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 星期二

工业革命与战略纵深

两个多月前,我在北京采访温铁军教授,曾问他一个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出现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


温教授的意思是,英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采集的资源(比如矿产)实在太多了,得想办法用机器消化这些资源,是逼出了工业革命。


当天晚上,我在北京还见到了金灿荣教授,吃饭时也请教他同样的问题,金教授说,是英国本土人口太少,应付不了那么多资源,就得想办法找机器替代人工。


两位前辈说的刚好是同一个意思:从殖民地抢了太多东西,多到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可家里就这么点人,消化不了,就琢磨着用其它方法提高效率。


我回来后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另外找到了一条论证,也是跟殖民地有关,当时英国统治了广阔的殖民地,就意味着英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殖民地倾销商品,还没有道德约束,反正印度人又不会反抗,可以往死里坑他们,从18世纪中期开始,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为了提高产量,大家开始想办法改进生产技术。


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织布的飞梭,织布效率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纺纱机的效率跟不上,殖民地对棉纺品要求越来越多,求购价格越来越高,迫切急需改良纺纱机。


1764年,英国兰开郡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晚上下班回家时,不小心踢翻了堂客的纺纱机,他正要把纺纱机扶起来时,却发现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了直立。


哈格里夫斯木工出身,平时就爱琢磨事,他就想如果纺锤竖立时还可以转动,那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很多根纱了?


经过一年的试验改进,哈格里夫斯搞定了竖直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工作效率提高了8倍,他用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织机”。


珍妮纺织机经过不断地改良,纺锤增加到了18个、30个、甚至到了100个,效率越来越快。


工业革命与战略纵深

改进后的珍妮纺织机


1769年,英国人又发明了卷轴纺纱机,采用水力为动力,可以不用人费力了,纺出来的纱结实而有韧力,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工业革命与战略纵深


而当时的中国,采用的是手摇纺车,10小时才能纺出4两纱,最熟练的织工一天也只能做出10码左右,宽仅1尺的布匹,生产效率比别人慢,产品质量还比别人低,价格和质量都玩不过人家,注定要成为倾销对象了。


工业革命的另一个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1688年法国人帕潘弄出了非常简易的蒸汽机,但没什么实用价值, 1705年苏格兰铁匠纽克曼搞出了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主要用来给矿井抽水和灌溉,但是缺点很多,又笨重又耗煤,后来多方面使用的蒸汽机是瓦特改良出来的,注意瓦特是改良,瓦特不是发明。


大家看蒸汽机的由来,就是冲着替采矿业服务去的,殖民地有那么多矿,才倒逼技术发展。


总结下来就是,是殖民地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劳动效率的提高,让英国人发明了珍妮纺织机,也是为了在殖民地快速挖矿,为了快速处理源源不断地进入英国的原材料,才催生了英国从蒸汽找动力,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是巨量的殖民地的原材料资源,和殖民地的庞大市场,刚好触碰到了文明的阈值数据,冲破这个阀值,就诞生了工业革命。


正在玩《人类文明》模拟游戏的上帝,看到人类文明的数值刚好满槽,就轻轻摁了下鼠标,人类就此进入了新纪元。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诞生在当时富饶的中国,和第一个全球殖民国家西班牙?


这问题如果搁1980-2010这三十年,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就会洋洋洒洒给你写一篇中国文明劣根论,总之就是中国文明愚昧无知,西欧文明开明聪慧造成的,《河殇》晓不晓得?你得给我跪下听,你不跪?你不跪我就摁着你跪。


这些人不懂得从工业链思考问题,被别人的生产力吓怕了,就教你一个理:中国必须被欧美先进文明先殖民两百年,才能进入现代社会。


他们自己先成了洋人的奴才,也希望你成为洋人的奴才。


现在我们就要打碎这种愚昧的认知,中国人同样是会动脑筋,擅于思考的,以纺纱机举例,世界上最早的水力大纺机,其实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在元代时,早英国人400年左右,就发明了水力大纺机,这种水纺机已经具备了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机器”所必备的三个部分:发动机(水轮)、传动机构和工具机。


王祯在《农书》里记载了这种“水转大纺车”,有32个纺锤,每车日产量10斤,比珍妮纺织机刚开始的8个纱锭先进多了。


工业革命与战略纵深

工业革命与战略纵深

这种机器曾经在中原地区推广过,《农书》原文说“中原麻苎之乡,凡临流处所多置之”。


按《中英水力纺纱机形制的比较研究》所说,英国人最后发明的水力纺纱机,是在对中国的水纺机进行吸收改制后弄出来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有记载《农书》里的水转大纺车,1735年出版的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志》又转载了这项历史,18世纪中叶前,传教士(其实他们通常也是商业间谍)将水转大纺车介绍到了西欧,英国人改良的水力纺纱机,从中获取了大量创作灵感,在原基础上增加了罗拉式棉条握挟等装置,可以对棉纤维进行牵伸。


