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方三文去哪了?

方三文去哪了?

这是一个在并不「完美」的赛道里坚持下来,并且凿出一片生机的创业故事。 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周期里,股市变化永远难以预测。方三文不想做那个被雪山崩塌掩埋又迅速消失的悲情参与者。他信奉自由和理性,声称自己不愿意被「分裂」,于是也用一个近乎理想化的方式为雪球建立起了壁垒。 这个社区和它的运作方式成为了方三文世界观的一种投射,很大程度上,他的满足感也来自于这里。接下来,方三文和雪球需要的是时间。他们的敌人,也只剩下时间。

不难找到方三文。

他的时间被雪球上的发帖和回帖切割得断断续续。他不爱开会,但当化身为「不明真相的群众」,猫在社区里时,他的表达欲惊人:无论是一只股票的投资逻辑,还是娶妻买房相夫教子,方三文都要和他的用户聊上几句。利用回帖间隙,他打理着两支雪球上的私募基金。这组成了方三文典型的一天,就像雪球上个人简介里写的那样——主业:陪聊;副业:陪赌。

离开雪球社区,寻找方三文却又很难。

在公司,他长期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疏离感。同事们都知道,方三文不习惯将自己投入繁杂事物之中。尤其是近些年来,方三文仅以战略规划师和布道者的身份出现,他的存在渐渐成为某种代表着公司的文化象征,具体打理公司的是前 COO 李楠。在今年,李楠接替方三文成为雪球 CEO,而方三文自己只担任董事长一职。


方三文去哪了?

雪球 CEO 李楠

公司之外,这种疏离感被放得更大。最近几年,他和自己所创办的雪球很少成为大众媒体上的主角。今年 7 月,雪球宣布新一轮 1.2 亿美元融资,蚂蚁金服成为战略投资方;再之前,这家公司的融资消息发生在 2014 年。

公司成立七年,方三文和社区一起每天见证着无数幻想和绝望、贪婪和克制四处流动。一定程度上,他们扮演起了这个财富狂欢时代的最佳观察者。可对雪球自己来说,故事却没那么刺激。

从 2015 年开始,雪球完整地见证了一个牛市到熊市的周期变化,随着 2016 年初 A 股牛市彻底崩溃,雪球也经历了从烈火烹油到哀嚎遍野,用户增长一度停滞。

一道天然的矛盾横亘在雪球滚动的道路上:作为专业投资者社区,雪球的月活跃用户高达 1300 万,方三文希望在这些活跃的 UGC 社区之上再建立起投资者从股票、私募、公募、保险等交易的通路;但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雪球受到的限制比红利更多,投资市场的冷暖和种种规则,都直接影响着雪球的用户增长和业务拓展。

最近两年,方三文一直努力在这种矛盾中为雪球找到一个持续发力的平衡点。在很多方面,方三文擅长此道——他是一个态度并不强硬的老板,一个带有文人脾性的投资者,秉持着「积极无为」的投资理念;他骨子里乐观、目标笃定,但面对同事,也丝毫不忌惮承认:任何一家公司的发展就像人的命运一样,都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方三文去哪了?


不明真相的群众

2016 年初春,望京 SOHO 19 层的会议室里气氛沉重。

窗外雾霾锁城。已经连续好几个月,方三文都要找来李楠在这间屋子里待上一会儿。偌大的会议室空空荡荡,只留两张懒人沙发。偶尔,他们会毫无方向地聊上几句,更多时间里,则是各自陷进沙发里沉默。

方三文素来有着保持情绪稳定的本领。就算面对最亲密的同事,他也没有展示过焦虑和脆弱。雪球副总裁刘江涛说,和方三文共事七年,从来没见过这位创始人在压力下的气急败坏:「比如我们的 App 突然崩了,影响用户体验,这种事一般老板会发火吧,但老方只会慢悠悠地说,兄弟们赶紧修好,咱们汲取经验教训。」

然而,那时伴随着 2015 年 A 股的急转直下,雪球陷入了危机与泥淖。

故事从 2014 年下半年开始,A 股疯狂攀升,并持续经历了 200 多天的狂热,一度脱缰般突破 5000 点;这种狂热在 2015 年 6 月骤然刹车,「灾难」降临;到 2016 年 1 月开年,市场恐慌情绪还没有完全散去,在 A 股交易短暂实施股指熔断机制的三天内,又迎来了三次惊心动魄的熔断。

