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疫情帮大忙 东南亚送餐业“大饼”变大了

疫情帮大忙 东南亚送餐业“大饼”变大了

不少送餐平台进一步纵向扩大业务,在近年扩大至杂货配送,包括Grab、户户送,以及foodpanda。(梁麒麟摄)

作者:韩宝镇

一场冠病疫情,带动东南亚在线送餐市场热火朝天,国际与区域送餐平台积极扩大规模,本土小型送餐平台也各以不同策略维持自身优势。

本期《悉看大势》探讨东南亚送餐市场的现状和未来、云厨房的崛起,以及餐饮业者如何看待送餐平台的高佣金。

过去几年,东南亚的送餐市场快速发展,不仅国际与区域线上送餐平台纷纷进驻,也孕育了许多持续壮大的本地送餐平台。

城市化步伐加速、互联网和手机的渗透率高,支付基建逐渐完善、饮食文化发达

疫情帮大忙 东南亚送餐业“大饼”变大了

,以及消费者习惯改变,都是推动送餐市场蓬勃发展的原因。

去年暴发的冠病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病毒阻断措施和居家办公等防疫措施,更进一步促使送餐市场出现了飞跃性的增长。

根据墨腾创投(Momentum Works)的报告,线上送餐平台的总交易额去年同比增长183%,高于2019年的91%,市场规模达到119亿美元(160亿新元)。三个最大的市场,依次是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新加坡。


该公司研究部总监姚紫雯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公司目前正在对今年的数据进行调研,就目前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今年整体市场的增长应是介于30%至40%。

她表示,由于4月开始,各国疫情反复,因此有些数据可能较不稳定。

值得注意到是,今年以来新加坡的总交易金额,达到了印尼这个人口大国的超过六成。我国人口只有印尼的2%。姚紫雯说:“这是因为新加坡在疫情期间曾禁止堂食等措施,而且每份订单的客单价高的缘故。”

尽管线上送餐服务在欧美早已于1994年就随着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连锁快餐店启用线上外卖服务而诞生,但在东南亚的主要发展却是随着过去10年经济快速增长、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外资对东南亚科技、媒体和电信领域投资意愿提高而开始。

送餐市场群雄四起多足鼎立

2012年,总部设于德国的foodpanda入驻新加坡,是首家在东南亚启动送餐服务的外资企业。

目前,东南亚送餐平台已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总部设在新加坡的GrabFood、总部设于英国伦敦的户户送(Deliveroo),以及foodpanda等,在亚洲包括东南亚各城市都有业务。

GrabFood进驻的东南亚市场有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缅甸。

Grab发言人受访时说,在我国,该送餐平台在过去18个月的疫情高峰期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餐饮商家伙伴加入平台,并增加收入机会。其中,公司引入“餐饮搭配”功能,让消费者仅须支付一个送餐费,就能结合不同商家的餐饮订单。

GrabFood与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合作进行的调查显示,去年GrabFood占区域线上送餐市场份额的一半,比另一个逼近自己的对手多了1.5倍。

墨腾创投的报告显示,在去年的东南亚送餐市场,Grab的成交金额为59亿美元,排在它之后的是foodpanda和Gojek,分别为25.2亿美元和20亿美元。

不少送餐平台也进一步纵向扩大业务,在近年扩大至杂货配送,包括Grab、foodpanda,以及户户送。

foodpanda发言人受访时说:“东南亚地理位置特殊,我们一直在展现较大增长潜力的亚洲市场积极拓展。”

在泰国,foodpanda是唯一覆盖77个省份的外送平台。自2019年以来,该平台已在四个市场包括柬埔寨、老挝和缅甸,推展送餐或杂货配送服务。

户户送发言人受访时表示,公司继续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我们相信这个领域的机会巨大,因此我们将继续大力投资于增长计划”。

今年较早时候,Grab也在本地推出网上超市,并陈列超过1万种必需品和杂货。

小型送餐平台打造自身优势

在疫情下热火朝天的线上送餐也吸引电商平台加入。冬海集团(Sea Ltd)旗下的电商平台虾皮(Shopee)今年3月在印尼雅加达推出送餐服务ShopeeFood,随后在其他城市也开展相关业务。

刚刚在上个月,虾皮也把在越南收购的送餐平台Now重新打造为ShopeeFood品牌。

不过,虾皮似乎未打算大力发展送餐服务,或计划在本地推出。据冬海集团管理层今年5月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集团只把送餐视为虾皮的一个产品类别,“更像是对我们其他电子商务产品的一种辅助。”

国际与区域送餐平台积极扩大规模,从本土发展起来的另一些规模较小的平台也通过锁定客户对象,来维持竞争优势。

例如,WhyQ主打小贩送餐、BUNGKUS专攻清真食品,Oddle则主打为餐馆送餐起家。

Oddle执行总监林泽延受访时说,本地送餐市场竞争激烈,除了原本的众多送餐平台,如今亚洲航空(AirAsia)也进入本地市场。

他表示,公司利用自家科技为餐馆设立网店,也在线上线下提供支援,包括免费提供订桌系统和QR点餐系统。

冠病暴发以来,Oddle已把超过500个本地商家引入公司平台。公司也在马来西亚、香港,以及台湾积极增长业务。

后疫情时代送餐市场料趋缓而非萎缩

尽管在后疫情时代堂食恢复常态,或许会对送餐市场产生影响,但随着消费习惯改变,市场的增长预料会趋于平缓,应当不会萎缩。

欧睿国际预料,东南亚线上送餐从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可达24.4%,总交易额在2025年估计达281亿美元。

