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东西问丨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东西问)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中新社武汉6月2日电 题: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专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蔡靖泉

中新社记者 梁婷 马芙蓉 郭晓莹

东西问丨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迄今唯一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演变至唐代而大体定型且传承千余年的端午节俗,虽在中国各地不尽相同,但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题、以吃粽子和龙舟竞渡为主要内容。

端午节俗如何演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文化又怎样传播海外并在东西方交流中体现价值?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蔡靖泉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予以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端午节是怎样起源的?

蔡靖泉:关于端午节起源,说法不少于十种,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不过,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是源自先秦的夏至节。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因其在划分时节、表明物候并据以进行农事活动上十分重要,所以被古人看重。古人乃于夏至举行一些活动来祈求丰收和安康、禳除灾害和病瘟。相沿成习,夏至成为民俗活动日益丰富的夏节。

夏节的日期,一般在切合农事的夏历五月、即仲夏之月的五日及其前后。或许随着阴阳五行说盛行,战国时人以阴阳消长来说明时节变化,以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五月五日,又称为“端五”或“端午”。“端”者初也,“五”“午”为同音通假字。至汉代,朝廷将五月五日的祈禳活动定为国家仪典。夏至日若连端午日,夏至与端午的祈禳活动也就合为一体。举行祈禳活动的夏至及端午,因为朝廷确定为仪典而使端午成为全国重大节日。

东西问丨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福建民间端午习俗——龙舟下水。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中新社记者:端午节起源本与屈原无关,后来为何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节日?

蔡靖泉:大概汉人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人易死的凶日,也将这天看作逝者忌日,进而在这天纪念一些受敬重的人物,如割股啖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遭弃迫死的伍子胥、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勤政爱民且政绩卓著的苍梧太守陈临、忠君爱国而抱恨投江的屈原。

据文献记载,在东汉时已于端午受到纪念的五位人物中,就受到纪念时间来说,最早是介子推,其次是伍子胥,再次是屈原,曹娥与陈临皆晚;就受到纪念地域来说,最广是屈原,其次是介子推,再次是伍子胥,曹娥与陈临皆狭。

这意味着,在东汉时屈原已是端午受到纪念最为广泛的历史人物。究其缘由主要有三:

其一,屈原忠而被疏、谏而遭放的经历,使他在疏绌至汉北、放逐于江南的生活中,已为民众所了解,民间也经久传扬他的事迹。

其二,屈原抒写爱国思想和坎坷经历、表现“美政”理想和峻洁人格的《离骚》等楚辞作品,以巨大的精神、品德和艺术魅力倾倒了战国末年至汉代的文化精英,以致社会风行楚辞、文人竞相研习并拟作楚辞,屈原被推尊为道德人格的楷模,楚辞被推尊为文学艺术的典范。

其三,东汉后期王权衰弱、政治溷浊、社会动荡、国家危难的局面,促使社会各层人士更加怀念一生为州土平乐、德泽昭彰、民生幸福的“美政”理想而奋斗的屈原,并自觉参与到“亦因屈原”的端午纪念活动中。

东西问丨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扮演者带领小学生诵读屈原作品《离骚》。中新社发 王辉富 摄

中新社记者: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端午节俗经历了哪些演变?有何意义?

蔡靖泉:大体而言,端午节俗自汉代的演变经历了几个关键时段:

一是汉代。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使端午成为全国重大节日。东汉后期,社会动乱不已,民众盼望实现屈原所追求和描写的“州土之平乐”,清正士子借此哀悼屈原寄托情怀、表白心志。端午祭祀屈原的习俗得以广泛普及并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人们过端午“亦因屈原”。

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屈原逐渐成为南方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吃粽子、系五色丝等一些本为祈禳的活动也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关于屈原与端午的民间传说不断丰富。不仅如此,因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操舟赶往抢救的传说,形成了端午节最盛大、最隆重、也最重要的活动——竞渡。五月五日的习俗不再是“亦因屈原”,而是主为屈原。

三是社会大一统的隋唐时期。南北文化融汇,盛行于南方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以食粽和竞渡为主要内容的端午习俗,逐渐北传而成为全国性的端午习俗。晚唐诗僧文秀歌咏:“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唐代大体定型的端午节俗,传承至今、盛而不衰。

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是历史造就、民众抉择的。其演变和定型的意义主要在于:丰富了节俗内容及相关设施,使节日活动繁多精彩,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并传承发展;升华了端午节俗的旨趣,使端午节俗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家统一富强、世界和平发展。

东西问丨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学包粽子。中新社发 王辉富 摄

中新社记者:怎样理解“屈原文化”?“屈原文化”是怎样在世界范围传播的?