依然可以用数字回忆当时的惨烈:2016 年 1 月,仅仅四个交易日内,A 股的股民市值就损失了 5.6 万亿左右。李楠记得,第一次触发熔断的 1 月 4 日午后,他和方三文刚从某个合作伙伴的办公室里离开。在回程的车上,方三文习惯性地打开雪球,熔断的消息跳了出来,两人一瞬惊讶,随之只有叹气。

半年前的 2015 年 6 月底,大盘从高点一夜崩塌,大部分雪球用户错愕到「没来得及有反应」。全 A 股市场不到 3000 家上市公司中,最严重的一天共有 1717 家公司跌停,1000 多家公司停牌,市场处于「跌死」状态,散户仓皇四逃。在雪球用户的记忆里,那时社区里的情绪降到冰点——几度有损失惨重的用户发帖表达自杀念头。

「股票」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禁忌的字眼,很多人「不敢再打开雪球」。

至少在外界看来,前网易总编辑方三文的创业开端顺风顺水。2011 年,雪球还未正式上线就获得了红杉资本 300 万美元的支持。接下来两年,雪球又连续拿到两轮共计 5000 万美元的投资,成为风投市场上的明星项目,招人也特别容易。那段时间,方三文是各种活动的座上宾,风光无两。在《财富》中文版 2012 年「中国 40 位 40 岁以下的商界精英」评比中,他也榜上有名。

时任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的曹毅形容当时的雪球,「日渐佳境,越滚越快」。


方三文去哪了?


从 2014 年开始,温度骤升的 A 股市场「阴差阳错」地成为雪球加速滚动的助推器。从这一年 9 月开始,唱多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密集,股市不负众望,在政策和杠杆的撬动下躁动起来;到 2015 年 4 月 10 日,崩盘前两个月,A 股收盘正式突破 4000 点,根据记录,大量新散户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蜂拥入场。

那时,雪球社区的状况与半年后截然相反。方三文记得,最疯狂时,雪球每日新增用户能达到之前平日里的十倍,流量暴增。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过分美丽的新世界:「人人都在赚钱,人人都以为自己是股神。」用户分享内容的热情高涨,首页上尽是他们飙红的账户浮盈,空气里都是疯狂又甜腻的味道。

超出常理的繁荣往往发生在震荡前夜,动人心魄却不堪一击——这是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人的普遍看法。时至今日,方三文再回顾 2015 年中的市场时表示,自己的股票账户并没有受到洗劫。他对疯狂的流动时刻保持着警惕,「疯狂有几个问题:首先投资者会亏钱,其次我们在那个阶段挣到的那点钱和那些用户也是虚的,社区的繁荣也大多是用户情绪宣泄——只有在熊市里赚到的钱才是结实的。」

2015 年下半年,盛宴戛然而止,疯狂的后遗症结结实实地砸在了雪球身上。

市场与监管的交锋闹剧让雪球无辜中枪。李楠说,雪球当时的业务「合规合法」,并没有涉及场外配资,却也受到了很大波及,「这一刀一刀都砍在我们身上」。待到 2016 年初,雪球社区用户在压力下纷纷逃散,刚刚开始的商业化探索也被迫放缓。

早在由一个投资爱好者身份创办这家公司时,方三文就意识到自己受到的限制会比「红利」多得多。决定离开网易开始创业时,他约上了当时负责网易微博产品的李楠边散步边聊天,说起未来的业务,两人的共识是:金融领域的业务创新突破点不多,本身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这意味着,雪球本不可能成为一家「快公司」。


方三文去哪了?


