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傅钟文先生太极拳问答(上)

傅钟文先生太极拳问答(上)

傅钟文先生太极拳问答(上)

怎样练好太极拳:寓太极理论于拳术之中,故名为太极拳。

欲练好太极拳,于理则须明无极太极的含义;于拳则又需在理的指导下运动手足,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方能成功。我青年时从太极拳陈公发科学艺,即深爱此拳理精法密,本于太极正理。

四十年来,虽每日细玩太极图,犹觉“太极”二字奥秘难穷,故我与太极拳之点滴认识,甚觉肤浅,仅为太极拳之皮毛耳。在此公诸于众,诚恐贻笑大方,尚祈有识个中真窍之同道不吝赐教是幸。

首先,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明白太极拳是怎样一种拳术?它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和性质?我认为,概括为一句话: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内功拳术。性命双求也可称为心肾双求,心主性,肾主命;心象火,肾象水。性命双修就是要通过练习太极拳达到身体内部水火既济,阴阳调和从而健康长寿的目的。

太极理论,可以说是东方哲学中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在我国,从它出现到现在的二十多个世纪中,吸引了无数学者对之进行研究,使这个理论日趋完善而严密。太极拳的创造者,也正是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延伸和推广,使它和武术运动相结合;使练武者通过练习这种拳术既可以防身自卫又可以祛病延年。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之义,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一物而包万物。由无极而现有极,遂太极生焉,阴阳具焉。所形象喻,太极为一大皮囊,内中阴阳旋转,互相调济以生万物。古之学者形诸于图,即太极图的由来。古代的求道之士,又以无极太极之理而象诸于人身,则人体亦为一太极;既为太极必有阴阳,而阴阳的代表即为心、肾。心属阳,阳中有阴,肾属阴,阴中有阳,上为阳,下为阴,阴阳相济,太极为真,人始得以长寿。

宇宙中阴阳相生以至生生不息。阴阳互调又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上天下地人居其间,行之于人体则有三身,三身的含义即为精、气、神。精气神之舍为三丹田,上为天门(百会穴),下为地户(会阴穴),中为气海(丹田穴)。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精气神充足,即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

明白了这些含义,练太极拳时必先求无极。“拳诀”云:“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学者练拳之先必站无极势,使自己心定神安,空洞无物,以至绝象觉明,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之中,则太极生焉。随则两仪、四象、八卦、三才、五行皆在于其中。动则为阳,静则为阴,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之间拳术已具。开始练习时,尤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以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精气神为人身至室,习练得法功必大进,实为练拳之最紧要处!

其次,练好太极拳还必须明白拳术的法则。过去有句话叫“宁传十手,不传一口。”由此可见拳术理法的重要。练拳者千千万,大成者实寥寥无几,其不成者多为不明理法之故。孟子说:“大匠海人,必以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拳虽小道,亦本乎正理。学者练拳务不可自专自用,以一己之念而致固塞不通,每以十年苦功而不见长进,甚或成病,颇为可惜!概练太极拳若专求力必凝滞不灵;专求沉重必失之园活;若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虚必神意涣散,轻浮无根。此皆为太极拳之大病,学者切记!要而言之,练拳时须身体和顺,舒展园活,而尤须神气圆满无亏。心神为君,气为统帅,在心意的指导下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贯身,以至于节节贯穿,不疾不徐,不刚不柔,不轻不重;于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中,择其中和之道而行之,无形中感而遂通,则功力、灵气与日俱增。练至功形圆满,凝神于地户则沉重如山,凌神于天门则身轻如羽,注神于气海测得其中和之道,可应万物。

傅钟文先生太极拳问答(上)

通晓了拳义拳理,还应该在练拳中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练拳时绝不可用拙力。太极拳是内功拳术,若用拙力,则周,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展,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在推手中若用拙力,必为能手所乘,以致倾跌。若双方均用拙力,必发生顶抗的毛病,不能体现太极拳的沾、连、粘、随。

第二:练拳亦不可努。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第三:练拳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如是则气逆行而上,气不能归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阴阳不和而万法不至。

