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虹识技术 开启身份识别未来之门

在信息化时代洪流之下,现在和未来的边界正变得模糊,许多甫一出场的新技术、新产业一只脚还踩在当下,另一只脚亦已跨进未来。

继指纹、面部和DNA之后的又一生物识别领域“黑科技”——虹膜识别,正是其中之一。

4月12日下午,在光谷未来科技城F栋12楼办公室门口,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虹识技术”)董事长易开军俯身,微微前倾靠近门锁上的屏幕,感应区域即时亮起,实时显示出其眼球局部的扫描图像。不到一两秒,“嘀”的一声,门开了。

“我现在还是戴着眼镜,如果不戴识别速度会更快。”他摘下眼镜再次尝试,话音未落间识别完成,门锁自动开启,耗时不过半秒。

这样曾经只在科幻大片之中得以所见的镜头,如今正在更多的公共与个人身份识别场景之中出现——在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之下,虹膜识别正从国防、刑侦、反恐和出入境管理等高精尖领域,拓展至解锁手机、开启门禁和完成支付等大众化应用范畴。

在这其中,虹识技术成为国内虹膜识别产业快速崛起的典型缩影与代表企业之一。

“经过7年发展,虹识技术已经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成长为一个起步奔跑的少年。”易开军说,无论是市场前景、产品终端还是应用落地,这一新一代的生物识别技术都值得期待。

一把无法复刻的“生物密匙”

一块橘子皮竟能解锁手机、复制他人指纹盗刷支付宝、以一张照片通过人脸识别蒙混过关……

诸如此类有关身份识别的“乌龙”新闻频繁见诸报端,人们不禁在问:什么样的身份识别才是真正安全与可靠的?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个人与公共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的需求与变化之下,被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认证技术”的虹膜识别正式登场。

在一系列生物识别技术之中,虹膜识别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复杂性与稳定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犹如一把无法复刻的“生物密匙”。

人的眼睛结构由巩膜、虹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占据人眼总面积的65%。在近外红光下,虹膜可呈现出大量的斑点、条纹、细丝、冠状、隐窝等纹理信息,是人体中最独特的结构之一,其复杂性高出指纹数千倍。

研究表明,人类虹膜的细节特征是由胚胎环境的随机因素决定的,从第3个月开始发育,至第8个月基本成型。即使同卵双胞胎、同一人左右眼的虹膜图像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自然界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两个虹膜。这种纹理细节的随机分布、相对稳定为虹膜的唯一性奠定了生理基础。

于此同时,虹膜还具有极佳的不可仿造性:由于角膜的保护作用,由外部物理接触而导致虹膜改变的概率十分微小,即使是再精密的外科手术,也难以造出两个完全一致的虹膜;照片、录像、尸体等载体的虹膜信息因为缺少生物活性,都可被检验出。

以这些特征,虹膜识别拥有了其他生物识别难以匹敌的安全系数。据介绍,一个虹膜大约有266个单位的读取点,而其他传统生物测定技术只能读取13到16个单位。这保证了虹膜测定的精确程度。根据统计,指纹识别误识率为0.8%,人脸识别为2%,而虹膜识别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精确度仅次于DNA识别。

此外,虹膜识别受限环境较少,不留痕迹且难以复制,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灵活度更强。

易开军说:“与指纹、面部和DNA识别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集成了其他识别的各类优势,同时摒弃了各自劣势——虹膜识别具有指纹识别的方便性,人脸识别的非接触性和DNA识别的高准确性。”

以这些难以比拟的优势,虹膜识别就如同一把个人专属的“生物密匙”,正打开一扇身份识别的未来之门。

虹识产业“小荷已露尖尖角”

在许多民众心目之中,虹膜识别还带着“神秘”和“高端”的标签。但事实上,这一技术早已在全球诸多国家得以广泛应用:

2009年,印度启动全民虹膜注册项目“AADHAAR”,计划用8年时间,预计注册总人数达12亿;2016年,新加坡国会通过法案,自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采用“虹膜扫描”,作为旅客及新加坡公民除了照片、指纹外的身份辨识依据。

