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2012年,戴森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从吸尘器、到吹风机、美发造型器、无叶风扇、空气净化风扇、照明灯等,凭借出色的性能、超高的颜值,在科技圈频频“出圈”,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图片来自品牌

回顾戴森众多的产品线,它没有囿于单一领域或单一技术的成功,而是专注于不断开拓核心技术,从最初的气旋分离、马达技术,延展到电池、机器人、空气处理、照明...靠着这些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一路攻城略地。

这与创始人的基因是分不开的。除了成功的企业家,创始人兼首席工程师詹姆斯·戴森更是一个发明家、工程师和设计师。创办戴森公司之前,他为了解决独轮车满载时很难转向,而且有侧翻危险的问题,而成功发明过球轮手推车;在自家后院的马库中,顶着巨大的压力,努力研制一种更加高效的气旋分离器,用于收集和分离气流中的灰尘,并由此诞生了革命性的气旋分离吸尘器。这种“永不止步、精益求精”的工程师特质也深深烙印在戴森的企业DNA里。

最近,戴森又重磅推出了一款相当前卫的跨时代单品——空气净化耳机Dyson Zone™。简单来说,是一款可以“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同时又可以作为降噪耳机使用。“赛博朋克”风的造型尤其受到关注,仿佛走进了科幻片现场。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图片来自品牌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有点“疯狂”的想法,毕竟一边听歌、一边呼吸新鲜空气,很难想象可以通过同一设备完成。

不过,对于戴森的工程师们来说,那些意想不到的发明背后,本质是为了解决消费者生活中的痛点。为了探究新品背后的创意想法、实现过程,胖鲸采访到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胡宏飞(下文简称Brian)和戴森软件经理许鹏远(下文简称Fred),一起走进新品研发背后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戴森是怎样的一家公司,又何以带来一件件令人眼界大开的“戴森制造”。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 胡宏飞(Brian Hu)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戴森软件经理 许鹏远(Fred Xu)

新品背后的故事:6年研发,500+原型迭代

“一个产品能够设计出来,首先它要能解决一个问题。”

在Brian和Fred看来,所有好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痛点,从而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空气净化耳机的想法始于詹姆斯·戴森一直以来对空气污染问题的关注。针对室内空气污染,戴森过去已经创造出空气净化风扇等系列产品,而针对室外污染,即使每天佩戴口罩,也存在过滤率小、增加呼吸负担等不便,亟需更好的解决方案。戴森基于过去30年在过滤技术上的积累,提出“移动净化”的产品概念,并创造了和耳机相结合的可穿戴式净化设备。

从产品构造和功能来看,净化模式下空气会被耳罩内的压缩机吸入,通过双层HEPA滤网被净化,两股净化后的气流再经由非接触式面罩到达佩戴者的口鼻前方,形成一个持续洁净的呼吸区。滤网能够有效捕捉有害气体、过敏源、颗粒物等城市污染源,帮助用户在移动的城市空间内,拥有专属的净化空间。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图片来自品牌

同时,产品还通过先进的降噪技术,让用户可以享受到纯净的高保真音质,集音乐播放、免提通话和主动降噪等功能为一体,智能化和个性化十足。

“哇塞,这果然很‘戴森’!”、“戴上它,仿佛瞬间拥有了隐形的防护罩。”、“我真的想买,霾真的太影响健康了”,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很多技术粉们表达了对这款产品的期待。

“外观设计总是为产品的功能和目的服务,而不仅是为了外形而设计外形”

除了功能外,产品的外观造型是被议论最多的一个点,很多人表示戴上后仿佛置身于漫威宇宙,满满的科技未来感。对此,Brian回应,“我们在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外形的设计总是为产品的功能和目的服务的,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外形而设计外形。”

产品首先要解决个人空气污染的问题,必须要有过滤器、马达,并让空气流通起来,这就决定了产品的基本形态——将马达、滤芯置于两个耳机罩里,这样可以将重量分散在头部两侧,而不是头顶,减少对于整个头部的压力。据说,这是从马鞍的形状和设计中获取的灵感。

