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系转移海外
在市场低迷期,药明系过度资本运作之风仍未改变。
药明康德拟定向增发不超7843万股H股,以今日股价8折计算,融资达60亿港元以上。
药明康德2018年港股发行募资75亿港元,2020年定向增发65亿人民币。药明生物历史上增发新股4次,筹资272亿港元。
自高位回撤超过50%,药明康德H股低位增发,圈钱无休无止,引起二级市场反感。
资本迷雾背后隐藏着一条重要线索,药明系重心全面向海外转移。
药明生物收入分布
药明生物产能分布
01
中国本土业务一片颓势
药明康德本次募集资金70%将用于海外业务,扩大全球产能,其中35%用于北美地区海外业务,35%用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的海外业务,15%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剩余金额将用于补充一般运营资金。
没有一分钱用于国内产能扩张。
药明生物CEO陈智胜被问及今年有哪些重要里程碑时,答案只有一个——美国新泽西和爱尔兰敦多克基地的正式投产和GMP放行。药明生物今年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累计总资产投资预计约15亿美元,搭建海外全产业链平台,提供从工艺开发到生物药原液和制剂生产的一体化服务。强调全球双厂生产策略,其实重心已在海外,产能占比达到62%,到2025年将在欧洲、美国、新加坡累计投资30亿美元建厂。
转向早有迹象。
药明康德海外收入增速,2020年为25%,2021年为38%,这显示海外业务基本不再受疫情干扰。与此同时,国内新药研发服务(DDSU)节节败退,2021年Q4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21%,今年Q1收入2.4亿元,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25%。
药明康德国内收入占比一直稳定在25%左右,今年Q1骤降至19%。全球各地区景气度冷暖大变换,美国52.78亿元,同比增长84%,欧洲12.17亿元,同比增长83%,中国15.87亿元,同比增长37%,其他地区3.93亿元,同比增长51%。临床CRO及SMO业务立足中国本土,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15%,去年增速为36%。
药明生物收入重心向海外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国内收入占比接近腰斩。2021年,北美收入52.29亿元,同比增长111%,收入占比51%;欧洲收入22.76亿元,同比增长410%,收入占比22%(2020年为8%);中国收入25.11亿元,同比增长2%(2020年为75%),收入占比24.4%(2020年为43.9%)。
中国本土业务一片颓势。
CXO成长驱动力来自两方面,跨国大药企研发外包渗透率的提升及国内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日益增长的需求。
国内生物科技正经历局部拥挤,去泡沫去产能,同质化管线、Me-too产品淘汰出清。绝大多数项目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对CXO收入贡献较小。
国内创新药暂遇瓶颈,加上总量规模过小,无法支撑庞大的营收进一步高增长,药明系全面转向海外。
2021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0,最低门槛17.53亿美元,没有中国药企入列。2021年全球药企收入TOP20,最低门槛178.1亿美元,是复星医药3倍、恒瑞医药4.6倍。
所谓国内创新药发展到头、过于饱和的观点是短视的,其实仍处于婴幼儿阶段,成长空间巨大。
然而,药明系等不及了。
药明系2021年国内收入82.86亿元。其他主要CXO国内收入,康龙化成12.75亿元、昭衍新药12.64亿元、博腾股份6.79亿元、凯莱英6.41亿元、药石科技3.6亿元,合计 42.19亿元(6.27亿美元),即使全部分给药明系,也不够吃饱。
2021年,药明系收入51.45亿美元,居全球CXO第7位,而前6位海外巨头合计收入565亿美元,哪怕分得一小块蛋糕,也能吃饱。
收入来源向头部集中。
药明生物:5大客户贡献的收入比重,2020年为30%,2021年为36%。10大客户贡献的收入比重,2020年为41%,2021年为47%。
药明康德: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贡献的收入比重,2021年为29%,2022年Q1为45%。
2022年全球CRO排名,药明系居第七 据医药魔方
药明康德今年Q1收入分布
02
降低单一地域带来的风险
传统小分子药物储存、运输条件易满足,可方便快捷完成跨国、跨大洲业务,但生物制药及疫苗稳定性差,在储运过程中,需要冷链处理或添加稳定剂,否则极易受到温度、湿度、见光度、酸碱度、压力影响而失效,长途运输成本和潜在安全隐患高企。国内医药物流成本占销售总成本12%,是美国的4倍。据ThermoKing统计,30%左右的医学废弃物直接产自物流管理不当,20%的卫生保健用品由于医药冷链断裂而受损。
