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蒜瓣子,金蛋子——“中国大蒜之乡”的产业振兴之路

金乡县是著名的“中国大蒜之乡”,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美誉。鱼山街道崔口村是金乡县最早种植大蒜的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崔口村在该县率先种植大蒜,九十年代初村两委带领村民立足区位优势,抢抓改革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大蒜贮藏、加工,老百姓从“蒜农”变身“老板”,实现了户户住新房,家家是小康的新景象。

今年7月份,崔口村高标准建设的400套新式楼房已交付村民使用。“还是党的政策好,让俺们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别墅,不仅环境好、空气也清新,住得不比城里差。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农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刚刚搬进别墅的该村村民韩金龙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该县大力发展大蒜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大蒜作为金乡的“金”字招牌,有着2000余年的种植历史,并积淀起丰富的管理经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金乡大蒜从1982年开始进行规模化种植,九十年代得以迅猛发展。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突出管理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环境生态化,大力推进大蒜标准化种植,带动全县“三品一标”种植面积达42万亩,重点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10000亩,大蒜种植技术标准日趋完善,成为国家大蒜生产标准制定者。同时,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优势,规划布局了万亩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制定了全程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最完善的溯源体系,建设了大蒜育种实验室,推广最先进的种植模式,全程实施绿色防控,机械化种收,成为当前世界大蒜最先进种植模式的先行先试之地。

为切实解决大蒜价格“过山车”现象,提高蒜农种植大蒜的积极性,2015年,金乡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大蒜目标价格保险,以每年种植大蒜的盈亏点为目标价格,保险公司对跌幅部分进行赔付,自2015年至2019年,共赔付蒜农4.48亿元,让蒜农吃下“定心丸”,也增加了蒜农种植大蒜的信心。“俺去年种了6亩大蒜,虽然今年大蒜没赚多少钱,但有大蒜保险兜底,俺心里踏实。今年俺还种6亩大蒜,希望明年能有个好收成。”看着刚刚出头的蒜苗,胡集镇蒜农刘玉峰对于来年大蒜的丰产丰收充满期待。

该县常年种植大蒜70余万亩,带动周边县种植区域超过200万亩,拥有800多家大蒜储存加工企业,自营进出口企业500余家,大蒜冷藏能力300余万吨,年加工能力达110万吨。为提高大蒜深加工水平,该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加工门类最全的食品产业园,建有国际大蒜产业园、烘焙休闲食品产业园和生物技术产业园,相继入驻新加坡奥兰、美国喜万年、北京稻香村、华光集团等70多家知名食品企业。

为降低大蒜出口企业经营及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2019年12月,该县开通了济宁内陆港,建成全国首个县域经济国检贸易便利化服务中心、自贸协定实施研究中心、大蒜产品研究评议基地,逐渐降低大蒜出口成本,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减少企业出口成本,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9年4月9日,“金乡大蒜号”国际集装箱冷链班列首发,标志着金乡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更进一步,实现了大蒜出口路铁联运、铁海联运的无缝对接,进一步简化了企业通关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巩固了“金乡大蒜”国际市场霸主地位, 促进了大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产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全县外向型经济发展。

该县高度重视大蒜科技研发力度。近年来,共购置研发设备总数达1000余台套,研发投入超过8000万元。成立了金乡县大蒜研究所,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检测中心。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科研攻关,推进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该县拥有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工作站2家、国家级检测中心1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引进各类专家30位,实施蒜片加工废水资源化再利用等科研项目31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有效提升了产业园科技装备水平。研制开发黑蒜制品、大蒜多糖、硒蒜胶囊等40余种深加工产品,实现了大蒜从调味品到食品、保健品、医药品的全产业链生产,进一步拉长了大蒜产业链条,提升了大蒜附加值。

金乡经济因蒜而强,人民因蒜而富,大蒜产业独冠全球。“金乡大蒜”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中欧10+10地理标志产品。连续19年举办中国(金乡)国际大蒜节,金乡大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增强。金乡大蒜连续八年蝉联“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目前,金乡大蒜品牌价值达218.19亿元,位列全国农产品第8位,蔬菜类第1位。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56元、增长10.7%,总量和增幅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记者 张彦彦 通讯员 李爱国)

上一篇新闻

麻婆豆腐来历

下一篇新闻

烤鱼配方大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