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医匠心到抗癌斗士
仁心可治千般病,一壶清气满乾坤。
今年52岁的邹余粮,1984年为了实现“学医报国、治病救人”的理想,他考入西安医科大学,从此踏上了医学报国之路。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他已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妇产科领域的“大专家”。
邹余粮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部长,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临床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妇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微创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疗风险管理分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医务组第一届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性学会妇科肿瘤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医药联合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等。《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编委、《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特邀编委等。曾在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与国家卫健委医政管理创新班学习1年,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地参加学术交流及管理培训;主持及参与各类基金10余项,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SCI近10篇,参与著作7部。
多年来,邹余粮先后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曾获中国医师奖、万名医师下乡支农省卫生厅先进个人、西安交通大学教学比赛一等奖、韩城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医改突出贡献奖、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临床专家,邹余粮每年诊治患者3000余例,完成微创以及三级、四级手术达千余例,2014年他实施了首例“磁压榨直肠阴道瘘闭合修补术”。此外,邹余粮还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进县乡村镇,指导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提升诊疗技术,开展流行病调研。
邹余粮教授在交大一附院接受治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心存大爱的好医生,却在2017年底被确诊为肝癌晚期。2017年12月20日,生命垂危的邹余粮教授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不得不住进交大一附院接受治疗。从此,邹余粮从一位治疗妇科肿瘤的知名教授变成了一位重症癌症患者;从一位医院管理者一下变成了医院的普通病人。就这样,邹余粮在交大一附院上演了一位肿瘤专家的抗癌感人故事,是他用精神和身体唱响了一曲壮美的生命之歌。记者日前走进西安交大一附院,在邹余粮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专访。
直面肝癌 保持斗志
记者:邹教授您好,您是什么时候入院治疗的?当您得知您已经到了肝癌晚期的消息后,您害怕吗?
邹余粮教授:我是2017年12月20日病重住院的,在2018年2月,我开始接受CAR-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和新一代靶向药物相结合的治疗。
对于得病的医生来说,90%的医生是能正确面对的,我也一样。为了保护我,当时没有告知我病情,但我的妻子压力很大。随着我病情的不断恶化和加重,我妻子和科里的另外一位教授还是决定,将病情告诉我。得知病情后,我异常淡定,这是我妻子没有想到的。我很认真地对妻子说:人一生当中总是要遇到困难,遇到困难不跌倒或者不趴下,站起来勇敢地往前走,才能战胜困难;也许我过去工作太多太累了也该歇歇了。因为过去,无论是在医院管理、医疗工作、科研教学等方面我都是很拼的。
病了以后,我的很多朋友都不敢来医院看我,也不敢给我打电话,因为他们知道,面对这样一个癌症晚期患者,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安慰我。作为一名医生,我心里很清楚,在很多人心中,我已经是被判了死刑的,也许三个月就是生命的尽头。
作为一名妇科肿瘤医生,我非常清楚自己的病情,妇科肿瘤跟肝肿瘤一样,只是没想到自己能严重到这个程度。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变换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遵医嘱、并信赖医生的患者。保持好心态、留有斗志,在战略上要藐视它,在战术上要精细化治疗,这是我战胜病魔的信念。
2014年10月,邹余粮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展了世界首例“磁压榨”技术,治疗直肠阴道瘘
向我开炮 献身医学
记者:邹教授,一般来说肝癌晚期就等于判死刑,您却以一颗平常心保持着斗志,藐视它,要战胜它,您作为一个专门治疗妇科肿瘤的临床教授,这种信心和战胜癌症的勇气从何而来?
邹余粮教授:对这个治疗方案的选择,正如我在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我很感谢我的医院。从1987年见习至今,我在交大一附院已经工作生活了32年,并深深地了解这家医院的医疗科研实力。因此,我病倒以后第一时间选择了信任,信任我的医院、信任我的老师、信任我的同仁们和我的学生。信任,给了我治好疾病的动力。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CAR-T治疗技术。这种CAR-T技术在肝脏实体瘤上的应用,目前极少报道,还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敢于尝试的人才能受益。我是第一个以坚决的态度,愿意承担任何副反应和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的患者。
当时我对主治医师这样说:此刻,我就是战场上的王成,在关键的时候,必须要有向我开炮的精神,方能赢得胜利。你就拿我做实验,我活着你的博士就毕业了;我死了,你的博士也毕业了,因为这是真实的数据,没有比这更真实的记录;倘若能成功,你肯定会有高水平的文章发表,肯定会积累临床经验,给更多的肝癌患者带来福音。
我曾向医院治疗团队承诺,你们要的任何检查我无条件服从,抽多少次血都行,我甘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以,在我病情不断恶化、生命垂危的时候,我是全世界对这个技术最有信心的人,也是最敢于尝试的人,这也是我作为一名肿瘤医生最应该选择的治疗方案。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有救世的大医情结,懂得放下,懂得奉献,敢于尝试。正如我做临床医生的时候,很多病人想满足自己的需求,我尽力开展新医疗新技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我都做了尝试,个别新技术已经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求。
邹余粮参加交大一附院重走抗战迁陕路活动,从西安出发前往北京大学医学部
敢为人先 创造奇迹
记者:邹教授,CAR-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什么样的先进治疗方法?目前治疗效果怎么样?
