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网络爆款全是野鸡出身?女明星根本不用…
“野鸡品牌”,估计常看护肤内容的童靴们多少都听到过吧。
通常提到这个词的情景,要么就是说“这是哪来的野鸡品牌”,要么就是“xx虽然小众,但是绝对不是野鸡品牌”,或盖章野鸡或极力撇清,
但细细思考一下,“野鸡品牌”这个标签的定义是啥,应该怎么给一个品牌来定性野不野鸡呢,这个边界好像hin模糊啊,
像之前的留言中,就有粉丝迷惑说,网上言论说宝拉珍选算野鸡品牌是不是真的。
虽然相对于圈外人都能叫得出名号的雅诗兰黛、欧莱雅来说,宝拉珍选是小众一些,但在护肤圈内也算小有名气了吧,不少达人都倾情推荐过,怎么就被划成野鸡品牌了呢?
三爷觉得正是因为“野鸡品牌”的范围太模糊,大多数人心里并没有明确的划线,少数心里比较有数的人对于是否“野鸡品牌”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三爷大概总结了一下有这样几类标准:
评判标准一:三无即野鸡
三无说得太多可能大家都忘了具体是哪三无,一般来说指的是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以及无质量合格证,说白了就是来路不明,木得身份证的“黑户”。
对于化妆品来说,三个“无”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看有没有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备案。有备案才准生产和销售。
备案除了有利于监管外,对于消费者的意义在于提高了透明度,大家都可以利用平台查到产品类别、生产者、成分等信息。
有备案是保障安全的最基本底线。什么TB自制、朋友圈自制、DIY等等都给不出备案要的明确信息,生化检测恐怕也过不了关。
这种备案都给不出的,想都不用想,那肯定是野鸡无疑了。
这里三爷要特别说明一下,各国法规不同,差异也相当大,生产许可、备案这点基本上只适用于中国。
欧盟和日本都是依据禁用成分、限用成分、可用成分等清单来生产的(中国也是),相对来说安全性已经有一定保障,生产上市前无需“化妆品生产许可”。
而美国的制度其实是最松的,首先原料就没有审批也没啥限制,产品也没有售前审批程序。
产品相关的安全性、生产条件、信息真实等都要等产品卖出后,FDA才能开始监管,而且是认定伪劣化妆品或标识错误化妆品才能禁售。
直白点说就是,三无化妆品在美国是合法的。
就比如我们TB自制、朋友圈自制那种在厨房里搅和搅和的,在美国,是合法滴嗷,只要不被认定伪劣化妆品或标识错误化妆品。(但有问题罚得还是挺重的,所以产品可能没什么大错,但不一定有多好)
所以美国其实有特别特别多的小作坊、家庭作坊式品牌,可以说美国才是真真的“三无产品聚集地”,
比如曾经爆红的GLAMGLOW发光面膜,最开始也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连名字都没有。
后来在演员和化妆师的圈子里火了,口口相传到最后成立才几年就被雅诗兰黛相中收购,进入豪门,完全不算野鸡了。
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不那么容易能掌握到国外产品的相关资料,所以如果你想挑点偏门的、不怎么知名的品牌用用,谨慎点来说,最好还是优选日本和欧盟的,相对来讲更严格,安全性更有保障。
评判标准二:没听过、没见过、网上资料稀缺的小品牌
有备案是底线,但光是有备案已经满足不了高要求的消费者了。
太多小厂出身或者完全没听过的牌子取得CFDA备案,却仍然有各种负面新闻爆出,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
比如TST,“活酵母”“排毒”的智熄宣传现在还在继续,导致烂脸的争议也一直没停过;
进口化妆品也一样有翻车的。前几年也是火遍全网的新加坡小牌bliv信美肌的去黑头啫喱,某些粉丝反馈效果出神入化,
但是备案的成分表又非常的平平,甚至没有一个能明确针对改善黑头的成分,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认为是隐藏了某些成分,如水杨酸、A醇等,结果没火多久就被上海药监局检出含有“皮肤鸦片”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bliv品牌从爆红直接变扑街,虽然品牌道歉并回收了当批次的产品,但有部分消费者认为已经导致了自己出现激素皮炎。
而且除了被检出批次外,品牌坚称其他批次没有问题,单独消费者肯定不会为了100多块的产品多花几千检测费去检测是否合格,但谁还敢继续用?
