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底捞”到“海外捞”,“火锅茅”自救还有多少招?
亏损、闭店、开新店、拆分上市,海底捞到底想怎么“捞”?
海底捞海外上市成功,张勇将收获第三个IPO。
7月11日,火锅届巨头海底捞发布一则公告,称公司现正考虑将Super Hi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以下简称“Super Hi”)的股份进行实物分派方式的分拆及以介绍上市方式于联交所主板单独上市的可能性。据称,Super Hi及其附属公司主要于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以外地区从事餐饮业务(即海外业务)。
7月13日,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国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以介绍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如果成功上市的话,那么,这将成为张勇继海底捞、颐海国际之后收获的第三个IPO。
海外业务成色几何?
发展海外业务,一直是这家火锅巨头国际化的重要战略。
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捞于2012年开设在了在新加坡的首家海外餐厅,海底捞海外的餐厅网络从截至2019年1月1日分布于5个国家的24家餐厅,扩张至截至2022年3月31日分布于11个国家的97家餐厅。
与国内开店的快速扩张相比,海外业务的发展并没有那么高歌猛进。
不过,海外业务的业绩似乎不错。公告显示,海底捞海外业务的收入由2019年的2.3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3.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8%。
自2022年起海外业务亦录得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有力复苏,收入由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6830万美元增加至截至2022年3月 31日止三个月的1.09亿美元。
业绩的不错,得益于高昂的单价。财报显示,2021年海底捞海外餐厅的人均消费为197.9元,相当于公司平均值的1.9倍,境内一线城市的1.8倍。或许未来海底捞海外业务会为海底捞带来更高的业绩。
不过,海外业务至今尚未盈利,截至2019、2020及2021年底,以及截至2022年前三月,公司净亏损分别约为3300万美元、5380万美元、1.51亿美元及2850万美元。同期收入分别约为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及1.09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文件“风险因素”一节中提示,公司可能无法成功开设新餐厅并从中获利。此外,公司计划在其经营经验较少或并无经营经验的市场(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西班牙)开设新餐厅,但是公司可能无法预测该等地区的市场变化,或在开设新餐厅时在取得地方机构的牌照方面遭遇延迟。
而从二级市场来看,海底捞分拆海外业务上市一事似乎并未掀起资本市场太大波澜,资本市场并没有为其买账。截至14日收盘,其报16.24港元,股价上涨了1.50%,市值为905.22亿港元。
海底捞的自救?
不得不说,拆分海底捞,是张勇拯救海底捞的一个自救措施。
3月23日,海底捞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公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1.1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43.7%;全年亏损41.6亿元,而2020年全年录得净利润3.09亿元。从收入组成来看,2021年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394.6亿元,占比96%;处于第二位的是外卖收入,7.06亿元,占比1.7%。
这一数据低于之前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公告中最高预估亏损上限的45亿元。
而在2021年业绩报告中,海底捞称2021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就外部环境而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有反复,未来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去年海底捞几乎九成的亏损来源于关店计提的减值损失。
2021年11月,海底捞实行了“啄木鸟计划”,截至2021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捞餐厅在“啄木鸟计划”下永久关闭,32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
这是因为,海底捞表示,2021年全年的亏损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
在此情景下,海底捞此时选择拆分海外业务上市不失为一个好战略。
不过,此次采取介绍方式上市的话,并不涉及募集资金。
要知道,张勇为海底捞的最大股东,持有64.85%权益,海底捞的市值为905.22亿港元(按每股16.24港元计算),张勇的持股市值大约为587亿港元。
因此,如果此次海底捞的海外业务分拆上市,按照张勇的持股份额,或可获得不少的实物分派,这些股份能够进入买卖市场,将可提升他在海底捞系的持股价值。
不过,目前来看,海底捞的海外业务能否成功上市,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而海底捞的海、海外业务,同样道阻且长。
本文源自云掌财经AP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