可现实的荒诞与残酷,往往可以碾压一切理性的预期。直到现在,方三文依然认为,雪球当时大的逻辑方向能跑通。但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能将它拱向高处,也能狠狠推下——这是方三文完全无法掌控的局面。

一场突然到来的雪崩,见证了这一切的雪球被掩埋了。

最有价值的事

如他的同事们所说,能牵扯起方三文情绪起伏的话题不多。面对很多事,他不避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通常,他表达克制、言简意赅。只有在回忆起三年前进入废墟中的绝望时,方三文才会流露出强烈的无奈。

刘江涛说,方三文是对外部世界进程充满乐观的人:「你跟他聊任何事情都能感受到这一点,比如你说电商有假货,老方会说,电商出现之前,假货还不知道多到哪儿去呢;比如说起国家或者社会的发展状况,老方说,回到二十年前还不知道生活差到哪儿去呢。」方三文甚至认为,如果拉长时间看,GDP 和股市永远走在上坡路,而现在就是最好的创业时代。

但另一方面,对于个体成就或一家公司的命运,方三文又持有一种浓郁的悲观视角。方三文曾对媒体表达:对于很多事情最终能不能做成、个体命运能不能被改变,自己是持悲观态度的,因为这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太多。

这种看似矛盾的世界观构成了他的投资理念。在雪球,用户们调侃他是「佛系投资者」,戏称他为「方丈」。在投资时,方三文的习惯是「尽量消极」,少做决策,「因为每次交易都在增加自己犯错的机会。」他常常能选出有潜力的股票和买入时机——在雪球上,方三文关注了 100 多支股票,他打理的一支美元私募基金近一年收益颇丰,在大盘不振的前提下,这是让人羡慕的成绩。还有一种说法是,方三文的流动资产主要是在股市里投资赚来的。

但证券行业本身被强力的周期性所束缚制约。切换到公司经营者这个身份时,方三文必须全力以赴、积极带领雪球尽可能找到对抗「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生路。

经历了一次市场急速萎缩,一批早期和雪球业务类似的公司在浩劫中草草收场。一段时间的迷茫后,方三文和李楠讨论,雪球通过有粘性的社区黏住入口,让交流服务交易这条路没问题。方三文说:「一是因为遇到了这么一件大事,很多人放弃了;二是投资者的态度本来就像候鸟,容易迁徙。我们还是要坚持。」

2016 年,市场中的慌张和恐惧渐渐平息。券商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重回正轨,雪球整理合作对象,最终成为了平安证券、国金证券等大型券商的合作平台之一,提供开户和股票交易服务。并在 2017 年开通港美股业务。同时,在 2016 年拿到公募基金牌照后,雪球旗下的蛋卷基金推出公募基金业务。伞形信托的产品模式被叫停后,雪球在 2016 年以独立产品的方式重新推出了私募基金业务,截止目前已发行 300 支私募基金。

市场又回到了漫长的熊市。李楠说,在调整期中,雪球一点点把自己「从那场雪崩里凿了出来」。最近几年,他和方三文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搭建在金融产品上跨市场、跨品类的交易能力;另一个,则是通过机器学习提高内容分发效率,重新为社区找到用户增长的抓手。

内容与社区,一直被看做是雪球的基础,也被方三文看做是「最有价值的事」。


方三文去哪了?


记录片导演周浩是方三文在《南方周末》时经常合作的摄影记者。在他的记忆里,媒体人方三文文采并不出众,但胜在逻辑能力很强。「很多时候他的评论文章都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在方三文自己这里,《南方周末》带给他最多的价值,就在于型塑了他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并掌握了用逻辑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论。

那段经历的影响至今仍有迹可循。刘江涛说,方三文身上带有典型的知识分子气质。「与其说是一种媒体人的特质,更像是自由主义者的气质多一点。」在雪球,方三文经常与同事和用户们讨论毛姆的小说,讨论日本整个军国主义为何会走向灭亡,讨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内容」。

但在方三文媒体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互联网崛起对媒体带来的冲击开始决堤。方三文反复审视过这个行业的变化和局限性:「我过去做了太长时间的内容,我们很多做内容的同行有一种行业或者智力的优越感,觉得自己是专业的,自己生产的内容是好的;我在非常早的时候就对这个问题持有怀疑态度。后来从报社到网易,再到雪球以后,一路走来就更加怀疑了。」