大多数细胞基因治疗(CGT)产品需要在-80°至-180°C的温度下储存,否则存在降解的风险。以自体CAR-T产品为例,在有资质的医院从病人身上提取分离出普通的免疫T细胞后,全程冷链运输(2-8°C)到制备机构,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T细胞进行改造,形成CAR-T细胞。经过严格的生产和质检流程之后,CAR-T细胞经深冷运输(低于零下150°C)运到医院回输至患者体内。
CDMO出海建厂,为大客户提供就近的供应链,是符合逻辑的。
我国制定《出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管理规定》, 对出入境的生物制品进行管理监督,具体指用于人类医学、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疫苗、抗毒素、诊断用试剂等生物活性制剂。对于细胞基因疗CDMO行业, 质粒及病毒载体均可出口,但活体细胞监管严格,相对不易跨境运输。特殊物品出入境审批所需材料多达十余项,审批流程复杂,审批时间长(约一个月),会大幅增加出口运输成本。由于监管因素,国内 CGT CDMO要打开海外业务,只能在海外扩建产能。
药明系出走海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暗合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变动的方向。
两家药明公司都在新加坡布局新发展基地。
今年3月,陈智胜接受英文媒体Pharma'sAlmanac采访时说,“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环境下,我们多元化的业务分布和产能配置更具意义,能够降低单一地域带来的风险。”
药明生物在长三角有8个生产基地,其中上海2个。在外高桥自贸区拥有20万平方英尺的工厂,提供完整的一站式生物药开发及生产服务,拥有欧盟官方认证的细胞培养能力,可用于临床GMP原液生产供应。在奉贤区拥有15万平方米的全球创新基地,可提供中试和临床规模GMP生产能力的一站式服务。
浦东封控当晚,陈智胜让几百名员工立刻回到公司,保证项目不中断,储备的物料非常充足。4上旬预计,如果封控在一两周内解决,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疫情,美国商务部未经核实名单(UVL)实地检查推迟,石头仍未落地。
因为生产难度较大,跨国公司的生物药一般会找两个厂进行商业化生产以降低风险。一个生物制药厂一旦断供,8、9个月,甚至1年时间都无法恢复供应。
药明生物在2018年开启全球双厂战略,分散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确保在全球多个基地都可以采购相同的物料,为客户提供相同的生产服务,现在欧洲、美国分别有4个、3个生产基地。新泽西基地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英尺,主要从事临床和商业化生产,爱尔兰敦多克基地生产设施占地26公顷,提供生物药GMP商业化生产。
非常时刻,两个基地投入GMP生产至关重要。
药明康德产能集中于长三角,其中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小分子药物发现及研究服务)、康德弘翼(医学临床)、药明津石(临床研究及SMO服务)、上海合全药业(CDMO服务)、药明生基(基因细胞疗法)都位于上海。
4月25日,药明康德一季报表示,如果上海奥密克戎疫情在4月底得到有效控制,公司预计2022年Q2仍将实现63-65%的高速增长,并对2022全年实现收入增长65-70%的目标充满信心。
转眼已近5月底。
本次定增意在向全球客户提供可靠的供应链,在美国、欧洲及新加坡新建产能。
药明康德现有在建工程67.5亿元,在美国特拉华州建设制剂和原料药生产基地,预计2025 年投入运营,将成为合全药业在美国建设的第二个基地,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布局的第八个研发生产基地。完成收购百时美施贵宝于瑞士库威的 GMP 制剂生产基地,能够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胶囊和片剂,成为合全药业在欧洲的首个生产基地。药明生基在美国费城基地扩建的全新高端检测实验室已正式投入运营。完成对英国基因治疗技术公司 OXGENE 的收购,作为药明生基在欧洲的首个研发生产基地。
港股奇葩信披,药明生物5名最高薪酬人士隐身盲盒
令人恍惚的是,药明系是中国公司,也是美国人开的公司。
药明康德前6大股东为境外法人,20名高管一半为美国国籍。实控人李革、赵宁夫妇为美国人,刘晓钟、张朝晖拥有新加坡永久居留权。
2021年,李革从药明康德获得税前报酬总额2476.38万元,从药明生物获得的薪酬显示为横杠。
符合其资本迷雾风格的是 ,药明生物只公布5名最高薪酬人士的酬金合计1.03亿元,并分别隐身5个大小不一的盲盒。
药明式盲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