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中国味道”乘风破浪飘香海外
□孟伟
三峡柑橘、重庆奉节脐橙、四川眉山爱媛橙……来自中国各地的水果在重庆忠县装车,经深圳港口驶出,运往新加坡多个超市和水果批发市场。当下,正是各种“美味”出口的旺季,多种水果热销东南亚,重庆古镇陈麻花澳洲卖断货……“中国味道”正在海外持续受捧。(2月22日中国新闻网)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的确,饮食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我国素有“美食王国”之称,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中餐在世界各国广受追捧。但由于中餐原材料、调味料纷繁复杂,导致部分特色小吃很难在国外配套,加之食品安全问题、产品定位较低等原因,想让“中国味道”持续飘香海外,仍任重道远,还需乘风破浪。
讲好“中国故事”,乘冬奥盛会之风。再好的美味,也需要走出去的契机,而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就是一个极佳的选项。冬奥会期间,舌尖上的冬奥美食被国内外运动员们带火。饺子、豆包、麻辣烫,烤鸭、宫保鸡丁、糖醋里脊,甚至连韭菜盒子都“出圈”了。这些“中国味道”馋哭了网友,养胖了运动员,无不诠释着中国美食的魔力。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并体验中餐,才能让人人都为之代言。
保证“中国质量”,借产业振兴之势。中国美食走出国门、奔向世界,需要秉承工匠精神,坚守质量关。而“小作坊”难以保证品控,这就需要实现产业化。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福建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贵州酸汤……产业化的经营盘活了原材料基地整条产业链,不少农户因此脱了贫、致了富,可谓一举多得。各地党委政府不妨走地方美食产业化之路,帮助它们飘香海外。
打造“中国品牌”,破市场竞争之浪。在商品经济时代,品牌意味着高市场占有率。从报道中也我们不难发现,卫龙辣条、魔芋爽、酸辣粉、重庆小面、浙江知味观点心、贵州老干妈、云南过桥米线、甘肃兰州拉面……这些在国外持续走俏的中国美食,都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而这些地方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各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介——助力它们形成声势,让更多地方特色美食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世间万物,唯美食不可辜负。中国美食走红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奋斗传承,是14亿中国人的味道底色,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我们要以美食之名,讲好“中国故事”、保证“中国质量”、打造“中国品牌”,形成“出海”合力,让更多有味道、有温度的中国美食乘风破浪飘香海外,让世界各地都爱上“中国味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