就是我们元代发明的水转大纺车,只能纺麻,后面英国人改进后,才可以纺纱。


至于中国的水转大纺车为什么从明代就消失了,一直是一笔历史悬案,现在最有说服力的观点,是武汉的李斌博士提出来的,他推测是因为中国的水利条件,一切以灌溉优先,对水力器械的应用限制太多,才造成了水转大纺车在中国的消失。(具体原因可参考论文《中国古代水转大纺车无法引爆工业革命的原因分析》)


工业革命的爆发本身就充满了意外性,西欧人穷疯了想绕过奥斯曼跟中国做生意,才有了大航海,有了大航海,才有了殖民地,有了天量的殖民地,才有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市场的出现,这才引爆了工业革命。


在绝大部分国家,因为数据阀值没到点燃工业革命的条件,属于正常事件,我们不能因为英国人碰巧点燃了,就把英国人吹上了天,并且无条件贬低自己的文明。


那第一个殖民大国西班牙,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呢?


主要是因为西班牙和英法向殖民地掠夺的资源不一样。


我去年写的《魏忠贤与全球化》里,详细记录了西班牙人跟大明做生意的数据,西班牙人不要北美要南美,是因为南美有大量的金银矿,西班牙人挖出这些金银直接找中国买奢侈品,爽得不要不要的,那些没金没银的地,比如北美,就让给后来者英法给占了,英法没金银,靠生产工业品卖给西班牙这种暴富户赚他们的钱,慢慢积累,苦哈哈地搞出了机器,搞出了整个工业系统,引爆了工业革命。


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



英国人完成工业革命的奠基后,以碾压性优势,向全球输出他们的产品,大家一看这是个好东西,世界各个国家都来英国偷学他们的工业成果。


我在《美国国运史》里有讲过,美国人洛维尔1810年在英国养病时,常去参观格拉斯哥和曼彻斯特的纺织厂,凭着超凡的记忆力,牢牢记下机器的每一个细节,回家后画出机器设计图,花了两年时间将机器图纸背在脑海里,回美国后硬生生将卷轴纺织机复制了出来。


当然这也有特殊的历史原因,那年代的机器还没这么先进,所以靠死记硬背能啃得下来,现在你站在光刻机面前看一百年也别想看出个名堂来。


其实不只美国在偷英国的技术,是法国、德国、俄国大家都在想办法偷英国的技术,各个国家要么出高价请英国技术人员偷渡过去打工,要么想办法搞到英国机器的图纸。


在生存竞争面前,道德显得毫无价值。


英国人为了扩大纺织行业,就建了工厂,专门生产纺织机,这种工厂累积了技术,后来就开始琢磨要不再生产其他机器吧,由此完成了重工业的开端,工业国就慢慢衍生到能生产机床、汽车、飞机等等其他产业。


渐渐形成了今天世界一个完整的工业产业链。


所以纺织行业是如此重要,既能解决就业,还能向其他产业延伸,世界上哪个落后的工业国,起家时都是先发展纺织业,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全部是这样过来的。


虽然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但并没打算一直在英国定居。


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早期中国靠着丝绸、茶叶、瓷器独霸天下,慢慢这三样技术都被欧洲人偷学去了,我们也不能守着老本吃一辈子。


英国的看家本领,德国美国也学去了,并且不断吸收精进,在第二次以电力为主导的工业革命发生时,美德两国赶了上来,德国人发明了发电机,美国人搞定了电话、电灯、电车。


前面我们提到,英国人最早发明珍妮纺织机的是个木工,发明蒸汽机的是个铁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许多发明,其实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还没有真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两者已经紧紧抱在一起,大家从科学规律中找到线索,再将它使用到生产当中,取得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牛叉更劲爆的工业成果。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益的德国想要制霸天下,就动了心思想要抢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要下死手揍德国,美国站得远,假装没看见,说你们随意,反正不关我事。


欧洲就这么一通乱打,连打两次,美国在一旁一边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一边给两边势力卖武器卖资源狠捞了一笔。


结果整个欧洲被打得稀烂,人才和资金为了避险都跑美国去了,这时世界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不只靠一项了,而是分散到了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各领域,这次领跑的集团以美国为主、苏联为辅,两边在原子弹、航空航天、核动力武器、计算机各行业展开全面竞争。


