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对话潮剧名丑方展荣:抢救多部失传剧目,61年来唱响海内外

对话潮剧名丑方展荣:抢救多部失传剧目,61年来唱响海内外

潮剧文化历史四百余年,方展荣一唱就是一个甲子,唱成海内外潮人圈中无人不知的“潮剧丑王”。

凭借“李老三”“胡琏”等经典角色,方展荣将地域性极强的潮剧带到海内外戏曲圈,让“正月点灯笼,点啊点灯笼,上炉烧香下炉香......”成为潮汕人口口传唱的歌谣。鲜为人知的是,有些经典剧目曾险些失传,全靠方展荣和师父从录音资料中“重拾”而来。

近日,南都记者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方展荣,谈起自己的潮剧生涯,他感叹,11岁入戏班只为换口吃的,不曾想潮剧一唱就唱了一辈子。

如今73岁的方展荣退而不休,他除了言传身教,还动员潮汕高校师生为老一辈潮剧演员做口述历史,让他们的舞台经验为后人指导。面对年轻一代的潮剧演员,他告诫:除了有喜爱潮剧的天性外,更要用忍性去坚守传统,耐住寂寞,守住繁华。

对话潮剧名丑方展荣:抢救多部失传剧目,61年来唱响海内外

方展荣。

渊源:11岁入戏班学丑角只为换口吃的

青年成大器的方展荣自幼学戏,1959年入行时,他才十一二岁。那时候他不曾意识到潮剧是艺术,只当是可以“换口饭吃”的行当。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梨园家庭多贫寒,民间流着“父母无志气,送儿来唱戏”的俗语,当时唱戏的人并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因生活所迫进戏班,只为讨生活。方展荣母亲便是如此,年少进戏班演旦角。

方展荣回忆,幼时生活上顿接不上下顿,因为没钱,上学拖欠学费是常事。终到上学第三年的暑假,老师开口道:“展荣,你下学期一定要交上学费了。”

两块钱的学费难倒了全家。方展荣如今清楚地记得,堂兄载着他踩了两个多小时单车,从广东普宁洪阳到揭阳榕城一戏班问唱戏的大哥讨学费,知道弟弟的来意后,大哥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一边流泪一边继续干装台的活儿。

这一幕被当时戏团团长饶恕看在眼里,便鼓励方展荣考来戏团,另一边,一位师父架起一支椰胡向方展荣喊道:“弟啊,来唱。”

伴着师父的拉弦,方展荣哼唱起从小听母亲唱的小曲儿,听这一嗓,团长饶恕便断言方展荣绝对是个好胚子,请了戏团的名丑陈大筐做方展荣的启蒙老师。

由此,方展荣正式成为梨园弟子。

对话潮剧名丑方展荣:抢救多部失传剧目,61年来唱响海内外

方展荣教戏。受访者供图。

他随手拿起一个小陶罐向南都记者演示小时候如何练发声:“这样练自己听得清楚,还不怕吵到没睡醒人。”

11岁进入戏团后,每天五点不到起床练功,七点才吃上第一餐,在毯子上“摸爬滚打”成为生活的日常,摔跤受伤更是家常便饭。是否抱怨过这样日复一日的苦日子?方展荣称:“没过过好日子,就不知道什么是苦。”

方展荣向南都记者介绍,在那个年代,唱潮剧的师父更像民间艺人,唱念做打,每一项功夫都要请专业的师父教授。如果师父教的徒弟成才了,自己可能就要丢饭碗。方展荣年少未成名就明白行当里的“规矩”,所以他格外感恩每位愿意收自己为徒的师父,“即使是讨厌我的老师我也感恩,因为他教了我技艺。”

初入梨园的方展荣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成角儿,那时他只想着,留下来能换口饭吃。“扣去伙食费后,每个月还能有两块钱的收入,这已经是我当时能选择的最好的生活。”