传统媒体话语体系的权威性崩塌了,但方三文属于乐于接受这一变化的那个人。李楠记得,方三文多次兴奋地强调过微博对自己产生的冲击:「他认为微博的个性化定制信息、定向推送、用户生产内容、具有交流功能的特点可以颠覆很多东西。」在一篇博客 (《微博投资学》) 里,方三文写道:如果你眼中只有八卦,那么微博就只是一个八卦欢场;如果你正在饥渴地寻找投资机会,那么微博也许能成为你的一个补充工具。

在雪球转型社区的初期,一度显得动作缓慢。社区最初采用的是邀请制度,直到 2012 年底才正式开放注册。但李楠表示,雪球当时的策略比较「克制」,相比用户规模,公司更注重的是社区氛围把控。「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寻找中文互联网里面比较优秀的、喜欢分析股票、分析市场、分析行业的人加入。」

雪球的讨论氛围也是在那个时候奠定的。「对某一家公司的估值、市场的行情,很多投资者,包括老方都会做严肃和认真的探讨。」一位雪球资深用户说,和很多雪球初期的用户一样,雪球的社区「教会」了他:坚信对一家公司的深入研究,比「追涨杀跌」更有价值。

有价值的讨论最终引发交易,这被方三文看做雪球社区运转的理想模式,并以此为傲——用户通过自由地生产和消费内容,促使他们做出投资决定,最终产生「聪明的」交易行为。不过,最终的判断还要掌握在每一个投资者自己的手中。

很长时间里,方三文担任着雪球首席产品经理的角色。他终日泡在社区里,ID 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这是一句俏皮的网络用语,却被方三文看做了雪球社区运作的核心力量:「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来自某个时间或者空间切点,是局部的,所以我们都是一个『不明真相的群众』,都是无知的;而互联网最有价值的事,就是把每个节点上明白真相的群众找出来,利用他们增强我们的认知。不过如果你指望别人都给你提供好的信息,那这些信息也是没有价值的。」


方三文去哪了?


李楠说,方三文把自己的价值观比较完整地注入了社区基因。「我们设立了种种规则,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社区自由和平等的讨论机制。」

社区刚刚成立时受邀入驻的一些「意见领袖」被这种自由平等的社区氛围剥个精光。「这么多公司,这么多行业,能有人全部都懂么?不可能的,即便是现实生活中的大 V,一个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也得受到质疑,用户甚至会认为他是傻子或者骗子,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去很难生存。」在雪球,权威几乎每天都在崩塌,事关财富,运营者只能发挥有限作用,因为用户会用脚投票。「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跟帖的发言,比主贴价值还要更大。」如今的雪球上,被投资者们追随、奉为大牛的用户,有些只是某家公司的普通职员。

对「自由主义者」方三文来说,这样的社区成为了最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利用互联网,他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中心化的权威不断被打破,让真正有价值的声音流动,最终真理在噪音中浮现,并帮助人们获得财富。习惯表示谦虚低调的方三文甚至罕见地表示,「在世界范围内,雪球都是在这方面是做的最好的社区。」

在 2016 年,这套规则受到了意外而至的非理性恐慌的冲击和挑战,为了重新找到用户增长的抓手,方三文和李楠决定通过机器算法提升用户分享和消费内容的效率。

那也正是今日头条模式引起关注的时间。当时的张一鸣被看做「规则破坏者」,陷入「传统内容生产者」的口诛笔伐。但这却被方三文和李楠选作了突破口,2016 年,雪球在困难重重中组建了机器算法团队。

方三文又一次选择做那个愿意「接受变化」的人。雪球从最初的社交分发,转向「社交+机器」分发。

从结果来看,调整奏效了。李楠后来表示,内容分发效率的提升刺激下,优质内容的曝光、互动量以及用户生产内容的热情都在提升。即便这套构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从 2017 年开始,处于熊市的雪球依然实现了 60% 到 70% 的用户增长,每天的跟帖量远超过 10 万条——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最盛时候的网易跟帖。

雪球终于「挖出了一个能够见到光的突破口」。被意外掩埋在那场雪崩里后,它又活下来了。

「无为」的力量

今年 8 月中旬,腾讯股价的暴跌引起了雪球用户的激烈讨论。著名投资人李国飞发布了一篇名为《全面反思腾讯的战略》的文章,声讨腾讯在数据和算法方面错过的决策机会。或许是因为事关腾讯这家「明星公司」,文章瞬间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刷屏,引来围观者共鸣。

但没多久,方三文也在雪球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千万不要反思腾讯的战略》的文章直接反驳。他在文中提到:「如果一个企业家、一个团队,能应对市场上所有的变化,解决公司遇上的所有难题,那么他们一定是自不量力。」


方三文去哪了?

