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的最新总规里,我们看见了成都的“脉络”
今年3月27日,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发布了新加坡总体规划草案(2019),目前正在收集公众对草案的反馈和意见。
这是一项新加坡的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也是其继2013年概念规划之后的一次统一修编,用以指导新加坡的未来10-15年的发展。
新加坡
从区域功能分工落实到地块边界、用途甚至容积率,新的规划将新加坡的城市愿景设定为:成为更具包容性的宜居城市,打造绿色便利的居住社区,发展经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具体而言,对于传统CBD(中央商务区),强调居住人群的导入,将CBD的资源城市化、社区化,突出宜居包容、绿色便利、集约开发地下空间;对于CBD以外的商业节点和工业区,则强调产业功能,支持振兴现有产业和发展新的增长区域,强调职住平衡。
新加坡CBD范围
这样的规划理念,成都并不陌生——就在上月,《锦江公园总体规划》《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相继出炉,道路的慢行化改造,文商街区多元场景营造、TOD开发、产业功能区布局,都有着相似的内核。
可以说,在新加坡新一轮的规划中,看得见成都的脉络与步伐。
未来锦江公园效果示意图
日前,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万科中西部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万科中西部产城)副总经理、产城研究院院长胡涛,为新加坡2019总规进行了解读。
胡涛曾担任新加坡裕廊国际的首席规划师,现在万科中西部产城携国内外等数十家专业机构开展 “理想城市发展计划”专题研究。
01
导入居住人群
将 CBD的资源城市化、社区化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黄循财在阐释2019年总规草案时这样说,“(目前)中央商业区的建筑主要为办公用途,政府因此希望让这个地区发挥更广泛用途,不仅是工作的地方,也是充满活力的生活和娱乐场所。”
让中央商务区更包容,这一诉求建立在已经问题重重的发展现状上。尽管为新加坡巩固了亚洲重要的旅游和金融服务中心的地位,位于新加坡河南岸的传统CBD在当下的语境下仍然显得不那么友好。
过于单一的商务商业功能,使该区在夜晚和周末缺乏活力,显得过于冷清;CBD区域内的零售设施非常有限,仅仅是作为办公设施的补充,客流量在周末难以支撑,多数零售商业在周末不营业;CBD内居住功能仍然不足,纵然滨海湾令游客趋之若鹜,该区却缺乏本地社群的支撑。对于CBD区域内的从业者而言,这里只有工作,对于更多的本地人而言,这里只有游客。
为此,本轮规划的重点即为居住人群的导入,将CBD的资源城市化、社区化,在商务环境中营造社区氛围,让CBD的优质资源公平共享。
规划草案中提出在传统CBD建造更多的住宅,以便更多的人住可以居住在离工作场所更近的地方,这些住宅大部分会是复合功能,底层一般为商场,高层为住宅,还会提供大量室外活动空间。
CBD住宅规划
除了新增住房,政府也鼓励现有老旧写字楼转变为商住混合、酒店或其他创新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出台两套新的激励方案,对于符合条件的更新项目予以容积率奖励。
“这项举措将有利于淘汰CBD内滞后、老旧的商务办公,降低写字楼的空置率,优化资产配置。”胡涛认为,强调了生活质量和宜居品质,强调了“家”和“社区”及完善的配套,不再局限住房本身。
居住功能的导入将为 CBD 带来更多常住人口,保持 CBD 的活力,同时也将为现有的零售/餐饮业态带来更多的消费人群。可以预见,未来的CBD将更加复合多元,真正实现工作、生活、娱乐 的一体化。
CBD内现有商务功能将在未来大幅置换为混合功能
改进公共空间来丰富文化
解决“空心化”
新加坡是一座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生的城市,不同的文化的融合反而令城市更为包容。
此轮总规草案提出,新加坡将继续通过场所营造、改进公共空间来丰富艺术、文化和遗迹资产,以巩固中心区作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地。
新加坡市建局也和相关的机构和群体合作,通过场所营造、社区故事板和遗产步道等公众参与的手段来传承地区的历史和记忆。政府也会在碧湾区 (Bayshore)、达哥打弯(Dakota Crescent)、花拉公园和铁道走廊沿途地区兴建住宅和设施,同时保留这些地区富有文化历史意义的重要建筑,例如前武吉知马消防局和花拉公园游泳池。
庭院和口袋公园将作为户外的“会客厅”,为社区交流聚会提供场所。
文化传承记忆,也让居民在参与中强化认同。在这一点上,胡涛认为文化是解决“空心化”、聚集人气的一个核心因素。
胡涛解释说,从机制上看,新加坡有25000名基层领袖、3000个各类基层组织,类聚了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的人,形成了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及物力和财力。同时,新加坡有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全国的社区事务,对居民从小就培育“社区即家,家为社区,爱家,爱社区”的意识,使社区居民积极投身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管理。
