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禁忌之恋,这部影片还有什么看点?
《热带雨》讲了一场连绵不断的雨,也讲了一场禁忌之恋。
残缺,是贯穿这部电影的概念。
一个有关缺失与成长的故事。
《热带雨》,每个人都在缺失,又在寻找,所以连在一起才有了这场阴郁、压抑,却又让人逃不出的“热带雨”。
本片所探讨的话题虽然犀利,但是在陈哲艺导演柔和又温情的镜头下,你会发现“雨”这个意向被赋予的特殊性。
雨无色无味,但是无处不在,像是难以逃脱的牢笼,但又是暧昧与情感爆发口必不可少的元素。
影片从头至尾都伴随着簌簌的雨声,湿漉漉的味道从屏幕中散发出来。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一个热带岛屿,它空气中的粘稠感被导演准确地抓了出来,并将之带到观众面前。
只是在这潮湿阴沉的雨中,却是一个家庭在隐隐作痛,或者说,是一名女性之殇。
影片的女主人公,阿玲,她来自马来西亚,嫁到新加坡后在一所高中担任中文老师。
她是一个传统家庭下孕育出来的工具性女性,她在一个家庭中所扮演的“妻子”一角有她具体的功用,例如:孕育、照顾瘫痪的公公,料理家事等等……
这样一个女性,她几乎没有一刻快乐的。
她的脸上,时常面无表情,你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一丝丝生活的煎熬和淡淡的忧伤。
剧本的最开始就交代了这个家庭的背景。
阿玲与丈夫结婚多年却始终没有孩子,所以,阿玲常年忍受着疼痛打排卵针,抓住排卵期苦苦央求丈夫与其行房事,丈夫不愿,她还要借用丈夫的冷冻精子独自去医院做人工受孕。
因为没有孩子,她作为女性,在家庭中的位置,逐渐处于边缘化,占据弱势地位。
直到某天,她发现丈夫出轨,与第三者在公众场合明目张胆地拥抱,她不哭不闹,选择忍气吞声。
她的失语和沉默,更印证了夫妻关系其实早已走到冰点,连争吵和算计都显得有些多余。
在一场为庆祝亲戚的孩子满月的家庭聚会中,亲戚以阿玲没生养过为理由始终将其隔绝在所有欢声笑语之外。
她无论走到哪里,都像是一个局外人。
而这个家,又缺她不可。
因为她还要履行她作为“妻子”的另一个职责,那就是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为他洗澡、喂饭,处理大小便……
在这样畸形又充斥着不平等的家庭下,阿玲不自觉地积攒着太多破碎的情绪,沉重、压抑,疲惫,沉淀久了,就生出了阿玲内心对爱和被爱的渴求和需求。
而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学生伟伦,就是这部电影残缺的另外一半。
伟伦是个敏感而细腻的孩子,他的成长因缺少父母的陪伴,总是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早熟。
在所有人都不重视的中文课上,他开始注意到了这个和他一样孤独的老师。
在新加坡这种移民国家,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鄙视链中最底层的,就像我们上中学时的音体美一样。
而恰好,阿玲就是教中文这门课的老师,不被学校重视,自然也不会被学生重视。
她的无奈和落寞,都被学生伟伦看在眼里。
先是偷拍她的背影,再到一个人留下来单独补习,而补习后的大雨又恰好为阿玲送伟伦回家制造了适时的机会,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在空气中一点一点氤氲出来的。
阿玲对伟伦来说,适时地弥补了来自家庭的温暖;而伟伦对阿玲来说,又像是缺失已久的儿子。
可两人之间又绝不仅于此,青少年男孩的荷尔蒙,成熟女性的魅力,同为残缺的一半,这些都让两个人彼此相互吸引、靠拢。
他们的感情就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那第三种感情里,复杂又暧昧。
片中除了雨,还有很多象征两人感情升温的意向,比如,榴莲。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刻意为这份禁忌之恋安排的禁忌之果,每一次当他们的感情升温时,都必须有榴莲的出现。
第一次是阿玲为伟伦单独补习的时候。
伟伦的眼睛一直飘向阿玲带来的榴莲,阿玲注意到后便主动拿给伟伦吃。
