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0日 星期五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记职场中经历过的那些“成功学”培训


阅读提示:


本文共计5896字,分为如下五个部分,建议阅读时间为八分钟左右。

1 前言

2 精神激励 拆解“成功”

3 “技术”培训 激发潜能

4 心理培训 感恩戴德

5 结语


1 前言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所有人都渴望快速获得成功,从而过上“理想中”的生活,所以成功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些年,成功学似乎没有那么兴盛了,而印象中,2010年前后似乎是它大行其道的巅峰时刻。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记职场中经历过的那些“成功学”培训

渴望成功

我当时前后经历的两家公司都在搞成功学培训。那家精明到骨头里的“中关村商人”和后来那个生物科技公司的“铁娘子”都不约而同地在公司内部用成功学激发员工的潜能。


2 精神激励 拆解“成功”


先说那个精明至极的商人X总,随着年龄的加大,叠加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事业上渐渐力不从心。2009年的某一天,平日里都早早到公司上班的他,居然直到接近中午才到公司。他一边走一边和人打电话,只听他在电话中解释自己上午去医院检查身体了,说是因为整个晚上腿脚都是冰凉的。

他时年46岁,按说也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疲态尽显,业绩的压力让他惴惴不可终日。有一次,下班后,他自己一个人待在办公室内,看英文版的动画电影《冰河世纪》减压。那外放的声音大到我们外面办公区的同事都听得真切。

后来有人向他推荐了成功学的培训课程,他一开始抱着怀疑的眼光去试听了。他自信,以自己的精明是不会上当受骗的。像之前的直销啊、担保理财啊、保健品啊等等一系列事物都被他认为是“骗局”而拒绝。

然而自诩自己的思想是“已经固化了的思想”的他,竟然在培训后期渐渐地被感染了。于是,“一毛不拔”的他竟然花钱引进了这套课程给我们全体员工培训。

具体的课程内容,我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那位讲师反复提及一句话叫“成功一定有方法”,然后随之以一系列的询问:你想成功吗?你有方法吗?你有目标吗?你会分解你的目标到每一天的细碎任务吗?

他们的理念是首先想好你的目标,然后分解成每天的小目标,逐个实现后,最终就会完成大目标。理念是不错,道理也是这个道理,但对人的具体执行上帮助不大。他们擅长用一些貌似正确的话来鼓动你,让你当时热血沸腾,冷静之后却仍然原地踏步。

就像我们投资上所说的复利思维,每天的微小进步,积累起来,长周期之后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好多成功的投资人的“出色业绩”都是事后回看时,计算出来的年化收益率。实际上,不可能一直正向微小进步的,“前进两步、倒退一步”是常态。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记职场中经历过的那些“成功学”培训

另外我感觉成功学似乎过于夸大“精神力量”,比如,他们常常强调人要“全力以赴”。还时常拿动物举例,说是猎狗一般跑不过兔子,因为猎狗是为了一顿饭在奔跑,而兔子是为了命在奔跑,所以后者能凭借“更加地全力以赴”而胜出。

这个比喻初听起来是不错,但细想起来,总觉得逻辑上有问题。猎狗为了一顿饭而不会那么拼命,那如果它因此而无法获得食物是否就会被饿死,那它就可以说也是为了活命而奔跑了。两个都全力以赴奔跑的动物,谁最后会胜出呢?这是否就不取决于精神力量了?

他们培训的套路,基本上都会结合讲师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讲。有些人办过企业,有切身的体会,讲出来的“酸甜苦辣”可以让人共鸣。比如,那家成功学培训公司的创始人Y,90年代曾在珠三角地区搞过房地产开发,和史玉柱的巨人大厦是同一批,结果也是因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

Y总经历了创业的生死考验,明晰了很多人生道理,也磨练出了“动心韧性”的智慧。所以后来的创业中,每当他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当初的失败经历,并同时喊出一句人生警句“太好了,上天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激励自己“逆风翻盘”。