在由人运转的商业世界里,这是残酷的事实。回到雪球这里,法则也没有变。

方三文称自己是一个「比较平庸」的企业家。他不是一心扑在琐事上的管理者,也不享受那样的过程,对此他毫不掩饰:「创办雪球这样的产品、作为雪球用户,我是很爽的;但说实话,每天要管理公司的事务,我并不是那么爽。」

也不能说他不擅长管理。还在网易担任副总编辑时,方三文手下有将近两百人,但那时是「给人打工的状态」。创业后,方三文一度觉得被撕裂了。最开始,他沿用媒体时的工作习惯,更愿意和运营的同事常常坐在一起,后来还是李楠提醒他,「我们是互联网公司,你得多和工程师接触。」

方三文解释:「我的投资理论是尽可能无为,我认为运营公司的时候,战略上无为可能是对的,但战术上无为就会危险了。」

「无为」的力量最终会传导至用户那一边,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用户感到雪球对社区的运营策略都算不上积极;也有一种声音认为,雪球开放社区的节奏太慢,延误了用户规模化增长的时机。面对这些说法,方三文回应:「做企业或者做产品,永远没有正确答案。」反思过去,他也承认有过失误,最大的错误就在于「管理不够积极,比较粗放」。

可他不愿意勉强自己,再后来干脆就保持、甚至放大这种疏离感,将公司渐渐交给 COO 李楠管理。公司需要方三文出席的会议越来越少,即便是一些总监级的员工,也仅仅在公司的食堂午饭时,才会遇到从办公室溜达出来的方三文。

方三文与李楠的这种互补关系,是在他们创业初期就开始形成的:方三文把控大的战略方向,李楠负责协调更具体的执行。李楠是 80 后,他比方三文年轻,更擅长进行细节管理,方式也更加激进。聊起公司业务和行业时,李楠语速飞快,滔滔不绝——和「方丈」相比,这的确更符合一个「踌躇满志」的互联网创业者形象。

一段时间下来,两人都觉得这样的分工能让雪球运转的效率更高。2018 年 7 月,最终是方三文开口:想要把 CEO 的职位交给李楠,自己退到幕后,负责大的战略规划和公司文化建设,担任董事长。

李楠不愿透露两人当时沟通的细节,但他提到,方三文的放手相当彻底,「从人性角度来说,这是比较难做的一件事,我非常钦佩他。」

方三文和李楠也明白,挺过了当年「雪崩」之后的雪球,虽不再于刀刃上行走,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公司自此就进入了顺风顺水的平稳发展期。

2010 年,就在方三文刚刚离职创业的时候,东方财富在 A 股创业板上市。东方财富网以财经资讯和股吧起步,采用的就是引流、再将流量变现的模式,如今市值超过 600 亿人民币。这被雪球看做是值得借鉴的案例。

东方财富的财报显示,公司主要营收来自于基金销售、券商业务和广告等业务——这与雪球目前的业务布局类似。自 2013 年东方财富开展基金销售业务以来,这项业务进入连续几年的持续高增长期。到 2014、2015 两年,基金销售业务一度占总营收的 60.8%、83.5%,成为公司业绩爆发的源泉。直到现在,东方财富网旗下的天天基金凭借低费率、自有流量变现的优势依然在带动着营收增长。

「在这个赛道上,排在雪球前面的只有东方财富。」方三文提到了东方财富网创始人、董事长其实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的构想,「让用户在平台上交易,让市场验证他们的投资能力,最终把这些用户的投资能力包装成产品,做私募基金。」

东方财富至今没有将这个想法落地,方三文却用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方式先做出了尝试:「本质上社区可以帮助我们做社交征信,比如你认可某个大牛的投资能力,你觉得他的意见是对的,你就可以听从他的意见进行交易,甚至买入他管理的私募基金。」