无接触式的面罩则是为了避免接触式产品可能带来的不适和刺激感。面罩的弯曲造型,以及输送两股气流的中央网格,共同保证即使在外部侧风环境下,也能有效地将净化后的空气输送至佩戴者口鼻处,并适合佩戴者的脸型。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图片来自品牌

为了提升佩戴的舒适感,戴森的工程师们基于对人类头部和面部几何形状的深入研究,确保耳机与不同头部形状的适配,包括耳机头带的软垫、面罩的几何形状和材质、设备的可调节性等都经过了大量的用户体验测试和迭代优化。在不开启空气净化模式时,还可以拆卸面罩,仅作为耳机使用。

“就设计角度而言,这是一款是相当大胆的产品。特别是当你佩戴面罩之后,整个就好像是科幻电影里道具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戴森产品在外观和实用性上非常的前卫、跨时代。”Brian和Fred一致认为。

“看上去好像很常态化的东西,却是特别难的一件事情”

通往新发明的路上总是荆棘满布,事实上,仅是将马达放置在耳机罩内就是一项极富挑战的事情。这意味着要解决两个技术难题,第一,马达要足够小;第二,在驱动马达的时候,要做到很稳定,不能产生太多的振动以及噪音。

Brian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比喻马达的运行,好比端一碗水走路,如果走得不稳的话,水肯定会左右振动,并且水会出来,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优化马达的驱动电路,通过各种封闭式的反馈控制,确保马达在运转的时候,不会产生明显的震动,并尽量降低噪音。

“这些看上去好像很常态化的东西,却是特别难的一件事情。比如说一个东西做到90%的时候,从80%到90%可能会比较容易,但是90%到95%就很困难,95%到99%更加困难。”Brian感慨道。

“用软件来触达用户,感知硬件的温度”

除了硬件外,软件设计常常是影响产品智能化程度、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作为一款可穿戴式净化设备,不同于戴森其他产品基于云端的互联模式,Dyson Zone™是通过蓝牙连接戴森APP和微信小程序进行交互。

之所以选择微信小程序生态,主要是考虑到戴森中国用户的不同喜好,实现本土化的产品落地。这样就需要在戴森APP端和微信小程序端进行两种语言的设计,通过不断的试错和验证,确保设备与软件互通,以带给用户更好的产品体验。戴森上海科技实验室还与本土的服务商进行合作,比如天猫精灵等进行云控制。

在Fred看来,硬件给人的感觉比较冰冷,里面有一些功能很难让用户感知到,这时可以用软件来触达用户,感知硬件的温度。未来,戴森也会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配合设备所感应到的空气质量,自动调整运行模式,从而更加高效过滤环境中的污染源。“除产品功能本身,如何与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更好的联动,如何让硬件产品更有「生命感」,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戴森做的是没有人做过的东西,我们是先驱者”

像很多新发明一样,戴森此次发布的新品也遭到一些质疑,认为其太过“前卫”,对实用性和应用场景打了个问号。

对此,Brian认为,任何一个新产品或者新技术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从大众普及的时间线来看,通常是那些走在最前沿的人最先接受新产品,再慢慢通过他们影响身边的人。戴森空气净化耳机的研发是为了解决城市移动空间中的空气污染问题,只要问题实际存在,就会有人需要这样的产品。

当然,目前Dyson Zone™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还是一个未知数。“戴森做的是没有人做过的东西,市面上目前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产品,我们是先驱者。”这个过程中需要反复聆听和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尽可能平衡功能、外观以及实际的使用场景。而产品投入市场后的用户反馈,也会被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并直接影响接下来一代、甚至几代产品的开发。

发明家的土壤:戴森的工程师文化

“每一个成功的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无数次失败的故事”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产品,是经过了长达六年的研发,以及五百多个原型的迭代,才慢慢进化出大家现在所看到的Dyson Zone™的形状。

