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吴旭君说出主席会见尼克松不为人知的幕后,令人落泪
1972年2月21日,中南海的书房中,毛主席正与一位外宾相谈甚欢,这个外宾不是别人,正是美国的总统尼克松。
这两位大国的领导人就一些哲学和文学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作为几十年来从未有过来往的两个国家,他们会面无疑成为当时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但对于当时已经将近80岁高龄的毛主席而言,这项工作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
他的额头上出满了汗,时不时地咳嗽两声牵动着所有人的心,长期遭受肺炎折磨的主席,此时身体状况已经是不容乐观。
多年后,毛主席的护士长吴旭君回忆其会谈时不为人知的幕后,不禁泛起阵阵心酸,尤其说到毛主席在会见尼克松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更是忍不住泪洒当场,她直言:“主席为了国家,做的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这不为人知的幕后究竟是什么?毛主席又说了什么让吴旭君一直记在心上呢?
尼克松访华照
1972年,继“乒乓球外交”和“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终于在2月21日,乘坐专机,来到了中国,周总理带领着所有的工作人员特意在机场迎接尼克松,以表示对他的到访的重视。
这次,尼克松为了弥补日内瓦会议上怠慢周总理的事情,主动向周总理伸出了代表和平与友谊的右手。
随后,在周总理的带领下,尼克松夫妇以及代表团的众人被带到了钓鱼台宾馆中休息。
与此同时,毛主席这边得知尼克松一行已经到达北京的消息之后,身患重病的他也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但是自1970年之后,毛主席被重症肺炎困扰已久,甚至患上了肺心病,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会见尼克松的时间一直没有定下来。
根据此前毛主席的习惯,一般都是在外宾到来三天后才会专门腾出时间接见他们,因此负责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以为毛主席依旧会和以前一样,过两天再见尼克松。
结果下午两点左右,刚刚午休过的毛主席忽然将护士长吴旭君叫过来,对她说道:“我想现在见尼克松。”
确认过毛主席的意见之后,吴旭君不敢怠慢,急忙将毛主席扶到外面的沙发上,然后跑去将这件事告知了张玉凤。
张玉凤是毛主席的生活秘书以及机要秘书,这件事只有交由她来做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紧接着,吴旭君又匆忙去做了其他准备,一是叫来毛主席的理发师周福明,为毛主席整理仪容,二是通知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准备食物,避免毛主席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另外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毛主席的医疗小组做好准备,保证会谈过程中毛主席的身体状况。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周总理这才让工作人员将农科送从国宾馆中请了过来。
在周总理的带领下,尼克松七拐八拐地走进了毛主席的书房。
一进书房,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简洁”的书房,除了一些必要的沙发、灯具,四周的书架全部都是书,就连茶几上也摆着各种各样的古书。
毫不客气地说,尼克松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博学多识的国家领导人,甚至到了晚年也依旧如此孜孜不倦地获取知识。
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年近八十的毛主席缓缓起身,十分热情地握住了尼克松的手:“欢迎你的到来,美国的总统。”
尼克松也十分礼貌地向毛主席问了声好,两人才双双落了座。
由于两人此前有过约定,此次会谈的话题仅限于哲学之间,所以两人并没有聊到任何的政治性话题。
在毛主席的轻松诙谐的话语中,室内的气氛瞬间就轻松了起来,尼克松也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
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两人原本定的是15分钟的会谈时间,但是因为会谈进行得比较顺利,所以他们足足交流了65分钟,才结束了这次会面。
同时,这次会谈也让尼克松对毛主席、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也对中美两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会谈中看起来神采奕奕的毛主席,实际上在不久前刚刚生了一场大病,会见尼克松前的十几天时间里,连下地走动都很少。
吴旭君每逢想到当时的场景,就忍不住一阵心酸,毛主席身体有所好转之后,曾十分风趣地岁吴旭君说道:“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和列宁那里走了一趟,他们跟我说:你们那个国家,钢铁、粮食都太少了,再说你不是还要过黄河吗?就不用这么早来了,所以我就又回来了。”
听着毛主席轻描淡写地说着自己在鬼门关徘徊,吴旭君难过的眼泪几乎都要流出来了,她难以想象毛主席究竟是强忍着怎样的病痛,和尼克松会面的。
在会见尼克松当天,毛主席的医疗小组一直守在他们隔壁的房间中,准备好所有的抢救药品,甚至将强心剂提前准备在了药管中,如果毛主席一出现什么情况,他们要保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毛主席抢救回来。
后来吴旭君在回忆到当时的情景时,不禁掩面哭泣,在她心中,毛主席不仅是一个领袖,还是一个慈父一样的存在,看着毛主席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吴旭君宁愿自己替主席将这些痛苦扛下来。
吴旭君和毛主席
但是毛主席对生死之事,却看得比谁都开。
罗荣桓元帅逝世后,毛主席曾经和吴旭君在生死的问题上有过一次长时间的交谈,对于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问题,毛主席却表现的十分坦然,他掰着指头用辩证法对吴旭君说道:“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个概念,根据这个,你可以做出判断:毛泽东是人,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判断再去推理,得出结论,毛泽东是会死的。”
随后,他还对自己的死法做出了五种设想,说完之后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起来。
每当听到毛主席说起死亡的话题,吴旭君心中都感到异常沉重,她曾严肃地对主席说道:“能不能不说这些不吉利的话啊?”