美国比苏联工业化要早起步,苏联的工业还是美国扶持起来的,二战中大量资源往美国跑,美国手里的牌比苏联好太多了,二战中苏联跟英国很多武器都是美国生产出来送过去的,苏联二战后能坚持到1991年很不容易了,当然,主要还是内部作死的,这里就不细讲了,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看我写的《苏联帝国衰亡史》。


从二战到二战结束二十年里,美国的生产力,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其工业分布之广、工业控制之深,可以说到现在,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2021年的中国也还比不上,那时的美国,从轮胎到航母,几乎无所不能。


随便举个例子,1945年时,美国的军工厂全面开动,每年可以生产4.2万架飞机,生产2.2万辆坦克装甲车,二战四年,美国制造了147艘航母。(不过建造难度跟今天的航母不是一回事)


二战后的美国,既然已经将工业生产能力牢牢握在了自己手心,怎么就混成今天这样天天喊制造业回流了呢?


这个问题其实特别好回答,就是美国人越来越富,觉得赚生产制造那点鸡零狗碎的钱不值,还不如启动美元系统,让美联储通过加息减息规律赚钱,有金融系统可以收割全球,为什么要流血流汗赚那点小钱?


至于原先那些工厂里的工人,花钱把他们养起来就是,不就是钱吗?老子有的是。


这就造成了三种现象。


一是美国到处都是死胖子,成人肥胖率高达40%,还是那种你在中国几乎见不着的肥得出油的胖,因为美国政府和美国商人压根就是把他们当猪在养,才不管他们的健康,只要他们按时纳税就行。


二是美国给平民搞的那个公立快乐教育,就是让这些平民继续做快乐猪,最好加减乘除都不会,天天奶头乐,能让精英阶层好好控制就行。


三是原先大批白人工人阶级失业了,这些人就变成了“故土的陌生人”、“乡下人的悲歌”,我要再重复一遍我说过无数次的那句话:没有工作就没有尊严。这些失业白人失去了尊严,就去酗酒、吸毒、滥交,美国毒品现象愈演愈烈,养活了一大票墨西哥毒贩。


那美国这样搞,去工业化抓金融收割,是不是变成了一个加强版的西班牙?金矿银矿挖不尽的那种?


并不完全一致,美国还是留了一手,保留了最最顶尖的制造业,今天依然可以发射卫星、造F35、生产疫苗、研发苹果手机等等,美国制造业整体规模还是日本的两倍,德国的近三倍,只是没有以前那么完整了。


既然说到了美国制造业的流出,下面就要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了,就是全球制造业的流动规律。


这个世界上,除了香港、澳门、新加坡、马尔代夫、沙特这种特殊的区域,其他地方,都指望着工业化过日子。


可以说工业化流向哪里,哪里就会变得富裕。


美国全面启动去工业化,是在1965年。


由于人工越来越贵,自己生产的东西成本越来越高,美国如果再制造中低端产品完全划不来,没必要吃尽工业产业链,还不如迁到国外,自己专心吃金融的福利,也顺便配合下自己的战略需要。


于是全球产业链,开始在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开始传递。


大致的流向,是日韩墨à亚洲四小龙(四小虎)à中国大陆这三步曲。


为什么说这些产业链的转移是由美国主导的呢?因为两次转移,都跟美国参与的战争有关。


像日本二战后的发展,本来美国想将它定位成农业国,没想到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战略物资输送方便,美国就把中低端制造和部分军需品放在日本生产,日本借此机会重新爬了起来。


日本能爬起来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人才还在,日本打二战时,尽量不让大学生上前线,只让军校毕业的人带队去打仗,就是到了二战末期日本跟美国玩自杀式袭击时,也只允许文科大学生上前线自杀冲锋,理科生不让。(文科生落泪)


另一次就是越战,同样为了方便获取战略物资,美国将工业转移到越南周边的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八个国家和地区都受益于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起飞。


越战1975年结束,上面这八个国家或地区,差不多在1980年代吃完美国的红利,有的靠自强完成升级,比如韩国,有的断了奶就沦落,比如菲律宾。


在这次分配产业链转移过程中,美国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要尽量避免有哪些国家依靠工业链强大到可以挑战他,二是严防承接工业链的国家走向军事强大。


所以美国其实留了一手,在第一波分配工业链时,尽可能不让一个国家拿到完整的产业链,如果谁的产业链强大到想篡位,美国就收拾谁。


日本后来猥琐发育成功,不知死活想在经济上冲击美国,居然写什么《日本可以说不》,被美国拖下鞋对准脸一顿猛抽,直接将日本经济打得趴地上吐血,经济停滞三十年,然后美国又把日本的DRAM业务转手交给了韩国。


许多文章说韩国能接手日本半导体是因为韩国玩阴谋诡计,其实韩国没这么大能量,一切看美国的脸色,是美国抽完日本,从日本身上扒下来的衣裳,交给韩国穿了,才有了今时今日韩国半导体的地位。