第四:练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求速成。如此必为神气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更有每日苦下痛功练数十遍拳者,亦不知变运动为劳动,变养中长为疲而伤,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学者尤须牢记!若气顺力和,虚心实腹,则道心自生,久久功至,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最后一个问题,练好太极拳,还要懂一点经络学说。经络发源于脏腑,布于肢体。经络中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腰隙内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使之流布于周身,(上行则为转膀旋腕,下行则为转膝旋踝。)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太极阴阳之理结合经络学说,使武术与导引互为表里。练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诨灏流行,一气呵成,其重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也。发于丹田,收于丹田,无极象始,无极象终。气不离丹田(并非绝对),身内常保持一种中和之气,则百病不侵,而延年益寿。

傅钟文:太极拳近年来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关于太极拳的理论也由单纯的技术观点发展到科学依据的探索,这是值得高兴的。

我在少年时就爱好太极拳,承杨澄甫老师的启迪和教诲,不敢说有多大心得,不过,七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正因坚持不懈,认真练习太极拳,增强了我的体质。 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能根据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更能领会太极拳的个中旨趣。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提示之外,我认为必须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太极拳认真练习到了适当的阶段,就会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的体会,这股劲好象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的意思。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继续再进一步要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柔而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园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两种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棉里裹针,再能变化分出朋、捋、挤、按诸劲而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方能进入具有高度艺术的境界。

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靠自己苦练之外,又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切合实际。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一、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式,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又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势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常言道“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四肢: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圈腿。”就是说,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如单鞭、野马分鬃式,后腿微曲向外 ,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兹再就各关节分述如下:

(1)、要坐腕竖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这是要着。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即所谓“迈步如猫行”。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指膝部不过脚尖)。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劲,切不可偃侧。

(7)、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能这样做,左右虚实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与冒腰,陷胸不同。而是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开裆。开裆不是指步宽,实系松胯,胯松则裆自开。

(10)、裆要平,裆平则下盘稳固。同时在裆平的基础上意还要上提,提裆贯顶,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园活之趣。

四、意境。

(1)、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气。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

(2)、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势来认真锻炼。但要练得自然松静,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得得机得势。

总之,太极拳每一架势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举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则腰腿不随,全身易于强硬。要步随身换,进退须有摺叠。姿势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问:(台湾吴文龙)我住在台湾,对太极拳有著极大的兴趣。可是我觉得台湾的太极拳打得好奇怪,跟大陆不一样,打得不是很好吧,再不然就是商业气息太重。虽然说各家的庙拜各家的菩萨,我还是比较认同大陆的。我对陈式太极拳有着极大的兴趣,可是为什麽陈正雷老师与王建春老师打得又不一样(录影带上),请告诉我,或是告诉我王建春老师及陈正雷老师相关资料,不胜感激。

 答:台湾吴文龙同道,看到你的要求,你说台湾的太极拳怪怪的,怪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对台湾的太极拳了解不多,但是通过一些渠道也知道一些。当然,太极拳的根一般来说是在那些太极拳的故乡,在哪些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的传人传递的系统中。从我采访的各派太极拳传人中看到确实东西分析,太极拳有一个正宗传授的问题,这种正宗传授的效果是练拳以后能上功夫。如果你练了一段太极拳以后感到上了功夫,就可能是得到了真传。当然这种上功夫是经过自己的检验。

有些老师虽然是同表演一种拳,但是不尽相同,这是个人得到传授的不同和各个人领悟、掌握的能力有差异的结果。在我采访过的陈式太极拳传人中,冯志强老师的陈式太极拳是得到一代宗师陈发科的真传,功夫也是一流

的。

你可以通过一些渠道买冯老师的录像带。陈正雷老师的录像带你已经有了,你可以自己分析得到一些你认为好的东西。

傅钟文先生太极拳问答(上)

问:我爱太极拳,也学习过,但是学的不精。我在沈阳市太极拳单人表演赛中(陈式)只得了个表演奖:-( 大家如果想练好太极拳也就是上、中、下三盘皆活得话,我认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我就是外家拳没有好好练所以……

  答:你说,“我认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意思是外家拳练好了再学太极,功底会好。这个认识是对的。外家拳本身也是一种好功夫,你具备了一种功夫再练太极拳,应该说是好上加好。但是从你的说法中,好象有另外一种思想,不先练外家拳,太极拳的功底难以练好。如果是有这种认识的话,就不全面了。

