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对抗气候变化,为什么有些企业迟迟不愿行动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也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努力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而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必须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符合它们自身的利益。

新加坡近期推出了一项20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专注于绿色金融发展。这一决定可谓正当其时。前不久,来自153个国家的11,258名科学家联合发出紧急警告:地球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气候危机。

针对这一现状,企业不得不重新开始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新威胁,并根据相关方的要求制定应对措施。最重要的是,在责任和风险之外,他们必须建立一套新的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

教授简介

卢耀群 | Lawrence LOH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策略与政策系副教授

治理制度与机构研究中心(CGIO)主任

研究领域:公司治理、科技政策、战略管理等

真正的痛苦

对于企业来说,关注气候变化的出发点通常始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沿着这一思路,规模较小的企业也接受到了相关宣传。

对于这一点,某印刷公司执行长曾发表过一段反驳意见,让人印象深刻。他宣称,如果要求他的印刷企业也遵循可持续发展,那就只能关门大吉,他还驳斥说,印刷公司最大的敌人是PDF文件格式,它极大地侵蚀了纸质印刷业务。

这一反应集中体现了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感受,其中不乏痛苦。对于他们来说,维持企业生存是最大的前提。至于可持续发展就交给别人好了,自己还是专注于维持经营——这种想法不在少数。

可以想像,“与我无关”的搭便车思维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将长久存在。即使真的带来了消极后果,也是遥远和间接的。很难设想企业领导者能够立即行动,全力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事实上可谓老生常谈。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地球首脑会议,当时各国通过了一项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化石燃料的使用。

但关键的转折点是2015年的《巴黎协定》。该协定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2℃之内(相较于工业化之前的水平),甚至是更严格的1.5℃。尽管该协定被频繁引用,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包括新加坡在内的每个签署国,都必须采取行动,并定期报告其成果。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巴黎协定》,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资料图片)

新加坡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推动力来自2019年8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李显龙特别强调了潜在的海平面上升危机将对岛国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新加坡将采取三管齐下的战略来应对气候变化——认清问题,采取措施缓解问题,适应气候变化。

责任与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对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如碳排放,因此它们在气候危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建立令人信服的商业案例是推动行动的关键手段。在我看来,这个案例到目前为止是从两个角度建立起来的。

第一个角度是"责任",避免破坏环境。如果企业能够考虑到决策的社会效应,以企业的利他主义将社会利益置于利润之上,无疑有益于缓解气候危机。

第二,以“风险”角度思考气候变化。企业需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两种风险进行评估:直接风险和衍生风险。

直接风险是指可能对企业产品和市场(包括供应链)造成实际损害的风险,如如洪水和飓风等恶劣天气。

衍生风险指来自消费者或投资者对于企业提出的新需求,如要求企业采取气候变化相关措施。这可能会对销售收入和资本成本产生影响。风险也可能来自法规变更(要求公司采取与气候相关的行动),因此这不仅会影响成本,还需要调整经营策略。

有理可循

然而,要让企业完全接受气候变化,还需要第三个角度,即“有理可循”。企业必须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符合自身利益。这需要评估气候变化行动对企业财务底线的影响。

因为许多与气候相关的准则刚刚发布和实施不久,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提供的准则,这一角度仍处于早期阶段。

在商业效益方面,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可持续性发展会对企业财务表现产生影响。

在我们研究中心与东盟企业社会责任网络(ASEAN CSR Network)合作展开的对新加坡上市公司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可持续发展报道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牛津大学和Arabesque Partners对200多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性分析,其中88%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改善了经营表现。此外,80%的研究显示这种做法提升了公司股价。

但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向企业逐一证明采取气候变化相关应对措施对企业发展有利。毕竟目前的证据大多是道听途说。

新加坡滨海花园(资料图片)

新加坡《海峡时报》今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估算,新加坡港务集团购买了200辆液化天然气卡车(占其卡车车队的15%),相比柴油卡车减少了26%的二氧化碳排放,未来10 年可节省超过350万新元的运营成本。如果港务集团进一步扩大其液化天然气卡车的规模,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增加。

与责任、风险因素相比,有理可循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实现了这一点,企业才会自愿加入对抗气候变化的斗争中。

再回过头来看印刷公司的故事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抵制,很显然,如果能够看到切实的回报,他们必将认真对待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那位执行长所忧心的“PDF危机”意味着公司应当转向新的商业模式,根据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基本原则,这合情合理。

文章英文版首发于Business Times

原题为Building the business case to fight climate change

作者:卢耀群,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策略与政策系副教授

翻译:陈思敏

中文版经作者授权发布

*本文观点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机构观点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观点 | 可持续发展与公司董事会到底有什么关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治理制度与机构研究中心(CGIO)

上一篇新闻

老电话、留声机、旧唱片:新加坡的古早科技产品收藏者

下一篇新闻

樟宜机场行李传送的“秘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