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9日 星期四

新加坡修订中学课程 删掉文言文 古典文学变薄弱

】新加坡将于2019年实行新的中学华文文学课程,新课程古典文学部分异常薄弱,文言文完全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文学作品。

中国侨网5日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目前的中学华文文学课程包括文言文七篇、古代诗歌15首、现当代小说八篇与现代诗歌六首。其中,两篇小说与两首现代诗歌是本地作家作品。相比之下,新课程比旧课程简单多了,如果以总篇数计算,少了一半以上,减幅之大,令人咋舌。

新课程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古典文学部分异常薄弱,文言文完全删除,唐诗只读李白与杜甫作品各一首,宋词只读苏东坡与李清照作品各一首。

新加坡修订中学课程 删掉文言文 古典文学变薄弱

新加坡的华文课本。(图片来源:资料图/新加坡《联合早报》)

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说,新教材有半数是新挑选的,以增进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让科目保持实用,好几篇古代诗词被抽出,取代的是新加坡文学作品。

至于古典诗词,从15首减至4首,删幅达70%以上。在选材方面,李白、苏东坡与李清照的作品没更换,唯独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换成《春夜喜雨》。杜甫的这两首诗都是描绘内心的喜悦,前者是听闻官军胜利,战乱平息的喜悦;后者是有感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喜悦。虽然两篇都是佳作,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属于爱国诗,思想价值较高。杜甫作品世称“诗史”,读他的诗可了解唐代历史,尤其是“安史之乱”的史实。有评论称,现今小学华文课本陆续介绍唐诗,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是乐见的发展;中学华文文学诗词部分却大幅删减,令人失望。

新加坡教育部每5年检讨一次课程,这次中学华文文学课程的修订,相信跟学生每况愈下的程度有关。南华中学母语部主任,也是课程检讨委员会委员陈慧敏说:“读文学能丰富人生,培养学生对人性和社会的了解,拓展世界观。我们要让中学生先愿意走入文学世界,不要感觉文学与他们的差距很远,没有办法了解而却步。”

新加坡的中文教育有它天然的基础——华人社会的存在,这个国家华人占人口的比重在七成以上。新华网报道,新加坡目前教授简体字中文,学生们自小学习简体字,学习汉语拼音,看的书都是横排排版的。而这些,都是李光耀当年确立新加坡中文教育所订下的规矩。

贾平凹,冰心等作家的文章出现在新加坡课本上

新加坡文献馆的网页在介绍新加坡人学习中文历程是这样都说的: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曾刊文认为,对英语为第一官方用语的新加坡人来说,学汉语的难度已不亚于欧美人士。新加坡新一代青少年从小就注重英语学习,很少将中文当母语来学。进入学校后,学习中文相当于学外语。

回看历史,新加坡在曾经有一段长达30年的华语推广运动。简单来说,这场华语运动是为了统一新加坡华人的中文使用规范,消除方言的隔阂。在1960年代新加坡决定开始使用简体字,这是配合双语政策实施的一项改革。到1968年8月,新加坡成立“汉字简化委员会”,在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规定教科书须横排印刷。1971年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多讲华语,少说方言”是华语推广运动的口号。

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学者,曾经作为李光耀中文老师的许福吉看来,上述的政策其实反映李光耀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李光耀重视中文教育,是因为他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其实这和新加坡当初重视英文是一个道理。就连中文水平颇高的李光耀一生都在学习中文。

许福吉回忆说,李光耀的中文水平颇高,“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在学中文,一天可以学四个小时中文。他有好几位中文老师,我是其中一个。一个礼拜给他上课两三次,主要教文化以及阅读。他把学习中文当做一种挑战去做。”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总结新加坡在华语推广时曾经这样说:1965年独立之初,我们决定推行华文为第二语文的政策是正确的。新加坡华族讲七种中国南方的主要方言,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说服大家一起改用华语。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方言是真正的母语,华语不过是次母语。不过,再过两代人,华语就会成为新加坡华人的母语了。

现在,新加坡的学生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学,也学习当代作家的文章,贾平凹,冰心等作家的文章都出现在新加坡的课本上。(完)

上一篇新闻

距今3900年前古希腊迈锡尼文字和甲骨文的对比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青年:中国人正在丢失文化传统,而新加坡人更精通中华文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