我当时在的那家贸易公司的X总,就很受这句话的感动,在后来的日子里,就反复提及这句话,并让我们也牢记这句话,作为每个人的人生格言。所以,人家“成功学”能征服“精明的商人”,并不全靠忽悠,还是有自己的东西的。

这种经过岁月洗礼的“人生经历”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而那些公司里的基层员工,没有这种经历,就无法讲出“让人共鸣”的课程。他们的分享,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记职场中经历过的那些“成功学”培训

作为成功学,光靠演讲是不够的,还有一些类似“游戏”的道具来辅助他们。比如,让参训的学员分成几组,互相比拼PK,胜者获得奖励,败者遭受惩罚。激励之下,大家必然卖力,那“进步”也是立竿见影的。

比如有一个环节是大家排成一队报数,一组人的报数总时间,经过PK之后,逐渐提高,乃至可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这让学员们震惊不已,从而陷于了“对自己无限潜力的迷之自信”之中!

热火朝天的封闭培训中,免不了还要呐喊几句,以调动气氛。这家培训公司的口号和大部分类似公司一样,都是“好!很好!非常好!耶!”这熟悉的口号,我后来在房产售楼处、中介、保险、理发店和餐饮等地方的员工培训中常常见到。

有人说,在那种工作简单,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上,这种激励士气的培训或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就不怎么欢迎“成功学”了,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中有用才是它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一个类比就是,曾经的互联网三巨头,BAT里面,有种说法叫“百度的技术、腾讯的产品和阿里的运营”。所以相比较而言,似乎技术含量最低的阿里巴巴的培训更靠近成功学。之所以说是靠近,是因为马云本人不认同“成功学”。他的原话是“成功的经验很难复制,失败的教训却可以借鉴”。

而某位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而名震江湖的IT大佬,最终被证实学历造假,实际上毕业于某“野鸡大学”,活似钱钟书名著《围城》里的“克莱登大学”。后来有人戏称,该名人的成功不仅可以复制,更可以复印!

历史总是反复上演,最近那位被某通信公司一纸声明“击溃”的,闹得沸沸扬扬的,某著名大学的某著名教授的博士学位也来自类似的“克莱登大学”。


3 “技术”培训 激发潜能


我在那家贸易公司,你可以说是技术含量低,适合搞成功学培训。那后来这家生物科技公司,也大搞成功学培训,就让人费解了。或许,那高科技的头衔是唬人的。因为那家贸易公司在之前做IT系统集成的时候,也是高科技企业呢。

这家生物科技公司,原来是一家国有企业,后来进行了MBO(管理者收购),就成了股份公司。实际上和普通的民营企业没有区别了,除了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好,毕竟其领导人都是从当初的公职人员下海转来的。

国企改民营后,推向市场,自然要自谋出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司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据说还签了对赌协议,即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业绩目标,否则就要退回所有投资。重压之下,公司内外必然要鼓足干劲往前冲。

成功学自然就成了这家公司领导青睐的激励员工的手段。相比前一家贸易公司的“小打小闹、浅尝辄止”。这家公司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了,不仅我们员工,他们的代理商也同样要接受“成功学”的洗礼。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记职场中经历过的那些“成功学”培训

记得当时公司是包下了一个四星级酒店,进行的封闭式培训。讲师A据说是来自加拿大的华人,之前已经在世界各地都进行了成功的“成功学”培训。之所以要这种“国际规格”的人物,是因为该公司要接受培训的代理商不仅是国内的,还世界各地的外国人。

整个培训共分为两场进行,先是国内的代理商,后是国外的代理商。我们国际业务部的同事都参加了第一场的培训,以便为第二场做好准备。记得当时的培训是“三天四夜”。相比之前那个Y姓培训师的“精神流”培训——主打个人感悟的分享,这位的培训则是纯技术流了。

他的培训道具更多,技术含量更高,道具表演更丰富,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成功学培训中的“魔术师”。

比如他先用一个高脚杯,里面倒满水,然后拿出了一大盒曲别针,问我们能往这装满水的杯子里面放进去几个,且水不会溢出。好多人觉得一个都放不了,毕竟“水满则溢”啊!就像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的情景,水是会被进入的物体排出的。