美国一般的操作,是养肥这些依赖中低端产业链的发展中国家后,通过美联储加息周期,再将这些国家财富一波割回来。


1998年就割得特别成功,爽得飞起,直接将泰国打垮,将韩国大企业、大银行一把梭哈,韩国那年死得真惨啊,三星电子到现在都在替美国金融资本打工,其普通股55%在华尔街金融财团手里,优先股89%在在美国为主的外国人手里。


在连续推进、收割了两波产业链转移后,美国突然一脚踢到了石头上。


这块石头,当然就是中国。



美国应该十分后悔,不该将产业链转移到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


以前那些承接产业链的地区,没有一个有完整主权,美国想弄死他们分分钟的事情。


怎么就脑子进水了,非要将产业链转移到中国?


当初让中国加入WTO,让中国承接产业链,美国主要是为了解决滞涨问题,也为了稀释日本欧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推出欧元的欧盟,是美国当时的最大的劲敌。


当然了,在台面上,面对公共媒体的时候,美国是不会这么说的,美国人会说我们就想给中国一口饭吃,顺便希望看到他们发生体制改变。


中国人韬光养晦,十分低调地给美国人做世界工厂,赚点辛苦钱又去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美元绑定了世界工厂,又绑定了中东石油,在那段时间,成功阻止了欧元来犯,守住了全球货币的地位,不断吸引全球精英继续在美国搞高科技。


但是中国既不是韩国,也不是日本,等美国打完反恐战争,回头发现中国壮大想收割时,已经割不动了。


中国是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既有军事主权,也有金融主权,我们迅速升级了军队,也搞好了金融管制,美国那边急了,割不动新生发展中国家,国内马上就出事,失业白人果然捧出一个川宝,所以川宝一上来就说要搞制造业回流,要美国“重回伟大”,可惜搞了四年毛线成绩都没看到,说要建厂的富士康到现在都没影,天可怜见一波新冠又让川宝倒了下去,拜登上来也说要搞制造业回流,但我观察他这几个月的动静,他应该是十分清醒的,只是喊喊,没往心里去,大基建和增税才是他最想上马的项目,但我估计也撸不动。(太复杂另外开篇写这个吧)



在这篇文章结束前,说两个事。


一是1960年代,我们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对付,美苏都威胁要朝我们扔核弹,当时陈毅外长就说,一定要搞出中国的原子弹来,“当了裤子也要造原子弹”。


金庸在香港听到这句话,就在《明报》写社论批评大陆政府,说这句话让他不胜愤慨,一个政府把军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生活放在第二位,那绝不是好政府......一个人民没有裤子穿的国家,即使勉强制造了一两枚原子弹也是决计不会强盛的。


二是我在《日本国运史:下》和《巴以冲突是怎么回事》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一个词,叫“战略纵深”。


日本为什么无法成为经济与军事双重强国?是因为他们国土小、人口少,没有战略纵深。以色列为什么这么害怕伊朗拥有核武器?是因为他们国土更小、人口更少,更没有战略纵深。


日本侵略中国时,为什么他们只能侵略到中国地形的第三阶梯就攻不下去了?是因为我们有战略纵深。


为什么我们“当了裤子也要造原子弹”,这是为了保住一个国家的主权,保住了主权,就是保住了在国际上的战略纵深。


战略纵深,具体就是指有辽阔的国土、勤劳的人民、富饶的资源、灿烂的文明,这些东西是一个大国的根基,世界上从古至今,这么多伟大的文明都潮起潮落,只有中华一直屹立在东方。


希腊强盛时,我们在;罗马兴盛时,我们在;波斯巅峰时,我们在;美国到达顶峰时,我们还在。


我们可以衰落一时,但我们一定会迅速复兴,这是坚韧不拔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战略纵深。


当英国人阿克莱特,从水转大纺车的资料里学习吸收,弄出他们的水力纺纱机,开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历史向中国走来,历史对我们说:


你们就要落后于世界了。


但历史还说:


没关系,你们还会向以前那样,很快就会回来的。


因为你们是中华民族,因为你们是百折不挠的中国人。


以前有些歌词,我听不明白,但越了解当代工业史,越了解全球经济史,我越是听得心潮起伏,凝咽于心。


那句歌词很简单,你我都会唱:


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相关阅读:

《美国国运史》

《苏联帝国灭亡史》

《日本国运史》

《魏忠贤与全球化》

《从乡下人的悲歌说起》

《巴以冲突是怎么回事》

上一篇新闻

亏大发!住酒店,你连这些奢侈的洗护用品都没带走?

下一篇新闻

“双十一”想狂欢?没那么简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