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福建戏曲生态调查②|闽剧不是不好,只是缺少渠道

“昏沉沉,强支床。”7月14日,古老的唱词在福州三坊七巷古建筑群中响起,余音萦绕在古朴的庭院中,正如传统闽剧在八闽大地流传不息。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现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和念白的戏曲剧种。

今年暑期,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澎湃新闻记者就福建省戏曲传承现状展开调研。作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已连续四年开展本科生“中国国情调查”主流媒体暑期实践项目。

“闽剧可以流传这么久,它一定有它的魅力。”国家一级演员、福州闽剧院副院长、福州市文艺名家林颖戏剧工作室领衔人林颖就闽剧的传承与发展接受了调研采访。

福建戏曲生态调查②|闽剧不是不好,只是缺少渠道

林颖在工作室门前。

“闽剧是一个都市化剧种”

“福建是戏剧大省,剧种极多,各具特色。但我想闽剧是所有福建剧种里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它是一个都市化的剧种。”

林颖介绍,闽剧的舞台美术设计曾开近代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改革创新风气之先。闽剧很早就有很新潮的海报,发明了最早的戏剧字幕,闽剧的机关布景在上个世纪初就可以做到像变魔术一样。

作家郁达夫曾在《说闽剧的布景》一文中写道: “这回来了福州,看了闽剧的布景,才知道这里的舞台面,又是一种派别。镁光一响,舞台面一变,神奇古怪的动作,与景物的半真半假的变换,移易都来得很快。”

“当时我们的布景老师,是被请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教人家做这个东西,然后周信芳等京剧大师也请我们闽剧的布景师到上海那边为他们做。”林颖一脸自豪,“那会儿老艺人担心北方人听不懂福州话,就发明了字幕,字幕也不是今天这样的LED机,是在一张透明的玻璃胶片上,用毛笔字写蝇头小楷,然后通过放大镜投射到舞台两侧的白墙上。”

另一方面,闽剧在南方的剧种中当属齐全。她举例:“比如莆仙戏、梨园戏,它可能演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但闽剧行当非常齐全,文武大戏、历史剧、宫廷剧、爱情戏......所有的题材都能驾驭,包括现代戏,闽剧也能演。所以闽剧的题材驾驭力,在福建所有剧种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福建戏曲生态调查②|闽剧不是不好,只是缺少渠道

林颖。 受访者供图

“我们说啊,戏比天大”

林颖生于梨园世家。她的爷爷在艺校负责编撰闽剧教学资料和编剧,闽剧《十五贯》是老人家从昆曲移植改编来的作品。她的父亲是乐器演奏员,二胡、锣鼓、钹无一不精。到了林颖这,则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1993年,林颖考入福建艺术学校福州闽剧班(福州市艺术学校前身)。她还记得,当时每天五点半起床,六点练习翻跟斗、压腿、下腰,接着上“唱念做打”这些专业课,下午和晚上则上文化课,一天都排得满满当当。

“我每天比别人早起半小时,晚睡半小时,六年下来,也多练了很多‘私功’。”1999年,林颖以闽剧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进入福州闽剧院。从《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凤凰山》中的樊梨花,到《红豆缘》中的沈灵芝、《王茂生进酒》中的柳金花,从《三洞房》中的赵碧章、《渔女状元》中的江明珠,再到《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窦氏女》中的窦淑娇,她在舞台上演绎了各类经典角色。

“练功之外,我们的演出也非常辛苦。”林颖说,“因为我演刀马旦,要穿靠旗。那好几斤重的靠旗,我们是用绳子绑在身上的。为了不把演员勒坏,我们是要穿棉袄的。所以在快40度的福州夏天,在堆满上百人还没有空调的乡下剧场,我们要穿成这样演两个半小时的戏。演完整件棉袄上是可以拧出水来的,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一般的工作,比如你生病了可以临时请假。但是作为一个戏曲演员,今天你是角儿,假如病了是没有人可以临时替的。因为别人没有经过排戏,没有和乐队进行磨合,根本没办法替。”林颖曾经发着高烧,化妆时都看不清自己的五官,还要上台演武戏。

“我的老师们也是这样,在现场打着吊瓶,锣鼓一响,把针拔掉,就上台了,等演完下来继续吊瓶。所以我们说啊,戏比天大。”

福建戏曲生态调查②|闽剧不是不好,只是缺少渠道

工作室里的活动照片。 受访者供图

“闽剧不是不好,只是缺少一个渠道”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闽剧在福州民间还拥有大量市场。林颖记得父亲去演出,最长的时候可以两个月不回家,在各个村子里不停地轮演。当时请戏的村民特别崇拜闽剧演员们,剧团的大巴车一进村子就开始放鞭炮,然后村民们站在边上高声欢呼。

“如果是晚上的演出,村民可能在下午两点,甚至是午饭一过就来剧场里占位子了。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林颖感慨,现在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方式实在太多了,仅仅是手机就提供了无数娱乐的可能。“而且今天很少福州小朋友,甚至他们的家长,会听、会说福州话。”

