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1日 星期三

绿色宜居 成都和新加坡“趋同”

拿着一本蓝皮手册,李君翻看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全国第一本“城市机会清单”——发展什么、有什么项目、缺什么资源,上面一目然。这正适合李君这样想来成都投资的外地商人。其中有几页被他重重作了标记,上面印着“公园城市清单”。这是成都为投资商准备的10个细分场景之一。

排在该清单上首位的,是总面积约455.3亩的菁蓉湖项目。据估算,该项目估算投资规模近1.98亿元,除了水体、水生态外,项目还规划了水面栈道、灯光工程、景观驳岸等配套设施。这是郫都区的又一个重大绿色景观。而在成都更广阔的区域,这样的景观数量远比想象还多。成都的目标是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指出,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绿色宜居 成都和新加坡“趋同”

△成都

3800公里外的新加坡。有着和成都极为趋同的标签:两者均被称为宜居城市,而无论是花园或是公园,它们的目标,都是希望以绿色为底色,以宜居为特色,找到属于城市的独特印记,并以此为契机,开拓城市竞争新赛道。

日前,新加坡发展与规划专家、Skylab集团首席运营官何家俊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以绿色宜居为切口,讲述两座城市“趋同”的可能性。

相似的规划

绿道体系如何从无到有

凡事预则立——这是新加坡人何家俊的人生哲学。他曾工作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曾担任新加坡国家发展部旗下宜居城市中心的主席。

在打造宜居城市的过程中,成都通过一份《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了城市的发展蓝图。何家俊曾在当地一场推介会上了解了这份文件。“这是一个新的关口,”何家俊认为。

绿色宜居 成都和新加坡“趋同”

△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何家俊正在介绍智能城市科技应用

其中提出的绿道建设工程尤其引人关注。何家俊注意到,在成都提出“重塑城市经济地理”的背景下,总长上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不仅将成为世界所有城市中市域绿道的长度冠军,同时也将从自然形态上重塑经济地理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类似的理念并不陌生。1971年,新加坡政府在荷兰人温斯敏的帮助下公布了第一份《1971概念规划》,为未来半个世纪的城市发展划定蓝图。例如,在保留地中央储水区周围规划了一批高密度的卫星城镇,周围则围绕着低密度和中等密度的私人住宅和工业区。瞩目的樟宜机场和新加坡高速公路网络,就在这份规划中现身。

绿色宜居 成都和新加坡“趋同”

△新加坡市

后来,新加坡开始建设连接山体、森林、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1991年,新加坡在其发展概念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遍及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串联网络。该网络系统将连接自然的开敞空间、主要的公园、体育与休闲用地、隔离绿带、局部的绿化通道及其他开敞空间,与滨海地区连接。

为了串联公园绿道系统,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推出了公园连道计划,打造了多处连接休闲场所,让人们可以走路或者骑车从一个公园到另外一个公园。

“公园连道也成为了一个当地的社交场所,让国民和社会团体能聚集在一起,亲近自然。”何家俊认为,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既有背景下,新加坡却获得了花园城市的美誉,这主要源自于其绿化规划和建设的成就。

相似的开放

谁在参与?不只是政府

从成都日前发布的《城市机会清单》中,何家俊看到了两座城市的另一个相似点:开放的姿态。一个细节是,绿道建设以及配套园林、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在上述机会清单里,皆毫无保留地被投掷到市场经济中来。何家俊相当认同这一观点,其表示,城市建设从来不只是政府的责任和特权,越多市场主体的参与,城市建设就越具有活力。

例如,用何家俊的话说,“整个新加坡都在参与打造宜居城市”。例如,新加坡每开发一个新项目,开发商必须设有一定比例的绿化。而今日常见的屋顶和楼栋的垂直绿化,则大多由企业负责修建和维护。

它们通常规划在高楼、多层停车场等区域,既与居民工作和生活相邻,同时也有实施可行性。何家俊认为,政府为这类有想法的企业提供了施展想法的平台,而企业则参与到整座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为绿化建设提供更多创新活力。

绿色宜居 成都和新加坡“趋同”

△新加坡市

有了市场需求,绿色产业也在新加坡较早兴起。何家俊如今也是其中一员:他目前创办的公司主营智能城市与物联网,尤其经营节能环保领域,这也与城市发展的目标密切相关。譬如,用太阳能面板进行循环发电的大楼,通过大数据智能管控,及时调整不工作和低效能区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企业,参与打造宜居城市的“整个新加坡”,还包括这里的每一个人。何家俊介绍称,新加坡的政府工作人员和普通市民每年都坚持植树运动;各居住小区、学校、企业都有自己养护的绿地,政府所有的绿化工程都会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还鼓励市民承包或租赁公共绿地、花木、公园设施,推行全民管理的方式,形成全民共同养护绿化设施的机制。

目前,新加坡绿化覆盖率达到50%左右,人工绿化面积达到每千人10.5亩,园林面积达到9500多公顷,占国土的近八分之一。这样的“绿化成绩”并非先天使然。何家俊表示,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了新加坡“绿色”的标签。

相似的模式

一条路背后的业态融合

绿色体系,始终要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从一条路的背后,何家俊捕捉到了新的机遇。

新加坡是著名的“花园城市”,其公园绿地系统由区域公园、新镇公园、邻里公园、公园串联网络四级体系组成,其中公园连道计划(PCN)相当于“绿道”,在公园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联通作用。

为了串联公园绿道系统,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推出了公园连道计划(PCN),它就包括了著名的榜鹅公园连道。

“榜鹅公园连道长度为2.4公里,它是长达26公里的新加坡东北河岸环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串联起了榜鹅步道和新加坡河畔步道。”何家俊说,这也是新加坡水库的一处重要自然走廊,将水库和康尼岛公园、罗弄哈鲁士湿地、榜鹅公园等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绿道体系。在榜鹅公园连道的一些部分,新加坡还规划了钓鱼点和休闲度假屋,让国民能够更好地贴近自然、享受绿色生活。

这与成都天府绿道的规划不谋而合。例如,锦城湖板块考虑了科创类、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类,特别是植入王者荣耀IP。该板块负责人还曾表示,接下来会考虑在桂溪生态公园和锦城湖公园增加一些时尚型体育项目,比如引入板式网球、网球、水上皮划艇、赛龙舟这些活动,以及婚恋主题、青少年研学项目等。

绿色宜居 成都和新加坡“趋同”

△桂溪公园。成都发布-成都晚报孙琳 摄

在两地的绿道规划中,也不难发现自行车的影子。何家俊认为,这类无能耗、易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串联不同绿道间道的绝佳方式。尤其是,新加坡的公园规划为市民特别制定了骑单车的车道,提供了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

在成都,绿道设计同样融入了特色自行车道,例如锦城绿道就将自行车道宽度设置为4米-6米,除了方便市民们骑行运动之外,还可以在这里举办自行车、马拉松等国际赛事。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编辑 刘宇鹏

绿色宜居 成都和新加坡“趋同”

上一篇新闻

2018实锤:持新加坡护照可免试上清华,十年寒窗苦读不如一纸国籍

下一篇新闻

我,80后福建女孩,08年留学新加坡,为省钱睡防空洞,跟蟑螂同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