邹余粮教授:目前我所采取的治疗叫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法,也就是CAR-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这个T淋巴细胞不是别人的,是我自己的,该项治疗是在机器里边把T淋巴细胞滤出来,收集起来然后去做培养,培养好以后给它装上抗体来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最后消灭肿瘤,这相当于生物导弹工程。我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个治疗,是因为我们一附院过去有各种免疫治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医院的院长、书记以及班子成员开放的思想,求贤若渴的这种发展理念和把先进技术引进医院、引向西北,给老百姓服务的这种决心和实际行动给了我机会。我们医院引进了美国一流的研究团队,在CAR-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方面非常独特,他们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能针对性的做很多肿瘤治疗,这种治疗叫精细化精益治疗,精益治疗实际上就是个体化的治疗,也是一对一的治疗。
我不仅接受CAR-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还辅助了靶向药物治疗相结合的这个治疗方案,我对两者相结合的治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幸运的是,CAR-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实施后,我没有副反应,而我的靶向治疗副反应很大,曾在两个月的时候达到高峰,当时我的口腔全部是溃烂的,可以说带盐的东西是苦的,带辣的东西是疼的。面对癌症的折磨,我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我怀着必胜的信心硬是挺过来了。
目前我体内肿瘤最敏感的AFP指标小于20以下已经几个月了。按照部分专家的认识,AFP这项指标20以下就基本达到初愈,近期多次复查结果提示APF完全正常,这意味着体内肿瘤细胞已被消灭且不再生长,这个结果真的令人难以置信。我非常幸运,很多专家担心的副反应并没有出现。目前在美国,这种CAR-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法FDA刚刚批准试用于临床。在我国也开始慢慢启动,允许在临床上对癌症晚期的患者使用,这种方法正在使部分癌症患者受益。
涅槃重生 大医初心
记者:邹教授,您是医生,也是患者,还是医院的管理者,多重身份集于一身,通过这次起死回生的抗癌历程,您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您在住院治疗和与病魔抗争的这段时间里,您都在思考什么?
邹余粮教授:没错,现在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患者,还是一位医院的管理者。
作为医生,我们现在需要改变我们的理念,有时候决定患者命运的事情,应该交给患者,选择什么治疗方案,患者是最有发言权。患者的知情,能唤醒主动抗病能力。我的专业是妇科肿瘤,我每年咨询、诊断和治疗患者3000余例,完成含微创以及三级、四级手术千余例,如果这些病人能主动配合,对治疗就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行医几十年来的总结。我们都想着隐瞒患者的病情,通过不让患者知情来减轻思想负担,相反患者会一直处于猜测、焦虑、恐惧中,在患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治疗,不能很好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国际上先进的医疗模式是适应我国的,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和医疗安全非常重要,这是我作为患者也作为医院管理者的深刻体会。患者积极参与医疗安全,把治疗的关键点交给患者尤其重要,因为谁最关心患者病情?当然是患者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比患者更关注自己。尽管别人给了患者爱心,给了患者支持,都比不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重视,因为信心、信念和积极参与的心态是战胜疾病的最好手段和有利武器。
今年,我一边体验做患者,也一边在思考与我相关的医疗管理。躺在病床上,我一直在思考现代化医院的先进管理模式和先进诊疗模式应该如何接轨,这种思考无疑加深了我对就医过程的深刻体验,或者说让我更有战胜癌症的信心。这绝对不是什么高尚,这是我一个医者纯天然的职业习惯。因此,现代化的医院先进管理模式和诊疗模式,对于快速发展的一附院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一附院一直以来在实践中践行的,我们一附院在全院人的努力下尽量做到让看病的群众就医放心,让看病的群众接受最好的治疗。
采访手记:
7月11日下午,约好的下午3点采访,我们在邹余粮教授办公室门口等了很久,却迟迟不见他的影子,就在我们忐忑地准备离开时,他却风风火火地出现在我面前,“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刚在院子里碰到了我的一个病人,帮他处理了一下,既然人家相信我,我就得对人家负责……”他声音洪亮,语气铿锵,思维敏捷,和以前采访他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觉得他比原来消瘦了些,剪短的头发稀疏了点,但我们怎么也无法将他同一个癌症病人联系在一起。在我们面前,他依然是一位战斗在一线,充满活力的值得患者信赖的妇科肿瘤专家。作为一位临床医生,邹余粮一直在给患者治疗癌症,一说起自己抗癌的事,他显得更加平和,亲切,充满了激情,他脸上的笑容也变得更加灿烂。
据了解,邹余粮在疾病得到一定控制后,很快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一边做管理工作,一边为患者诊治疾病。他说:“一名医生的战场不仅仅是在门诊和手术室,为群众服务无死角,关键是要珍惜患者的这份信任。做一名医生真的很幸福,只要你关心患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就会发现,老百姓的感情是最朴素、最真挚的。”这就是抗癌斗士邹余粮。
陈 锐 张潇丹 本报记者 阮班慧
评论