“好在,政府现在非常重视传统戏曲文化传承。比如我们现在每年下乡演出不到五十场,和我父亲那时的‘一年两三百场’有很大差距,但政府每年给我们的公益演出任务可以有近百场。所谓的公益演出就是剧团深入基层、社区、学校,负责好好演戏,政府会给一万五到两万的补贴。也就是‘政府买单,百姓看戏’。”

但在林颖看来,仅仅靠政府养着是远远不够的。“我一直是觉得闽剧不是不好,只是缺少一个渠道,让年轻人或者市民能够正确地认识闽剧。有时福州人在街边看到草台班子演出,吐槽闽剧真是难看。可正规剧场的演出和街上看到的一定不一样,我们的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化妆造型都在进步。”

今年初,林颖在三坊七巷衣锦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双青园”申请到了“林颖戏剧工作室”,这是福州目前唯一一个戏剧名家工作室,她希望以此为基地展开各种闽剧活动。

充满书香气息的院子虽不比大剧场,但也因此呈现了特别的观看体验。林颖邀请了名家大师、青年演员甚至七八九岁的小朋友在这里表演经典闽剧段落,并在演出前后给观众普及闽剧知识、福州话知识,安排戏服体验。

“大家参与度高了,会对闽剧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让她惊喜的是,每场活动后都会有很多新面孔加入”观众群“。做完两场活动时,第一个观众群的人数就达到了上限,她得再开新群了。

“工作室现在做的这些活动,其实是尝试,真正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大家走进剧场,去完整地看一场戏,然后让他们慢慢懂得欣赏最传统、最经典的那些剧目。”林颖感慨,没有哪首流行歌或是影视剧可以像中国传统戏曲那样流传那么久,“为什么?因为在中国人最深层的那个地方,传统戏曲是唯一可以扣动心弦的东西,这个艺术它可以直达人心。”

福建戏曲生态调查②|闽剧不是不好,只是缺少渠道

观众穿着戏服体验。 受访者供图

“越是民族的地方的东西,越是世界的”

2006年,由福州闽剧院申报的福州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国务院文化部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12年8月,福州闽剧院划转为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

“我们尝试让更多人喜欢闽剧,但尝试不应该让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丢掉了。我们最后要做的还是回归传统。越传统的东西,它越有味道,越是民族的地方的东西,它越是世界的。”

林颖举例2015年,俄罗斯契诃夫国际戏剧节的组委会曾来中国“选戏”。

“他们到福州时,我们福州闽剧院第一天选演的是一个新编的戏,他们看完了没给明确答复。结果第二天我们演了闽剧经典《杨门女将》,他们就说要这个戏。我就发现,很多东西其实是我们不太珍惜,没有发现它真正的价值。”

后来福州闽剧院里近八十人去了俄罗斯,是那一届戏剧节最庞大的一个剧组,在普希金大剧院连演了两场。

“在他们网站上,我们的票提前两个月就卖光了。演出那天我们看到,每个观众都是正装出席,而且演出前十五分钟剧场里已然一片安静。他们还有观众是带着望远镜来的,俄罗斯军用望远镜。谢幕的时候,我们是三次返场,掌声不停,组委会主席后来告诉我们网站上给出的是五星评价,那是最高的评价。”

“所以我想,在传承和推广我们的戏曲时,可能我们还是要坚持戏曲它本身的特点,我们的地方戏还是要坚持我们自己的东西。比如我们可以向京昆学习,但是不可以改变我们闽剧最基本、最传统、最内核的东西。”

在推广之外,林颖也隐隐担忧闽剧的“后继有人”。如今的福州市艺术学校也在持续招生。和当时“六年一届”不同,现在经常招不满,年年要补招。

她坦言:“招生情况很不乐观,一届毕业出来也就十几个,然后这十几个里,你要挑特别好的,还比较困难。但即便如此,这十几个已经像宝贝一样被我们几个剧团抢了。”

“必须要说,很多家长对于考艺校这件事可能理解有偏差,他们老觉得学戏没出息,或者学戏很辛苦,就业前途不好。但实际上,这个观念真的要改。艺校是正规的学校,毕业以后是到政府办的院团,而且十几个毕业生都被我们抢得不行,怎么会愁就业问题呢?”

林颖感慨道:“有一技之长是很好的,特别戏曲是冷门。比如今天在场的所有学新闻的学生,未来能进央视的有几个?能进省一级电视台的有几个?你们才要面对就业问题。但是学戏曲的人不用考虑,一毕业就有剧团希望他们来。我真觉得,无论孩子学什么,一有兴趣,二能坚持下去,都会出成绩。”

福建戏曲生态调查②|闽剧不是不好,只是缺少渠道

林颖教她的小徒弟学戏。 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新闻

武者张伟丽:人生哪有那么多对手和观众,更看重与自己的较量

下一篇新闻

「西道驿站」苏卫星‖侠骨柔肠话武术  记青城武术与道君精武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