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室内生态系统”让呼吸更健康“健康建筑与室内环境”主题论坛召开
IT时报见习记者 钱奕昀
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健康杀手,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关健康建筑的标准相应出台或修订,专业的室内空气监测机构也方兴未艾。在8月21日上海绿智汇会议中心举办的“生态呼吸,回归自然”健康建筑与室内环境主题论坛上,如何打造健康室内生态环境,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让室内生态“自循环”
论坛现场,一面硕大的绿植墙引人注目。不同于普通的绿植墙,它约2米*2米的大小,由一面玻璃罩笼罩着,里面种植着十几种植物。它的顶部有一个灯管,可以24小时照射,以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有一排风道设计。底部有一个水箱,可以实时感应植物的水量,自动为植物浇水。据介绍,这个绿植系统可以达到三升三降的效果:升氧、升负离子和升湿;降二氧化碳、降颗粒物和降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
这便是耶格环保带来的室内生态循环系统——Natural Breath生态呼吸系统。“现代人群的居住环境是‘室内生态’,”中科院植物分子学博士、上海耶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郗旺认为,原始时期,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的是直接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自然生态向室内生态的演变。
室内生态具有微型性、封闭性、敏感性、伴生性的缺点。一个30人的会议室,刚开始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但在开会一小时后,可能到达1000ppm以上。而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000ppm,人就会出现乏力、嗜睡等症状。
一次,郗旺经过新加坡樟宜机场,发现机场大厅种满植物,空气清新。这萌生了他的一个念头:能否将地球生态系统引入室内?在室内再造自然?
再造自然,不是单纯地将植物引入,而是要打造一个生态机制。郗旺提出了“室内空气自循环理论”。其主要思路有三:第一,充分发挥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室内模拟地球生态系统,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优化空气质量;第二,通过选择不同的植物组合,进行空气热湿调节;第三,利用植物进行室内空气自循环,减少新风系统的使用,实现节能减排。此外,植物的引入,还能带来清新和美观,提高人们生理和心理舒适程度。如果能将室内生态机制融入建筑设计,将有助于完善室内生态,让更多人受益。
在绿植墙侧面,嵌有一个亮白色的显示屏。这是由迪勤科技示范用的NANO室内空气监测仪。50多人、近200平方米的会议室现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会议,监测仪屏幕显示:PM2.5浓度23µg/m3,二氧化碳浓度900ppm。“在人群密集场所,二氧化碳浓度能达到这个值是不容易的,这也证明了绿植墙对优化室内空气有正向作用。”上海迪勤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春博士说。应用室内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可以起到对室内生态净化解决方案的检验、评测作用。
持续环境检测更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健康建筑的概念。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研究所技术部主任李芳解释说,相比于绿色建筑强调节能减排,健康建筑更强调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和全面发展。
室内空气质量测评是判断建筑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上海迪勤研究院是一家多年运用智能化技术致力于环境科研与监测的机构,具有多年传感器研发和室内空气监测经验。朱春说,目前的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据我们最近的监测发现,许多公寓房的甲醛超标3-5倍,一些新装修的家庭,关上窗户甲醛可以超标8倍。”关于家庭装修如何避免“踩雷”,提高室内环境安全,朱春说,由于装修材料看不见的“污染”太多,装修环节多且难于统筹监管,对于房屋使用者来讲,可能面临较大健康风险。首先要识别污染源,通过专业可靠的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持续监测室内空气环境,让室内甲醛、PM2.5等污染物“无处可逃”,再针对性地进行空气管理。关于市民对室内空气污染监测与防控的看法,朱春坦言,即使发现家庭装修污染,许多消费者没有足够重视。对现代人来讲,提高健康意识,注重环境健康,是降低疾病风险的前提。
RESET中国区市场负责人严泽铭则建议,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长期监测。以前评估室内空气质量是否达标,往往是装修好后,派专人到现场采样数据,做一次监测评价就结束了,但甲醛等污染物是一个长期挥发的过程,因此持续性地监测更为重要。RESET健康建筑标准就是针对建筑物空气质量进行长期评价的标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