他们坐在书桌上一同吃榴莲的时候,导演把镜头拉远,画面中两人嘴角泛起的笑意和略微有些害羞的神情,分明就是恋爱的气氛。
第二次出现榴莲,是在伟伦得到武术冠军后阿玲带他去庆祝。
影片中,阿玲、伟伦和阿玲的公公一同吃榴莲的段落也是他们感情发生质变的转折点。
三人坐在一起,暗示了阿玲生活里男性角色的缺席,但因为伟伦的加入,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感。
家庭的重担下,只有在那一刻,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到阿玲脸上的笑容,她与伟伦,两个同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孤独个体,似乎在一点一点贴近彼此的内心。
此后,阿玲会在批改伟伦的作文时因思绪漂移到他的身上而把钢笔的红墨水渗透在作文纸上;伟伦会在阿玲不知情的时候用手机拍下她的画面,记录下她的笑容和她的身影。
感情似乎一旦开始了,就没有停下来的理由。
直到又一场大雨,所有积压的情感似乎都在雨水的作用下爆发了。
阿玲被大雨困在伟伦家,而伟伦又刚好流起了鼻血,在阿玲的悉心照顾下,伟伦终于忍不住做出了逾矩之举。
而阿玲面对这样年轻又单纯的伟伦,她多年来所缺失的爱和性似乎也在他的冲动行为中得到了滋养和关怀。
让她在那一刻再也无法继续保持理智。
接下来的一切,说到底是理智与情感的博弈。
作为成年人,阿玲深知这一切都是错的,它不该发生,而伟伦却保持着赤子之心,他试图走近她,可是却被阿玲彻底的拒绝了。
阿玲与伟伦的分手依然伴随着一场大雨,大雨中,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伟伦说,他的第一次breakup,他的心很痛。
可阿玲又何尝不是呢?
只是她早已习惯了疼痛的滋味,甚至她还告诉伟伦,习惯了就好了。
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第一课,就是爱的教育,成长之痛。
但就像电影中乌云密布后慢慢浮现出的阳光一样,在这段复杂的又不断拉扯的故事中,导演最终还是为阿玲书写了一份阴暗中重遇光明的结局。
故事的悲伤停在了一个逗号上,而后戛然而止,由阴转晴,为电影十分之九的雨水铺上了一层暖暖的阳光。
影片的结尾,阿玲签下了离婚协议书,很平静地结束了这场婚姻。
而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多年来的困境和挣扎在这一刻终于有了答案,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哭还是该笑。
可是,也正是因为这个结果,她多年来积压在内心的困境和挣扎迎刃而解。
影片的最后,阿玲因与伟伦的不伦之恋被学校暂时停了课,公公离世,与丈夫离婚,回到了老家马来西亚。
最后一幕,她在马来西亚老家绿意盎然的院子里,帮母亲晒完被单后,一缕阳光照射下来,虽然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晴朗的画面,但这也同时预示着阿玲新生活的开始。
摆脱了那个困住她手脚的婚姻牢笼,她终于获得了自由和新生。
《热带雨》的导演,陈哲艺,是在新加坡长大的华人导演,被期待有望成为“下一个李安”。
这是他继2013年执导《爸妈不在家》后时隔六年的新作。
六年一部作品,他的产量实在有些低。
面对大家的质询声,他的回答是,拍电影很不容易,现在去电影院一看,十部里九部都是烂片,他很害怕拍烂片,就算现在自己已经拍过两部电影,他依然不敢说自己会拍电影。
所以,《热带雨》并不是一部快消电影,它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陈哲艺对人生的思考后所凝练出的一部作品。
六年前的灵感来自于儿时自己与菲佣的情感记忆,而这一次,已经成熟、并且经历过婚姻的他则是带着自己对于婚姻、家庭,幼子教育以及华人文化和移民者自我认同等问题走向观众。
在他眼里,拍电影就算是一栋房子、一个院子,一个空间,也要有对的气质。
而《热带雨》中看似不合理、不合规矩的一切,就恰好中了那一种“对”的气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