也有一些知识丰富的人考虑到水有表面张力,或许可以放进去几个?A讲师现场做实验,他娴熟的手法一看就是老手。最后一共放进去了100多个!结果让现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A借此给出了一句话“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比喻人的潜力超乎你的想象。

那如何开发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潜力”呢?他又有一个道具等着你。这次不再是他自己的独角表演戏了。这次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道具,是一个半圆形的塑料盒,平的那面直径大约4厘米左右,上有一个透明盖子,里面装有两个小钢珠。他让我们用尽办法,把这两个珠子分别移动到盒内两端的平台上。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记职场中经历过的那些“成功学”培训

请注意,这个盒内的结构是中间低,两边高,如果用倾斜的办法,只能让两个珠子都滚到一边,而不能让每个珠子同时移到两边。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采取了颠倒的办法,即把盒子举起,让珠子在平滑的盖子内侧游动,费尽心机先放好一个,再弄另外一个。

整个过程的艰辛和曲折,就不必细说了。总之我是费了三四十分钟,才“侥幸”放好,算是完成任务。交了“作业”后开始欣赏他人的演出,看每个人双手举着那小玩意,满头大汗地“搞平衡”,滑稽得不得了。其实这不就是刚才的自己嘛!

而此时的培训师A也没有闲着,他拿着录像机在四处拍摄那些“尴尬的瞬间”。等到时间到了之后,他在大屏幕上放了他拍摄的这些有趣的画面,以活跃气氛,博大家一笑。

当现场都是中国人的时候,似乎问题不大,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后来第二场,有好多外国人参加时,问题就来了。有个埃及的客户,在大屏幕中看到了自己的“尬像”后,生气了。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直到第二天早饭时,才被大家一顿好劝,才叫出来了。

这让我有点怀疑这个讲师A真的是国际经验丰富吗?他老说自己的培训课程在海外的价格是每人几千美金。另外让人怀疑的是,他竟然让我们请同声传译来帮助他给外国人讲课。他这个加拿大华人不会英语吗?还是他在耍大牌,会英语也要配翻译?不得而知。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记职场中经历过的那些“成功学”培训

突破

等到大家都被“这些尴尬影像”打败后,讲师A开始解密答案了:

第一种方法,直接扣开盖子,放好两个珠子后,再盖上盖子。前后一共几秒钟时间就完成了,这让我们大跌眼镜。A得意地称这个方法为突破,突破盖子,直接手动控制。他说他在新加坡培训时,有个人的盒子掉地上摔开了,但这人放回珠子,盖上盖子后,继续用笨办法。

他借这个例子,讽刺有些人冥顽不化,不会突破自我。但有些外国代理商客户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家做似乎不合规矩,但他们只是在场下小声嘀咕,同传没有翻译,讲师A也听不见吧!

第二种方法叫“旋转”,拿着这个盒子,使劲一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左右两个珠子大概率地就各自被甩到两端的位置,前后也不过几秒钟。相比第一个方案,这种方法的质疑者较少,我个人也很青睐这种方法。

讲师A也借着这个方法,告诫我们,遇到类似这种方向相反的事,要善用旋转的方法来克服两个相反方向的矛盾,最终轻松完成任务。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记职场中经历过的那些“成功学”培训

旋转

我印象最深的就这些了,其他的都记不太清楚了。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成功学”培训后,自信满满的、情绪高涨的代理商就要开始被要求给自己新的一年定业绩目标了。

在成功学培训的“鼓励”下,在大家,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目标自然是越定越高了。这恐怕才是公司花大价钱搞这个培训的目的吧!效果如何?我不知道,但听同事说,这个讲师A就培训了这两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估计是效果不好吧!记得当时请这个讲师来培训时,公司总经理说是要成立公司大学,请这个讲师当校长,准备长期合作呢,这只合作了一次,讲了两次课,就没有下文了。只能说是合作得不愉快吧。

