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产业联动促发展 美丽彝乡迈康庄——看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如何因地制宜谋发展

来源:赫章发布 转自:赫章县人民政府网


从赫章县城出发,沿212省道一路向南行驶32公里,记者来到“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的珠市彝族乡。

作为赫章县唯一一个彝族乡镇,珠市彝族乡的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7%。近年来,珠市彝族乡根据自身实际,大力实施“文旅兴乡、生态立乡、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城镇带乡”五大战略,通过三产联动融合,有力促进了美丽彝乡快步发展。

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循环可持续

12月10日,冬季暖阳透过云层,照在珠市彝族乡兴山村恒大集团援建的养牛场,李梅梅正和工友一起给圈里的790头西门塔尔牛喂饲料。

“在这里上班,一年有4万多元收入,比出去打工和在家种苞谷、洋芋都强!”这些牛,既是李梅梅的“宝贝”,更是全乡贫困户脱贫的希望。

产业联动促发展 美丽彝乡迈康庄——看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如何因地制宜谋发展

务工群众在喂牛

恒大集团在珠市彝族乡援建了4个养牛场,计划养牛3760头。目前,除兴山村790头养牛场已投入使用外,剩余3个养牛场将在2019年4月前全部投入使用,届时可覆盖贫困户1100余户。

为带动农户发展增收,珠市彝族乡鼓励贫困户按照“5321”模式入股养牛场,即贷5万元“特惠贷”入股,户均购买3头牛,按购牛款的20%进行分红,剩余资金按10%进行分红,户均每年保底分红6668元。现在,全乡已有181户贫困户入股,其中第一批88户村民已分红58万余元。

思维转向,发展自来。今年,珠市彝族乡引进贵州天华源环保产业公司,打造“种草+养畜+天然气+有机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养牛场为支点,发展种草养畜、用牛粪生产天然气和有机肥、施肥种草的“绿色循环系统”。目前,该公司已征地75亩,预计2019年4月投入使用。

贵州天华源环保产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日产天然气2.2万立方米,年产有机肥7万吨。此外,公司还收购农村垃圾、餐厨剩余物等废弃资源,用于生产天然气和有机肥,可拉动妈姑、水塘、雉街等周边乡镇经济发展。”

产业联动促发展 美丽彝乡迈康庄——看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如何因地制宜谋发展

工人在搬运燃气灶炉头

特色工业:让“小乡镇”也能红红火火

每天早上六点半,珠市彝族乡矿山村村民潘新浪准时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出发,送两个孩子到幼儿园后,赶在7点半前到赫章县珠市工业园上班。

潘新浪在赫章县力盛铸造有限公司负责测量工作,每月工资3500元左右。该公司总投资4648.87万元,专业生产家用燃气灶炉头,是“老板”“方太”“美的”等国内知名品牌燃气灶核心部件的制造供应商,公司生产的燃气灶炉头在同类型燃气灶行业中占据全国30%市场份额;现已建成年产700万只燃气灶炉头铸造及精深加工项目,2018年1至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31031.4万元,实现税收1591.58万元,解决了110人就业问题。

除力盛铸造有限公司外,赫章县珠市工业园还先后引进赫章县三联铸造有限公司、赫章县睿博金属铸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其中,三联铸造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000万只地弹簧缸体铸造项目,占全国弹簧缸体生产市场60%的份额;睿博金属铸造有限公司年产燃气灶炉头约1200万只,公司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出口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

一个个“大工厂”入驻赫章县珠市工业园的背后,是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坚持夯实工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

产业联动促发展 美丽彝乡迈康庄——看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如何因地制宜谋发展

罗小梅展示生产的彝族服装

彝乡文旅:留住“根”“本”换前景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珠市彝族乡背靠小韭菜坪景区,辖区内彝族文化保留完整,该乡因地制宜,走上了“文旅一体化”之路。

近年来,珠市彝族乡围绕旅游产业,制定了“4+1”发展思路,即舞活“一座山”(小韭菜坪)、亮丽“一片林”(天上石林)、打造“一个湖”(仙人湖)、开发“一个洞”(凉风洞)、唱响“一支歌”(《黔巅赞歌》)系列,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

目前,已启动小韭菜坪景区大坪子游客集散区域建设;引进民族文化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阿买妮彝族风情小镇。自2017年4月施工以来,已投资8500万元,项目预计明年下半年完工;小韭菜坪景区8.5米宽的旅游公路正在建设中,该线路将连接威宁、赫章、七星关旅游景点,建成后将有力促进珠市彝族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旅游离不开文化滋养。珠市彝族乡深知文化对于旅游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因此,当地利用广州结对帮扶资金,总共投资880万元,扩建了专门生产彝族服装的贵州娜咪鲁民族文化有限公司,把以往的手工作坊建成标准生产车间。同时,每年组织100至160人次民间绣娘培训,带动贫困劳动力共同发展。

“去年,我们厂年产值280万元,解决了11名彝族妇女的就业问题,并购置缝纫机发给村民在家操作,扶持了50户,其中39户是贫困户,帮助他们增收3000元以上。”贵州娜咪鲁民族文化有限公司管理人员罗小梅介绍。

针对珠市彝族乡旅游发展方向,该乡党委书记文鼎贵说:“为留住珠市彝族乡文化发展之‘根’,以在中、小学校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让彝族文化代代相传,给旅游发展注入文化之‘本’。”(文/记者高大涛 刘燎图/记者韩雷)

上一篇新闻

原汁原味关中特色 成就本土民宿

下一篇新闻

《兀鹰飞过城市》:多重镜像中的自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