蔡靖泉:屈原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深巨的历史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这就是“屈原文化”。

屈原文化是屈原其人其诗及衍生的文化创造成果和文化表现形式,即以屈原及其楚辞为核心、以屈原与楚辞研究为基础、以与屈原相关的建筑、文艺、民俗等为表现的文化体系。

东西问丨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楚辞》。中新社发 苏楷泽 摄

屈原文化走向海外,是一个由近及远、经狭至广的历史过程。

楚辞最早流传到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及东南亚邻国,对朝鲜、日本影响尤大。

古代朝鲜文士大都景仰屈原,诵读楚辞十分虔敬,创作了大量歌颂屈原的诗文和楚辞体诗歌。长于楚辞的治骚名家,也在李氏朝鲜时代竞相涌现。屈原精神和楚辞艺术,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历史文化发展。

据日本学者研究,早在7世纪初,日本人大概就已知晓屈原与楚辞。汉代编辑的诗集《楚辞》,在奈良时代(710年 —794年)已传入日本。20世纪,日本的楚辞研究跨入新阶段,涌现出一批屈原与楚辞研究专家,发表了大量楚辞研究论文,出版了多种楚辞注本和研究专著。

由于地域遥隔和语言障碍,欧美国家人士对屈原与楚辞的了解较晚。楚辞西传欧洲,大概始经17世纪来华传教士之手。据研究者近年调研发现,欧洲学者译介楚辞的文献资料200余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等十几种文字。20世纪,楚辞成为欧美大学的中国文学教学内容甚至研究方向,多种文字的楚辞译本在欧美国家大量出版,楚辞研究也在欧美国家广泛展开。20世纪以来,楚辞明显影响到欧美的文学创作。

中新社记者:屈原文化传播海外,既有楚辞的传播,也有端午节俗的传播。端午节俗在海内外有何异同?

蔡靖泉:端午节俗是民众节日活动的习俗,在海外传播有广泛影响。迄今,端午节俗因分居世界各地的华人聚集过节、也因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全球广泛传播。其节期依然是在中国农历五月初五日,或以其为中心日的前后,其题旨依然因承了中国端午节俗祈福禳灾的文化蕴意。

各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习尚不同,传播海外的端午节俗因而有内容和形式的变异。

传入日本的端午节俗,演变为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男童节”,但传承有挂菖蒲、插艾蒿、饮菖蒲酒,用菖蒲水沐浴、吃粽子和年糕,甚至举行竞渡等习俗。

越南的端午节俗,传承有采百草(主要是菖蒲、艾蒿等药草)、吃粽子、喝雄黄酒、在少儿身上涂抹雄黄酒和佩挂香囊以驱虫祛毒等习俗。

在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和华人较多的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都有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当地华人还举行竞渡活动。

近几十年来,传统的端午竞渡已发展为龙舟竞赛这一国际性体育活动。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德国和美国等,也兴起端午举行龙舟竞赛。

东西问丨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加拿大多伦多龙舟赛。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端午节俗在世界范围日益广泛传播,体现了世界民众对屈原文化的认同。其蕴含民众向往国家富强安定、社会和谐公正、生活幸福美好、世人康宁高洁等理想追求,与全人类的理想追求相通相合。(完)

受访者简介:

东西问丨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蔡靖泉,湖南东安人,1982年元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先后出版有《楚文学史》(独著)、《楚文化流变史》(独著)、《楚文化志》(合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合著)、《中国诗史》(日文译著,合译)、《楚国狂人屈原与中国政治神话》(英文译著,合译)、《文化遗产学》(独著)等著作。

上一篇新闻

巴西立美食大合集!人气韩国辣年糕锅店新加坡只此一家

下一篇新闻

好好做鸡不好吗?盘点国外KFC、麦当劳出过的那些奇葩产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