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成都作为川菜大本营,也是传统川菜和创新川菜的激战场。与玉芝兰、松云泽、喻家厨房等传统川菜代表相对应,便应该是“过江龙”江振诚主理的廊桥了。

台湾名厨江振诚(André Chiang)堪称华人厨师界的“荣誉收割机”,尤其是在新加坡开设的Restaurant André,曾在Best 50餐厅榜单中高居第14,并揽下米其林二星荣誉。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所谓“味在四川”,川菜的特点是调味浓重、味型丰富,棱角极其鲜明,其味道的统治力可凌驾于几乎所有菜系之上,且看这位不折不扣的西餐主厨给川菜带来了哪些新灵感。

炭香鱼子叶儿粑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这道叶儿粑相当于法餐里的餐前小食,在传统小吃叶儿粑的基础上,点缀以卡露伽鱼子酱,又搭配罗勒酱以及从金枪鱼和鰤鱼中提炼出的鱼油。鱼的鲜与香,被一分为二,通过不同温度传递给顾客。

冷菜拼盘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花样百出的各色冷菜,装在六边形小碟中,组合成冷菜拼盘。小碟共计十二件,且称为“十二道风味”吧。这“十二道风味”中酸、甜、苦、辣、咸、鲜、麻一应俱全,直截了当地所谓“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特色。

清汤开水玉白菜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这道开水白菜前后经历三次扫汤,又加入烤洋葱、芹菜、胡萝卜及金华火腿来提升风味。甘甜的高山菜胆如海绵般,吸收了鲜醇的汤头,清雅绝伦,阳春白雪。

引入法式高汤蔬菜的举措,却需存疑。该“师夷长技”确实令上汤更加圆润丰满,但烤洋葱会加深汤色、加重汤味,用于褐色高汤固然相得益彰,用于“开水”却有碍清澈。

油爆椒香小鲍鱼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青绿色的二荆条辣椒圈爆香后,用来搭配大连鲍。又淋以浓鸡汤调味,稠厚的质感有助于挂酱,增强主料与酱汁的结合度,进一步提升风味,咸而不减。

莴笋鱼香笋壳鱼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都说外地人来四川,会投诉“鱼香肉丝”里为什么没有鱼?这次总算吃到“鱼香味的鱼”了。

所谓“鱼香味”,最初是川人料理鱼肉的调味方式,运用泡辣椒、豆瓣酱、酱油、白糖、姜、葱、蒜、醋,菜品兼具酸甜咸辣,姜葱蒜味突出。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笋壳鱼虽非传统的四川鱼类,但同鱼香味也相当匹配,厚实的鱼柳更有主菜的厚重感。莴笋是鱼香肉丝的老相好,分开摆放,也算个小解构。有意调低咸辣,加重甜味,又加入法式“老三样”洋葱、芹菜、胡萝卜,令酱汁更醇厚柔和,以匹配笋壳鱼的厚实质感与清淡风味。姜蓉尖锐清新的刺激感,比泡椒更明艳。

水煮和牛衬野菌

“中菜西做”第一步,换成M5级和牛,虽略显俗套,实际效果却也能令人信服。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其实这道菜只能算受到“水煮牛肉”的启发而已,与原版并无太多相似点。以四种野菌打底,上覆以牛肉薄片,脂肪度与厚度都帮助口感软化。充当酱汁作用的是菌菇浓汤及红油,鲜浓温厚,与江湖气十足的盐帮菜简直背道而驰。

其实个人以为,既然是解构,既然用和牛,可以更大胆地突出食材的优点。例如完成摆盘后,用喷枪灼烧出香气与热度——单纯水煮,私以为肉味浓郁的黄牛肉更适合。

传统红油担担面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这道担担面走的是传统稳重的路线,辣味点到即止,温和的花椒味令人舒适。若说有什么非同寻常之处,也不过是用榨菜取代惯常的芽菜罢了。

在一整套充满创意与改良的菜单中,这道无比中正的担担面反倒有些意外,却又绝不令人失望,体现出扎实的正统川菜调味功底。令人猜想,或许是来自四川的行政总厨,多年修业所积累下的经典配方。

香脆乳鸽烤鸭方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这道菜是用两道经典单点菜所组成的拼盘,称得上强强联手,是当之无愧的今日最佳。

樟茶鸭方,成都“樟茶鸭”的改良版。鸭胸肉仅浅度熏制,在不损坏柔嫩口感的基础上,散发出浓郁的樟茶芬芳。下边黏着糯米饭,令人想起江浙的八宝鸭,最后撒上干葱粉增色提香。清雅古朴的熏制香气完全抓住了我,只叹这“一口鸭方”实在太小。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乳鸽改良自乐山名菜“甜皮鸭”及广式的“红烧乳鸽”,川、粤烹饪技术相结合,实现“1+1>2”的效果。将蜂蜜涂抹在乳鸽外皮上,粘上少许野米,油炸(也可能是油淋)至皮脆肉嫩,散发出焦糖的甜美香气,相当惊艳。

发菜酱香炒鳝丝、豆豉鲮鱼油麦菜、丰收节气竹筒饭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这道炒鳝丝借鉴了“峨眉鳝丝”,以豆瓣酱来丰润鳝丝的风味,不过以更浓醇的酱香取代了江湖菜的重辣。此外又加入发菜、金针菇及黄豆,敲上一颗生蛋黄,上桌后一并拌匀,最后浇上麻油,元素丰富。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想不到川菜馆竟也会出现豆豉鲮鱼油麦菜这广式家常菜。借鉴法国人现场刨松露片的理念,侍者也在菜品上桌后刨了些陈年豆豉。然而,豆豉与松露毕竟不同,冷食状态下并不具备浓郁的香气,感觉噱头大过实际,“豆豉碎”嚼着还齁咸。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加入玉米、青豆与青菜末的净素竹筒饭,听来就田园味十足,与“丰收节气”之名相当契合。原本理应是值得期待的主食之选,却成了今天最大的滑铁卢。