1960年,正值汕头当地成立少年戏曲学习班,方展荣进入少年班专攻潮丑,师从杨其国、杨江全等潮剧名角,用4年时间打下基本功,毕业后进入青年潮剧团,以《焦裕禄》《洪湖赤卫队》等戏作崭露头角。

拜师:功成李老三、胡琏等经典角色

“潮剧无丑不成戏。”

与多数中国传统戏剧不同,潮剧的丑角可以成为舞台的第一主角,而历史上潮剧丑角个个身怀扇子功、水袖功、椅子功等绝技。谈起历代丑角,方展荣如数家珍:“项衫丑、裘头丑、官袍丑、踢鞋丑、花生丑……潮剧丑行表演有丰富的程式,这才形成了潮剧丑行独有的潮汕民间风格。”

丑角用服饰、动作、功夫所呈现的外形化表演,幽默滑稽的形象总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视觉体验,而善悟的方展荣频遇恩师,让他在过去青壮年时期体验了体验一人千面的乐趣。

方展荣向南都记者回忆,1978年年底进入广东潮剧团一团后,方展荣接到剧目《闹钗》后无从下手,专请师父带他引见原剧丑角胡琏饰演者蔡锦坤,并拜其为师。

学《闹钗》并无剧本可做参考,每个动作、每句台词全凭蔡锦坤手把手教学。方展荣清楚地记得,当时由于蔡锦坤宿舍过于狭窄,蔡锦坤只能每天步行到方展荣住处给他上课。方展荣感激于心,每天就拿着自己的粮票去买猪肉和西洋菜,中午给师父做饭。

方展荣基本功扎实,不到7天就学下整部戏,此后反复练习中又不断琢磨角色特点,把稍有文墨却毫无书生修养的花花公子胡琏演得入木三分。

1979年,31岁的方展荣凭借《闹钗》名声大噪,属于方展荣的潮丑时代也悄然到来。

对话潮剧名丑方展荣:抢救多部失传剧目,61年来唱响海内外

《柴房会》剧照,方展荣饰演李老三。受访者供图

1980年,年过花甲的李有存在排演《柴房会》时发现嗓门儿已经“失声”,于是他找来基本功最扎实的徒弟方展荣顶上“李老三”这一角色。这个角色中梯子功的难度极大,要求演员要在竹梯上“耍杂技”,一般需要花费数月时间才能掌握。而方展荣在上世纪60年代时就曾拿这个剧本来练梯子功。“所以,接到这个角色后,排练过程很顺利,我爬上梯子试了几次,很快就掌握那几个高难度动作。”

重排演出后,方展荣版的《柴房会》成为了潮剧近代发展中的“一朵奇葩”,方展荣塑造的丑角“李老三”像一只青蛙般“勾”住竹梯,迅速上爬,又倒立式下滑,倒勾梯子似只受惊老鼠版的神态令人忍俊不禁,滑稽的眼神、诙谐的表情把人物惊恐、欲逃无路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方展荣的这段表演让海内外无数观众为之折服。

1981年开始,《柴房会》先后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演出,李嘉诚、陈有汉、庄世平、时任泰国总理察猜等各界名人曾在观看方展荣的演出后,均给予高度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曾从全国300多个剧种中精选出50个代表性剧目拍成电视系列片《中国地方戏曲集》,《柴房会》作为潮剧作品代表被列入其中。

抢救:重拍失传剧目,《桃花过渡》成经典

凭借“李老三”一角获多方美誉后,方展荣并未停止塑造经典的脚步。他告诉南都记者,回望60年的潮剧生涯,他付诸更多心血的一件事,是将一些濒临失传的潮剧剧目重编重拍,包括《桃花过渡》《蓝继子》《绛玉掼粿》《掷娇媚》等10多个剧目。

对话潮剧名丑方展荣:抢救多部失传剧目,61年来唱响海内外

《桃花过渡》剧照,方展荣饰演渡伯。受访者供图

方展荣向南都记者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师父陈玩惜嘱咐他要“抢救”一些无人继承的传统剧目,临终前曾将《桃花过渡》的一块老唱片和一本老剧本交予方展荣。

