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从历史和环境的角度,聊聊东南亚,为什么上限早已被锁死?

因为疫情的因素,近期不少订单流落到东南亚,又碰上拜登搞啥印态框架,弄得不少人总是在担心,东南亚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取代我们成为新的制造中心,对此,我的答案是绝无可能,类似越南这种出口数据再亮眼,也绝无可能,先天的因素,早就锁死了他们的上限!

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一下,为什么不可能,他们的上限在什么地方?

先来纠正大伙脑海中的一个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不是东南亚要取代我们,而是我们取代了东南亚。

早在上世纪60~80年代,科技还处于中低端层次的日本,模仿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一项名为雁阵的方案,这玩意之所以出现,目的只有一个,利用当地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建立大量的GNP工厂弥补日本市场购买力过低的缺点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产业技升级

在它的规划中,雁阵依次分为四个档次。

第1类,日本,低端科技的主要输出者。

第2档,四小龙,第一批获得本子技术(代加工)和资金的主要转移者。

第3档,四小虎,承接在四小龙中也失去了竞争优势的代加工。

第4档,当时的我们与印度次大陆,以自然资源提供方,和更为低端的代加工而存在。

虽说到今天已经没什么人提这个事,但是以当时的结果来看,无疑它是成功了,日本在1980年,就完成了从中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转型,而以四小虎为主的东盟十国(不包含新加坡),半个世纪过去了,不仅没有像当初的日本一样成功晋级,反而不是处于倒退,就是处于停滞中,为什么会如此?

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是美国的一次次收割,打断了他们的进程,这话是有点道理,但并不足以解释全部,资源调动能力太差与缺少中重工业才是他们最主要的原因,这两个因素又牵涉到环境与历史。

大概在明末的时候,咱们这里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因素实在混不下去,就开始大规模地朝这些地方移民,当时的东南亚除了泰国是统一的之外,其它地方是一言难尽,整体状态类似于咱们2000年前的周朝,全是一群封建(字面意思)土著。

因为移过去的数量庞大,又喜欢扎堆跑团,碰巧还有些经商才能,所以当地政府就采用了用华人来治理华人,并且将手中的税收权和区域垄断贸易权,交给了华人中最有威望的话事人,然后从中抽成,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外包制度,所以我们姑且称它为最初的包税制

等到16世纪西方人来了,为了降低统治成本,更高效地抽银子,西方人也是有样学样,只要按时交银子,管理权依旧还是当地土著精英的,税权和垄断贸易权同样还是给了华人中话事人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除了时不时找几个倒霉的背锅侠出来顶雷,平息众怒外,这种制度基本没什么变化。

转折出现在二战后,独立后的东南亚各国开始试图将政权和财权合并,打造出一个无特权无贵族的社会,至于是真是假,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而当时的华人就惨了,类似50年代印尼苏加诺这种人开始大规模的没收华人资产(华人首富黄仲涵),禁止他们从事零售业,把一切赚银子的行当都交给了本地人,可惜,开局很高兴,结局很悲惨!

他们的基因中可能被上帝少加了几点,导致经商才能一塌糊涂,垄断的生意,都能亏得连裤衩都快没了,再加上黑手太多,通货膨胀快速攀升,印尼的经济最终还是被自己玩脱了,经过这次试验,这群东南亚土著也终于明白,自己这些人压根就不是那块料,所以一切又回到了最初,一个负责管理,一个负责赚银子,这也是为啥,这片不怎么富裕的土地上,出了那么多的华人富豪的主因(白手套)。

很多人应该很奇怪,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只有说清了这些历史,才能知道他们为什么有上限,为什么不可能成功?

如果我们打开二战后的70年历史,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晋升到发达国家的只有日本和韩国,再深究一些,发现这两个国家在晋升高端制造业的时候都有三个特点。

1,长期稳定的组织架构,保证了任何事情都有延续性,哪怕这个事,在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也要强势地推动下去,最重要的是,以它为主干,形成一条条强力抽水机,将社会上任何一点“闲置资源”,源源不断地抽取上来,日本民煮D时期韩国朴正熙时期都具有这一特征。

2,长期的以财阀为导向,提升科技竞争力,财阀这种制度怎么说呢?按照我的理解,它既可以像“郭器”一样,持续获得闲置资源的不断供养,又可以像“私器”一样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是已知能够帮助体量较小的后发国,突破限制器的唯一方式,当然,后期容易尾大不掉,容易对闲置资源抽取过猛,导致人口出现快速收缩,所以同样是财阀,韩国版的比日本版的更加狂暴一些,原因就在于此。