其实我个人的体会,他这个课程,第一次参加,确实有些小震撼,但一旦知道了他那些小窍门之后,就觉得无趣了。这真有点像魔术师,知道了他的路数后,再看他的表演,就了无生趣了。

所以办企业,发展代理商,做业绩,都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不太可能凭借一时的激情而达到目的。


4 心理培训 感恩戴德


如果说那个讲师A的培训侧重激励中外代理商超额完成业绩目标,而我们员工仅仅是辅助“被教育”的话,那么接下来还有为我们员工量身定做的课程。

之前,一个“精神牌”,一个“技术牌”,这第三张就是“心理牌”。

这次是在培训公司的教室里,我们入场时,由他们员工排成两排,夹道“鼓掌、击掌”欢迎,美其名曰“迎新”。公司领导觉得这个安排不错,有样学样,回到公司也安排下去了。每周一到周五早上,不同部门的人轮流到公司大门口夹道迎新。掌声配合着欢快的音乐,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迎新在那家培训公司只是开胃小菜,后面的才精彩,连心理学的方法都用上了。

整个过程很像我在电影中看到的催眠,先是让我们闭上眼睛,听着他们轻柔的音乐,然后引导我们想象自己正躺在暖暖的海水中,不断地深呼吸放松自己,等到看大部人都进入状态后再给我们讲一些“人要感恩”之类的鸡汤。

当大家都听得有所触动之后,再引导让我们每个人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回想自己一路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正在我们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时,讲师缓缓的语调再引导我们想象自己回到了小时候,生命之初。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记职场中经历过的那些“成功学”培训

心理学

然后重点就来了,让我们想象自己在生命之初,睁开眼睛,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而那张脸正是妈妈的脸。然后再引导我们想象,妈妈的脸随着我们的长大而日渐苍老,然后那个讲师自己也入戏了,用略带哭腔的口气让我们在心里对妈妈说一句“您辛苦了,我好久没有见到您了”!

到这个时候,我心里刚有些酸酸的,但瞬间就被旁边一声“哭腔”打断了。被迫“违规”睁眼一瞧,竟然发现,那个大我一轮,时年三十八岁的直属领导,再也不能抑制自己汹涌的情绪,竟然嚎啕大哭起来。

这场景我除了在“白事”现场看到,就只见到小孩子才这么哭!而这个三十八岁的广西男人竟然不管不顾地痛哭起来,这让我忘了自己刚进入状态的心酸。我不得不拍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虽然知道这样对领导,似乎有点不敬,但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如此了。

后来我四顾一看,发现有不少人都眼圈红红的,除了我。或许是因为我当时年轻,无法体会人生的艰难和理解亲情支持的珍贵;或许是我对这种煽情的培训手段和肆意操纵别人情感的做法,相当地抵触。

从场面上看,这次的培训也相当成功,直击大部分员工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人生的感恩。不仅要感恩生养自己的衣食父母,也要感恩给自己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而抱着这种心态,你还会怀疑员工努力工作求报恩的决心吗?

这次培训的一个衍生后果,就是好多员工,比如我的直属领导,在即将到来的春节,一定要请假回广西老家,看久未谋面的父母。


5 结语


以上,无论企业打哪张牌,都是给员工打鸡血,让员工忘我奋斗,以达成公司的业绩目标。尤其是这家生物科技公司,那对赌失败的后果,是公司管理层无法承受的。

我天然对这种狂热的气氛保持警惕,不愿和其共鸣,那结果必然是被这些企业孤立和淘汰!不过,我不后悔。我总觉得,人的成功有多种定义,不一定非要在组织内“升职加薪”,不一定非要在公司“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下狂奔。

关键是我能在理性的思考下,有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力。而这一切都指向着“财务自由”的目标,而不是永远依附企业,只能靠出卖时间来换取自己安身立命的工资。

上一篇新闻

艺高人胆大,1987年Beyond超越阿拉伯演唱会,光阴已过30年!

下一篇新闻

AWS案例研究:海康威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