胡涛认为,文化是“可形成”的,尤其是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情感联系,只有在参与中才会深化。他以浙江良渚文化村举例,村民自发讨论制定的村民公约,打造出一份自治样本。又如在成都猛追湾更新的项目中,万科把居民对社区的记忆和祝福浇筑在墙面上,尝试激发社区活力。
利用写字楼下的灰空间置入小酒吧
绿色便利居住社区
突出公共运输、公共服务、生态文化导向
“每10个家庭中就有8个住在轨道站点步行10分钟之内。”新加坡2019总规对居民的出行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环境。 总规指出,新加坡的轨道网络已连接并加强了整个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并将继续成为公共运输的支柱。
地铁方面,市中心的地铁线路和站点将更密集,市中心的所有开发项目将实现10分钟内步行到达地铁站。
备受期待的新加坡环线六期将在2025年通车,环线六期主要分布在中央区域,届时环岛线将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市民可通过环线迅速从中央区域抵达全岛各地。
公共汽车连接也将因更多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新的公共汽车服务而得到提升。总规透露,政府亦正研究按需巴士,以提供更直接的定制巴士路线,减少换乘。
公交优先走廊
公共运输网络的扩容,是为推行绿色便利的出行方式,规划指出,住区鼓励步行和骑自行车,尽可能地优先考虑人的流动,而不是汽车的移动。
鼓励活跃的慢行系统,在现有22公里的自行车道基础上,至2021年,中心区将进一步扩大5公里的自行车道网络。此外,还计划提供连接中心区多个地铁站的自行车道。
自行车“无负担”出行
汽车在为行人腾挪空间。例如马来村甘榜格南的哈芝巷,将定期或永久封路来打造更安全、更有吸引力的环境;唐人街牛车水,通过封锁车行道路的“无车星期日”活动为市民提供文化活动空间,迎接农历新年第一天。
夜间实行交通管制,限制车行,将街道变为步行夜市。
提升公共运输水准
建立便捷高效交通体系
规划草案中发布的地下3D规划图纸也透露出新加坡深化地下空间开发的另一个趋势,将公共设施、交通运输、仓储和工业设施迁入地下,释放更多空间给市民。
在地下可以购物、吃饭,更夸张的是在地下靠步行就可以自由穿梭于金融区的各大写字楼之间,甚至可以直接走去圣淘沙!
地下开发空间示意图
在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新加坡还将采取更多措施来增强和连接城市的绿色资源,以便更多大众可以轻松到访和享受公园和开放空间,通过居民主动步行让城市的毛细血管流动起来。
黄循财表示,目前新加坡全岛各类的绿色空间占了约7800公顷,未来10年至15年会增添约1000公顷的绿色空间,包括长达400公里的公园连道,让大多数国人只须步行10分钟,就能抵达公园,沉浸在绿意盎然的环境里。
同时改善主要街道的街景,创造更有吸引力、出行友善和更生态的街道, 通过沿街道布置商店、餐馆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行人在下班回家途中享受快捷的购物及咖啡体验。
商店、餐馆、配套服务沿主要街道布置,为上下班的通勤人群提供便利。
胡涛认为,总规里在推进绿色便利社区建设的措施上,最大的亮点是进一步优化了交通的连接性和可达性,让居民“无负担”出行,这把新加坡规划的“尺度感”发挥到的极致。
胡涛表示,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一直强调土地集约、功能复合、有疏有密的发展。作为一个资源极度稀缺的小岛国,新加坡国土总面积仅有719.9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1/23。因此,集约式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使新加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其生态用地,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
TOD和EOD的概念都是围绕着人的生产、生活的需求而提出来的,“从新加坡、 东京、香港等亚洲城市看到,围绕着TOD站点相对高密和功能复合的开发模式以及聚焦更小空间的精细规划的确是在重点 区域进行有效且高质的开发措施之一。”
亲切的小巷和城市拱廊——连接不同建筑的捷径,充满便利的设施。
构建四个主要门户
东部门户加强空港与世界的联通
总规提出,新加坡要打造更强大的经济,就需要做好规划和拨出合适的土地以支持振兴现有产业和发展新的增长区域。按功能分区建设,成为新加坡的选择。
在规划中新加坡提出构建四个主要门户的概念,包括北部门户、东部门户、西部门户和中央地区。
北部门户是进入新的创新单元(例如农业技术和食品、数字技术和网络安全)机会的入口,未来将强化位于兀兰的区域中心,将之打造成为北部区域的经济中心。
东部门户利用樟宜航空枢纽扩建的机会,加强空港地区与世界的联通,发展与航空有关的业务,构建创新品质生活商业集群,包括新加坡科技大学、樟宜商业园及未来的樟宜东城区。
西部门户是CBD以外最大的商业节点,也是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制造中心,由裕廊创新区(JID)及其周边的裕廊和大士工业区 组成。将利用改善的运输联系和 TUAS 码头的全球海上连通性,促进货物、服务和人员的无缝流动。世界一流大学也使西部门户成为企业、学术界和人才会面、交流和合作的理想场所。
中央地区是传统新加坡CBD,充满活力的市中心-是全球商业和金融中心的所在地,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24/7生活方式目的地。