3,长期地获得美国的市场与科技转让,后发国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论是前期的重工业还是后期的产业升级,都需要对闲置资源对其进行抽取,可抽得多了,自家的剩余购买力必然不足,即使后期产业升级成功,也容易因为缺少足够的市场,出现功亏一篑,所以在技术之外,还必须有一个庞大的外部需求,以满足自身的技术迭代。

说完了这三点,我们再来看一看东南亚到底面临怎样一个环境,东南亚这片土地,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外来势力的长期干扰,由于他们往往具有碾压式的能力,使得本土土著精英,一直很难实现长期的稳定统治,使得他们产生了特殊的包税人制度,这个制度有点的日韩财阀,都是靠垄断赚银子。

上文说过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的产业转移就已经开始,到了70年代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这是东南亚的那群教父们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代加工也能赚这么多银子。

等到了80年代,刚刚熬完大滞涨时代的东南亚,为了填饱肚子,纷纷干起了出口导向,其这帮教父就是其中的最大推动者,一开始因为这地方年轻人多,工资又低,同时又不需要很高的社会保障,所以初级的代加工厂开的到处都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记得当初咱们这边还有人去看过,认为泰国已经是发达的不可思议。

可惜,没过多久,他们的弱点却一一出现,对于那些教父而言,搞代加工是赚银子,搞垄断同样是赚银子,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有了这一层退路,他们从来没有兴趣,去主动的攀爬产业链,使得他们技术的升级,非常依赖外部的转移,而这种转移是有极限的,当国际上出现了更加廉价人力资源,资本也会慢慢的抛弃他们。

如果是类似于日韩的国家,此时一定会倾尽资源,帮助财阀尽快地成长,以突破当前的关卡,而东南亚就悲催多了,教父们根本无心搞什么产业升级,只想在无银子可劳的时候,带着全部细软奔向新加坡,什么成功,失败,人口老化,国家未来,他们压根就不觉得和自己有啥关系,而东南亚的土著,因为长久的包税人制度,加上一直没什么经商才能,早已丧失了调动资源的能力。

所以这里也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们想产业升级,却发现主力不是依旧沉醉于贸易垄断,就是选择带着细软破跑路,他们想自己干,却发现无法畅快的,从底层抽取闲置资源,连最基础的,类似于钢筋水泥的重工业也没法干好,想从别处获取技术,不说有没有日韩那种特殊的历史机遇,就说别人为了自家的饭碗,也没道理把吃饭的家伙送给你吧。

这么一个死循环,历经半个世纪,他们也没走出来,混到如今,反倒成为了我们产业链的一个下游,出口是看起来繁荣不少,但越是如此,对我们机械设备(零件)的需求就越高,他们的利润就越微薄,再加上缺少重工业,修个,港口,马路,发电厂都难以大规模实施,上限基本早就被锁死。

基于这几个原理,我才在之前的文章说过,把那些在我们本土,实在没什么竞争力,也几个人愿意去的的产业,利用他们资源和劳动力建立成一个个GNP工厂,进行二次利用,为我们下游的产业升级添砖添瓦有什么不可呢,本质上来说,被迁走的产业并没有真正消亡,利润大头依旧在我们这边。

我也一直在说产业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要十年以上,不要想到产业升级就是立刻成功,不要想到产业迁徙,就是立刻失业,这是一个从低到高的有序切换,如果在这期间我们的智能产业,出现了技术大爆发,在初级产业上,机器和人工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到时那些出去的工厂,指不定又该全回来了。

而且以产业附加值来看,真正的大头都在高端产业,我们以芯片为例,2021年芯片的进口额度达到了4,400亿美元,对越南的顺差是450亿美元,仅仅是这一项,就是十倍的差距,如果扩散到所有高端产业上,至少是100倍以上,如此大的一块蛋糕为什么要舍弃呢?为什么要紧紧抓着低端产业的小芝麻不放呢?都羡慕美国刷个盘者,都比别的地方高个几倍,不让高端产业上去,做到财富外溢又怎么可能实现?

最后我也想对大伙说一句心里话,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再想其它,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唯有如此,才能让十四亿人都过上理想中的日子!

本文由大渔的江湖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由大鱼的江湖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上一篇新闻

阿里新注册超1200亿美元市值ADS是“憋大招”?软银否认减持后 传阿里此举意在引进“更重磅投资者”

下一篇新闻

实现中西文化和谐融合,忻州妮子张红丽从德法两国载誉归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