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热”吹到田头,干好这项“新农活”学问多
原标题:有人一夜卖掉4000公斤甜芦粟,有人花2万元买直播设备却观众寥寥惨淡收场
“直播热”吹到田头,干好这项“新农活”学问多
直播带货培训班上,学员们分享直播心得。资料图片
龚剑飞在甜芦粟大棚中直播。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民都在开直播。
数据显示,今年2月到5月间,全网共进行了400万场直播卖货。6月,每天的直播数量已超20万场次。直播,已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卖货方式。
“直播热”还延伸到了田间地头,成了一项“新农活”。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开始饶有兴致地尝试直播带货。然而,这项“新农活”远不像传统农活那样容易把握:有大叔看着即将烂在地里的4000公斤甜芦粟愁得直叹气,死马当活马医开直播,没想到一夜卖光;也有农户做足准备、买齐设备、搭建团队后高调开直播,2小时内最高峰只有不到百人在看。怎样才能干好这项“新农活”?
农民直播培训班炙手可热
6月中旬,崇明建设镇富安村“宝岛农博荟”生态直播基地,一个培训班在黄梅天的大雨中开张。
培训班的火爆程度远超主办方崇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预料,以至于4张签到单都不够用,工作人员临时拿出一张A4纸手写签到。原来,上海其它郊区的不少农业经营主体听闻这个培训班后,驱车上百公里慕名前来。
“新型职业农民直播带货主题培训班,‘农民’和‘直播带货’放在一起,能激发出怎样的火花?我想听听!”来自浦东新区的一个合作社负责人兴致勃勃。他还带了两个员工,一个是妆容精致的女子,准备朝“农业网红主播”方向发展,另一个准备负责直播脚本制作、直播技术问题。
参加这个培训班也并非年轻人的专利。54岁的洪有进是五谷杂粮工艺美术画传承人,他一早就坐在了培训教室里。“传统工艺美术也要通过现代渠道进行推广。”
崇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冯加根说,这个为期3天的免费培训班主会场可容纳70人左右,还在16个乡镇设了分会场,有600多人通过网络直播收看培训。“我们发现最近直播带货太火了,是非常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就请专业公司开了这个培训班。我们的愿望很简单也很朴素:希望能帮大家把农产品更顺畅地卖出去。”
开班后,来自酷视数动的授课者晓枫(网名)一开口就是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做生意就是卖东西,直播只是卖东西的新手段。供销社时代,卖东西的叫营业员,大卖场时代叫导购员,电商时代叫客服,直播时代叫主播。买东西的呢?以前叫同志;后来叫阿姨、大爷;电商客服叫你‘亲’;现在不得了,主播直接叫你‘宝宝’。年龄越叫越小,距离越叫越近。”
的确,直播的兴起,把直愣愣的购销关系转变成了“好友”“粉丝”“老铁”和“宝宝”,科普式、顾问式、拉家常式营销代替了传统营销,人对商品的信任微妙地被人对人的信任取代。直播带货,重构了传统的销售模式。
切换销售渠道“绝处逢生”
上海桔苑农家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慧慧,在崇明西端的绿华镇卖柑橘和翠冠梨,顺带还经营休闲农业。
“我们的父母辈卖橘子,是眼巴巴等着橘子贩子来村里收,小贩不来,大量橘子不知道往哪儿卖。”作为一个“80后”,陆慧慧把小贩批发的销售模式改成了游客采摘,游客进橘园采橘子,每人收30元,发一个承重10斤的环保袋,畅摘。“就算摘满10斤,我也是以每斤3元的价格卖了10斤橘子,有赚头。更何况我们做过测算,80%的游客就摘一两斤,10%的游客摘五六斤,只有10%的游客是把环保袋装满了出来的。”
尝到过销售模式创新甜头的陆慧慧,对直播带货非常期待:“销售模式多样化才更能增加利润和社会效益。”
上海瀛庙果蔬专业合作社的任小平也认同这个观点。她的合作社是卖花的,有上百个品种的鲜切花、盆花以及各种各样的花卉衍生品。以前,合作社也是用传统的卖给批发商的销售模式,一场疫情让她看明白一件事:“销售渠道上,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再火再稳定的渠道也有可能遇到不可测风险。”
去年冬天,45岁的崇明大叔龚剑飞就经历了切换销售渠道后的“绝境逢生”。
龚剑飞是上海捷农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近两年他试种大棚甜芦粟取得成功,上市期可延长至12月。但上市期延长后带来一个新问题:传统的电商和商超,到11月就对甜芦粟关闭销售渠道了,转卖其他应季蔬果。“传统渠道卖货和影院排片一样,每部电影都有上映时间段,过了就要下线。”
去年11月,龚剑飞盯着大棚里还剩下的成片甜芦粟直挠头。无奈之下,他尝试直播卖货。花5000元买了两个手机、灯、话筒、架子等设备,单枪匹马就在田间地头开始直播卖甜芦粟,讲解甜芦粟的种植知识,还介绍了甜芦粟的吃法。“不试一下的话,甜芦粟就要烂在地里了。”
一场直播后已是晚上,龚剑飞口干舌燥,腰酸背痛,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醒来,他打开手机查看订单。“没想到全国各地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除了上海本地的,还有辽宁的、四川的,甚至有来自新加坡的。”一夜之间,龚剑飞的4000公斤甜芦粟被一抢而空,他的粉丝量也从零迅速增长到近3000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直播首秀都能像龚剑飞那样如有神助。沪郊一家主要卖绿叶菜的合作社负责人也曾在疫情期间花2万多元购置了全套精良的直播设备,设计了2小时直播脚本,从合作社员工里挑选了3人组成团队开直播,本欲一炮打响,尴尬的是直播间里的观看人数从未超过100人。自那以后,这名合作社负责人再未开过直播。(记者 茅冠隽)
来源:解放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