除了门户之外,新加坡还将开发CBD以外的商业节点和工业区,以支持经济增长。尽管各个门户功能区隔明显,规划却在尽力避免“职住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规划特别强调并在靠近生活区的地方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榜鹅数字区,将为数字经济的关键增长产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更接近于榜鹅新镇的居民。
另一方面,将在各个门户区域修建不同类型的住房,规划强调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更愉快、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构建儿童友好和老年人友好的社区。
“不断强化每一个区域的发展潜能和特点。”胡涛认为,城市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新加坡的发展,最开始也是从单中心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提出建设多个区域中心,形成“多中心”布局。
2000年以后,顺应国际发展的局势,又重新集中发展金融中心。这个过程中,城市各个区域的产业布局更清晰,滨海湾CBD区域以总部经济、金融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主,而其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或者科技密集型的产业则在城市的其他区域聚集。
这次的总体规划是将原来的东部、西部和北部三个区域中心提升为经济门户,结合滨海湾整体考虑,能保证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的同时,每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明确、产业特色鲜明。
滨海湾试验场示意图。滨海湾拥有大片可用土地,可为创新概念,短时商业提供试验场地,从而活化闲置空间,创造经济价值。
城市转型:两份规划,一种路径
“
从上世纪末开始,CBD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接受度最高的概念,在我国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实践,深刻地改变了国内多数城市的空间形态。
”
胡涛认为,这些短时间内破土而出的CBD,既是经济发展的乐观心态体现,也是空间与政治杂糅而成的产物。然而荣光背后,经济的趋利性和对人性化需求的忽视也使今天的CBD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空间尺度过大、公共空间不足、功能过于单一、缺乏多元配套、职住不平衡、高峰时期交通陷于瘫痪等,结果往往导致CBD“效率有余,活力不足”,在夜晚和节假日沦为“死城”。
这些问题与新加坡CBD所面临的问题有共性也有差别。在新的以人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中国城市CBD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而新加坡的CBD进化之路无疑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去年,成都在锦江区的现场办公会上,直指锦江区因消费趋势变化带来消费中心地位下降、城市功能格局变化带来城区空心化等挑战。
一个数字看出成都人口流向的趋势:2010年到2017年,锦江区新增户籍人口14.6万人,高新区新增户籍人口24.4万人,中心城区的空心化已不可避免。
今年7月公布的《锦江公园总体规划》将对锦江公园中的两江环抱区域及望江公园段(即锦江中央公园)进行了提升规划。“车退人进”,对道路进行慢行化改造,打造文商街区形成多元场景,TOD开发等种种措施,都能看到新加坡的影子。
“CBD 的概念正在逐渐被重构,它变得去中心化、多元化、亲民化、生态化,总部金融、现代商业、社区生活、公共空间、 文化活动共生于此,真正实现人城一体、以人为本。”胡涛表示,此轮新加坡总规以CBD复兴为代表的计划,阐释了新加坡规划的基石,即真正将“以人为本”落实在精细的规划中,维持城市规划的“尺度感”。
《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上月通过,高质量规划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东部新城。两年前,成都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其中,东进承担起发展先进位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使命。
天府国际机场效果图
在产业功能区建设上,胡涛认为成都依然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并将继续从中获益。胡涛表示,成都制造业东移可与新加坡裕廊工业区为代表的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产城融合的新镇类比;以樟宜机场及周边区域为代表的自贸港及临空经济圈,很多年做到世界第一,在自贸、通关效率、物流、电信等领域颇具经验,为空港新城提供范本;天府新区重点发展的新经济领域同样可以学习新加坡以纬壹科技城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科技园等。
这或许是新加坡规划对中国城市的参考价值。
红新闻记者 锺茜妮 摄影记者 刘海韵
部分图据理想城市发展计划
编辑 陈怡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