包括美国肯尼迪国际机场、纽约奥尔巴尼国际机场、德国柏林的法兰克福机场、荷兰史基浦机场以及日本成田机场均安装了虹膜出入境管理系统,用于乘客身份验证与通关。

对于国内来说,虹膜识别虽然起步稍晚,但同样“小荷已露尖尖角”,虹识技术则是立于上头的那只“蜻蜓”之一。

2011年,先后在新加坡和美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正在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新加坡公司担任技术研发和团队管理工作的易开军,敏锐意识到国内虹膜识别领域的空白与市场,与华科校友高俊雄、歌德大学博士托马斯三人一拍即合,注册成立“虹识技术”。

三大曾埋首实验室的“技术宅”聚首,目标明确无比——不想只做学术的、理论的和纯技术的东西,更希望做看得见摸得着、对社会有用的和能大规模应用的东西。

聚焦于虹膜识别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的虹识技术由此诞生,并“从做一把锁开始”,在6年间推出了全球首款虹膜识别芯片、数十款硬件产品及软件应用平台。

“我们不是做软件,而是将算法以芯片的方式实现,再制作成为硬件终端,售卖给企业与个人用户。”易开军介绍,目前虹识科技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电子设计、芯片设计、算法设计、光电设计、嵌入式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

成立7年间,通过武汉、深圳两大科研团队的组建,以及北京办事处的成立,虹识技术加速全国布局步伐,已完成从区到省部级20多项科研项目,申请了80多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30多项。根据知识产权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球虹膜识别专利排名中,虹识技术名列第5。

与此同时,虹识技术所服务的客户名单已经超过百家,包括航天科工、广电运通、中建三局、湖北省公安厅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所开发的虹膜识别系统广泛应用于智慧工地、金融、公共安全、智慧楼宇和智慧家居等多个领域。

“接下来,我们还将相继推出集成物联网技术、移动APP功能的虹膜锁具、虹膜保险柜以及虹膜移动硬盘等消费电子产品。”易开军说,“这样,虹膜识别技术就走进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而不再是局限于高端场所。”

为身份识别造更多“中国芯”

根据美国咨询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预测,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12.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3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速为15.7%。在具体应用占比方面,虹膜识别技术排在第二位,预计这一领域市场规模将会以每年28.6%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24.5亿美元。

从技术到应用,从安防到消费,从高端到大众,虹膜识别技术的爆发,已是大势所趋。庞大的市场蓝海之下,虹识技术用以中流击水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核心算法”和“硬核芯片”成为答案。易开军介绍,目前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算法Phaselris,大规模、超高速虹膜高速比对卡,加速亿万级虹膜数据下的虹膜识别应用,以及全球首创虹膜识别芯片Qianxin成为公司的三大核心技术。而其中的最终核心,就在于芯片。

“这7年的赛跑之中,行业上下游有不少公司都纷纷退出赛道,归根到底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他说,“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是一直在裸泳的人。”

对此,虹识技术坚持芯片化战略,也就是将算法集成到相匹配的芯片之中,以此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2014年,虹识技术推出全球首款虹膜识别芯片,算法中对虹膜图像从提取、分割、编码、识别到输出结果,一块芯片就能完成整个处理过程。

“虹识技术从虹膜识别技术的易用性、可集成性入手,将进一步开发出更小体积,更低成本的全定制ASIC芯片。”易开军说,“芯片化使得技术成本降低,且能很方便的集成在小型设备上,因此可研制出各种C端产品。”

技术层面的市场认可之外,虹识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与资本青睐:

2015年,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之中,虹识技术入选第六批3551企业;同年,获得来自武汉华汇创业投资基金的1000万元Pre-A轮融资;2016年,获得武汉光谷人才创新投资基金领投,武汉光谷成长创业投资等基金跟投的5000万元A轮融资;2017年,完成总额为1.2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经过5年发展,虹识技术已从最初的3人,壮大到如今的近80人,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电子设计、芯片设计、算法设计、光电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放眼未来,易开军信心满溢:“未来可以应用眼睛的地方在哪里,我想我们的技术就可以发展到哪里。”虹识技术将通过更多增量市场的开拓,更多应用项目的研发,为更多领域的身份识别产品造就“武汉芯”“中国芯”。(聂平)

(责编:关喜艳、张隽)

上一篇新闻

当心!挥手照片可能泄露指纹信息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7月2日新增新冠病毒肺炎患者188例 樟宜机场T3柜台恢复运营并利用“黑科技”确保旅客安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