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公仪实战能力,54年击败陈克夫,拳击冠军被打得鼻血直流
纵览我国那将近4200余年可可考证的传统武术历史,太极拳一直都是上三门拳法中知名度极高的一大武术拳种(其余2个拳种分别是八卦掌和心意拳)。从清朝时起太极拳就已经逐步发展演变出诸多细分流派,吴氏太极拳便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大太极拳种。
吴公仪
而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聊的这位吴公仪先生,他便是吴氏太极拳一脉中的第3代传人。那么关于吴公仪先生的实战功夫究竟如何?或者说他的实战能力到底有多强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仔细地剖析一下。
首先,从吴公仪的学武履历来看。
吴公仪先生于1900年出生,其父乃是吴家太极拳大家吴鉴泉先生。他自幼在学武方面就极具天赋,同时自己后天又十分用功刻苦。再加上父子2代直接授艺的这种传承方式,吴公仪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吴氏太极拳术之精髓。
吴鉴泉
而且,吴公仪早在大约20岁左右的弱冠之年就已经开始代父教拳,其拳术造诣亦是在年轻时期就已经非常之高。
其次,从吴公仪的实战案例来看。
早在1919年的时候,刚满20岁的吴公仪先生就已经在当时山东省长屈映光的身边任职武术总教练。随后,吴公仪先生又在1924年于张宗昌阵营的搏击队中担任总教官职务。
吴公仪
除此之外,吴公仪先生还先后担任过上海精武体育会的教习,以及黄埔军校的太极拳教官和中山大学体育系的讲师等职务。甚至,当时很多名流和大人物都曾跟他学过太极拳功夫。
吴公仪
1937年时吴公仪先生在香港正式创立了鉴泉太极拳分社,其本人则担任拳社中的社长一职。1942年吴公仪先生在香港沦陷之前返回上海,并正式接任了鉴泉太极拳社的社长。一直到1948年他又在港澳人士的聘请之下重新返回香港复社。
吴公仪
当然,相较于以上这些关于吴公仪先生一生的诸多重大任职履历来说,事实上最能证明其实战功夫的案例还得看他和陈克夫当年的那场公开比武较量。此次对战发生在1954年,当时陈克夫先生身为香港拳击冠军和白鹤拳的传人,曾专门在报纸上声明要与吴公仪先生进行一场正式的擂台比武。
吴陈比武
而且,陈克夫还在报纸上公开表示如果吴公仪拒绝这次比试的话,那么就请他自己即可离开香港返回上海。最终,这场万众瞩目的比武在1954年的1月份于澳门花园游泳池正式开打。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比武所募得的资金款项皆用在了救济香港受火灾之害的众多难民。
吴氏太极拳老照片
吴公仪和陈克夫二人比武的消息一出,当时可以说是轰动了整个港澳地区,据说两人比武当天擂台下的现场观众就有近乎1万多人。
此战第一回合开始之后,吴公仪先生以七星势在擂台上快步跳跃,而陈克夫则以白鹤拳功夫对敌。两人互相对峙了片刻,陈克夫率先发起攻势。只不过陈克夫并没有一味近身猛攻,反倒是以一触即退的游斗方式尽量与吴公仪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自己贸然近身让吴公仪发挥出太极拳的优势。
吴氏太极拳老照片
吴公仪见状则是选择以静制动,并在瞅准时机在陈克夫每次近身攻击时迅速出手击打其前臂的麻穴。没过多久吴公仪就穿破了陈克夫的护手,同时还击中了对手面部。而陈克夫则立马改变策略使出了白鹤拳门中的“豹子连环手”,一口气猛攻了十余招每一拳都直逼吴公仪的面门,同时其攻势亦是变得十分密集。
很快吴公仪就被陈克夫迅猛的攻势逼到擂台的绳索边,眼看吴公仪被逼得退无可退之时,他抓住时机瞬间闪身离开擂台边缘,同时还使出“翻身撇身追”一记挂击打中了陈克夫鼻子。陈克夫受此一击流出鼻血,而吴公仪则乘势连环出拳追击,一时间双方在擂台中路拉开架式打在了一起。
吴氏太极拳老照片
可谁知陈克夫的鼻子却一直血流不止,其身上的白衣更被染红了一大片。此战的评判主任何贤见状赶忙鸣钟叫停,以至于这本该打满5分钟的第一个回合仅持续了2分钟就无奈暂停。
随后,第二回合开始陈克夫仍以迅猛的快攻为主,吴公仪则逐渐减少走动的幅度选择以逸待劳。当陈克夫绕步在擂台上走了半圈后,瞬间使出一招“白鹤兜罗手”击中了吴公仪腰部。谁知吴公仪却以太极拳小圈子贴身短化破解了这一击后,当即又借力抽空左手,并以右手使出一招“肘底看槌”击中了陈克夫胸部。
吴氏太极拳老照片
与此同时,吴公仪丝毫不给对手喘息之机,趁势跟进又是一记重击打在了陈克夫的右前臂上。一着不慎以至于右手丧失战斗能力的陈克夫,无奈之下只能以高脚踢技发起反击。吴公仪见陈克夫使出犯规的招数,同样也不再顾忌规则以左分脚进行反击。
当裁判看出擂台上的二人都动了真火以后,生怕放任他们再打下去会闹出大事,这才叫评判主任何贤叫停(这一回合也只打了大约1分钟左右)。
此战之后,吴公仪和吴氏太极拳在南方可谓是名噪一时。吴公仪先生的长子吴大揆不仅在香港弥敦道创办了九龙鉴泉太极拳分社,其次子吴大齐和侄子吴大新也分别在新加坡、吉隆坡和马尼拉等多个国家创立了分社,而吴氏太极拳更是在东南亚和海外各国风行一时。
吴公仪
最后,关于吴公仪先生吴氏太极拳功夫的实战话题,咱们今天就暂且先聊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对于吴氏太极拳功夫是否经得起实战考验,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独到的评价和看法!
(了解更多有料的历史话题,欢迎关注“南山论史”自媒体平台,笔者耕耘创作不易,搬运势必追查到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