“当时的《桃花过渡》除了一张听不太清楚的唱片和老剧本之外,没有任何影像参考,玩惜师父临终前口头给我讲其中《灯笼歌》《蚯蚓歌》等经典选段。我非常清楚地记得玩惜师父说‘展荣,这部戏一定要给它排起来。’不久,我这边戏还没改好,玩惜师父就谢世了。”方展荣谈到。

为了重塑“渡伯”这一丑角,他总要思考如何在前辈留下的剧本基础上,再次让一个角色“再活”一次,“是重塑,而不是复制。”他强调道。

花了两年的时间,方展荣实现了对陈玩惜老师的承诺,对老剧本进行改编后,完成了一个经典的折子戏。1991年,《桃花过渡》在马来西亚首演,方展荣饰演的“渡伯”和许曼饰演的“桃花”配合默契,全剧诙谐有趣,在当地华人圈引起了轰动。剧中的《灯笼歌》《蚯蚓歌》也成了如今潮汕人口口传唱的经典潮语歌曲。

“人们只看到台上方展荣饰演的这个角色,但一个角色能成为经典,是几代潮剧艺人成年累月探索和积累而来,而非我方展荣一人之力。”

如今,方展荣饰演的《柴房会》的“李老三”、《闹钗》的“胡琏”、《桃花过渡》中的“渡伯等”经典丑角已经成为潮剧丑行的范本。

传承:千锤百炼才能换来观众的百看不厌

滑稽、诙谐是丑角形象的特点,在践行丑行艺术表演方面,方展荣却容不得半点玩笑。回忆起在剧团排练剧目的经历,他谈到,一场十余分钟的戏,演员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一部完整的戏出更要用两三年的时间反复琢磨才得以成型。

由此,方展荣并不赞同部分演员的“高效率输出”:有剧团用一两个月时间将整部大戏对熟台词,就走到各个社区演出;有演员光凭几次舞台经验就自诩老师开课教学。

“演员连剧本都没捂热,怎么可能悟透角色,又怎么可能打动观众呢?包括潮剧在内,中国戏曲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换来观众的百看不厌。”

对话潮剧名丑方展荣:抢救多部失传剧目,61年来唱响海内外

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方展荣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他认为,潮剧传承任重而道远。

方展荣向南都记者解释,潮剧表演有丰厚的结构和程式,潮剧音乐载有上千套乐谱,但潮剧在中国对地方戏曲的研究上分量极少,仅有上世纪60年代少数潮剧从业者对潮剧理论有所总结。尤其是潮剧表演极少能被记录于册,缺乏影像、文本等参考资料,更多的是靠一代一代的老师父口传身教。

他担心,潮剧荟萃会化成时光的灰烬。

为此,他曾动员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师生为曹汉城、陈丽君等潮剧演员做口述历史,“除了洪妙、姚璇秋、方展荣,还有太多太多优秀的潮剧演员,他们对潮剧表演的理解和舞台经历可以为后人的表演提供经验指导,这些口述都会受益于年轻一代潮剧演员。”

六十一年如一日,方展荣的潮丑生涯还没有止步,如今年逾古稀的,他还要时常下剧团“光顾”,手把手将椅子功、梯子功等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丑角。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成纲,他甚至不惜自费请摄影师将自己的表演拍摄成上千张动作分解照用来给学生讲解。

他感叹,潮剧演员收入不多,能坚持多年唱戏并不容易,无数前人清贫一生只为唱一辈子戏。面对年轻一代的潮剧演员,他除了言传身教,更是不断告诫:除了有喜爱潮剧的天性外,更要用忍性去坚守传统,耐住寂寞,守住繁华。

采写:南都记者 黄小殷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李琳(除署名外)

上一篇新闻

蝶豆花养乐多饮,颜值担当 ,消暑利器

下一篇新闻

到底是“鬼才or阴间设计师”?上海1000棵树被嘲“像坟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