Grab发言人表示,截至去年底,东南亚线上送餐渗透率仍然很低,只有11%,而美国和中国的渗透率为21%。这表明,东南亚线上送餐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冠病疫情加快了东南亚采纳送餐服务的速度,而对送餐服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将促进该领域持续增长。”

foodpanda发言人说:“我们预料食品和杂货配送将继续是后冠病世界的主流,并已成为客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冠病暴露了必须解决的市场缺口和客户需求。我们预计,首次尝试送餐和杂货配送的新的客户群,包括以前对科技不太熟悉的年长客户,将有所增加。”

户户送发言人则表示,疫情还远未结束,因此要设想Deliveroo和送餐服务平台或整个餐饮业会在疫情之后有何变化,现在还太早。尽管消费者会乐于与亲朋戚友回到喜欢的餐馆用餐,但总是会有需要送餐的时候。

新跃社科大学市场学副教授关冲受访时说,在后冠病时代,员工逐渐回返办公室,白领阶层的餐点外卖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尽管本地送餐市场较成熟,但消费者的堂食偏好较强烈,预料仍会是用餐的主流。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尚塔努—巴塔卡里亚(Shantanu Bhattarcharya)受访时指出,东南亚送餐市场已变得“拥挤”,大型送餐平台将主导市场。尽管该市场会增长,但步伐将放缓,许多小型业者将被收购或与大型业者合作。

他指出,Grab和Gojek比小公司具有规模和互补性优势,但许多小公司的创新方案和特定优势,将使它们在整合阶段生存下来。

送餐业增长带动云厨房崛起

市场对送餐需求上扬,带动云厨房的崛起。

疫情帮大忙 东南亚送餐业“大饼”变大了

云厨房提供餐饮业者测试新的餐饮品牌和概念的机会,并能节省设立厨房和租用店面的高昂成本。(档案照片)

云厨房有许多别名,包括暗厨房、幽灵餐馆、虚拟厨房,以及超级厨房。我国目前已有多家云厨房运营商,包括户户送、foodpanda、Grab和Smart City Kitchens(简称SCK)。

Grab最早于2019年在印尼推出GrabKitchen,之后拓展至我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以及越南。截至去年底,它在本区域已有62个云厨房。

户户送在全球有31个云厨房地点,包括本地的两个。

foodpanda则在七个市场设有云厨房,东南亚市场包括新加坡、泰国,以及菲律宾。

分析:云厨房有助养成高频率消费习惯

SCK于2019年中旬在本地创立时有两个云厨房,如今已增至六个。SCK总经理阿琳·阿加扎里安(Arin Aghazarian)受访时指出,送餐和云厨房之间存在良性循环的关系。

送餐的增长带动云厨房崛起,而云厨房则协助餐馆的设立与扩大它们的送餐业务,进而促进送餐领域的增长。

新跃社科大学市场学副教授关冲指出,在线送餐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催生了云厨房。

“云厨房的商业模式也给餐饮创业者测试新的餐饮品牌和概念提供了机会,让餐饮商家专心做产品,无须担心昂贵的店面、装修、人工等成本,进一步加强送餐平台的发展。”

她认为,消费者花一次费用就品尝到同一个云厨房多个商家的食品,选择更多,有助养成高频率的消费习惯。

餐饮业者:平台佣金高但能增加顾客群

送餐平台佣金高,餐饮业者吃不消?

餐会供应公司Rasel Catering Singapore创意总监罗佩蓉受访时说,公司采用foodpanda和GrabFood的送餐服务,支付的佣金约30%,这确实侵蚀了公司的盈利率。

冠病暴发以来,送餐平台的业务占公司总业务约四成。上个月,由于防疫措施放宽,餐会供应业务回弹,送餐业务占比减少至25%。“由于冠病疫情持续,我们必须赶快改变营运模式,否则生存将成问题。”

公司先后推出两个网上品牌,并采用以上两个送餐平台的服务,因此包括询问和送餐在内的整个交易过程都由它们负责。

她说:“尽管送餐平台佣金高,但好处是能接触到广大客户群。所以,我不把它看成是佣金,而是行销与广告费。”

该公司拥有自己的送餐团队,也采用国际和本地送餐业者的服务。本地送餐业者只负责配送迷你自助餐与高档饭盒等食品的工作,交易仍由公司打理。

业者:与平台合作价格并非唯一考量

日式餐饮集团RE&S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傅家利受访时则表示,公司没有送餐队伍,因此把第三方送餐视为辅助公司业务的重要部分,并认为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公司采用本土和国际送餐业者的服务。“每个合作伙伴都有自己的优势,价格不是我们决定是否合作的唯一因素。”

例如,对于批量购买或较高档概念的餐点,公司就会使用专属或礼宾(concierge)送货服务。

他表示,他预期公司今年约20%的营收将来自送餐。该数据已从阻断措施前的不到5%,显著增长至去年的10%,并进一步上扬到目前的水平。

展望未来,傅家利表示,公司目前正在重新规划厨房,让公司在堂食恢复后,仍能维持同样的送餐营业额。

罗佩蓉预料,目前对送餐有利的情况还会维持六个月左右,一旦居家办公人数减少,整个运营模式还会改变,但应不会有突然走下坡的情况。

上一篇新闻

对比新加坡和芬兰教育体制,让每个孩子都有可能逆袭

下一篇新闻

西坡:飞饼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