从戴森的官网上可以看到这一进化过程。最初,它更像一个潜水呼吸管,并搭配了一个背包用来放置马达和其他内部组件。经过反复的迭代测试,置于背部的马达变成了两侧耳罩中的压缩机,而原先的像潜水呼吸管的装置则变成了无接触式面罩,在实现更好性能的同时,将产品尺寸控制在最小。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图片来自品牌

为了更好模拟产品的使用场景,戴森的工程师们还开发出一组拥有机械肺的仿真人体模型,能像人类一样呼吸,并能让工程师们精确地测试通过耳机的气流量。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图片来自品牌

对原型机的重视,以及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是戴森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熟悉戴森的朋友想必对“5126次失败”的故事并不陌生,这也是戴森品牌故事的开始。为了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吸尘器,詹姆斯·戴森在经过4年的创造和测试,5126次失败后,在家中的老式马库里成功设计出了气旋吸尘器原型机,颠覆了以往以有尘袋为主导的吸尘器行业,并由此开启自己的商业王国。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Brian告诉胖鲸,戴森每一个产品的设计都是通过成千上万个模型的测试和开发,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这本身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的领域。虽然过程十分困难,但也恰恰显示了戴森独一无二的工程师文化——不要怕有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然后不断地突破和解决问题。

对于很多工程师来说,这样的文化土壤是令人兴奋、极具吸引力的。Brian说起自己加入戴森的机缘,是因为在商场被推销戴森吸尘器,被戴森的性能和设计所吸引,后来通过搜索戴森官网,看到正在招聘硬件工程师,就试了一下,至今他已经在戴森工作了11年。

言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仍抱以极大的热忱和激情,戴森也的确为工程师们营造了一个“通过科技改变世界”的平台。每年,戴森会把大量的利润投入到工程和研究中,努力优化和升级,不断进行尝试。从全球雇员数量来看,戴森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占比就达到近一半。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图片来自品牌

其次,戴森非常鼓励创新和失败。戴森的大部分工程师都很年轻,并乐于招收年轻工程师,“戴森鼓励你尝试,不要惧怕失败,而是要从失败中学习并汲取经验。”正是这样无所畏惧的发明家精神,才能打造一个又一个可以“颠覆”生活、不可复制的核心科技和创新产品。

另外,戴森产品线广泛,从无尘袋吸尘器开始,到无绳吸尘器、干手器、无叶风扇、吹风机,到现在的Dyson Zone™,戴森下一个要做的东西可能永远突破我们的想象,这对于工程师来说,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

“在我看来,可能就是因为这一份憧憬,能让我一直对戴森抱以热情。在戴森,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但可以确信的是,我们有接受任何挑战的信心和决心。”Brian说道。

“一场跨时区的接力赛”

目前,戴森在全球拥有10个研发中心,主要位于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除了鼓励创新的文化外,全球化的高效工作方式是提升研发效率、达成研发目标的重要保证。

以本次空气净化耳机的研发为例,项目团队分布在不同的国家,有负责机械设计和降噪设计的,有负责软硬件开发的,也有提供早期生产线支持的,其中需要大量的并行工作,对合作的紧密度、信息的透明度都提出很高要求。

由于疫情影响,团队在交流上面临很大的挑战。对此,他们采用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研发和纠错追踪软件平台——JIRA和Confluence,能够将处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团队整合在一起,及时同步分析和测试信息。得益于虚拟平台和全新的沟通方式,整个研发过程就像是一场“跨时区接力赛”,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从流程上推进整体并行开发的效率,反而更加高效。

正如詹姆斯·戴森在其新书《发明: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中所说,“戴森就像是一个由才华横溢的年轻工程师组成的大学校园,他们明白自己的工作就是自由思考、提出问题,挑战我们所做的一切,以开发更好的设计、技术和产品。”而经由他们的努力和推动,戴森才一步步发展成今天的全球科技公司。

