区,转角便是繁华的世纪大道。


然而她发现,当周边的便利设施和商店关停,文明的灯火熄灭后,“我们就是在上海最中心的地方挨饿。”


无论什么阶层,食物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投资女王会因面包求助,券商首席会因丢了一只老母鸡发愁。


上海纽约大学的巴西教员夫妇,一个负责盯微信,一个负责盯应用,他们自比现代狩猎采集者


有人追忆,上一次因为吃肉这么兴奋,还是小时候过年时,“没想到,今年已经是2022年了,我们还会为能吃上一顿肉高兴,而且是在上海。”


有人希望用玲娜贝儿玩偶换两斤五花肉,有人出租猫咪陪玩,租金是三个橙子。可乐是最抢手硬通货,卢娜说,“这瓶3元碳酸饮料可以换一切”。


苦笑的上海人,将其编成《菜之歌》,波澜壮阔的上海滩,最后不过柴米油盐,“凭可乐,换烟酒,怎比羊排换咖啡豆。”


4月14日,有人从苏州来到上海,搬进公寓楼内,群内沸腾,欢迎话题,很快变为“外面的空气是怎么样的?


网友项希写道:


外面的世界,现在是什么样呢。被封在小区里的三十多天,外面是什么样子,在记忆里已经有些模糊。好像往前走过一条马路便是地铁站,晚上下班回来,地铁站门口有人喊着鲜花便宜了五块钱一束,还有卖房的中介,以及热乎乎的红薯。


外面的上海正陷于静寂。4月4日,有市民用无人机航拍上海。


镜头之下,从外滩到上海大厦,红绿灯还正常运转,但街巷空无一人。金融广场上只剩2.5吨重的铜牛无声耸立。南浦大桥车辆稀少,桥下宽阔江面上,难见渡船。


有外卖女骑手,每日住在苏州河边桥下的帐篷内。她三月来沪,来了就碰到疫情。


白日,城池空旷,恍如电影。夜晚,苏州河依旧有灯光秀,满河都有流光。


她说,她不会走,一定要留下,看看上海真正的模样。



魔都人讲究生活的边界,和许多大城一样,近邻不过点头之交,然而在这个四月,一切都被改变。


网友职烨,住在长宁,社区内一片老洋房夹杂着公房,没有物业,所谓小区不过是有扇铁门。


直至4月7日,居民们才自发成立了社群,群里无暇闲聊,快速接龙,导入表格,200多份牛奶团购完毕,然后迅速切换为鸡蛋,再然后是面包。


牛奶团购完毕后,自然衍生出志愿者,随后邻居们贡献出打印机和小推车,新生态重建完毕。


随后,此前很少闲聊的人们,开始群内互通有无,职烨收到邻居小哥送的西瓜,两天后他回赠了刚收到的鸡蛋蔬菜。


小哥用那些蔬菜,加了牛肉做了一锅罗宋汤送回,“是上海人喜欢的熟悉的味道”。


有人在线帮邻居小孩辅导功课,有人帮老人烧菜放到门口,“大家亲密了很多,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


封控中,团长成为社区的支柱,也是当前上海最具存在感的身份。


封控8日后,卢娜成为那个上海最中心小区的团长。


她在外企咨询行业,封控前,常年要到全球各地出差,一年在小区时间其实不到两个月。小区里住户也大多从事金融等行业,大家平日并无联系。


然而,他们现在变成了群里的房间代号,卢娜熟练梳理着供应、购买、物流等渠道,她的经验是看到团购就参加,因为物资永远不准时:


嘉定仓发出的方便面,从来没能当日到达过。没人知道物资哪一天才来。


团长卡尔文,现实身份是戏剧制作人,日常管理数十人,邻居们感叹,一个制作人当团长再合适不过。她甚至会多方背调供应商资质。


微博上,刘春转发微博,感叹一位上海阿姨当团长的专业。


截图中,那位阿姨的表格清晰有序,高效简洁,带着外企风。评论中留言,表格中才是真正的上海风格


团购的经验不断升级,有团长建了百人群,培训更多团长,那些团长又在各自小区中组织自救。


更多经验四处流传,比如《魔都防疫指南》共享文档已迭代到4.0版本,阅读量超百万。那只柯基死亡后,《上海宠物互助信息汇总》穿梭在一个个孤岛般的小区中。


一位叫高捷的上海姑娘,正对门,住着一位96岁的阿婆。


她担心对门阿婆生活艰难,写了张纸条贴在阿婆门上:


阿婆,我是住对门的高小姐,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物资有什么需求,可以给我打电话,我家还有一些储备。


对门回帖了一张纸条到她门上:


高小姐:谢谢你的关心,我们家物资储备丰富,我女儿和我住在一起,可以照顾。你若有需要补充蔬菜,门口竹竿上挂着,随意取。再次感谢你的关爱。


阿婆把将自家储备蔬菜,洗干净了,挂在两家楼道的中间。



生活在一点点缓慢前进,说唱歌手小老虎说:抢了五花肉高兴一分钟又突然难受。写作者七毛是我说,我竟然在2022年的上海,怕吃不上饭而发豆芽,真魔幻!


网友Kelly大王可,在日志中记录着琐碎小事,第10条写道:


再说一遍,楼上那个603的妹妹希望你这辈子都要记住402的姐姐给你从牙缝里匀了块巧克力!!!


那篇记录的最后一句是:已经看到光,现在只等天亮了


所有人都在积攒生活的希望。70岁的老太,把吃剩的蔬菜头种下,搬到楼下,让大家一起欣赏蔬菜开花。


41岁的艺术家,录下鸟鸣声音,希望发起鸟鸣电台,分享给更多错过春天的人。


他说,其实这份美好一直存在我们身边,只是平时被忙碌的我们忽略掉了。


被忽略和被发现的还有更多,当魔都缩成微小世界,邻里的坚冰被打破,志愿精神和市民意识正重新被唤醒。


公众号发布社区规则,志愿群有序发言,一切用科学流程管理,借助现代规范从事,这是上海人的自救。慌乱导致的失序,总会被文明缝合


黑死病后,医学风行欧洲;西班牙流感后,欧洲诞生迷惘一代。汶川地震后,耍都人更达观知命,挣钱该花就花,不再能省就省。


两年前,武汉解封后,有人收到短信:从今后要有很多力量、很多傲气、很多爱,相信行动有价值,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而在上海,封控最长的小区已超1个月,最短的也达14天。这段岁月将深深刻入这座城市的历史。


那些同处一个段落的人,有愤怒,有无奈,有悲伤,有意外的温暖和惊喜,有不解的迷惘和等待,共通的是,都将思考生活的真正价值。


上海的花店橱窗,粉白玫瑰装点的玲娜贝尔早已凋谢。卢娜的小区内,花草也早无人打理。


小区角落,堆放着一片造型各异的盆栽。


疫情前夕,这里计划做一个小型展览,如今,成了废弃的角落,没人顾得上去修剪枝条。


那些植物野蛮生长起来,反倒有了一片生机。

上一篇新闻

厦门最有底气的东南亚餐厅,这家老板说:我们从不用死海鲜

下一篇新闻

秃岭数年变桑甜!八年时间,他一心干好这件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