太极拳本身是一种优秀的拳种,它在清末时,是一种无敌的拳种,故杨露禅、杨班侯在当时的北京人称为“杨无敌”,很多太极拳大师是没有练过外家拳的,他们的功底是从太极拳的练习中练出来的。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得不得到正宗的传授,一些人在十天八天的学习班上学了一套拳,自己认为得到了太极拳的传授,这与正宗的太极拳传授是有差别的。在一般的学习班上学习太极拳,要求很快有功底,这是要求自己太高了。

太极拳的传授,一般是在民间师承的传递中,它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在特殊的情况的下得到的。所以学艺比较难,难就难在找到老师和得到他的传授。

举例说,太极拳的拳架练习,本身就是上功夫的过程,一般人对拳架的练习不太了解,拳架的练习时,有诸多的要求,并且这些要求要在每个动作中体现出来,体现出来了,就能增加功力,功底也有了。以上供你参考。

问:我的老师教我太极拳讲究的是空松圆透,他的推手也能将这些完美的体现出来,无论用多大蛮劲都毫无办法。但我听说在正式的太极推手比赛中,却充斥着蛮力相对,不讲求太极技术,以取胜为目的的状况,导致许多参赛队纷纷以类似摔交技能技术来训练,如抱石磨等等,练习上下肢的力量(以练死劲,蛮力,而非太极的劲力)。这些队在比赛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使人有一种速成太极的感觉。因为如此训练数月,足以匹敌练习数年的人(一般练习的人)。严翰秀老师见多识广,《太极拳奇人奇事》我也用心拜读,深为书中所记述的名家身手折服,那才是真正的太极功夫。

因此,在此我想向严老师请教,在推手比赛中有无真正运用太极用意不用力,达到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上取胜这样技术水平的选手?还是在比赛中无法运用这些技术,或目前参加比赛的选手能力有限,不会运用,导致比赛水平低下?另,我想请教太极功夫应不局限于年龄和体重,为什么参加比赛的名家好象不大听说。望不吝赐教!

一个爱好者

答:您好!我先实事求是地说,我更多的是接触民间的太极拳家,了解他们家传的练功方法和推手方法。对一些流行的推手比赛也在一些会议上看过,但是研究得不多。也与一些推手得过名次的人推过手,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不能说对推手不了解。平时也教学生推手,有一定的效果。国家为了推广太极拳,做了很多有效的推动工作,如举办太极拳、太极拳推手比赛,让太极拳不断地扩大影响。这是积极的。

至于你说的“在推手比赛中有无真正运用太极用意不用力,达到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上取胜这样技术水平的选手?还是在比赛中,无法运用这些技术,或目前参加比赛的选手能力有限,不会运用,导致比赛水平低下?”我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我听到的故事。

1991年,我参加了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理论讨论会上,吴式太极拳传人马岳梁先生边笑边说:“我有一个学生的学生,是我的徒孙辈,他是个杀猪的,他听说有太极拳推手比赛,要求参加。别人说,你学太极拳时间才几个月,连四正推手也不会划圈,与别人比什么。他不听,一定要参加,临时叫老师教他学会划四正推手的圈,就上比赛场了。结果,他以一个屠夫的力量将别的太极拳手顶下擂台,夺得了太极拳推手冠军。”在场听到的有当今国内外的名家,大家听了有摇头、有笑,以后就讨论太极拳的推手问题。

这个例子部分地反映了太极拳推手的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你指出的那些问题。不少太极拳运动员是这样上阵的。自然,结果就是没有多少太极拳的技术,更谈不上有太极拳的特点了。虽然过了这么些年,现在太极拳的推手比赛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这样的情况还存在。现在一些太极拳老前辈对这种情况是不满意的。每次开太极拳的会议,都有人议论这事。为什么不满意,以后怎么办?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我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1、什么是推手?

从太极拳历史上看,推手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不是竞赛的的形式。传统的推手是训练一种攻防的方法,这是练习太极拳独特的听劲的形式。按照一定的程序由浅入深,逐渐进入散手阶段。散手为实用,与敌人对抗就是用散手。而现在的推手的目的是以将对方当“敌人”看,以打倒对方为胜利,这就超出了推手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近年来一些国际太极拳会议上,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点,将太极拳推手比赛改为“太极拳比手”。

1996年河南温县太极拳年会就设“太极拳比手赛”。比,就不是推手了,是以打倒别人而分出高低。

太极拳推手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互相配合,一方不配合,就无法继续训练,就变成了“比手”了。