这类品牌的问题层出,让广大消费者对于这种新起的、没有大集团撑腰、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都产生了信任危机,初次见面基本都会被划为野鸡品牌。
这样的评判标准,稍微有些一棒子打死,但是脸就一张,消费者有自我保护意识,谨慎点总说不上有错,只能说在市场乱象难以辨别时的一种规避风险手段。
这其中,自然也不乏很多踏实做事、靠谱好用的小品牌,碰上国内外的自媒体伯乐曝光一下、炒红一下,最后就会摘掉野鸡标签,晋升为“小众品牌”。
比如,几年前大家还都没什么人使用西班牙护肤品时,ISDIN、Sesderma、Singuladerm等当地的药房品牌,就都有被误解成野鸡的时候,现在在国内都是网红了。
对于这类小牌,真正有辨别能力的专业人士,自然会知道这个是不是ta需要的;
而对于普罗大众,本着自我保护、谨慎对待的原则,这类产品可以暂时先划分到野鸡队列,不是说就一定不好,但是可以谨慎观察下再入手。
评判标准三:没有大集团背书
在bliv检出糖皮质激素的事件中,品牌解释道,此次的违禁物添加非品牌主观故意,是原料出现问题导致。
那这里三爷不禁就要问道,品牌自身对于原料的把关是怎么做的,这么严重的问题你品牌毫无察觉,栽了也不冤吧。
而这样问题其实就刚好能承接上,下一级的评判标准,以有没有大集团背书作为判断野鸡与否的标准。
大家现在是不是经常看到什么不知名小品牌说,我和欧x雅同厂同流水线,和资x堂同原料商,以此来贴大集团大品牌,但这其实真的啥也不代表!
就算有个品牌说,我和某大牌同原料同工艺同配方,那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要考量,那就是品控,大集团大品牌对于自己产品的品控是非常严格的。
就像bliv这样的事件,原料品质出现问题,大品牌需求更多、产量更大也同样会碰到,但在进厂前就会直接拒收这批原料了;包括在生产中遇到的品质不一问题,大品牌会极尽可能去筛掉。
就算如此,资生堂也都曾出过,因为搅拌机问题导致防晒结晶,最后整批货回收的时候。
可见工业生产出点问题真的无法避免,但大品牌的把控还是要靠谱得多,偶有失误,但几率小了太多太多。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出一次事故会有多不良的影响,品牌信任度方面,信任危机可能会像印在脑子里一样,消费者看到品牌就联想到事故,就像某些奶粉,就像嘉娜宝的白斑事件;
而嘉娜宝现在还在对杜鹃醇进行研究,为什么会导致白斑,也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
经济方面,品牌废掉的货品、赔偿、公关费用,也是巨额天价,所以对品控更是不敢小觑,随便出货的话,这次可能只是质感有差,下一次指不定就是激素了呢,对吧。
在面对利益的当前,谈良心是没有什么用的,重压重罚天价损失才能起到规范作用,大集团大品牌相较下更严苛。
所以有些标准严格的消费者,会把非大集团背景的品牌同样划为野鸡品牌,比如开文提到的宝拉珍选。
宝拉珍选的原有创始人就不算是一个配方专业人士或者医师,有点类似于国内的成分党大咖自创一个品牌的感觉。
非要说的话,三爷觉得可以说宝拉是出身野鸡,然后走出了自己的花路,经过十几年的市场验证,现在品牌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已经可以被划为小众品牌啦。
这三类是比较常见的对野鸡品牌的划分方法,但总体来说野鸡不野鸡本身就没有个明确标准,完全就是个人对品牌的定义,觉得野鸡不买就好了,比如常年只用海蓝之谜、LP的人,你跟她说宝拉珍选,大概率也是觉得哪里来的野鸡。
对于无法了解到品牌更多信息的大众消费者,三无不买这是底线,不知名小品牌先观望,最严谨就是只买有大厂大集团背景的品牌,最不容易出问题。(美国的监管来说,没听过的小品牌更要谨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