着眼未来:寻找下一个发明家

“解决问题是年轻人天生擅长的事情”

除了向内构建一个“发明家的乐园”,戴森很早就将目光投向年轻人的教育问题。其中就包括设置詹姆斯·戴森基金会,并创办戴森设计大奖。

如今戴森设计大奖已经发展为一项国际性的设计与工程大奖,旨在嘉奖、鼓励和启发新一代的设计工程师,面向所有工程专业或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和新近毕业生开放征集。2022年戴森设计大奖进入中国已是第七年,据介绍,去年收到了613份来自中国在校学生的作品,今年中国区的报名将于7月6日截止。

Brian作为今年的评委之一,分享了优秀作品评选的四大标准:第一,要有一个很明确的问题阐述并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要有原型机和清晰的原型设计;第三,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在解决生活痛点问题的同时,也能够造福地球,为此还增设了可持续发展奖;第四,是否具备商业可行性,即在现实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发明和创新最主要的分别。

Fred谈到,现在的年轻人从来不缺乏想象力,戴森设计大奖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从一个好的想法开始,通过不断的试错去解决它,将这个概念落地。

从近几年的冠军作品来看,产品与软件/算法结合的紧密性越来越强。以2021年戴森设计大奖的国际冠军作品HOPES为例,这是一种可穿戴的生物医学设备,由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支持,用于无痛、低成本的家庭眼压 (IOP) 测试,帮助实现青光眼的诊断和定期监测。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图片来自品牌

“在我看来,算法要向善而行,这也是戴森一直以来的价值观。”Fred说道,“未来,产品与软件/算法的结合会是一个大趋势,能够为产品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性,包括戴森也会通过优秀的算法让产品变得更加智能”。

Brian则提到一个Power Mutualism电能共生体的作品令他印象深刻,这是2021年中国区的冠军。它将生活中的运动与环境保护问题联系起来,人在运动时会出汗,而这些汗液可以通过蓝藻细菌的光合和呼吸作用释放电能,为可穿戴传感或物联网的小型智能设备提供绿色能源,形成一个共生体,以摆脱外部电源充电的限制,也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戴森Dyson:发明家的诞生

图片来自品牌

通过戴森设计大奖的平台我们还看到很多有趣的解决方案。正如Brian所说,如今的年轻人可以很容易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他们的视角更加开放、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加多元,而这就是他们作为新一代发明者的优势。

戴森也将始终与年轻一代发明者同行,在这里他们的直觉、想象力和冒险精神将得到理解,并有机会获得更多曝光和社会资源,通过可以投入商业生产的产品来解决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继续奔跑,永远不要放弃尝试”,这种精神曾鼓舞了詹姆斯·戴森以及无数的戴森工程师们,如今,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继续传递给未来的创造者和发明家们。

后记

一直以来,行业内关于戴森的讨论此起彼伏,包括频频出圈的产品、难以被模仿的“黑科技”等,让人想探寻一二。而对于很多戴森的用户来说,戴森的产品就像生活中的“超级英雄”一样,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神奇力量,总是能解决那些日常容易被忽略、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从Brian和Fred两位工程师的访谈中,我们得以一窥这股神奇力量的来源:从解决用户生活中的痛点出发,凭借无所畏惧、永不停息的发明家精神,通过大量的原型迭代和严苛的测试,创造出颠覆性的、不可复制的产品。而戴森独特的工程师文化则为这股发明家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滋养,他们非凡的毅力、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决心,也为硬核的科技产品赋予了更多人性温度,构成戴森产品用户体验的“灵魂”。

今天,凭借极具创新力的产品,戴森已然是行业的颠覆者;着眼未来,戴森所要抵达的终点,想必也将是个令人兴奋的地方。

上一篇新闻

品质生活从这开始 中产阶级轻奢家电指南

下一篇新闻

“失败者”戴森的发明家精神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