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王志明 通讯员 鲁文雅)“好吃,还是小时候的味道!”50多岁的林阿姨,再次吃到消失了了40多年的“云片糕”时,激烈地竖起了大拇指。5月11日上午,百年老店复业庆典暨首届深圳守土文化盛宴系列活动在深圳民俗文化产业园举行,百年合成号再次重新出现在市民们的面前。这是深圳文博会的专项活动之一,原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光明、宝安区政协主席邓桂洪、深圳市史志办公室巡视员黄玲、宝安区副区长梁敏华、宝安区政协副主席项健才等嘉宾出席了活动。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合成号:百年传承的“深圳味道”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合成号”始创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深圳墟,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它记载了几代深圳人的故事,传承了老一辈的传统工艺,融入了富有特色的岭南文化。《深圳传统小食制作技艺》名录已被深圳市政府列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百年传承,深圳味道。

据《宝安县志》大事记载:合成号发明了驰名中外的“深圳云片糕”产品远销南美洲悉尼南洋华埠,是广大华侨同胞寄托乡忧的家乡食品,曾经也为一带一路和出口创汇作出贡献。有一个时期甚至用铁罐装100片向南美洲、雪梨、新加坡等华埠地区推销。华侨回来深圳都要在罗湖火车站带上一盒云片糕,从香港来的旅客也无不买上一盒当手信送给内地亲友,造就了云片糕的鼎盛时期。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可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受大量进口糖果饼干的冲击,加上北门街糖果饼干工场纳入东门步行街统一改造,场地拆迁,老师傅退休,工人被遣散,深圳云片糕消失了近40年。

深圳本土人扛起百年老字号复兴重任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情,传统的地方小食手工制作技艺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传统习俗和风化,如果就此被遗忘,那将是我们这一代本土人的一大遗憾。”随着合成号以及地方小食日渐被埋没于日新月异的事物时,宝安公明楼村土生土长的陈淦忠,作为合成号创始人之一陈树芬的曾孙,他觉得自己应该担起“传承人”责任,让这些沉没已久的百年味道“回归”人们心中。“合成号不是个人的资源,也不是一个家族的资源,而是全深圳的公共文化资源。”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从2009年起,在政府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支持下,陈淦忠开始了“合成号”的重生计划,创建“传统食品研发保护中心”;有关专家去到公明陈淦忠老家,经过1年多的考察和调研,在宝安区政府的支持下,2011年3月,《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经过多番努力,陈淦忠整理云片糕复杂的25道工序并录入数据库,恢复生产,云片糕才重回大众的视线。2012年6月,陈淦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2017年,合成号获评深圳首家“广东省老字号”。除了中外著名的云片糕,合成号还成功恢复了鸡仔饼、炒米饼、松沙饼、鸡蛋饼、艾果、松糕等24节气传统小食,这些小食一直都是深圳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地道手信。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近年来,合成号已成为深圳传统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举办多次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和论坛,参加多届文博会,出版《深圳味道》系列丛书,带领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社区、高校等。如今,合成号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著名商标,深圳老字号,宝安四宝等,其中艾草饼、枧水粽等几项制作配方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四件项目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成号的成功恢复,展现了历代深圳人的智慧和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

“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才能符合年轻人和市场的需求。”陈淦忠说,为了将非遗实现落地发展、将传统文化实现产业化,让深圳历史、百姓记忆更好地呈现在深圳市民与游客面前,深圳首个以本土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合成号深圳民俗文化产业园于去年年底正式亮相。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产业,更好地加强产品品质管理,合成号负责人在宝安本地选址设生产线,生产各类传统糕饼、糖类、馅料,集研发生产于一体。合成号将用最优质的原料,精心制作出健康食品。让每一件产品都成为一件承载着文化历史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品牌。

百年合成号“复业”,市民现场体验食品制作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此次活动由深圳市合成号食品有限公司,深圳市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主办,创新举办一场精神宴会“首届深圳守土文化盛宴”,让市民现场感受老宝安3大民系的风土人情,舞龙舞狮舞麒麟,粤剧表演,首次公开省级非遗项目云片糕的制作全过程,市民亲身参与合成号手工坊传统小食以及深圳本地咸粽的制作等系列配套文化活动,响应国家非遗保护口号“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这次活动弘扬当地民俗,成为当地居民的文化拓展之旅,本地中小学生的研学之旅,把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唤醒下一代爱国爱乡情怀,留住城市的记忆,共享精神家园。之后“守土宴”将成为每年本地各区文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7月7、应人石等本地传说故事,鱼灯制作,本地非遗项目等都可以得到展示,合成号深圳民俗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为成为深圳非遗传习基地,家庭文化乐园,学生教育基地,深圳旅游景点,服务广大市民和游客。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现在的云片糕,比以前的更健康。”陈淦忠介绍说,云片糕虽然2011年就恢复生产,但普通市民没办法在外买得到,这次百年合成号正式复业,市民就可以轻松买儿时的味道。他说,云片糕从原料到口感不断改进、创新,只有它那独特的制作工艺伴随着一代代的深圳人,悠然地保留至今。