如果这位「基金主理人」最终被验证是一位「骗子」呢?「没关系,只要这个社区有言论自由,大部分骗子都会被揭穿。」而雪球要做的就是维持言论自由,督促披露与用户利益相关的信息。

这种建立在「言论自由」基础上的业务创新正在慢慢滚动,也被雪球看做是自己未来的方向。但李楠也承认,相比于成熟的券商体系,公司对于金融产品的销售和服务能力还有很大差距,这是未来需要花力气提升的方向。行业里领先的华泰证券在基金业务市场上能拿下 7% 到 8% 的市场份额,而雪球连 1% 还没有拿下。

身为互联网信仰的忠实拥趸,方三文却还没能有找到一个让雪球在营收上跨越线性增长的突破口。对于这个问题,方三文回到了那个「不明真相」的状态:「我知道我们的边界就是做金融+社交。未来那个爆发式的突破点在哪里?可能也要依靠运气,我没有答案,只能一步步把事情做好。」

更多的自由

雪球的员工和用户都知道,多年下来,擅长投资的方三文不缺钱。如今,财富对他来说只意味着「自由」,「购买力的自由,或者说安全感」。他需要的是通过身份定位持续保持这种价值观的践行。


方三文去哪了?


这种来自于创始人,对于自由的渴求、尊重,和执拗,持续影响着雪球的价值观。刘江涛记得,方三文曾经对他说:「你要假设所有的领导都是傻逼,他们说的话也有可能是错的,你们要有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后来,刘江涛也开始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手下的员工。

许多雪球的员工都表示,公司的工作氛围是轻松愉悦的。团队还小时,适逢北京大雪,方三文会带着员工们爬香山、赏雪景。公司成立七年,老员工的离职率很低,这不是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常态。

但面对更长远发展和对于更加成功和更加自由的野心,这成了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最近两年,除了继续完善内部晋升机制,雪球开始吸纳更多来自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新鲜血液进入。一年之内,公司体量一路扩张到了近 300 人。雪球也重新调整了组织构架,将运营、算法等团队归于社区业务,股票交易归于证券经纪业务线,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则属于财富管理业务线。

李楠认为,这对雪球未来的工作模式和组织形式都有利。「惯性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必须打破原来的瓶颈。」他比喻:「健身的时候肌肉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就是撕裂细胞,一个撕裂成两个,最终再慢慢各自修复,变成两个细胞,这种裂变会打破平衡,也带来成长。」

但不再「撕裂」的方三文,如今获得的「自由」更多了。前段时间,周浩为筹备自己的纪录片拍摄去云南采风,方三文来了兴趣也跟着跑去。他和剧组一起舟车劳顿,住在农村,周浩说,「你不会觉得这人是个千万富翁或者怎么样,一没留神,他就爬到树上去了。」

一旦回到社区,他依然是那个「佛系」的布道者形象。雪球的用户粘度高,不炒股的人很难理解社区里高涨的讨论热情,但李楠这么看「炒股」对普通人的意义:「现实中成年人的生活太平淡,有时候他需要一些调剂;你可以把投资看做一种策略游戏,在和平年代,这就是最好、也最刺激的游戏。」在这个事关梦想与贪婪的游戏里,回报除了诱人除了财富,还有一种「观点最终被证明」的成就感。

对方三文来说,「游戏」的乐趣早已不止于此。采访最后,我问他最近一次觉得雪球用户的发言对自己大有裨益,是什么时候?他思考良久,最终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毛姆的自传中,作家偶然提到了一位自己遇到的华裔同学。方三文读到这里,好奇地想弄清楚这位「华裔同学」的身份。他跑到雪球上发问,最终,一位用户在跟帖中给到了方三文满意的答案。

「原来毛姆的这位同学是新加坡人,只不过被作家认作了中国人。你说是不是很有趣?」

又一次,真理和趣味一同浮现在了他的面前。 ■

上一篇新闻

太浪漫了!在海洋生物的包围下品尝美食,新加坡首个深海下午茶

下一篇新闻

用手工面包店征服全世界,探秘Kayser的面包帝国,让人欲罢不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