2、因为扩大了推手的含义,所以只要有一定的对抗能力的人都可以参加,就演变成没有学过太极拳的人或不太懂太极拳的人也上阵,故有在太极拳推手比赛中的你说的那些现象。

话说回来,由于社会的原因,太极拳有过中断的年代,太极拳在传授上,有很多已经失传了。就是一些当代的太极拳名家,考察他们的练拳情况,也很少有数十年不中断练习的人,像过去时代的太极拳家如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以及其他太极拳门派的以太极拳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的人,在当今是极少的。因此现在的人功夫与过去比自然是差多了。

考察现在的太极拳选手,他们的基础与前辈人比基础就差,加上传授差,功夫与过去比当然也差了。这不是怪这今人不如古人,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与过去时代的需要不一样了。现代科技的发达,发明了可以代替人的功能的一种工具,人也损失了本身的一种功能。如人类发明了枪,人就损失了拳头的功能;发明了雷达,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功能也就减弱了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不需要了。所以以过去的太极拳大师的功夫来要求今人是要过高了。

3、你说“为什么参加比赛的名家好象不大听说”,你提的问题很尖锐。过去,一些老一辈的太极拳在花甲之年还与一些外国的年轻的拳手相较,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现在确实名家没有参与这种比赛,原因何在?我感到可能是没有必要。但是很多名家在外国访问时碰到了一些挑战,他们中不少人能全身而回。他们是在一种为国家荣誉同时也为自己的声誉而战。说明他们是有一定的功夫的。虽然在外国,来相较艺的不一定是拳王级别的人物。

当然,名家不参加比赛,也有时代的原因,不需要他们这样做。如果是杨露禅时代,他们可能就得持另一种认识和态度,或在擂台上胜而名扬天下,或败而退隐山林修炼再战。

最后,我认为太极拳是民间代代流传的一种武术,功夫是靠传授和练习而得的。你认为你的老师具有这种功夫,你就坚定不移地学习下去,走自己的路。但是有一条,自己是否上功夫了。学了多长时间,效果如何,自己知道就行了。

傅钟文先生太极拳问答(上)

傅钟文(1903~1994)

傅钟文先生为著名的太极拳之乡河北永年县人氏,14岁到上海后长期跟随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学拳。他敬重师父,勤奋刻苦,深得杨师父的信任和真传。太极名家陈微明先生称他为"太极拳之正宗。"

傅钟文乃澄甫公之远戚。健侯师祖之长子兆熊,字少侯,号梦祥;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字澄甫。兆元之女杨聪,配赵树堂,生子名赵斌,女儿名赵桂珍。傅钟文乃赵桂珍之夫婿,杨兆元之外孙女婿,澄甫公之侄外孙女婿也。

傅钟文先生为著名的太极拳之乡河北永年县人氏,9岁起开始学习杨式太极拳,14岁到上海后长期跟随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学拳。

他敬重师父,勤奋刻苦,加之他与杨师父的侄外甥女结亲,深得杨师父的信任和真传。太极名家陈微明先生称他为"太极拳之正宗。"杨澄甫在广州、南京、芜湖等地授拳时,傅钟文都作现场示范,并代杨澄甫出场比武,连连取得胜利。

30年代,曾在永安公司、冠生园等地义务教太极拳。为了发扬光大太极拳,提倡民间传统武术以振奋民心,强身救国,傅钟文在蒉延芳、马工愚、黄警顽等先生的大力帮助下,于1944年10月1日创建上海永年太极拳社。

新中国成立后,傅钟文积极参加各种太极拳的社会活动。1956年在北京担任全国十二省市武术比赛裁判员,工作期间得到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鼓励。1958年,该社教课20期,学者2000余人,历年在该社学拳者在万人以上。1958年成为上海市武术队首批教练员之一,为培养上海市的武术运动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带领武术队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每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晚年时,他仍然频繁参加太极拳的社交活动。1971年后,任市武术队顾问。1979年任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1984年被评为"全国太极拳十三名家"。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授于"武术贡献奖",著有《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刀》。1991~1993年间协助组织并带队参加第一、第二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1994年以91岁的高龄应邀访问美国,受到热烈欢迎,并曾先后赴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访问教学,有力地推动了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地传播。

1994年9月25日,傅钟文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享年91岁。

上一篇新闻

瘦桃桃「奥利司他」:做家务的男人更好命

下一篇新闻

小米上市在即,雷布斯的母婴撒钱史了解一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