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界的一匹黑马——香云纱
香云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2011年7月6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香云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香云纱又名"响云纱",本名"莨纱",亦名薯莨纱,是一种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于岭南的独特的服装面料,薯莨纱实际是一种经过表面涂层处理的提花绸,这种涂料来源于一种叫薯蓣科山薯莨的野生薯类植物的汁液,其主要成份为易于氧化变性产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质,用作染料薯莨染色。越人使用山薯莨汁来染织物和皮革由来已久,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本草》所论赭魁(即薯莨),皆未详审。今赭魁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何首乌。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
薯莨纱加工时,将山薯莨的汁水作为天然染料,对丝绸坯绸反复多次浸染,染得棕黄色的半成品后,再拿富含铁质的黑色塘泥对其单面涂抹,并放到烈日下曝晒。待泥质中的铁离子和其它生物化学成份与薯莨汁中的鞣酸充分反应,生成了黑色的鞣酸亚铁之后,抖脱塘泥,清洗干净,就成了面黑里黄、油光闪烁的香云纱。黑色的成份就是鞣酸亚铁、棕色成份是氧化变性了的鞣酸。
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丝绸坯绸→精练→浸薯莨汁→晾晒→重复上述浸晒过程多遍→煮练→多次洗晒莨汁→再煮练→在多次洗晒莨汁→再煮→晒干→过泥→洗涤→晒干→摊雾→拉幅→整装。经过处理后的织物厚度增加约30%,重量增加约40%。
在当时,薯莨纱的价格相当于三倍左右的棉布售价,属于那个年代的中高档产品。而在古代,每匹薯莨纱售价白银12两,属于较为贵重的纺织产品。它也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 。
薯莨纱 的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永乐年间(约15世纪),广东就开始生产并出口。从那时一直到20世纪初,薯莨纱数百年来一直由民间手工生产,销售对象主要是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华侨老用户。建国后曾根据不同的绸坯分别称为香云纱(纱组织),和薯莨绸(平纹组织)。其后由于晒莨所用的绸坯种类不断发展,故而统称为莨纱绸或香云纱。
顺德河涌塘泥覆盖日晒加工。含有单宁质的薯莨液汁与本地河塘泥特有的铁矿物质作用,变成了蓝黑色的单宁酸铁,使桑蚕丝纤维包裹上一层薯莨膜,于是,河涌塘泥覆盖的丝绸面呈蓝黑色,丝绸底则呈棕红色,成为一种越穿着越油润乌亮,越穿着越轻快凉爽的纱绸衣料。
太阳晒过的一面由于涂上了河泥,经过阳光的光合作用,和一系列的反应之后,颜色逐渐变成黑色,由于它这个特性,减少了正品香云纱的多样性和多彩性,
这些年,香云纱的胚布另一面喷上数码印花,亦可作黑面,亦可作花色面。它挺爽柔润,日晒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不易起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经久耐穿,适合炎热的夏天穿着,它原是颗"黑色闪光珍珠",现在有数码喷绘的加持,这颗闪光珍珠变成彩色的了。
写在最后,香云纱正因为有这样的工艺流程,这样的历史积淀才称之为有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的称谓。可眼下的市场发展,偷工序,改工序的,市面上山薯莨汁仿制喷绘的作品面世也好久了。消费者购买的时候注意看其黑面,这种很匀称的黑,匹长48米的都是这种作品。而顺德品的匹长不超过15米,反面斑驳不均匀才是正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