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人士”到“无所事事”,我该如何在新加坡职场上找回自我
来新加坡之前,我曾在北非国家利比亚做过阿拉伯语翻译,在北京的阿拉伯国家驻华使馆做过大使秘书,十年间一直在和阿拉伯语打交道。
▲(王若莹老师曾在利比亚担任阿拉伯语翻译)
▲(王若莹老师曾在阿拉伯国家驻华使馆担任大使秘书)
曾经难熬的“挫折期”
两年前我随先生来到新加坡,在愉快地度过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蜜月期”之后,去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焦虑不安的“挫折期”。众所周知,新加坡的工作语言是英语,而英语和阿拉伯语对我来说都是外语,同时用两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无论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在陌生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中,我迟迟无法找到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从过去十年的“专业人士”到“无所事事”的转变,使我的“挫折期”显得格外难熬。
从“调整期”进入“适应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决定转换职业跑道,希望能够将未来的工作和我的母语——汉语结合起来。2016年在北京时就曾接触过《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当时只是抱着“技多不压身”,多考几个证书傍身的想法报名了考试。后来,由于搬家等原因,没能在笔试成绩两年的有效期内参加面试,考取证书的想法也只好就此作罢。
去年初,在得知新加坡也有《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的考点后,我即刻报名了考试以及相关的培训课程。这一决定,现在看来,对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我最终有专业资格成为一名教授外国学生汉语的老师,毫不夸张地说,三月份开始的笔试培训课,也是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调整期”和“适应期”的开始。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封面
笔试培训课上,老师们系统地为我们讲解了从语音、字词到语法等一系列汉语语言知识,很多知识是我们这些非中文系背景的“汉语母语者”从未注意过或时常被我们忽视的。这一阶段的培训为我后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去年五月,我以110分的成绩通过了笔试考试,并开始了 “痛并快乐着”的面试培训。
开始享受当下的生活
之所以说面试培训“痛并快乐着”,是因为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过程中,我和同组的小伙伴们按照老师教授的内容进行了数十次演练,已经达到了“不用语法点不会说话”的“境界”,连我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开始使用我们练习的语法点讲话了。然而正是这数十次的演练,使我们了解并掌握了逻辑清晰的教学步骤、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在,我正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沿用着这些方法给我的外国学生们上课。感谢老师们传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我这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一入行便找对了方向。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培训过程中和同组的小伙伴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般的情谊。当我们一同庆祝同组八人全部顺利通过面试、考获证书之时,我也在庆祝自己终于在新加坡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真正开始享受当下的生活。
▲(王若莹老师和她的七个小伙伴庆祝全组顺利考获证书)
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考完面试不久,面试成绩还没有公布,我很快被考试中心聘用为“HSK商务汉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授外国学生汉语的时候,时刻感受着跨文化交际带来的乐趣和挑战。学生们看待汉字和汉语语法的角度常常给我的教学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发,他们的进步也常常给我极大的惊喜和满足。当之前不认识汉字的德国学生可以根据我教给他的部件拆分方法, 说出“这个字是‘家’,因为他有一个roof(宝盖头),下边还有猪(豕)”时,我瞬间体会到了做老师的成就感。
但正如我在面试时说过的一句话:“It would be naive to assume that just because I am Chinese I would be a good Chinese teacher.”(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就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老师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良好的汉语语言基础只能给我们提供成为一名老师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成为老师之后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面对教学中、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挑战。
“汉语热”在全球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汉语燃起了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和培训过程,不但让我在职场上找回自我,也给了我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信心和憧憬……。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新加坡唯一考点,今年首次开放所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报考和申领证书!
为了帮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国际汉语教师证书》,以及鉴定报考能力,循众要求,新加坡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科思达)特别举办2019年上半年最后一场的“考试与培训说明会”和“全真笔试模拟考试”。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与培训说明会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
新加坡眼,带你看新加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kanxinjiapo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