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 星期日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刚刚公布的今年艾美奖上,美剧《使女的故事》狂揽5项大奖,包括剧情类最佳剧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可谓是众望所归。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估计很多人已经看过这部根据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改编的剧,可我还是忍不住再次安利一下,不仅是每个女人,也是当下的每个人都应该重新回去看看的书和剧。

对此剧的相关分析和介绍多如牛毛,除了大家都提到的显而易见的极权主义背景之外,我更想谈的是被赤裸裸揭露出来的生育崇拜原教旨主义: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本剧中承担生育义务的使女们装束均为红色长袍,据主创人员介绍,整个的打扮就象征着一个子宫,你们看上图,像不像一种宗教(繁殖教)的标识?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剧中的人物角色安排十分有趣,典型的父权极权社会,虽然权力完全被男性垄断,但是在男性这个性别内部也是等级森严,而这样的性别不平等自然需要收买一部分女性,打压另一部分女性,此乃常见的使用惯例,比如年长色衰的女性出面教训年轻女孩要守妇德、牺牲自己成全大局;比如身为权势阶层男性的妻子,她们一方面凌辱其他更低阶层的女性,一方面承受来自丈夫的屈辱和不尊重。

在这样的病态不正常社会中,无人能幸免,每个人头顶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就成为下一个被吊死在墙上的人。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Trump上台之后大力砍削之前许多服务于女性的健康医疗机构经费,尤其是提供堕胎服务的组织和机构,之前看到新闻里,有不少女性穿着使女的故事剧中使女的鲜红色衣服到国会大厦抗议,连小说原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强迫女性生下她们无力抚养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奴役。

当然,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幸好我没有生活在那样的社会中。嗯,或许使用的方法和策略没有如此赤裸裸,但是太多人很明显过于乐观了,不信,你看完这部剧再去看看某些社会新闻?

Pronatalism, 也叫natalism, 生育主义

即一种支持肯定人类繁殖行为和现象的道德观。

譬如,认为人类的生育和繁衍是一种社会责任;认为国家公共政策应当有利于扩大人口、鼓励生育;反对或批判堕胎、避孕等等,都属于其表现。

人类历史上,生育率对于保障种族的生存至关重要,生育主义价值观由两股势力推动,生存与权力。

在罗马帝国时代,首任君主屋大维(Caesar Augustus)颁布的法令奖励生育多个子女的夫妇,对于无子的施以处罚,宣传一种确保社会存续的个人职责的思想。

在许多宗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中,鼓励教徒多多生育繁衍常常被写入教义中。”Be fruitful and multiply”,成了上帝的教导。依照许多宗教教诲,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交都是有罪的。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在阿曼门诺派(Amish,基督教的一个分支)教徒中,平均每个家庭子女数为6.8,与哈瑞迪犹太教(haredi judaism,正统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莱斯塔迪乌斯主义 (laestadianism, 基督教路德教派的一个分支)以及伊斯兰教逊尼派中极端保守派提倡萨拉菲运动者(salafi movement)都是现今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快的群体。

历史上,宗教势力与社会政治势力一起,大力鼓吹提倡人口增长。因为其人口越多,教徒越多,国民人口数越多,越适合对外扩张和扩大势力范围。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1946年至1970年代,波兰针对无子家庭征税,以此鼓励民众多生育,类似的情况在1941年至1990年代的苏联同样出现。1966年,罗马尼亚共和国严格限制堕胎,对未婚女性和无子夫妇采取强制妇科治疗和处罚。

而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伊朗等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夫妇多生育。

2012年,土耳其总理宣布堕胎是谋杀并准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严格限制,声称堕胎和避孕措施将会阻碍和拖缓土耳其的经济发展,在此之前,他一再督促每对夫妇应该至少生育三个孩子。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2014和2015年,丹麦旅行公司Spies Rejser投放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广告。

(以上主要翻译自维基百科natalism词条下的内容。)

《使女的故事》:女人,不是行走的子宫

你看过这部剧吗?喜不喜欢?

快来留言跟我们分享!

无论感情状态的一个人(单身)

还是生活状态的一个人(独居)

甚至已经处于亲密关系中

我们都相信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独处

相信一个人也能过的精彩

上一篇新闻

跨越1000多公里的聚焦超声消融手术顺利完成

下一篇新闻

达人种草丨产后修复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