却被主席用自然科学的理论重新教育了一遍。
可以说,毛主席是一位时时与死亡对话,同时也是一位时时挑战死亡焦虑的天才。
但毛主席这样的远见卓识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学识以及独一无二的经历积攒而来,常人很难有毛主席这样的觉悟,对死亡看的也就没有那么开,对主席经受的痛苦,自然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1976年,已经83岁高龄的毛主席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这几年来,他拖着病重的身体,不顾医生的劝阻,依旧劳心于工作,他承认人体的衰老,承认人最终都会死亡,但却始终放不下自己最爱的国家和人民,他要趁着自己还能动,为了这个国家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一年5月12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华,提出了想见毛主席的请求。
此时毛主席虽然已经病重,但是需要他出面的地方,他从来都是以身作则。
在生活秘书张玉凤和孟锦云的搀扶下,毛主席在书房中会见了李光耀。
李光耀
但是此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比她们想象的还要恶劣,看着李光耀走进来之后,她们二人就退到了屏风后面,静静地观察着毛主席的状态。
结果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刚刚和李光耀握完手,毛主席就不受控制地“扑通”一下,坐在了沙发上。
张玉凤好孟锦云看到主席的样子,吓得几乎就要叫出声了,后来看到毛主席和李光耀正常地开始交谈,她们才稍稍放下心来。
所幸的是,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两人并没有交谈太长时间,只是简单寒暄了几句,这场会面就结束了。
当时不少人都以为,这将会是毛主席生命中最后一次接见外宾,就连吴旭君也是这样以为的,但结果刚刚过了半个月时间,毛主席就再次出面,接待了另一位国家领导人。
这位获此殊荣的政府首脑就是巴基斯坦的总理布托。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一直保持着十分和平友好的状态,巴基斯坦民众眼中的毛主席,毫无疑问是一位出色的国家领导人。
所以布托在访华期间,一直等待着毛主席的会见。
可当时毛主席的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因此两人的会见一直没有安排下来。
5月27日,在临别之际,布托主动提出想要见主席一面,在布托的一再请求下,毛主席的秘书不得不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毛主席,请求他的定夺。
当时毛主席刚刚吃过安眠药,正准备休息,但他收到消息之后,依旧毫不犹豫地点头同意了。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很快就来到了毛主席的书房,这个见证了毛主席后半生几乎所有政治活动的地方,也再一次见证了毛主席的最后一次外交活动。
这次会面,毛主席并没有像原来一样,热情地起身迎接布托、和布托握手,因为在此之前,他的活动量减少,腿部的肌肉萎缩,膝关节无法伸直,光是保持站立就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红墙摄影师杜修贤看着毛主席窝在沙发里的样子,似乎都能够听见主席用力的喘息声,他心中不免涌起一阵悲痛,主席为了这个国家,做的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这也是毛主席唯一一次坐着接待外国来宾的外交活动。
当毛主席的双手被布托的双手紧紧握住的时候,他原本毫无波澜的脸上,突然露出一抹慈祥的笑容,他用有些缓慢又有些模糊的声音问道:“你好吗?”
见到毛主席的布托则是满面红光,眼中满是对这位伟人的敬重,他极其诚恳地表示:“我很好,谢谢你。”
尽管此时的主席已经不像之前一样健谈,但是风趣却是不减当年,他笑着说道:“我不太好,腿不大好,讲话也不好。”
“主席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你始终高举着人民革命的斗争旗帜。”说到这里,布托的眼中满是敬仰。
毛主席却谦虚地表示:“没有做出多少成绩……”
两人又聊了一段时间,但是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对毛主席来说却像是一个世纪一样漫长,由于他的口齿不像之前一样清晰,一些话语翻译听不清楚,所以这场会谈进行的异常艰难。
没过多久,主席的额头上就出了一层汗,眼看毛主席实在没有精力再继续交谈,布托只好依依不舍地拜别主席,走出了书房。
他知道,这很有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见到这位伟大的领袖了。
果不其然,一直劳心劳力的毛主席因为频繁的政治活动,耗尽了自己的心力,自此自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中央直接宣布,主席今后将不再在外交场合露面。
所有人都期盼着,主席的身体能够早日恢复。
然而,天不遂人愿,仅仅过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位操劳了一生的伟人就溘然长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