此次文博会专项活动上,最让人激动的是几百人现场见证“百年老字号老店复业”,展现城市文化厚度,传承深圳精神,开启本地文化传承新纪元。十年的筹备和发展,118岁的深圳本地老品牌,在深圳民俗文化产业园开设了首家合成号文化生活体验店,工坊以国际食品要求来研发和制作深圳本地24节气小食,让深圳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体验、展示和购买为一体的服务,提供直播、抖音等年轻人年轻人喜爱的分享平台,市民可以通过合成号公众号预约体验非遗传统小食的制作,品尝本地24节气小食,在这里吃的开心,玩的开心,买的开心。

用行动践行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在当天的活现场,除了举行合成号复业仪式外,市民们还亲身参与包本土芒叶粽和合成号手工坊食品制作体验。同时,现场还进行了粤剧娃、大鹏山歌、麒麟、舞龙舞狮等多项深圳非遗表演。“我希望合成号深圳民俗文化产业园,不仅仅展示合成号的各类传承和制作技艺,未来还是全市非遗以及全国非遗的展示中心,成为非遗的教育基地。”陈淦忠说,以后该园周一到周五,可以成为深圳学生们的研学之旅,成为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基地;周六、周日可以为家族的亲子活动和企业团队建设场所,进行文化拓展,免费体验传统文化;每天晚上,则可以成为同学会、商会和团体的聚集之地,感受和交流深圳的传统文化。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口号。“让文化看得见”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要素,珍贵的文化一定要在与大众的交流和分享中才会获得生机。文化传承要“见人”——让那些担当文化遗产传承责任的人把文化的要素呈现出来,“见人”是要见到传承人的表演、讲述与传承,更是要见到自我的文化参与与文化实践。“见物”不是看见柜台上的摆设,而是将这些物质性的文化形式,如将传统小食带给亲朋好友,成为大家交流的纽带;亲自体验与制作……这样,文化遗产就进入了市民的生活。这就是文化传承,也就是文化传承的践行方式。

百年老店“合成号”正式复业云片糕再现“儿时的味道”

陈淦忠表示,合成号深圳民俗文化产业园就用实际行动在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解决困扰深圳市民已久的手信难题,同时让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个市民的生活当中。通过产业园给文化遗产以生存的更好的物质空间,让文化遗产看得见,享受得到,从而使“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成为现实。

【相关链接:百年合成号变迁】

1901年合成号制作出口味独特的云片糕。

上世纪50年代合成号生产的云片糕出口海外,为国家创汇做出重大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老工匠退休与改革开放洋糖果涌入市场的双重冲击下,深圳云片糕等地方名优特产一度消失市场几十年。

2009年合成号创办人之一陈树芬曾孙第五代传承人陈淦忠毅然立志恢复百年老字号,注册成立了深圳市合成号食品有限公司。

2011年在深圳市、宝安区两级政府的大力关怀支持下,合成号深圳传统小食,喜嫁礼饼,广式粽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数年来共研发近百项专利,其中艾草饼,枧水粽,汾酒腊肠制作配方和工艺获国家级发明专利。

2015年合成号“深圳云片糕制作技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被评为“广东著名商标”称号。

2017年合成号被广东省老字号协会认定为深圳首家“广东老字号”,同年被宝安区品牌促进会评选为“宝安四宝”称号。

2018年合成号深圳民俗文化产业园,这是深圳首个以本土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

2019年合成号首条生产线投产运行,本地生产线投产后将大大提高产量和产品上市时间,市民可以品尝到品质更高更新鲜深圳传统小食。

目前,合成号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鸡仔饼、鸡蛋饼、松沙饼、花生饼、杏仁饼、果仁饼、腰果酥、姜粒饼、葱花饼、芝麻饼、瓜仁饼、深圳你好(杂锦礼盒)、深圳本地端午粽、深圳本地中秋月团,公明腊肠,过年礼盒。来源:深圳新闻网

上一篇新闻

旅行到了顺德一定不要错过品尝这6种小吃 没吃过这些你就白来了

下一篇新闻

留住舌尖上的记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