主要原因是上菜时间没控制好,米饭已然冷却,魅力失却大半。况且,竹筒饭之魅力在于素雅纯净的竹筒清香,然而这竹香却全然没能表现出来,感觉只是把杂粮饭装进竹筒状的容器而已。

侍者介绍,炒鳝丝与炒油麦菜、竹筒饭是个组合,因此一同上桌,听来似乎也合逻辑,毕竟此类酱香型菜品最宜下饭。然而,由于前厅后厨的沟通出现问题,菜品上桌时已开始发冷,体验自然大打折扣。

小点拼盘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参照西餐中的小点拼盘,将四款成都街头很常见的小吃做成一口的分量,恰到好处。

廊桥牛肉焦饼(葱绿)

拼盘中,牛肉焦饼最为出彩。选用安格斯牛肉入馅,结合浓重的花椒与香葱调味,勾出安格斯牛标志性的浓郁肉鲜,热烘烘的温度进一步衬出美味——之所以特别提及,是因为并非每款小吃都能保证温热……

红豆窝子油糕(椒红)

糯米制、豆沙馅的窝子油糕,炸至金黄,外脆里糯,最后拍上红椒粉。甜与辣的组合,看起来有些奇怪,却是早已被证明的成功搭配。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川茶糖油果子(茶黑)

之前在湖南、湖北都吃过糖油粑粑,四川称糖油果子,本是我很爱的一味甜食。然而,由于并非新鲜出炉,完全冷了下来,外皮已然不脆,糯米团更是又坨又黏牙。

虽说我也曾吃过冷的糖油粑粑,但大多数小吃摊都能确保现炸现吃。遑论这个档次的餐厅,理应思考如何将食物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给客人。

黄金玉米煎饼(花生)

两片玉米煎饼中夹上花生酱,有些像铜锣烧。虽不是什么很新奇的组合,却给人以舒适感。

手工老街蛋烘糕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漫长的点心菜单中,蛋烘糕显然是最特殊的一道。参考可丽饼等现场制作的甜点,廊桥将成都街头常见的蛋烘糕小摊搬进餐厅,还专设一名糕点师,现点现做。

据糕点师介绍,她通过冷却来减少面糊的发酵程度,从而提升成品的松脆度。只见她用巴掌大小的平底锅,悠闲地在小火上缓缓烘烤,面糊逐渐凝结、膨胀,弥漫出慵懒的鸡蛋香甜。最后以加入橙汁、苹果及金桔皮的蛋奶酱调味,舒适而柔雅,是很成功的中西合璧。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要说有什么缺点,就是做起来实在太慢:一次只能做一个,大约等上5分钟才能完成。人少倒无所谓,如果满满一桌人,还真没法做;而同时开几口锅,又会失了那种悠闲感,有些尴尬。

招牌杏仁奶豆腐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杏仁奶糊里埋着一颗葛粉团子,上边盖上蛋白霜薄片,食用前敲碎。杏仁味相当浓郁,与蛋烘糕里的蛋奶酱很协调。不过我也设想,或许酒足饭饱之际,来一道凉爽清口的传统杏仁豆腐,吃着会更加舒服,也更符合中式饮食审美。

鲜奶抹茶葛根饼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有些像是用葛粉做的“驴打滚”,不过滚的是抹茶粉,这么适合配茶的点心,无疑象征着一餐走到结尾。

以树叶垫底的糯米团子(其实是葛团),再次令人联想到叶儿粑。由叶儿粑开始,到叶儿粑结束,美食之旅终于又回到原点。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虽为西餐主厨,江振诚并未刻意地进行天马行空的菜品改造,而是踏实地依循川式调味风格,以传统菜品为出发点,仅在细节处开展微调与升级。印象深刻的一例,便是数次引入“法餐老三样”(洋葱、芹菜、胡萝卜),来赋予醇厚鲜甜的滋味。

虽说川菜并不都是麻辣味,但对外来食客而言,这毕竟是最有辨识度的符号,因此辣椒与花椒还是占到不小的比重。不过,无论从主厨的调味倾向,还是主体目标客群来看,“廊桥”显然立足于更广大的国际市场,因此所有辛辣皆是点到即止;又加入性状温和的橙汁、菌汤、“老三样”等,以中和刺激感。

华人第一名厨重新演绎川菜,被四川人诟病,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

四川本地食客,若以自己过往的品尝经验为参照标尺,在“廊桥”或许未必能趁兴而归。事实上,既然来到这里,无论冲着星级主厨也好,奔着“创新川菜”也罢,都建议不要预设立场,甚至不要将所尝菜品当作川菜来看待,更利于发现崭新的视角。

“廊桥”的存在,主要基于江振诚对四川饮馔的个人理解,并据此提供了一种更符合国际主流审美的演绎方式,也如其自述:“为川菜带来‘另一种可能’”。先行总是孤独,开拓总是未卜,最重要的并非餐饭是否完美,而在于这是川菜重新启航的一个基点。

上一篇新闻

烤鱼核心技术解密

下一篇新闻

广东有什么特产能过年带回家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