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世界大象日|观点:橡胶不是不可以种,但要避免单一物种大规模工业化

记者 | 高佳

编辑 | 翟星理

2021年8月12日是第10个世界大象日。备受关注的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在出走17个月后,南行跨过元江,正往原本栖息地方向穿行。

界面新闻从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省级指挥部获悉,8月12日23时48分,14头北移亚洲象由玉溪市元江县曼来镇进入普洱市墨江县境内,目前在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癸能村委会附近林地内活动。象群重返适宜栖息地,均在监测范围内,整体平稳,人象平安。

亚洲象北迁让人类意识到象群面临的生存困境。生态文明时代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仅是对物种繁衍、种群的保护,更应该是对其栖息地的保护。

在第10个世界大象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牵头举办2021世界大象日会议,以“从资源冲突到宝贵盟友:对大象重要性的新理解“为主题,从基因、物种、栖息地三个维度讨论推动大象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

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在致辞中提到,绿发会倡导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关注“每个人可以做什么”。

他提到,许多保护区今天还存在着大量工业文明的痕迹和做法。例如2018年,西双版纳野象谷为大象过世界大象日,人们为大象开生日会,让大象巡游,从人类视角出发举办了一场错位的大象活动。“人类应该从大象的角度去思考,应该给大象更多的自然,少参与动物表演。”周晋峰呼吁。

他也再次提到用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重建大象保护区。此前,在象群北迁受到舆论广泛关注时,周晋峰曾建议把现有的云南周边的几个国家保护区、省级保护区、市级保护区统一变成大的国家公园体系,逐渐建立起之间的廊道,使得大象能进行区域间迁徙。同时在人类居住区建立适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即邻里自然保护区。

周晋峰曾向媒体举例解释,中国绿发会湖北志愿者做了科学观测报告,湖北当地的藕农收完藕后,很多鸟就飞来在田地里觅食、产卵,甚至坐窝孵化,但并不影响藕农的种植生产。藕农不用农药杀菌、清塘,用晒太阳的方式既达到杀菌目的,又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事实上,对于大象的保护,同样基于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做法,完全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晋峰说,“比如,橡胶不是不可以种,但要避免大规模工业化的单一物种的做法。在农业和林业的生产经营中,应该留一些草本植物,丰富生物多样性,大象等野生动物就可以有食物。事实上我们有足够的空间、走廊来连接所有的栖息地,我们只是需要改变方式,让它们能连通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立也曾有相似提议。他认为,现有的亚洲象保护区无法覆盖大象所有的栖息分布地,栖息地的碎片化带来了种群隔离和退化。

张立建议,借鉴国家公园建设的思路,从国土景观尺度为大象修复和提供适宜栖息地,“在建设公路铁路等大型工程时可考虑建立生态走廊带,有利于恢复种群间的交流。”

Alice Hughes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组长,她亲历了云南大象出走事件。在世界大象日会议上,她介绍了西双版纳另一群不太受人关注的大象近期的南迁现象。

她也提到,中国的亚洲象虽然种群数量得以提升,但它们的栖息地数量在减少,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早在5月份举办的2021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学术讨论会上,Alice Hughes介绍了世界正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彼时北迁大象还未获得广泛舆论关注,她重点提到了亚洲热带生物多样性损失。

“当我们不断发展商品经济,作物面积增大就成为了东南亚砍伐森林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她说,“整个地区的森林都在萎缩,除了新加坡森林没有碎片化,东南亚每一个国家森林碎片的平均大小都缩减至不到1公里,平均来说,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有良好的管理森林机制的不丹。”

她提到,在西双版纳新近推行的生态走廊,连接了碎片化的大象栖息地,可以有效减少人象负面互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她同时也提醒,在孟加拉国,有一条相对完整的大象迁移走廊,但由于这条走廊与难民居住地有所重叠,造成了不少人象冲突。

此次云南象群北迁始自2020年3月,16头野象从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出发。同年7月,普洱市首次监测到16头野象,野象在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造成1人死亡。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活动的40天内,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大象北上可能更加频繁,人象冲突也不可避免。为了缓解频繁出现的人象冲突,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卢善龙介绍,2018年,常受大象侵扰的普洱市建立了“大象食堂”。

在西双版纳象群北上时经常到访的区域思茅区六顺镇境内,普洱市林草局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科科长周智韬曾向媒体介绍,“大象食堂”内有大象爱吃的玉米、甘蔗等作物,也设有硝塘(含有盐分的水洼),方便大象补充盐分。如果种植食物的地方要占用农民的田地,会以200元/亩的价格进行补贴。

“大象食堂”食物园基地规划项目第一期总投资1000万元,主要用于1200亩农地的租赁、种植、道路维修等。

2020年有50多头大象出现在“大象食堂”,最长停留时间为5个月。卢善龙认为,这种措施能有效减少人象冲突,但未必可持续。资金的缺失、大象食性的转变、大象数量的增加都是可预见的问题。

亚洲象北迁这一罕见行为使人类意识到,建立与生态环境共存、可持续发展方案的迫切性。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的生态学家Fabio Berzhagi在世界大象日会议上详细阐述了大象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包括增加碳储积和改善区域水循环体系。

Fabio Berzhagi曾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期刊发表其研究,英国独立报于2019年报道该研究,研究显示,非洲森林象几乎只踩踏直径小于等于12英寸的树木,他们更喜欢吃快速生长的软木树,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清除林下植被,大象不仅改变植物的组成,还影响光线的渗透和水资源可用性。这导致了一个有利于大型、生长缓慢的硬木树的生态系统,这些物种比同等体积的较小软木树储存的碳要多得多。

Fabio Berzhagi将其发现推至非洲雨林,发现大象的消失将导致7%的植被损失——相当于30亿吨的碳储存。换句话说,大象可以提供价值430亿美元的碳储存服务。

周晋峰认为,在亚洲,大象也有类似作用,是碳中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热带雨林中,草和灌木都长得非常快,大象食用植株后,植株里的碳有一部分转化成它的能量,用于生长身体是一种固碳,还有一大部分存在于它的排泄物里,像树杆,果壳这些都是碳,变成了泥碳后固定在土壤或其他固炭场所中。而当它食用完原植株后,又给新的植物提供了生长空间,使得热带雨林长得很快。”周晋峰说,大象就这样不断的食用,不断的转化,不断的传播,成为森林中重要的传播者,施肥者、耕种者和固碳者。

2600万年前,地球上大象的种类有超过400种,如今仅剩下两属三种:亚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

正如刚果热带野外生物学家Ian Redmond所说,人们在注意到大象是温顺可爱的动物的同时,当务之急更应了解,它们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盟友。而此时,它们也正受到严重的威胁。

“大象是独一无二的,曾经它们很神秘,现在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越来越多,但还远远不够。”参与世界大象会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表示,“我们与大象其实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失去这些野生动物,我们的生活和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不可想象。对于地球的未来,我们要承担更多责任,保护大象和其他野生动物,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上一篇新闻

“嘉鱼莲藕”“崇阳麻花”名扬天下 咸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至7个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四季酒店隆重推出奢华主题套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